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35133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手机,特别关于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样的通讯装置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而且日新月异。通讯装置在一开始时是为有线式的,例如一般的室内电话,然后是无线式的行动通讯装置,从体积硕大的「黑金刚大哥大」,演变到短、小的「手机」,而手机的样式有掀盖式的贝壳机、无盖式的直立手机、滑盖式手机,甚至旋盖式手机…等。
现在的手机在功能表现上,也不仅只是通话而已,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现代的手机已经具有3G影像传输沟通的功能,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也越来越长,因此手机需要有更多的设置来满足使用者。由于习知手机类型种类繁多,在此特举一普遍的掀盖式手机为例。
请参阅图1A与1B所示,一种习知的折叠式手机1,例如一3G手机,其通常具有一第一机壳11与一第二机壳12;另外,折叠式手机1更包括一荧幕模组112、一影像撷取模组111及一键盘模组121,其中,荧幕模组112与影像撷取模组111是设置于第一机壳11,键盘模组121是设置于第二机壳12。一般而言,当使用者利用折叠式手机1接听/拨打电话时,通常利用手持方式握持折叠式手机1、并将其摆置于耳朵旁,以便进行通话,另外,当利用折叠式手机1进行影像沟通时,使用者通常以手持方式置于面前,以便影像撷取模组111撷取影像、并利用荧幕模组112显示影像,然而,若使用者长时间握持手机进行通话,则可能会造成使用者手部不舒服。
为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方便性,习知的折叠式手机1可以于使用时控制其掀开的角度,例如将第二机壳12往后翻折超过180度,此时第二机壳12部分便可作为折叠式手机1的一脚架平台,使折叠式手机1平摆于一平面P上,因此使用者不需利用手握持支撑折叠式手机1,便可以透过荧幕模组112观赏影像画面、并透过影像撷取模组111撷取影像。然而,当折叠式手机1如上述方式摆设时,虽可方便进行影像沟通,但无法有效使用键盘模组121,而且此支撑模式仅限于折叠式手机1,对于其他型态手机并无法同时达到支撑的功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手机,以改善上述的问题,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手机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手机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手机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手机,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手机,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手机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手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具有支撑结构,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机,其包括一机壳本体,是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站立部;以及一支撑结构,是具有至少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站立部,其中该第一连接部是与该第二连接部连接,当该手机撑立时,该支撑结构以该机壳本体的该第一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该机壳本体夹一角度,以利用该第一站立部及该第二站立部支撑站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手机是为一直立式手机。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手机是为一滑盖式手机、一旋盖式手机、或一掀盖式手机。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机壳本体包括一第一机壳及一第二机壳,且该手机更包括一荧幕模组,该荧幕模组是设置于该第一机壳,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一站立部是设置于该第二机壳,当该手机撑立时,该支撑结构以该第一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该第二机壳夹一角度,以利用该第一站立部及该第二站立部支撑站立。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手机是为一3G手机,且该手机更包括一影像撷取模组;以及一荧幕模组,其中该影像撷取模组与该荧幕模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同一侧,该支撑结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另一侧面。
前述的手机,其更包括一荧幕模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一侧面,其中该支撑结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另一侧面。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支撑结构是为一盖体。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支撑结构具有二第二连接部,且该支撑结构更包括二连杆部,该等连杆部的一端是分别与该等第二连接部连接,该等连杆部的另一端是分别与该第二站立部连接。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连杆部及该第二站立部是呈U字型。
前述的手机,其中所述的第一站立部具有用以站立的至少一凸点或一凸面,该第二站立部具有用以站立的至少一凸点或一凸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手机,包括一机壳本体及一支撑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机壳本体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站立部;支撑结构是具有至少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站立部;其中机壳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与支撑结构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当手机撑立时,支撑结构以机壳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机壳本体夹一角度,以便手机利用第一站立部及第二站立部支撑站立。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手机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手机是藉由机壳与支撑结构的连接部相互连接,因此当支撑结构利用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机壳夹一角度时,手机可以藉由支撑结构的站立部与机壳的站立部,稳固地站立于一平面上。与习知技术相较,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不需使用者手持便可顺利站立于一平面上,同时也可以让使用者于进行影像通讯时使用手机的键盘装置,以达到更完善的沟通功能;另外,本实用新型可适用实施于所有种类的手机类型,更普遍达到手机站立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结构的手机,其具有支撑结构。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手机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A与图1B为一种习知的掀盖式手机示意图。
图2A与图2B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直立式手机示意图。
图3A与图3B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直立式手机示意图。
图4A与图4B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滑盖式手机示意图。
图5A与图5B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掀盖式手机示意图。
图6A与图6B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旋盖式手机示意图。
1、2、3、4、5、6 手机21、31、41、51、61 机壳本体11、41a、51a、61a 第一机壳22、32、42、52、62 支撑结构22、32、42、52、62 支撑结构211、311、411、511、611第一连接部212、312、412、512、612第一站立部221、321、421、521、621第二连接部222、322、422、522、622第二站立部323连杆112、213、413、513、613荧幕模组111、214、414、514、614影像撷取模组121、415、515、615 键盘模组θ 角度P 平面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手机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手机,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请参阅图2A与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手机2是具有一机壳本体21与一支撑结构22。在本实施例中,手机2是为一直立式手机,例如为一3G手机,其中机壳本体21是具有二第一连接部211与一第一站立部212,该等第一连接部211是分别设置于机壳本体21的相对两侧,而该等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站立部212是分别位于机壳本体21的上、下两端部;支撑结构22是具有二第二连接部221与一第二站立部222,该等第二连接部221是分别设置于支撑结构22的相对两侧,而且该等第二连接部221与第二站立部222是分别位于支撑结构22的上、下两端部。需注意者,虽然本实施例是以手机2具有一支撑结构22为例,但在此仅为举例性,而在实际实施上,本实用新型可依产品需求而改变支撑结构的数量,例如,依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可以具有两个以上的支撑结构。
如图2A与图2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手机2更包括一荧幕模组213与一影像撷取模组214,其是均设置于机壳本体21的一侧面,而且支撑结构22是设置于机壳本体21相对于荧幕模组213与影像撷取模组214的另一侧面;于此,支撑结构22是为一盖体,另外,支撑结构22的二第二连接部221与机壳本体21的二第一连接部211相对应设置于机壳本体21的顶端,以便机壳本体21与支撑结构22透过该等第一连接部211及第二连接部221互相枢接。
承上所述,机壳本体21的第一站立部212可为一凸面,其是例如设置于机壳本体21的底端,此外,支撑结构22的第二站立部222同样可为一凸面,其是例如设置于支撑结构22的底端。需注意者,第一站立部212与第二站立部222亦可以是一或数个凸点,以便手机2藉以站立。
如图2B所示,当欲将手机2撑立于一平面P时,使用者是将支撑结构22自机壳本体21展开,此时,支撑结构22以其第二连接部221与机壳本体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为支点旋转拉开,以便与机壳本体21分离至一角度θ,接着,便可以利用第一站立部212与第二站立部222使手机2站立于平面P上。
请参阅图3A与图3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手机的实施态样。在本实施态样中,手机3为一直立式手机,例如为一3G手机,其是具有一机壳本体31与一支撑结构32,其中机壳本体31是具有二第一连接部311及一第一站立部312,该等第一连接部311是分别设置于机壳本体31的相对两侧,而该等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一站立部312是分别位于机壳本体31的上、下两端部;支撑结构32是具有二第二连接部321、一第二站立部322、及二连杆部323,该等第二连接部321是分别设置于支撑结构32的相对两侧,而该等第二连接部321与第二站立部322是分别位于支撑结构32的上、下两端部,该等连杆部323的一端是分别与该等第二连接部321连接,而其另一端是分别与第二站立部322连接,故支撑结构32是形成一U字型结构。
如图3A与图3B所示,手机3更包括一荧幕模组及一影像撷取模组(图未显示),其设置位置均等同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手机2的荧幕模组213及影像撷取模组214的设置位置,于此不再赘述。
如图3B所示,当欲将手机3撑立于一平面P时,使用者是将支撑结构32自机壳本体31展开,此时,支撑结构32以其第二连接部321与机壳本体31的该等第一连接部311为支点旋转拉开,以便与机壳本体31分离至一角度θ,此时,便可以利用第一站立部312与第二站立部322使手机3站立于平面P上。
请参阅图4A与图4B所示,其显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手机4,在本实施例中,手机4为一滑盖式手机,例如为一3G手机,其是包括一机壳本体41与一支撑结构42;其中,机壳本体41更包括一第一机壳41a及一第二机壳41b,第二机壳41b是具有二第一连接部411与一第一站立部412,.该等第一连接部411是分别设置于第二机壳41b的相对两侧,而该等第一连接部411与第一站立部412是分别位于第二机壳41b的上、下两端部;支撑结构42是设置于第二机壳41b一侧,且第二机壳41b是具有二第二连接部421与一第二站立部422,该等第二连接部421是分别设置于支撑结构42的相对两侧,而该等第二连接部421与第二站立部422是分别位于支撑结构42的上、下两端部。
另外,如图4A与图4B所示,手机4更包括一荧幕模组413、一影像撷取模组414及一键盘模组415,其中,荧幕模组413与影像撷取模组414是设置于第一机壳41a的同一侧面;而键盘模组415则设置于第二机壳41b的一侧面(如图4B所示),另外,支撑结构42是设置于第二机壳41b相对于键盘模组415的另一侧面;支撑结构42的二第二连接部421与第二机壳41b的二第一连接部411相对应设置于第二机壳41b的顶端,以便第二机壳41b与支撑结构42透过该等第一连接部411及第二连接部421互相枢接。
手机4与上述手机2(如图2A与2B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手机4的荧幕模组413与影像撷取模组414设置于第一机壳41a,而支撑结构42则是位于第二机壳41b且利用第二连接部421与第二机壳41b的第一连接部411相连接;另外,第二机壳41b的第一站立部412可为一凸面,其是例如设置于第二机壳41b的底端,而第一机壳41a的底面形状可不等同第二机壳41b。
此外,支撑结构42的第二站立部422同样可为一凸面,其是例如设置于支撑结构42的底端。需注意者,第一站立部412与第二站立部422亦可以是一或数个凸点,以便手机4藉以站立。
如图4B所示,当使用者接听/拨打电话时,可将手机4的第一机壳41a推伸向上于一定位,之后若欲将手机4撑立于一平面P时,使用者是将支撑结构42自第二机壳41b展开,此时,支撑结构42以其第二连接部422与第二机壳41b的第一连接部411为支点旋转拉开,以便与第二机壳41b展开至一角度θ,接着,便可以利用第一站立部412与第二站立部422使手机4站立于平面P上,于此同时,使用者可同时使用荧幕模组413、影像撷取模组414与键盘模组415作双向沟通。此外,在手机4的第一机壳41a向上推伸以使用键盘时、或在手机4的第一机壳41a与第二机壳41b于叠合状态时,皆可使用支撑装置42使手机4站立于平面P上。
请参阅图5A与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再一种手机5,本实施例为改良习知的手机的另一种折叠式手机,例如为一3G手机。在本实施例中,手机5是包括一机壳本体51与一支撑结构52;其中,机壳本体51包括一第一机壳51a及一第二机壳51b,第二机壳51b是具有二第一连接部511与一第一站立部512,支撑结构52是设置于第二机壳51b一侧、且具有二第二连接部521与一第二站立部522。于此,支撑结构52的各元件及其与第二机壳51b的第一连接部511的连接关系等同于手机4的支撑结构42的各元件及其与第二机壳41b的第一连接部411的连接关系,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A与图5B所示,手机5更包括一荧幕模组513、一影像撷取模组514及一键盘模组515,由于上述三种模组的设置方式均近似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手机4的荧幕模组413、影像撷取模组414及键盘模组415的设置方式,故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支撑结构52是设置于第二机壳51b相对于键盘模组515的另一侧面;支撑结构52的二第二连接部521与第二机壳51b的二第一连接部511相对应设置于第二机壳51b的顶端,以便第二机壳51b与支撑结构52透过该等第一连接部511及第二连接部521互相枢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手机5中,支撑结构52的第二站立部522同样可为一凸面,其是例如设置于支撑结构52的底端。需注意者,第一站立部512与第二站立部522亦可以是一或数个凸点,以便手机5藉以站立。
承上所述,当一使用者在使用手机5时,首先需将第一机壳51a掀开以接听/拨打电话或进行影像沟通,此时,若欲将手机5撑立于一平面P,则使用者是将支撑结构52自第二机壳51b展开,于此,支撑结构52以其第二连接部522与第二机壳51b的第一连接部411为支点旋转拉开,以便与第二机壳51b展开至一角度θ,接着,便可以藉由第一站立部512与第二站立部522使手机5站立于平面P上。
如图6A与图6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再一种手机6,在本实施例中,手机6为一旋盖式手机,例如为一3G手机。在本实施例中,手机6是包括一机壳本体61与一支撑结构62;其中,机壳本体61包括一第一机壳61a及一第二机壳61b,第二机壳61b是具有二第一连接部611与一第一站立部612,支撑结构62是设置于第二机壳61b一侧、且具有二第二连接部621与一第二站立部622。于此,支撑结构62的各元件及其与第二机壳61b的第一连接部611的连接关系等同于手机5的支撑结构52的各元件及其与第二机壳51b的第一连接部511的连接关系,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A与图6B所示,手机6更包括一荧幕模组613、一影像撷取模组614及一键盘模组615,由于上述三种模组的设置方式均近似于上述第二实施例手机4的荧幕模组413、影像撷取模组414及键盘模组415的设置方式,故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支撑结构62是设置于第二机壳61b相对于键盘模组615的另一侧面;支撑结构62的二第二连接部621与第二机壳61b的二第一连接部611相对应设置于第二机壳61b的顶端,以便第二机壳61b与支撑结构62透过该等第一连接部511及第二连接部521互相枢接。
另外,支撑结构62的第二站立部622同样可为一凸面,其是例如设置于支撑结构62的底端。需注意者,第一站立部612与第二站立部522亦可以是一或数个凸点,以便手机5藉以站立。
如图6B所示,当使用者接听/拨打电话时,首先需将第一机壳61a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开以进行通话,之后,若欲将手机6撑立于一平面P时,使用者可如上述实施例的手机4的方式展开支撑结构62,亦即将支撑结构62与第二机壳61b展开至一角度θ,藉以利用第一站立部612与第二站立部622将手机6站立于平面P上。此外,在手机6的第一机壳61a旋开使用时、亦或在手机6的第一机壳61a与第二机壳61b叠合时,皆可使用支撑装置62使手机6站立于平面P上。
承上所述,须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手机4、5、6的支撑结构42、52、62虽然为盖体结构,但其亦可设计为U字型结构(如图3A与3B所示的支撑结构32),同样可以达到手机站立的功能。
承上所述,依本实用新型的手机是藉由机壳与支撑结构的连接部相互连接,因此当支撑结构利用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机壳夹一角度时,手机可以藉由支撑结构的站立部与机壳的站立部,稳固地站立于一平面上。与习知技术相较,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不需使用者手持便可顺利站立于一平面上,同时也可以让使用者于进行影像通讯时使用手机的键盘装置,以达到更完善的沟通功能;另外,本实用新型可适用实施于所有种类的手机类型,更普遍达到手机站立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机壳本体,是具有至少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站立部;以及一支撑结构,是具有至少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站立部,其中该第一连接部是与该第二连接部连接,当该手机撑立时,该支撑结构以该机壳本体的该第一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该机壳本体夹一角度,以利用该第一站立部及该第二站立部支撑站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手机是为一直立式手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手机是为一滑盖式手机、一旋盖式手机、或一掀盖式手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机壳本体包括一第一机壳及一第二机壳,且该手机更包括一荧幕模组,该荧幕模组是设置于该第一机壳,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一站立部是设置于该第二机壳,当该手机撑立时,该支撑结构以该第一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该第二机壳夹一角度,以利用该第一站立部及该第二站立部支撑站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手机是为一3G手机,且该手机更包括一影像撷取模组;以及一荧幕模组,其中该影像撷取模组与该荧幕模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同一侧,该支撑结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另一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荧幕模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一侧面,其中该支撑结构是设置于该机壳本体的另一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支撑结构是为一盖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支撑结构具有二第二连接部,且该支撑结构更包括二连杆部,该等连杆部的一端是分别与该等第二连接部连接,该等连杆部的另一端是分别与该第二站立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连杆部及该第二站立部是呈U字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站立部具有用以站立的至少一凸点或一凸面,该第二站立部具有用以站立的至少一凸点或一凸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手机,包括一机壳本体及一支撑结构;其中,机壳本体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与一第一站立部;支撑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二连接部及一第二站立部;于此,机壳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与支撑结构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当手机撑立时,支撑结构以机壳本体的第一连接部为支点展开与机壳本体夹一角度,因此手机得以利用第一站立部及第二站立部支撑站立。
文档编号H04M1/02GK2935654SQ20062012942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6日
发明者张棱唯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