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程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4052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影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被摄场进行拍摄并生成摄影图像数据的摄影装置等。
背景技术
以往,在肖像摄影和植物等特写摄影中,通过有意识的前景或背景模 糊化使主要被摄体变明显的照片表现方式一般是优选的。在进行这种照片 表现时,在使景深非常浅并且使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的状态下进行摄影。 在此,景深根据透镜的口径及焦点距离等光学要素确定。
另一方面,普通电子照相机的摄像元件的曝光面明显小于所谓银盐照 相机的曝光面(胶片)尺寸。因此,在想要获得与银盐照相机相同的视场 角时,与银盐照相机的摄影透镜的焦点距离相比,数码照相机的摄影透镜 的焦点距离变短。并且,光圈直径较大的摄影透镜体积大、价格高,所以 在普通电子照相机中多使用光圈直径较小的摄影透镜。因此,在普通电子 照相机中具有景深比银盐照相机深的趋势,大多难以实现上述的有效利用 了模糊风格的照片表现。
因此,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生成肖 像摄影风格的图像的技术。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l的技术中,在一次摄影中对多处进行测距后, 根据各个被摄体与照相机的距离,强调主要被摄体以外部分的模糊。因此, 需要能够测距多处的测距单元,从照相机的结构变复杂的方面讲具有改善 余地。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根据通过多个摄影光学系统
得到的焦点深度不同的图像,求出对比度比,以该对比度比为基础,设定 附加电子方式的模糊的低通滤波器的参数。但是,需要多个用于获得焦点 深度不同的图像的摄影光学系统。因此,从照相机的结构变复杂变大型的 方面讲具有改善余地。
7并且,为了实现照相机的小型化,在想要利用具有一个摄影光学系统 的照相机实现上述动作时,需要在保持焦点调节状态的情况下变更光圈值 并进行两次摄影,并且对各个摄影图像实施处理。因此,处理时间成为问 题。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11一2663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01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而提出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电子照相机中能够利用更加简单的结 构生成基于图像处理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的装置。并且,本发明的目的 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縮短摄影时的图像处理时间,并且利用更加简单 的结构生成基于图像处理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的装置。
第一发明涉及的摄影装置具有摄影部、图像分割部、模糊检测部、和 模糊强调部。摄影部,拍摄被摄场并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将 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和不包括主要 被摄体的第2区域。模糊检测部,检测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的、第2区 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模糊强调部,对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 该模糊强调处理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来增大图像处理后的 图像的模糊程度。
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透镜信息获取部和模糊程度 调整部。透镜信息获取部,获取摄像部的透镜的焦点距离信息。模糊程度 调整部,根据焦点距离信息调整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第三发明在第一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模糊程度调整部。模糊程度 调整部检测第2区域中的被摄体的大小,并且根据被摄体的大小调整第2 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第四发明在第一 第三的任一发明中,图像分割部根据摄影时选择的 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和摄影时为定位主要被摄体而使用的构图辅助 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方,确定主要被摄体的位置。
第五发明在第一 第四的任一发明中,图像分割部根据模糊程度将第2区域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模糊强调部对第2区域内的各个分割区域的
图像分别独立实施模糊强调处理。
第六发明在第一 第五的任一发明中,模糊检测部还具有进行图像的
空间频率分析的分析部,通过该分析部的空间频率分析来检测图像的第2 区域的模糊程度。
第七发明在第六发明中,摄影装置具有根据分析部的空间频率分析 结果压縮图像数据的压縮部;和记录由该压縮部输出的压縮数据的记录部。
第八发明在第六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抽出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 的边缘部分的边缘抽出部。模糊检测部根据针对边缘部分的空间频率分析 的结果,检测图像的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
第九发明在第一 第八的任一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向被摄场进行 发光的发光部。摄影部生成进行发光并摄影的第1摄影图像数据、和不发 光而摄影的第2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根据第1摄影图像数据和第2 摄影图像数据之间的明亮度差分和明亮度比率中的至少一方,将第1摄影 图像数据的图像或第2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第1区域和第2区域。
第十发明在第九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增加第2区域的图像的明亮 度的明亮度修正部。
第十一发明在第九或第十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降低第2区域的图 像的噪声的噪声降低部。
第十二发明在第一 第十一的任一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强调第1 区域的图像的对比度的对比度强调处理部。
第十三发明涉及的摄影装置,具有摄影部、图像分割部和图像处理部。 摄影部拍摄被摄体并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对通过摄影部得到的1 帧摄影图像的整个区域计算空间频率成分,根据将该计算的空间频率成分 与预定的值相比较后的比较结果,将1帧摄影图像划分为作为主要被摄体 区域的第1区域和不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获取区域分割信息,并 且根据该区域分割信息分割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图像处理部对通过图像 分割部分割的区域的摄影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第十四发明在第十三发明中,摄影部在释放时拍摄被摄体并生成正式 摄影图像数据,并且在正式摄影的待机时生成透视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根据透视图像数据获取区域分割信息。
第十五发明在第十四发明中,图像分割部根据在即将正式摄影之前生 成的透视图像数据,获取区域分割信息。
第十六发明在第十四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压縮电路,压縮在正式 摄影中拍摄的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的数据量。并且,图像分割部使用压縮电 路计算透视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
第十七发明在第十四发明中,图像处理部根据透视图像数据中的第2 区域的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判断该区域中的图像的模糊程度,根据该模 糊程度的大小抑制与透视图像数据的第2区域对应的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的 对应区域的高频带空间频率成分,以便增大对应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第十八发明在第十七发明中,图像分割部根据透视图像数据中的第2 区域的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将该区域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图 像处理部针对与透视图像数据的被分割后的多个第2区域分别对应的正式 摄影图像数据的多个对应区域,分别独立实施高频带空间频率的抑制处理。
第十九发明在第十七或第十八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对比度强调处 理部,强调对应区域以外的区域的对比度。
第二十发明涉及的摄影装置,具有摄影部、区域确定部和图像处理部。 摄影部在释放时拍摄被摄场并生成正式摄影图像的数据,并且在正式摄影 的待机时生成透视图像的数据。区域确定部根据透视图像的数据,确定在 正式摄影图像中包括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及除此以外的背景区 域。图像处理部对正式摄影图像的数据,按照主要被摄体区域和背景区域 分别实施不同的图像处理。
第二十一发明在第二十发明中,图像处理部对背景区域实施增大图像 的模糊程度的模糊处理。
第二十二发明在第二十或第二十一发明中,摄影装置还具有向被摄场 进行发光的发光部。摄影部生成发光部的发光状态分别不同的第1透视图 像和第2透视图像的数据。区域确定部根据第1透视图像和第2透视图像 之间的明亮度的差分和明亮度的比率中的至少一方,确定正式摄影图像中 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和背景区域。
在此,把上述发明涉及的结构转换表述为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
10法、记录介质、计算机程序等的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具体方式也有效。另
外,上述的图像处理装置等也可以使用预先生成有表示上述第1区域和第2 区域的附属信息的图像文件。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摄影时不需对多处进行测距,即可生成基 于图像处理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
并且,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在摄影时不需要较长的图像处理时间, 并且可以利用更加简单的结构生成基于图像处理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图3是"模糊强调模式"的第1区域的确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单色图像中的轮廓部分的灰度变化的图。 图5是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与基于图像处理的模糊的强调量的 相关图。
图6是表示两种点扩展函数的滤波器的特性的图。
图7是三维地表示两种点扩展函数的滤波器的特性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图像处理前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图像处理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图13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区域分割的概念图。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方框图。图15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程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图19是说明根据图像的模糊程度适用不同滤波器时的图像处理的概念图。
图20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l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
电子照相机具有摄影透镜11、透镜驱动部12、摄像元件13、 A/D转换 部14、缓冲存储器15、图像处理部16、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记录I/F18、 包括释放按钮等的操作部件19、液晶监视器20、发光部2K CPU22和数 据总线23。另外,缓冲存储器15、图像处理部16、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 记录I/F18、液晶监视器20和CPU22,通过数据总线23相连接。
摄影透镜11利用包括变焦透镜lla和对焦位置调节用的聚焦透镜lib 的多个透镜组构成。摄影透镜11的位置由透镜驱动部12沿光轴方向驱动 调整。另外,透镜驱动部12具有检测摄影透镜11的透镜位置的编码器。 并且,透镜驱动部12向CPU22输出摄影透镜11的焦点距离信息。
摄像元件13对通过摄影透镜11的光束进行光电转换,生成被摄体像 的模拟图像信号。另外,摄像元件13在未进行释放时(等待摄影时)每隔 预定间隔曝光被摄体,并输出模拟图像信号(透视图像(through image)信 号)。该透视图像信号是通过高分辨率的拍摄静态图像的静态图像正式摄 影动作的前期预备动作——即透视图像摄影动作得到的信号。该透视图像 信号分别在后面叙述的AF运算和AE运算及生成取景器用图像等时使用。
A/D转换部14把摄像元件13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缓沖存储器15在图像处理部16的图像处理的前期步骤和后期步骤中 临时保存数据。
图像处理部16对数字图像信号实施图像处理(缺陷像素修正、伽码修 正、插补、颜色转换、边缘强调等),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并且,图像处 理部16根据透视图像信号顺序生成取景器用图像。另外,在后面叙述的"模 糊强调模式"下,图像处理部16执行摄影图像数据的边缘抽出处理及模糊 强调处理等的各种图像处理。
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是具有分析部和压縮部的ASIC (省略分析部和 压縮部的分别图示)。在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的分析部中,对摄影图像数 据进行空间频率的分析。并且,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的压縮部执行基于 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形式的压縮解 压縮处理。另外,在后面叙述的"模糊强调模式"下,为了检测摄影图像 数据的模糊程度,采用分析部的空间频率的分析处理。
另外,在分析部为了检测模糊程度而进行空间频率分析的情况下,未 必需要压縮部进行的对图像数据的压縮处理。即,检测模糊程度所需要的 是空间频率的分析结果,不需要图像数据的压縮处理。因此,在该情况下, 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输出的数据没有记录在记录介质24中(不从压縮解 压縮处理部17向记录介质24输出压縮数据)。
在记录I/F18中形成有用于连接记录介质24的连接器。记录介质24利 用公知的半导体存储器、小型硬盘、DVD等的光盘等构成。记录介质24 可以内置在电子照相机中,也可以设于外部。并且,记录I/F18控制对记录 介质24的摄影图像数据的写入/读入。另外,在图1中,作为记录介质24 的示例,示出了内置半导体存储器的卡式记录介质。
操作部件19具有输入按钮及释放按钮等。操作部件19的输入按钮例 如受理电子照相机的摄影模式(正常摄影模式、模糊强调模式等)的切换 输入、焦点检测区域的手动输入、及是否需要场景帮助功能的输入等。
在此,"模糊强调模式"指通过图像处理使前景或背景变模糊,生成 浮现出主要被摄体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的模式。另外,在"模糊强调模 式"下,用户可以选择在摄影时加工摄影图像的第1模式、和在摄影后进 行图像处理的第2模式。液晶监视器20例如配置在电子照相机的背面部分上。在液晶监视器20 上可以显示摄影图像数据的再现画面和变更电子照相机的各种设定用的设 定画面等。并且,在摄影时,还能够在液晶监视器20上对取景器用图像进 行动态图像显示。在使用上述场景帮助功能时,在液晶监视器20的取景器 动态图像中,合成显示用于辅助摄影时的主要被摄体的定位的构图辅助框 (参照图3 (b))。
发光部21例如由氙气发光管、储存发光的能量的主电容器、向被摄体 有效照射闪光用的反射伞及透镜部件、发光控制电路等构成。
CPU22按照存储在未图示的ROM中的序列程序,控制电子照相机的 各部分的动作。并且,CPU22根据透视图像信号执行公知的对比度方式的 AF运算及公知的AE运算等。
以下,参照图2的流程图,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 强调模式"的动作。
步骤S101:用户通过释放按钮的完全按下动作,对电子照相机指示被 摄体的静态图像正式摄影。电子照相机的CPU22在释放时驱动摄像元件13, 拍摄被摄体像。并且,图像处理部16根据释放时的图像信号生成摄影图像 数据。该摄影图像数据被临时记录在缓冲存储器15中。另外,CPU22将摄 影信息(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场景帮助功能的设定信息和面部识别信息、 焦点距离信息等)临时记录在缓冲存储器15等中。
步骤S102: CPU22对图像处理部16指示边缘抽出处理。图像处理部 16通过微分滤波器(拉普拉斯滤波器等)对摄影图像数据实施边缘抽出处 理。并且,CPU22根据所抽出的边缘(图像的轮廓线),将摄影图像数据 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
步骤S103: CPU22根据在S102分割的区域,确定主要被摄体所在的 区域(第l区域)和除此以外的区域(第2区域)。在此,CPU22按照以 下(1) ~ (3)的任一方法(或者(1) (3)中的多个的组合)确定第1 区域。
(1) CPU22把在摄影时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所在的区域确定为第1区 域(参照图3 (a))。这是因为为了将焦点对准主要被摄体并摄影,通常 选择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焦点检测区域进行AF动作。(2) 在使用场景帮助功能进行摄影的情况下,CPU22以与上述构图辅 助框重复的区域为基础确定第1区域(参照图3 (b))。这是因为考虑到 主要被摄体位于构图辅助框内。
例如,在重复的区域内具有肤色等特定颜色的区域时,把与该区域连 续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或者,在与构图辅助框的形状类似的形状的边缘 (轮廓)存在于构图辅助框附近(或部分重复)时,把该边缘内的区域设为 第1区域。另外,关于跨越构图辅助框的区域,例如CPU22可以只使构图 辅助框内含有过半数像素的区域包含于第1区域中。
(3) 在使用识别人的面部区域的面部识别功能进行摄影时,CPU22把 所检测的面部所在的区域确定为第1区域(参照图3 (c))。这是因为该 情况时把人作为主要被摄体摄影的可能性较大。在此,在识别面部时也能 够获取面部的上下方向的信息的情况下,CPU22也可以使位于面部下侧的 区域包含于第1区域中。这是因为作为主要被摄体的人物的身体位于面部 下侧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在检测到多个面部时,CPU22把位于最近侧的 面部的区域认定为主要被摄体,并确定第1区域。
步骤S104: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摄影图像数据中的 第1区域(S103)的部分实施公知的对比度强调处理(灰度修正等)。另 外,根据用户的设定变更,有时CPU22省略S104的对比度强调处理。
步骤S105: CPU22判定在"模糊强调模式"下是否选择了第1模式。 在选择了第l模式时(是侧)转入S106。另一方面,在选择了第2模式时 (否侧)转入S109。
步骤S106: CPU22通过使用了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的频率分析,检 测摄影图像数据的第2区域(S103)的模糊程度。在该S106, CPU22求出 整个第2区域的平均模糊程度。具体地讲,CPU22按照以下(1) (3) 的步骤检测模糊程度。
(1) CPU22将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分割为约8X8像素的像素块。
(2) 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按照CPU22的指示,对摄影图像数据中包 含于第2区域的各个像素块实施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
(3) 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获取DCT变换后的DCT系数作为图像的模 糊程度的信息。在此,简单说明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的DCT系数与图像的模糊程度 之间的相关性。图4是表示单色图像中的轮廓部分处的灰度变化的图。在 如图4 (a)所示明暗变化急剧的情况下(轮廓明确的图像),图像数据中 包含较多的高频带空间频率成分。因此,对应DCT变换后的各个频率成分 的DCT系数一直到较高的空间频率都具有非0的值。
另一方面,在如图4 (b)所示明暗变化较平缓的情况下(轮廓模糊的 图像),与图4 (a)时相比,来自图像数据的高频带空间频率成分减少。 在对这种模糊的图像数据进行了DCT变换时,与图4 (a)时相比,系数从 较低的空间频率成分变为0。因此,可以根据针对DCT变换后的各个频率 成分的系数分布,判断图像的模糊程度。图像的模糊程度(图像中的高频 带空间频率成分的多少)的判断,例如可以根据预定的空间频率成分以上 的系数值之和是否在预定值以上来加以判断。
另外,图像中包含的高频带空间频率成分的量也受到原来图像的图案 的左右。因此,CPU22也可以辅助地使用图像的色差和明亮度等信息作为 图像的模糊程度的信息。并且,上述的DCT变换只是一例,也可以采用小 波变换等其他正交转换。
步骤S107: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摄影图像数据中的 第2区域(S103)的部分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处理通过点扩散 函数(PSF: Point Spread Function)的滤波器运算(巻积运算)执行。
在此,如图5所示,图像处理部16根据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S106) 的大小,强调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BP,当在S106检测的第2区域的模 糊程度较小时,图像处理部16选择图6 (a)、图7 (a)所示的点的扩散较 小的函数的滤波器,减小基于图像处理的第2区域的模糊的强调量。
另一方面,当在S106检测的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较大时,图像处理部 16选择图6 (b)、图7 (b)所示的点的扩散较大的函数的滤波器,增大基 于图像处理的第2区域的模糊的强调量。另外,在图6 (a) (b)中,为了 简化起见,相对所关注的点只示出单方向的扩散特性。并且,图6、图7所 示的点扩散函数的滤波器仅是示例,实际上也可以从三种以上的点扩散函 数的滤波器中选择适用的滤波器。另外,在图9中,示出对图像(图8)实 施了 S107的图像处理的示例。步骤S108: CPU22将上述模糊强调处理后的摄影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 介质24中,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步骤S109:在该情况下,CPU22生成表示摄影图像数据的第1区域和 第2区域的附属信息。
步骤S110: CPU22生成使摄影图像数据(S101)和附属信息(S109) 相对应的图像文件。并且,CPU22将上述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24中并 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另外,该图像文件在像后面叙述的第4实施方式那样 用户利用电脑等事后进行模糊强调处理的情况下使用。
以下,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相当于前景或背景的第2区域,根据所检测 的图像的模糊程度实施模糊强调处理(S107)。并且,在第l实施方式中, 对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实施对比度强调处理(S104)。因此,在第1 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在电子照相机中获取对比度良好的肖像摄影风格的 图像。并且,图像处理后的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与原来摄影图像的模糊程 度成比例,所以能够获得接近实际远近感的自然的模糊程度的图像。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进行模糊强 调处理,所以不需要像专利文献l的技术那样的特殊的测距单元等。而且, 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压縮解压縮处理部检测图像的模糊程度,所以不需 要频率分析用的特殊电路和软件等。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 基本上普通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获得上述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在这 一点上具有显著效果。
(第l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l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整个第2区域进行DCT变换,获取图 像的模糊程度的信息(S106)。但是,CPU22也可以把第2区域中的图像 的轮廓部分作为对象执行频率分析,根据第2区域的轮廓部分的高频带频 率成分判断图像的模糊程度。
作为一例,CPU22根据图像处理部16的边缘抽出处理(S102)的结果, 确定第2区域的轮廓部分。并且,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只对摄影图像数据 中包括第2区域的轮廓部分的各个像素块进行DCT变换。并且,CPU22获 取第2区域的轮廓部分的DCT系数作为图像的模糊程度的信息。当然,CPU22也可以通过其他公知的频率分析(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小波变换等), 求出第2区域的轮廓部分图像中包含的高频带频率成分,并判断图像的模 糊程度。
(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在此,在第2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中,电子照相机的方框图 与图1相同,所以省略图示,并且对相同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该第2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11所示,根据模糊程 度将第2区域再分割为多个部分区域,对各个部分区域的每个分别进行针 对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强调处理,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另外, 图10中的S201 S205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S101 S105,图10中的S209 S211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S108 S111,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步骤S206: CPU22通过使用了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的画面内的空间 频率分析,检测摄影图像数据的第2区域(S203)的模糊程度。模糊程度 的具体检测步骤与图2中的S106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在该S206, CPU22 针对第2区域的各个像素块的每个,分别求出图像的模糊程度的信息(针 对DCT变换时的各个频率成分的系数等)。
步骤S207: CPU22根据S206的各个像素块的每个的模糊程度,将第2 区域再分割为多个部分区域。例如,CPU22按照针对模糊程度的值设定的 每个阈值,分阶段地汇总各个像素块,由此分割第2区域(参照图11 (b))。 另夕卜,CPU22也可以并用在S202抽出的轮廓线的信息,将第2区域分割为 多个部分区域。
步骤S208: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第2区域的各个部 分区域(S207),实施对应各个模糊程度的大小的模糊强调处理(参照图 11 (c))。关于模糊强调处理,与图2中的S107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根据该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 同的效果。尤其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各个部分区域进行不同的模糊强调 处理,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可以获得更加接近实际远近感的自然的 模糊程度的图像。
(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
该第3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根据通过发光部21进行发 光并摄影的第1摄影图像数据、和不发光而摄影的第2摄影图像数据,将 第1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分割为第1区域和第2区域,这一点与第1实施 方式不同。另外,图12中的S311 S313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S108 SUO, 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步骤S30h用户通过完全按下释放按钮对电子照相机指示被摄体的摄 影。电子照相机的CPU22在释放时使发光部21发光,并且驱动摄像元件 13,拍摄被摄体像。并且,图像处理部16根据释放时的图像信号,生成第 1摄影图像数据。该第1摄影图像数据被临时记录在缓冲存储器15中。另 外,CPU22将摄影信息(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场景帮助功能的设定信息 和面部识别信息等)临时记录在缓冲存储器15等中。
步骤S302:在S301的摄影后,CPU22驱动摄像元件13但不使发光部 21发光,拍摄与S301大致相同的被摄体像。并且,图像处理部16根据该 图像信号生成第2摄影图像数据。该第2摄影图像数据也被临时记录在缓 冲存储器15中。
步骤S303: CPU22根据第l摄影图像数据(S301)和第2摄影图像数 据(S302),将第1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具体地讲,CPU22 按照以下(1)或(2)的方法分割图像(参照图13)。
(1) CPU22对每个像素运算第1摄影图像数据和第2摄影图像数据的 明亮度的差分值。并且,CPU22根据明亮度的差分值,将第l摄影图像数 据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
一般,发光摄影时的照度与距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地减小。艮P, 在发光摄影时主要被摄体被明亮照射,而位于远离主要被摄体位置的背景 部分的明亮度较低。因此,发光摄影时和非发光摄影时的明亮度的差分值 根据距照相机的距离而变化,所以如果使用这种差分值,则可以进行摄影 图像的区域分割。
(2) CPU22运算第1摄影图像数据的明亮度与第2摄影图像数据的明 亮度之间的比率。并且,CPU22根据明亮度的比率,将第l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
在按照上述(1)的差分值进行区域分割时,在反射率较高的部分与较 低的部分相邻接的被摄体中,有可能产生区域分割的精度降低的情况。例 如,假设拍摄黑发人物的面部时,黑发部分的反射率较低,所以明亮度的 差分值变小,而面部部分的反射率相对较高,所以明亮度的差分值增大。 因此,在上述情况下,有时人物被按照头发部分和面部部分来分割区域。
在此,第1摄影图像数据的明亮度为向发光部21的照明光与环境光之 和乘以被摄体的反射率之后的值((照明光成分+环境光成分)X反射率)。 并且,第2摄影图像数据的明亮度为向环境光乘以被摄体的反射率后的值 (环境光成分X反射率)。因此,在根据明亮度的比率进行区域分割时,被 摄体的反射率相抵消,所以即使是上述的反射率较高的部分与较低的部分 相邻接的被摄体,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区域分割。
步骤S304: CPU22根据在S303分割的区域,确定主要被摄体所在的 区域(第1区域)和除此以外的区域(第2区域)。CPU22与图2中的S103 相同,根据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构图辅助框的位置、通过面部识别检测 的面部位置等,确定第1区域。
步骤S305: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摄影图像数据中的 第1区域(S304)的部分实施公知的对比度强调处理(灰度修正等)。另 外,根据用户的设定变更,有时CPU22也选择性地省略S305 S307的处 理。
步骤S306: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增加摄影图像数据中 的第2区域(S304)的部分的增益,执行使第2区域的明亮度增加的修正 处理。由此,可以将背景极端昏暗的图像修正为满意的明亮度。
步骤S307: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摄影图像数据中的 第2区域(S304)的部分执行例如基于中值滤波器的噪声降低处理。由此, 降低通过背景部分的增益增加(S306)而变明显的噪声,所以摄影图像的 画质提高。另外,通过后面叙述的模糊强调处理,图像的噪声降低,所以 也可以省略S307的处理。
步骤S308: CPU22判定在"模糊强调模式"下是否选择了第l模式。 在选择了第l模式时(是侧)转入S309。另一方面,在选择了第2模式时(否侧)转入S312。
步骤S309: CPU22根据明亮度的差分值或明亮度的比率(S303),确 定第2区域的模糊的强调量。具体地讲,CPU22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之 间的明亮度的差分值或明亮度的比率之差越大时,设定越大的基于图像处 理的第2区域的模糊的强调量。
步骤S310: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第l摄影图像数据 中的第2区域的部分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处理与图2中的S107 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以下,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中,根据基于发光摄影和非发光摄影的两个图像数据 的信息,分割第1区域和第2区域(S303、 S304)。因此,在第3实施方 式中,在被摄场较暗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执行图像的区域分割。
并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根据通过发光摄影和非发光摄影得到的两 个图像的明亮度的差分值或明亮度的比率(S303),对相当于前景或背景 的第2区域实施模糊强调处理(S310)。因此,能够容易在电子照相机中 获得对比度良好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并且,图像处理后的第2区域的 模糊程度与上述明亮度的差分值或明亮度的比率成比例,所以能够获得接 近实际远近感的自然的模糊程度的图像。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像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的特殊的 测距单元等。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大致普通的电子照相机 的结构获得上述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在这一点上具有显著效果。
(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4是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方框图。第4实施方式是使电 脑等执行图像处理程序来构成图像处理装置的示例。
在此,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程序把预先通过电子照相机生成的"摄 影图像数据"、或者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生成的"图像 文件"作为处理对象。
图像处理装置具有控制部31、存储器32、总线I/F33、显示驱动器部 34、盘驱动部35、和连接各部分的系统总线36。并且,图像处理装置上连 接着键盘或指示设备等的输入单元37及监视器38。控制部31对图像处理装置的各部分进行运算控制,执行后面叙述的图
像处理程序。存储器32存储程序和数据,存储向控制部31的数据发送和 从控制部31返回的处理结果。总线I/F33按照例如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及IEEE1394等串行通信标准,控制与连接图像处理 装置的外围设备(例如电子照相机和记录介质等)的数据发送接收。显示 驱动器部34向监视器38进行图像输出。在盘驱动部35中,对光盘、光磁 盘等记录介质执行摄影图像数据的读出/写入。
以下,参照图15的流程图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程序的动作。 步骤S401:控制部31从总线I/F33或盘驱动部35读入摄影图像数据 或图像文件。
步骤S402:控制部31判定处理对象是否是"图像文件"。在处理对象 是图像文件时(是侧),转入步骤S403。另一方面,在处理对象不是图像 文件时(否侧),转入步骤S404。
步骤S403:控制部31读出图像文件的附属信息,获取摄影图像数据中 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信息。然后,转入步骤S406。
步骤S404:该情况时,首先控制部31对摄影图像数据实施边缘抽出处 理,根据所抽出的边缘把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然后,控 制部31根据上述分割区域确定主要被摄体所在的区域(第1区域)和除此 以外的区域(第2区域)。另夕卜,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确定与第1实施 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步骤S405:控制部31对摄影图像数据中的第1区域的部分实施公知的 对比度强调处理(灰度修正等)。
步骤S406:控制部31根据画面内的空间频率分析,检测摄影图像数据 的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在该空间频率分析中,可以采用像上述实施方式 那样在JPEG压縮中使用的DCT变换,也可以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其他 公知的频率分析单元。
步骤S407:控制部31对摄影图像数据中的第2区域的部分,实施基于 点扩散函数的滤波器运算的模糊强调处理。控制部31与第2区域的模糊程 度(S406)的大小成比例地增大设定模糊的强调量。以上结束图像处理程 序的一系列动作。在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计算机的后期处理步骤,也能够生成 与第1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因此,根据 第4实施方式,不需要在摄影现场的每次摄影时都进行花费时间的图像处 理,所以摄影时的用户便利性提高。
(第5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6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图 16中,对与图l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该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ROM25连接 CPU23。在该ROM25中记录有用于确定模糊强调模式下的被摄体的模糊程 度的多个査找表(LUT)。在此,在上述LUT中包括记录了摄影透镜ll 的焦点距离与模糊程度的大小的修正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1LUT、和记录 了被摄体的大小与模糊程度的大小的修正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2LUT。
以下,参照图17的流程图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 调模式"的动作。另外,图17中的S501 S506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S101 S106,图17中的S512 S514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S108 S110,所以省略 重复说明。
步骤S507: CPU22根据焦点距离信息(S501),从ROM25的第1LUT 获取模糊程度的大小的修正值(第1修正值)。利用该S507的第1修正值, 将基于摄影透镜11的焦点距离的模糊程度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可以获得 更加自然的模糊图像。在此,S507的第1修正值被设定为当摄影透镜11 的焦点距离的值增大时,进一步增大图像的模糊程度。这是因为一般在照 片摄影中具有以下趋势如果被摄体的大小相同,则在短焦点侧背景的模 糊变小、在长焦点侧背景的模糊变大。
步骤S508: CPU22检测第2区域中的各个被摄体的大小。例如,CPU22 根据S502的区域分割的结果,针对每个被摄体分割第2区域,根据该区域 的像素数检测被摄体的大小。并且,CPU22也可以在第2区域中相邻的像 素彼此具有大约相同的亮度值或色相的情况下,把这些像素组视为同一被 摄体并分组,根据该分组后的像素数检测被摄体的大小。另外,在使用了 面部识别功能的摄影中第2区域内具有人物的面部时,CPU22也可以根据 与面部识别处理的面部区域的大小相关的信息,检测被摄体的大小。
23步骤S509: CPU22根据第2区域中的各个被摄体的大小(S508),从 ROM25的第2LUT获取模糊程度的大小的修正值(第2修正值)。禾拥该 S509的第2修正值,将基于被摄体的大小的模糊程度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 可以获得更加自然的模糊图像。在此,S509的第2修正值被设定为当被摄 体的大小增大时,进一步增大图像的模糊程度。这是因为一般在照片摄影 中具有以下趋势如果摄影透镜ll的焦点距离相同,则背景的被摄体越小 图像的模糊越小,背景的被摄体越大图像的模糊越大。
步骤S510: CPU22利用第1修正值(S507)和第2修正值(S509), 修正在S506获取的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值,确定图像处理的图像 模糊程度。在此,第2修正值的值因第2区域内的每个被摄体而不同。因 此,在第2区域内具有多个被摄体时,CPU22也可以对每个被摄体求出图
像的模糊程度的值。
另外,在S510中,CPU22也可以根据上述各个参数计算模糊程度。并 且,还可以预先生成根据上述各个参数求出模糊程度的表,CPU22对每个 图像,参照表求出模糊程度。
步骤S511: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根据在S510获取的模 糊程度的值,执行针对第2区域的模糊强调处理。另外,S511的模糊强调 处理与S107相同。
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的基础上, 可以获得体现了基于摄影透镜11的焦点距离或被摄体的大小的模糊程度变 化的、更加自然的模糊图像。
(第6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18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另外,第6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与图1所示第1实施方 式的电子照相机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步骤S601:在摄影待机时,CPU22每隔预定间隔驱动摄像元件13。摄 像元件13通过间取地读出,对图像信号进行读出,并输出透视图像信号。 图像处理部16根据透视图像信号生成与液晶监视器20匹配的调整尺寸(像 素数转换)后的取景器用图像。CPU22使液晶监视器20顺序显示取景器用 图像。因此,用户可以利用在液晶监视器20上动态图像显示的取景器用图像进行被摄体的调画幅(framing)。
步骤S602: CPU22判定用户是否将释放按钮按下一半。在释放按钮被 按下一半时(是侧),转入S603。另一方面,在释放按钮未被按下一半时 (否侧),返回S601, CPU22重复上述动作。
步骤S603: CPU22根据透视图像信号执行基于对比度检测的AF运算, 使聚焦透镜llb移动到对焦位置。
步骤S604: CPU22在对焦后驱动摄像元件13获取透视图像信号。并 且,图像处理部16根据透视图像信号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像素数转换,生成 取景器用图像。在液晶监视器20上显示对焦后的取景器用图像。并且,聚 焦后的透视图像的图像数据被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5中。
步骤S605: CPU22判定用户是否将释放按钮完全按下(释放)。在已 被释放时(是侧)转入S606。另一方面,在未被释放时(否侧)返回S601, CPU22重复上述动作。另外,在该情况下,CPU22利用将缓冲存储器15 中的透视图像的图像数据变更为可以覆盖的状态等的单元,将S604的透视 图像的图像数据从缓冲存储器15中删除。
步骤S606: CPU22驱动摄像元件13拍摄被摄体像(静态图像正式摄 影动作)。并且,图像处理部16根据释放时的图像信号生成正式摄影图像 数据。该正式摄影图像数据被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5中。并且,CPU22 将摄影信息(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场景帮助功能的设定信息和面部识别 信息等)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5等中。另外,基于静态图像正式摄影动 作的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数)被设定为至少高于透视图像、 取景器用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数)。
步骤S607: CPU22通过频率分析,检测在即将进行静态图像正式摄影 的摄影之前获取的1帧的透视图像(S604)的模糊程度。在该S607,通过 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的分析部,分析该透视图像信号的画面内整个区域的 空间频率。
具体地讲,首先,CPU22将透视图像分割为大约8X8像素的像素块。 然后,按照CPU22的指示,压縮解压縮处理部17对透视图像的各个像素 块的每个实施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计算表示各个空间频率成分的 量的系数(DCT系数)。并且,CPU22根据所计算的DCT系数,对各个像素块的每个生成图像的模糊程度的信息。另外,关于压縮解压縮处理部
17的DCT系数与图像的模糊程度之间的相关,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6 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步骤S608: CPU22在透视图像中抽出S607的模糊程度的值(例如预 定的空间频率成分以上的系数值之和、或预定的空间频率的系数值)小于 阈值的像素块。由此,透视图像被分割为模糊程度的值不同的两个以上的 区域。此时,CPU22也可以通过适用多个不同的阈值,根据模糊程度的值 进一步分阶段地分割透视图像(参照图19 (b))。
步骤S609: CPU22根据在S608中分割的区域,确定主要被摄体区域 (第1区域)和除此以外的区域(第2区域)。在此,CPU22把模糊程度最 低的区域(包含许多高频成分而且被摄体的对比度较高的区域)确定为第1 区域。CPU22例如把系数值不是0的具有最高的空间频率成分的区域、预 定的空间频率的系数值在阈值以上的区域、或者预定的空间频率以上的系 数值之和在阈值以上的区域,确定为第1区域。
并且,作为确定第1区域的辅助性判断基准,CPU22也可以与第1实 施方式的S103相同,根据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构图辅助框的位置、通过 面部识别检测的面部的位置等,确定第1区域。
步骤S610: CPU22把在即将进行静态图像正式摄影之前所拍摄的透视 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数)转换为摄影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数),求出透视 图像的各个像素块的位置与正式摄影图像的各个像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 且,CPU22根据上述对应关系,把透视图像中的各个像素块的模糊程度的 值(S607)适用于正式摄影图像数据。并且,CPU22根据上述对应关系, 把透视图像的区域分割的信息(S608)和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位置信息 (S609)适用于正式摄影图像数据。
另外,上述S607 S610的处理也可以与S606的摄影图像数据的生成 处理并行同时进行。
步骤S611: CPU22判定是否在"模糊强调模式"下选择了第1模式。 在选择了第l模式时(是侧),转入S612。另一方面,在选择了第2模式 时(否侧),转入S615。
步骤S612: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正式摄影图像数据实施模糊强调处理。在该模糊强调处理中,对与正式摄影图像的第2区域
(S609)对应的区域(对应区域)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处理通过 点扩散函数的滤波器运算(巻积运算)执行。另外,S6I2的模糊强调处理 与第1实施方式的S107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在此,在S612, CPU22也可以运算整个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的平均值, 图像处理部16通过对应上述平均值的滤波器,对与整个第2区域对应的对 应区域进行巻积运算。或者,在S608适用多个阈值并分阶段地分割图像的 情况下,CPU22也可以对第2区域内阈值不同的每个区域运算模糊程度的 平均值,图像处理部16对各个分割区域的每个,分别通过不同的滤波器进 行巻积运算。图19 (c)表示把进行这种处理后的结果作为取景器用图像显 示在液晶监视器20上的示例。在后者的情况下,与前面所述对整个第2区 域利用相同滤波器进行模糊强调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获得更加接近实际 的远近感的自然的模糊程度的图像。
S613:图像处理部16按照CPU22的指示,对摄影图像中的第1区域 的部分实施公知的对比度强调处理(灰度修正或高频带空间频率成分的放 大等)。另外,根据用户的设定变更,CPU22有时省略S613的对比度强调 处理。
步骤S614: CPU22将上述模糊强调处理后的摄影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 介质24中,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_
步骤S615:该情况时,CPU22使摄影图像数据的模糊程度的值(S610)、 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的对应第1区域的区域和对应第2区域的对应区域的位 置信息(S610)、和正式摄影图像数据(S606)相对应,生成图像文件。 并且,CPU22将上述图像文件记录在记录介质24中,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S615的图像文件在用户事后通过电脑进行S612所示的模糊强调处理时使 用。在该第2模式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摄影现场的每次摄影时都进行模糊 强调处理,所以能够进一步縮短每l帧的图像处理时间。
以下,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效果。
(1)在第6实施方式中,对相当于前景或背景的第2区域的对应区域, 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实施模糊强调处理(S612)。并且,对主要 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实施对比度强调处理(S613)。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电子照相机中能够容易获得对比度良好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
并且,图像处理后的第2区域的对应区域的模糊程度可以与原来的摄影图 像的模糊程度成比例,所以能够获得接近实际的远近感的自然的模糊程度 的图像。
(2) 在第6实施方式中,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进行模糊强调 处理,所以不需要像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的特殊的测距单元等。而且, 在第6实施方式中,通过压縮解压縮处理部检测图像的模糊程度,所以不 需要频率分析用的特殊电路和软件等。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能够利 用大致普通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获得上述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在这一 点上具有显著效果。
(3) 在第6实施方式中,根据分辨率(像素数)低于摄影图像的透视 图像进行模糊程度的判别等,所以与对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直接实施图像处 理时相比,能够减少运算量。并且,在第6实施方式中,根据在生成摄影 图像数据之前获得的透视图像进行模糊程度的判别等,所以能够与正式摄 影图像数据的生成处理并行、或者在生成正式摄影图像数据之前进行模糊 程度的判别。如上所述,在第6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模糊强调模式下縮短 每1帧的图像处理时间,所以能够縮短从释放到再次开始摄影的间隔。因 此,模糊强调模式的速拍性能提高,错过快门机会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对透视图像进行图18中的步骤S607、 S608、 S610的处理的结构,但也可以对像素数少于正式摄影图像的取景器 用图像进行上述处理。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分析透视图像数据的空间频率成分、并 变更附加给正式摄影图像的模糊量的示例,但也可以形成为变更附加给透 视图像的模糊量的结构。并且,还可以形成为分析正式摄影图像数据或取 景器用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并变更附加给正式摄影图像或取景器用图像 的模糊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分析正式摄影图像数据或取景器用 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并变更附加给正式摄影图像或取景器用图像的模糊 量的结构。该情况时,上述说明的"对应第2区域的对应区域"是第2区 域自身。
(第7实施方式的说明)图20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模糊强调模式"的动作的 流程图。另外,第7实施方式的电子照相机的结构与图1所示第1实施方 式的电子照相机相同,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图20中的S701、 S702分别对应于图18中的S601、 S602,图 20中的S711 S715分别对应于图18中的S611 S615,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步骤S703: CPU22根据透视图像信号执行基于对比度检测的AF运算, 使聚焦透镜llb移动到对焦位置。并且,CPU22根据透视图像信号执行公 知的曝光运算,确定正式图像摄影和透视图像摄影的摄影条件的参数(曝 光时间、光圈值、摄像灵敏度等)。
步骤S704: CPU22判定用户是否将释放按钮完全按下(是否被释放)。 在己被释放时(是侧)转入S705。另一方面,在未被释放时(否侧)返回 S701, CPU22重复上述动作。
步骤S705: CPU22进行不使发光部21发光的透视图像的摄影。并且, 图像处理部16根据对焦后的透视图像信号生成第1透视图像的数据。另外, 第1透视图像的数据被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5中。
步骤S706:在S705的摄影后,CPU22马上使发光部21发光并利用透 视图像再次对与S705大致相同的构图进行拍摄。并且,图像处理部16根 据上述透视图像信号生成第2透视图像的数据。另外,第2透视图像的数 据也被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5中。
步骤S707: CPU22驱动摄像元件13,按照与S705和S706大致相同的 构图拍摄被摄体像(静态图像正式摄影动作)。并且,图像处理部16根据 释放时的图像信号生成正式摄影图像数据。该正式摄影图像数据被临时存 储在缓冲存储器15中。并且,CPU22将摄影信息(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
场景帮助功能的设定信息和面部识别信息等)临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5等 中。另外,基于静态图像正式摄影动作的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的分辨率(像 素数),被设定为至少高于第1透视图像和第2透视图像、取景器用图像 的分辨率(像素数)。
步骤S708: CPU22根据第1透视图像(S705)和第2透视图像(S706) 的数据,执行正式摄影图像的区域分割处理。
在此,在S707, CPU22根据(1)第1透视图像和第2透视图像的明亮度的差分、或者(2)第1透视图像和第2透视图像的明亮度的比率,对 正式摄影图像进行区域分割。另外,上述区域分割处理的内容与第3实施 方式的S303大致共通,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步骤S709: CPU22根据在S708分割的区域,确定主要被摄体区域(第 1区域)和除此以外的区域(第2区域)。例如,CPU22与第1实施方式 的S103相同,根据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构图辅助框的位置、通过面部识 别检测的面部的位置等,确定第1区域。或者,CPU22也可以对第1透视 图像、第2透视图像和正式摄影图像中的任一方进行空间频率分析,把模 糊程度最低的区域确定为第1区域。
步骤S710: CPU22求出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的值。该模糊程度的值用 于在S712 (对应于S612)的模糊确定处理中确定第2区域的模糊的强调量 时使用。
在此,CPU22也可以通过空间频率分析求出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的值。 或者,CPU22可以根据第1透视图像和第2透视图像的明亮度的差分值或 者明亮度的比率(S707),确定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的值。具体地讲,与 第3实施方式的S309相同,CPU22对比第1透视图像和第2透视图像,求 出第1区域和第2区域之间的明亮度的差分值或者明亮度的比率。并且, CPU22根据明亮度的差分值或者明亮度的比率,确定上述模糊程度的值。 另外,CPU22在明亮度的差分值或者明亮度的比率之差越大时,设定越大 的第2区域的模糊的强调量。
以下,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该第7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获得对比度良 好的肖像摄影风格的图像。并且,在第7实施方式中,根据发光摄影和非 发光摄影这两种透视图像,分割第1区域和第2区域。因此,与第3实施 方式相同,在被摄场较暗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执行图像的区域分割。 另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对比两种透视图像来进行区域分割,所以与对 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直接实施图像处理时相比,可以减少运算量。
(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通过压縮解压縮处理部执行的DCT 变换来进行模糊程度的检测,而是例如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其他公知的频率分析来检测图像的模糊程度。
(2)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切换发光摄影(第l图像数据的生成) 和非发光摄影(第2图像数据的生成)的顺序。并且,还可以形成为对非 发光摄影图像附加模糊的结构。
(3) 在本发明中,在检测模糊程度等时使用的透视图像不限于即将摄 影之前的图像,例如也可以是即将摄影之前的取景器图像的几个帧之前的 取景器图像。或者,还可以将在AF动作时生成的取景器图像直接用于模糊 程度的检测等。
(4)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对透视图像进行边缘抽出处理,根据所抽出 的轮廓线执行图像的区域分割。
另外,本发明可以利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其他各种方式实施。 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某个方面的单纯示例,不能进行限定解释。 本发明利用权利要求书表示,本发明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另外, 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内的变形和变更也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摄影部,拍摄被摄场并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将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和不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模糊检测部,检测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以及模糊强调部,对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处理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来增大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透镜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摄像部的透镜的焦点距离信息;以及 模糊程度调整部,根据所述焦点距离信息调整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 模糊程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模糊程度调整部,该模糊程度调整部检测所述第2区域中的被摄体的大小,并且根据所述被摄体的大小调整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 程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分割部根据摄影时选择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信息、和摄影时为定位主要被摄体而使用的构图辅助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方,确定所述 主要被摄体的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分割部根据所述模糊程度将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进一步分割为多个区域,所述模糊强调部对所述第2区域内的各个分割区域的图像,分别独立 实施所述模糊强调处理。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糊检测部还具有进行所述图像的空间频率分析的分析部,通过该分析部的空间频率分析来检测所述图像的所述第2区域的模糊 程度。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压縮部,根据所述分析部的空间频率分析的结果,压縮所述图像的数据;以及记录部,记录由该压縮部输出的压縮数据。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抽出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的边缘部分的边缘抽出部, 所述模糊检测部根据对所述边缘部分的空间频率分析结果,检测所述图像的所述第2区域的模糊程度。
9. 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向被摄场进行发光的发光部,所述摄影部生成进行发光并摄影的第1摄影图像数据、和不发光而摄 影的第2摄影图像数据,所述图像分割部根据所述第1摄影图像数据和所述第2摄影图像数据 之间的明亮度差分和明亮度比率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第1摄影图像数据 的图像或所述第2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 域。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增加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明亮度的明亮度修正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降低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噪声的噪声降低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强调所述第1区域的图像的对比度的对比度强调处理部。
13. —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数据读入部,从外部读入预先生成的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将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和不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模糊检测部,检测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 的模糊程度;以及模糊强调部,对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 处理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来增大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模糊 程度。
14. 一种程序,与具有数据读入部和控制部的图像处理装置相关,使所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步骤使所述数据读入部读入预先生成的摄影图像数据的步骤; 将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和不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的步骤;检测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步骤;以及对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的步骤,该模糊强调处理根 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来增大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15. —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数据读入部,从外部读入图像文件,该图像文件使预先生成的摄影图 像数据、与表示在该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域和 不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的附属信息相对应;模糊检测部,检测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 的模糊程度;以及模糊强调部,对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 处理根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来增大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模糊 程度。
16. —种程序,与具有数据读入部和控制部的图像处理装置相关,使所 述控制部执行以下步骤-使所述数据读入部读入图像文件的步骤,该图像文件使预先生成的摄 影图像数据、与表示在该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主要被摄体所在的第1区 域和不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的附属信息相对应;检测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 步骤;以及对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的步骤,该模糊强调处理根 据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来增大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17. —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摄影部,拍摄被摄场并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对通过所述摄影部得到的1帧摄影图像的整个区域计算 空间频率成分,根据将该计算的空间频率成分与预定的值相比较后的比较 结果,将所述1帧摄影图像划分为作为主要被摄体区域的第1区域、和不 包括主要被摄体的第2区域,获取区域分割信息,并且根据该区域分割信 息分割所述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以及图像处理部,对通过所述图像分割部分割后的区域的摄影图像数据进 行处理。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影部在释放时拍摄被摄场并生成正式摄影图像数据,并且在所述正式摄影的待机时生成透视图像数据,所述图像分割部根据所述透视图像数据获取区域分割信息。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分割部根据在即将进行所述正式摄影之前生成的透视图像数据,获取所述区域分割信息。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压縮电路,该压縮电路压縮在所述正式摄影中拍摄的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的数据量,所述图像分割部使用所述压縮电路计算所述透视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
21.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处理部根据所述透视图像数据中的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判断该区域中的图像的模糊程度,并根据该模糊程度的大小 抑制与所述透视图像数据的第2区域相对应的所述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的对 应区域的高频带空间频率成分,以便增大所述对应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分割部根据所述透视图像数据中的所述第2区域的图像的空间频率成分,将该区域的图像进一步分割为多个区域,所述图像处理部针对与所述透视图像数据的被分割后的多个第2区域 分别对应的所述正式摄影图像数据的多个对应区域,分别独立实施所述高 频带空间频率的抑制处理。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比度强调处理部,该对比度强调处理部强调所述对应区域以 外的区域的对比度。
24. —种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摄影部,在释放时拍摄被摄场并生成正式摄影图像的数据,并且在正 式摄影的待机时生成透视图像的数据;区域确定部,根据所述透视图像的数据,确定在所述正式摄影图像中 包括主要被摄体的主要被摄体区域、和除此以外的背景区域;以及图像处理部,对所述正式摄影图像的数据,按照所述主要被摄体区域 和所述背景区域实施各自不同的图像处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部对所述背景区域实施增大图像的模糊程度的模糊处理。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摄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向被摄体进行发光的发光部;所述摄影部生成所述发光部的发光状态分别不同的第1透视图像和第2 透视图像的数据,所述区域确定部根据所述第1透视图像和所述第2透视图像之间的明 亮度的差分和明亮度的比率中的至少一方,确定所述正式摄影图像中的所 述主要被摄体区域和所述背景区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和程序。摄影装置具有摄影部、图像分割部和模糊强调部。摄影部拍摄被摄体并生成摄影图像数据。图像分割部将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划分为作为主要被摄体区域的第1区域、和不包括主要被摄体区域的第2区域。模糊检测部检测摄影图像数据的图像中的、第2区域的图像的模糊程度。模糊强调部对第2区域的图像实施模糊强调处理,该模糊强调处理与所检测的图像的模糊程度的大小成比例地增大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的模糊程度。
文档编号H04N101/00GK101297545SQ200680040249
公开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8日
发明者斋藤郁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