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耳内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4388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放在耳内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机。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其放入耳内 部使用的耳机。
背景技术
图1和2是图示传统耳机例如韩国公开待审的专利公开 No. 10-1998-018579中披露的耳机的示意图,所述韩国公开待审的专利公 开在此通过引用全文并入。
如图1和2中所示,传统耳机1包括盖子4,所述盖子4在其下部连接到 耳机软线5并与耳机软线5结合;位于盖子4内部的电声换能器10;保护板2, 所述保护板2与盖子4的前侧结合、从而保护电声换能器10;和预定形状的 耳承3,所述耳承3位于保护板2外部。
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音的电声换能器10例如可以是动圈式换能器。在 此类型的换能器中,音圏绕线轴12缠绕,且线轴12—体地连接到振动膜11。 音圈或振动膜被插入到磁路13的间隙14内。
与振动膜11相对的保护板2设置在声音发出侧或换能器10的前侧,并 由与振动膜ll大体上相同尺寸的金属板制成。保护板2具有很多通孔21, 以允许从振动膜ll发出的声波通过。
耳承3覆盖保护板2的前侧。当耳机l被戴上时,耳承3位于听者的耳内。 耳承3具有配合到外耳道(即,耳道)的入口的凸出部分30。所述凸出部 分30由具有适当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或塑料制成。凸出部分30的尖端具有 很多声音散发孔31。
盖子4覆盖换能器10的后面。换能器10通过引入部分40连接到耳机软 线5,所述引入部分40位于盖子4的下部。盖子4内部的气室41通过引入部 分40的通道42与外部相通。盖子4设置有很多孔43,所述孔43由阻音材料44封闭。
气室32通过耳承3形成在换能器10的前面。气室32通过形成在耳承3上 的开口34和无纺织物35与外部相通。如图2中所示,开口34位于耳承3的中 心部分的侧面。由此,当耳机1放入耳E内从而凸出部分30被插入到耳道或 外耳道内时,开口34位于耳甲腔F内,从而盖住耳甲腔F的皮肤。
在传统耳机l中,包括保护板30和盖子4的整个耳机1被插入到耳甲腔F 内,并由耳甲腔F支撑,且盖子4的引入部分40被引入到耳屏间切迹内并由 耳屏间切迹支撑。如果用户戴上耳机很长时间,对耳屏H和耳屏G上的压力、 或与耳轮K的凸出部分的接触可能引起不适。
而且,因为耳承3的凸出部分30在换能器10的前面,当耳机l插入到外 耳道内时,换能器10相对于耳甲腔F几乎水平。因此,开口34和无纺织物 35接触耳甲腔F。当耳承3的开口34被耳甲腔F阻塞时,由换能器10产生的 低频声(即,低音)不能被传送。而且,耳承3的开口34邻近保护板2。由 此,在设置开口34的情况下,在耳承3内只形成了很小的空间,且低音可 能含糊不清。
因此,存在对用于插入到耳道内的、并提供了更好的舒适度和更佳的 声音品质的改进的耳机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解决至少上面的问题和/或缺点并至少提供下面描 述的优点。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是提出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具有改进的 结构以在戴上耳机时提高舒适度、和提高声音品质。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一个方面, 一种耳机包括电声换能器, 所述电声换能器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音;和保持电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 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当壳体被放置在耳内时,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将由 电声换能器产生的声音引入到耳的耳道。所述电声换能器在耳的耳道的横 向方向上发出声音。
所述电声换能器的声音发出方向可以大体上平行于耳的耳甲腔的侧面。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前壳体,所述前壳体围绕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和
后壳体,所述后壳体与前壳体结合、并围绕电声换能器的后面。
所述后壳体可以包括后壁,所述后壁围绕电声换能器的后面;和基 部壁,所述基部壁从后壁延伸到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并与前壳体一起形成 声音输出单元。
所述基部壁可以适于接触耳的耳甲腔的侧面。
所述前壳体可以包括前壁,所述前壁相对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成角 度地定位;和凸出延伸壁,所述凸出延伸壁从前壁延伸并与基部壁一起形 成声音输出单元。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位于电声换能器后面的第一空间和位于电声换能 器前面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大于第一空间,并可操作地(或有效地)连 接到声音输出单元。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后开口,所述后开口可操作地将第一空间连接到 外部;和前开口,所述前开口邻近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并可操作地将第二 空间连接到外部。
所述后开口可以包括盖子,所述盖子包括无纺织物。
盖子覆盖壳体的一部分且接触耳。所述盖子可以包括对应于声音输出 单元的出口。
所述盖子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且所述开口与声音输出单元间隔开一 定距离。当盖子的形状改变时,所述距离是可以控制的。
所述壳体外部的下部可以设置有支撑凸起,且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 所述支撑凸起可以向外凸出并具有对应于耳的对耳屏切迹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另一方面, 一种耳机,包括电声换能器, 所述电声换能器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音;和保持电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 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将由电 声换能器产生的声音引入到耳的耳道,且其中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 电声换能器相对于耳甲腔的侧面成90度±10度的角度。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大体上圆形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保持电声 换能器;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从第一主体凸出并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 延伸到耳的耳道;第三主体,所述第三主体从第一主体延伸并大体上平行
于电声换能器并行延伸;和软线,所述软线连接到设置在第三主体内的电
声换能器。
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可以位于第二主体的凸出尖端。
所述第二主体可以包括基部侧,所述基部侧面向耳的耳甲腔从而基部 侧能够靠着耳甲腔放置。
支撑凸起可以设置在第二主体上,从而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支 撑凸起向外凸出成对应于对耳屏切迹的形状。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位于电声换能器后面的第一空间和位于电声换能 器前面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大于第一空间,并可操作地连接到声音输出 单元。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后开口,所述后开口可操作地将第一空间连接到 外部;和前开口,所述前开口邻近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并可操作地将第二 空间连接到外部。
壳体可以与衬套部件结合。所述衬套部件支撑连接到电声换能器以便
从壳体的外部进入的软线。
所述第一空间可以可操作地连接到衬套部件的软线孔。 盖子可以覆盖壳体的一部分且接触耳,并可以包括对应于声音输出单
元的出口。
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另一方面, 一种耳机,包括适于保持电 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将由电 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引入到耳的耳道内。所述壳体保持电声换能器从而电 声换能器在耳道的横向方向上发出声音。
所述电声换能器可以在与耳甲腔大体上平行的方向上发出声音。
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前壳体,所述前壳体设置在电声换能器的前面; 和后壳体,所述后壳体放置在电声换能器的后面。
所述后壳体可以形成位于电声换能器后面的第一空间,且所述前壳体 可以形成位于电声换能器前面的第二空间。
所述第二空间可以大于第一空间,且可以可操作地连接到声音输出单元。
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口以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所述将第一空 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高音
响应。
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口以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所述将第二空 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低音 响应。
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另一方面, 一种耳机包括前壳体和连接到 前壳体以形成内部空间的后壳体。发出声音的电声换能器设置在由前壳体 和后壳体形成的内部空间内。所述电声换能器在第一方向上发出声音。设 置在前壳体上的声音输出单元在第二方向上将由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 传递到耳的耳道内。所述第一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是横向的。
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彼此可以成在大约80度至100度范围内的角度。 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彼此可以成大约90度的角度。
所述内部空间可以包括电声换能器与后壳体之间的第一空间,和电声 换能器与前壳体之间的第二空间。
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口以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所述将第一空 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高音 响应。
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开口以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所述将第二空 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低音 响应。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一些示范性实施例的上面和其它 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如下-图l是传统耳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耳机在耳内的平面图3是外耳的视图4A是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耳机的左侧视图4B是沿图4A中的线4B-4咖截面视图; 图4C是沿图4A中的线4C-4C的截面视图; 图5是图4A-4C中的耳机的主视图6是图4A-4C中的耳机的右侧视图; 图7是图4A-4C中的耳机的视图,且耳机被戴在耳内;和 图8是显示图4A-4C中的耳机与传统耳机的比较的声压的曲线图。 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理解为指示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描述中涉及的内容例如详细构造和元件用来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 示范性实施例,且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 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在此描述的示范性 实施例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并且为清楚和简明起见,省略对熟知功能和 构造的描述。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3图示了耳E的结构。耳具有耳甲腔F、耳屏G、对耳屏H、耳屏与对 耳屏之间的耳屏间切迹I、耳轮K、和外耳道L。外耳道L的入口位于耳甲腔 F的侧面并由耳屏G局部覆盖。
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耳机戴在耳E内。耳机延伸过耳屏G、对耳 屏H和耳屏间切迹I。当耳机邻近耳甲腔F放置且耳机的侧面基本上与耳甲 腔F对准时,耳机将声音引入外耳道L。
如图4A、 4B和4C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耳机100包括电 声换能器110、壳体120、和盖子130。电声换能器110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 音。壳体120容纳电声换能器110并被戴在用户的耳内。盖子130与壳体120 结合并覆盖壳体120的一部分。
电声换能器110将通过软线传递的声频信号转换成要被输出的声音信 号。电声换能器110的结构可以与用于典型的传统耳机的电声换能器相同。 即,电声换能器110可以具有参照图1和2描述的传统电声换能器10相同的 结构。电声换能器也可以是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类型的声音 元件(或称之为音响元件)。
壳体120被分成第一主体120a、第二主体120b和第三主体120c。第一 主体120a覆盖电声换能器110并具有对应于电声换能器110的形状。第二主体120b从第一主体120a向外延伸。第三主体120c从第一主体120a向下延 伸。
如图4B和5中所示,壳体120包括声音输出单元120d,所述声音输出单 元120d将声音从电声换能器110输出到外耳道L。声音输出单元120d位于第 二主体120b的凸出尖端。第二主体120b从电声换能器110向前延伸以形成 内部空间122。如图4B中箭头所示,声音通过声音输出单元120d进入外耳 道L。当将耳机戴入耳内时,第二主体120b的基部侧面Sl面向耳甲腔F的侧 面,从而它们彼此接触。为此,如图4B和5中所示,声音输出单元120d位 于基部侧面S1的一侧。利用此构造,电声换能器110相对于耳甲腔F的侧面 几乎垂直,即成90土10度。声音从电声换能器110输出的方向相对于外耳 道L为大约90度。如图4B中所示,声音从电声换能器110的输出方向如箭头 所示地改变,从而声音被传递到外耳道L的入口。
如图4C中所示,第三主体120c从第一主体120a向下延伸。软线140连 接到电声换能器110并通过第三主体120c的内部。例如由橡胶材料制成的 衬套部件141设置在第三主体120c的外部。
如图4B和4C中所示,第一空间121和第二空间122设置在壳体120内。 第一空间121设置在电声换能器110的后面,且第二空间122设置在电声换 能器110的前面。第二空间122大于第一空间121并将从电声换能器110输出 的声音传递到声音输出单元120d。
如图4B和6中所示,后开口124a位于壳体120的后部。后开口124a可操 作地将第一空间121连接到外部。后开口124a控制从电声换能器110输出的 声音的高音响应(即较高频率)。通过改变后开口124a的数量和尺寸可以 改变高音特性。
如图4A和4B中所示,前开口123a形成在壳体120的前面。前开口123a 可操作地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外部。前开口123a控制低音响应(即,较低频 率)。通过改变前开口 123a的数量和尺寸可以改变低音特性。
盖子151,例如无纺织物,设置在壳体120的第一空间121内部对应于 后开口124a的部分处。
如图4A和4B所示,装饰板153可以与壳体120的前外侧结合。装饰板153 包括对应于前开口 123a的孔153a。
如图4C中所示,壳体120的第一空间121形成为可操作地连接到衬套部 件141的软线孔141a。由此,如上面所讨论的,通过衬套部件141的由软线 140连接的孔141a、和后开口124a,在电声换能器110后部内产生的高音频 率可以得到控制。
盖子130覆盖壳体120的一部分,即第二主体120b的凸出部分。盖子130 可以由例如橡胶的柔性材料制成,从而盖子130可以容易地放置在壳体120 上或从壳体120移除。因此,即使盖子130接触用户的耳很长时间,它也不 会引起不适并可以防止耳机滑落。盖子130包括对应于声音输出单元120d 的出口131。出口131与声音输出单元120d间隔开预定距离。用于将声音从 声音输出单元120d引入到外耳道L的出口131的形状对应于外耳道L的入口 的形状。因为盖子130由柔性材料制成,所以出口131将适应用户的耳的不
同形状。结果,即使耳机戴了很长时间,用户也不会感受到不适。如图7 中所示,当耳机100戴在耳E内时,盖子130由耳屏G、对耳屏H和耳屏间切 迹I支撑,并接触耳甲腔F的侧面。
壳体120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主体120b的外部的支撑凸起120e。支 撑凸起120e具有对应于耳屏间切迹I的形状的凸出形状。当耳机100戴在耳 E内时,支撑凸起120e接触耳屏间切迹I从而凸起120e被稳定地支撑。
在上面的描述中,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壳体120就外部形状得 到描述。壳体120也可以就其它方面例如构造,得到描述。gp,如图4C中 所示,壳体120可以分成前壳体123和后壳体124,而电声换能器110位于前 壳体123与后壳体124之间。当壳体123和124连接在一起时,它们形成具有 前面描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主体120a、 120b和120c的壳体120。
如图4B中所示,前壳体123包括前壁123b和凸出延伸壁123c。前壁123b 相对于电声换能器110的前面成预定角度。凸出延伸壁123c从前壁123b延 伸到声音输出单元120d。凸出延伸壁123c与后壳体124的后面将要描述的 基部壁124c—起,形成声音输出单元120d和第二主体120b。前开口123a位 于前壁123b上。
后壳体124包括后壁124b和基部壁124c。后壁124b围绕电声换能器110 的后部。基部壁124c以预定的形状从后壁124b延伸,并与前壳体123的凸 出延伸壁123c结合。基部壁124c几乎平行于耳甲腔F的侧面。基部壁124c
13
与电声换能器110成大约90土10度的角度。由此,电声换能器110放置成与 耳甲腔F的侧面成大约90土10度的角度,优选地90度的角度。基部壁124c 靠在耳甲腔F的侧面上。
当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具有前述构造的耳机100戴在耳E内时, 如图4B和7中所示,电声换能器110几乎与耳甲腔F的侧面垂直。由于此结 构,即使耳机100戴在耳E内,前开口123a和后开口124a也既没有被耳E覆 盖、也没有与耳E接触。
此外,根据电声换能器110的位置,第二空间122以被设计成大于传统 耳机中的对应的空间。由此,因为在从电声换能器110到声音输出单元120d 的空间内保证了足够的谐振空间,所以低音响应得到增加和改进。如图8 中所示,使用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耳机100的实验测试的结果表明 耳机100的低音响应与传统耳机相比得到提高。
此外,因为电声换能器110与耳甲腔F的侧面大体上垂直,所以第二空 间122在空间上较少受到限制。由此,可以将第二空间122即第二主体120b 的形状,形成为对应于耳E的形状,从而当戴上耳机时可以提高舒适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耳机,当耳机戴在耳内时,电声换能器大体 上垂直于耳甲腔的侧面。结果,位于耳机前面和后面的开口没有被耳所阻 塞,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高音和低音频率响应。
而且,相较于传统耳机,电声换能器至达到外耳道的声音输出单元之 间的空间更大。因此,谐振空间得到改进,从而提高了低音响应和提高了 声音品质。
而且,当耳机戴在耳内时,耳机的达到外耳道的预定部分,被设计和 形成为对应于耳的形状,从而当戴上耳机时提高了舒适度,并使由长时间 戴耳机引起的不适最小化。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示出和描述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偏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 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耳机,包括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音;和保持电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将由电声换能器产生的声音引入到耳的外耳道;且其中所述电声换能器在耳的外耳道的横向方向上发出声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电声换能器的声音发出方 向大体上平行于耳的耳甲腔的侧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前壳体,所述前壳体围绕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和后壳体,所述后壳体与前壳体结合、并围绕电声换能器的后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后壳体包括 后壁,所述后壁围绕电声换能器的后面;和基部壁,所述基部壁从后壁延伸到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并与前壳体一 起形成声音输出单元。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基部壁适于接触耳的耳甲 腔的侧面。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前壳体包括-前壁,所述前壁相对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成角度地定位;和 凸出延伸壁,所述凸出延伸壁从前壁延伸并与基部壁一起形成声音输出单元。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电声换能器 的后面的第一空间和位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的第二空间,其中第二空间大 于第一空间、并可操作地连接到声音输出单元。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后开口,所述后开口可操作地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外部;和 前开口,所述前开口邻近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并可操作地将第二空间 连接到外部。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后开口包括盖子,所述盖 子包括无纺织物。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盖子,所述盖子覆盖壳体的一部分并接触耳,且所述盖子包括对应于 声音输出单元的出口。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盖子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开口与声音输出单元间隔开一定距离,当盖子的形状改变时所述距离 是可控制的。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外部的下部设置有支 撑凸起,且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支撑凸起向外凸出并具有对应于耳 的对耳屏切迹的形状。
13、 一种耳机,包括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音;和 保持电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将由电声换能器产生的声音引入到耳的外耳道,且其中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电声换能器相对于耳甲腔的侧面成90 度士10度的角度。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大体上圆形的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保持电声换能器;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从第一主体凸出并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延伸 到耳的外耳道;第三主体,所述第三主体从第一主体延伸并大体上平行于电声换能器 并行延伸;和软线,所述软线连接到设置在第三主体内的电声换能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声音输出单元位于第二 主体的凸出尖端。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主体包括基部侧, 所述基部側面向耳的耳甲腔从而基部側能够靠着耳甲腔放置。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第二主体上的支撑凸 起,当壳体放置在耳内时,所述支撑凸起向外凸出成对应于对耳屏切迹形 状的形状。
18、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电声换能 器的后面的第一空间和位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的第二空间,其中第二空间 大于第一空间、并可操作地连接到声音输出单元。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后开口,所述后开口可操作地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外部;和前开口,所述前开口邻近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并可操作地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外部。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与壳体结合的衬套部件,所述衬套部件支撑从壳体的外部进入以便连 接到电声换能器的软线。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空间可操作地连接到衬套部件的软线孔。
22、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盖子,所述盖子覆盖壳体的一部分并且接触耳,所述盖子包括对应于 声音输出单元的出口。
23、 一种耳机,包括'适于保持电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所述声音 输出单元将由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引入到耳的耳道内,所述壳体保持电 声换能器从而电声换能器在耳道的横向方向上发出声音。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电声换能器在与耳甲腔 大体上平行的方向上发出声音。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前壳体,所述前壳体设置在电声换能器的前面;和 后壳体,所述后壳体放置在电声换能器的后面。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耳机,其中 所述后壳体形成位于电声换能器的后面的第一空间;且 所述前壳体形成位于电声换能器的前面的第二空间。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空间大于第一空间, 且可操作地连接到声音输出单元。
28、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壳 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其中所述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 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高音响应。
29、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壳 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其中所述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 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低音响应。
30、 一种耳机,包括 前壳体;后壳体,所述后壳体连接到前壳体以形成内部空间;发出声音的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设置在由前壳体和后壳体形 成的内部空间内,所述电声换能器在第一方向上发出声音;声音输出单元,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在第二方向上将由电声换能器发出 的声音传递到耳的耳道内,其中所述第一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是横向的。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彼此成 在大约80度至100度范围内的角度。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彼此成 大约90度的角度。
33、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内部空间包括电声换能 器与后壳体之间的第一空间,和位于电声换能器与前壳体之间的第二空 间。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壳 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其中所述将第一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 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高音响应。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耳机,进一步包括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壳 体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其中所述将第二空间连接到壳体外部的至少一个 开口控制从电声换能器发出的声音的低音响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配合到耳内的耳机。所述耳机包括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将声频信号转换成声音;和保持电声换能器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声音输出单元,当壳体被放置在耳内时,所述声音输出单元将由电声换能器产生的声音引入到耳的耳道。所述电声换能器定向成其在耳的外耳的横向方向上发出声音。
文档编号H04R1/10GK101106831SQ20071000520
公开日2008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4日
发明者保坂明彦, 尹铉九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