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框及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文档序号:768384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码相框及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费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码相框及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在出门旅游时可以利用 数码相机拍摄各种风景或人物相片,或利用手机自带的摄像头随时随地拍摄生活中的各种场 景,记住各种美好的瞬间。与传统相机拍摄的相片需要冲洗才能浏览不同,数码相片可以通 过电脑、MP4和数码相框等各种电子设备浏览。与使用电脑欣赏照片必须坐在电脑前不同, 数码相框不仅方便携带,与其他人分享照片,而且可以放在办公桌、床头上甚至各种家具上, 连同显示的照片作为装饰的一部分。
惠普公司申请号为US2001-802039的专利中公开了 一种支持无线更新的数码相框 (Wireless updateable digital picture frame,),包括一个显示器模块, 一个存储模块和一个通过 无线传输方式从外部设备接收数码相片的无线模块。通过无线方式接收的图像被存储在存储 模块中并被显示于显示器上。相片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从数码相框传输到外部设备。但 是该数码相框仅能显示二维图像,无法实现三维立体图像的显示,即不能给观看者提供带来 真实感的深度信息。
中国台湾致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其申请号为CN99105404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电 子相框,包含有一方形壳体,影像显示面板设于该壳体的正面以用来显示影像画面;影像输 入装置用来输入影像数据,存储器用来储存该影像数据,处理器电连接于该影像输入装置, 用来处理影像数据或使用者输入的控制信号,影像控制装置电连接于该处理器与该影像显示 面板,以将该处理器处理后的影像数据转换为影像画面以显示于该影像显示面板上,以及一 控制面板电连接于该处理器,用来供使用者输入控制信号。该技术同样仅能实现二维图像的 显示,无法实现三维立体图像的显示,即不能给观看者提供带来真实感的深度信息。
因此,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各种数码相框只能显示二维图像,而二维图像是对目标内容的 一种二维表达,它只能描述景物的内容而忽略了物体的远近、位置等深度信息,无法提供观 看者场景内容的层次感,从而无法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发明内容
为了使数码相框能够对图像实现立体显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码相框及一种立 体图像显示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数码像框,所述数码像框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和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其中, 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图像,并向所述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发送所述图像; 所述立体图像显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图像获取模块发送的图像,并将所述图像显示为 三维立体图像。
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二维图像,将所述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 在数码像框中显示所述三维立体图像。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读取输入的三维立体照片进行立体图像显示, 向观看者提供纵深感和层次感的场景景象,从而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带来更好的用户 体验。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数码相框的模块组成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数码相框的模块组成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的三维立体图像显示方法流程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双目摄像机的模型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偏振约束求解深度示意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用照相机拍摄目标场景示意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的重新设置视差的处理流程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流程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的图像阈值迭代分割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 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l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码相框,带有三维立体图象显示模块,能够直接对输入的三维立体 图像(该三维立体图像为带有视差的左右图像对)进行立体显示。如图1所示,该数码相框 包括传输接口模块,存储模块,立体图像显示模块,用户输入模块和控制模块。各模块分别 介绍如下
1、 传输接口模块
传输接口模块主要用于从外部设备接收二维或者三维立体图像,将接收的图像发送到存 储模块进行存储;还用于从存储模块中获取图像,并向外部设备输出该存储在该数码相框的 存储模块中的图像,以方便图像的传输和共享。
传输接口模块可以是无线传输接口模块或有线传输接口模块。
无线传输接口模块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蓝牙,红外,射频,IEEE802. ll等各种无线传 输模式,从而能够在近距离范围内方便地交换和共享图像。
有线传输接口模块可以采用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联接口) , RS232 (串 行数据接口)等有线连接传输接口,通过连线的方式与各种外部存储设备交换共享图像;有 线传输模块还可以采用各种常用存储卡的接口,如CF卡(Compact Flash) , SD卡(Compact Flash) , SM卡(Smart Media Card) , MMC卡(Multi Memory Card) , XD卡(XD Picture Card) 等常用数码相机存储卡的接口,这样,就可以通过上述的存储卡接口,直接将存储卡插入数 码相框,作为数码相框的存储模块的外扩部分。
2、 存储模块
存储模块主要用于接收传输接口模块发送的二维或者三维立体图像,保存该二维或者三 维立体图像,以及保存数码相框的相片播放设置等其它系统设置信息。还用于将所存储的二维 或者三维立体图像发送到立体图像显示模块进行显示,以及发送到传输接口模块中以便输出 到外部设备。
存储模块可以采用硬盘,各种Flash (动画)存储卡,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存储媒介。 上述传输接口模块和存储模块共同构成图像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图像,并向所述 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发送所述图像。
3、 立体图像显示模块
立体图像显示模块用于接收存储模块发送的三维立体图像,即带视差的左右图像对,通 过该模块可以实现向观看者的左右眼分别提供图像对的左右图像,从而使观看者感受到相片 内容的深度信息,对该三维立体图像进行显示。该模块也可以显示二维图像。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可以是自动立体显示器,立体眼镜和全息显示设备等各种可以实现立 体图像显示的设备中的任意一种。 .
该立体图像显示模块还包括切换单元,用于对二维显示和三维立体显示进行切换。这样, 用户在进行系统设置时可以使用二维显示以便于用户进行交互,在显示图像时,可以任意设置 显示三维立体图像对或仅显示普通二维图像。
4、 用户输入模块
用户输入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各种设置信息,并将设置信息通过控制模块发送到存 储模块,使控制模块根据设置信息控制数码相框与外部设备进行图像交换和共享,或用于对 存储模块中的图像进行管理等。在已存在预设的设置信息的情况下,数码相框也可以不需要 包含用户输入模块。
用户输入模块可以采用在数码相框的边缘部分增加按钮,或采用触摸屏进行输入的方式。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数码相框的传输接口模块、存储模块、立体图像显示模块以及 用户输入模块协同工作。
5、 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数码相框的传输接口模块、存储模块、立体图像显示模块以及用 户输入模块协同工作。当数码像框带有用户输入模块的时候,该控制模块可以接收用户输入 模块发送的用户设置信息,根据各种设置信息产生控制信号,向所述用户传输接口模块、存 储模块和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发送所述控制信号,以控制数码相框的各个模块协同工作。如控 制传输接口模块与其它外部设备进行图像交换和共享,控制传输接口模块从其它设备接收图 像并存储到存储模块中,'从存储模块中读取相关播放设置信息和待显示的图像送入立体图像 显示模块进行立体显示。
数码相框可以有设置模式和显示浏览模式等工作模式。在设置模式下,控制模块控制用 户输入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并根据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控制传输接口模块与外部 设备交换图像,设置播放模式等信息,同时控制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反馈用户的设置内容;在 显示浏览模块工作模式下,控制模块根据播放设置信息从存储模块读取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显 示。
本实施例由于具有立体图像显示模块,通过其提供立体图像对的左右图像,从而使观看 者感受到相片内容的深度信息,可以实现对三维图象的立体显示。 实施例2
实施例1提供的数码像框,可以直接对输入的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立体显示,但不能对普通二维图像直接进行立体显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转换处理模块,可以将输入的普通二维图象转换成三维图象对并进行立体显示的数码相框。该数码相框既可以通过传输接口模块从其它设备接收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立体图像显示,也可以从其它设备接收普通二维图像,通过其中的转换处理模块将普通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用于立体显示,从而实现对普通二维图像的立体显示。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数码相框包括传输接口模块,存储模块,转换处理模块,立体图像显示模块,用户输入模块和控制模块。各模块的具体描述如下-1、传输接口模块
传输接口模块与实施例l中相同,不再赘述。
2、 存储模块
存储模块除了完成与实施例l中该模块相同的功能之外,还接收转换处理模块从普通二维照片转换生成的三维立体图像。
上述传输接口模块和存储模块共同构成图像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图像,并向转换处理模块发送所述图像。
3、 转换处理模块,用于实现二维普通图像到三维立体图像的转换处理。该模块是本实施例数码相框的核心模块,包括以下几个单元二维图像获取单元,用于从存储模块获取同一目标的两幅二维图像;
对齐处理单元用于以所述两幅二维图像中的一幅图像为准,对另一幅图像进行扫描线对齐处理;得到经过扫描线对齐处理后的对应左右眼的两幅图像;
视差设置单元,用于对对齐后的图像进行匹配,获得视差图,并重新设置所述视差图的最大视差,根据所述最大视差对所述视差图进行縮放。
图像重构单元利用縮放后的视差图和所述对齐的图像中的一幅图像重构另一图像,用
于重构的对齐图像及重构获得的图像即构成三维立体图像。从而使得观看者在立体图像显示时可以获得较舒适的立体观看效果。
重新设置最大视差是因为在移动照相机到另一角度拍摄的移动过程中,可能移动的间距过小,从而使得两幅照片的视差较小,导致立体照片显示时立体感不强,或移动的间距过大,导致视差过大,容易引起观看疲劳。视差设置单元又包括以下子单元
左视差图获取子单元,用于对扫描线对齐后的两幅图像进行立体匹配,获得左边图像对应的视差最大视差值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视差图中的最大视差值;
縮放系数设置子单元,用于将预设置的最佳视差值除以所述最大视差值,得到视差的缩放系数;
视差缩放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縮放系数对所述视差图中每一点的视差进行縮放。其中立体匹配即寻找场景中某一点在不同图像中对应成像点的过程。目前的立体匹配技
术主要包括基于窗口的匹配、基于特征的匹配和动态规划法等。其中基于窗口的匹配和动
态规划法都采用了基于灰度的匹配算法。基于灰度的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图像分割成小的子
区域,以其灰度值作为模版在其它图像中找到和其最相似灰度值分布的子区域,如果两个子
区域满足相似性要求,我们可以认为子区域中的点是匹配的。在匹配过程中,通常使用相关
函数衡量两个区域的相似性。基于灰度的匹配一般都得到图像的密集的深度图。基于特征的
匹配没有直接利用图像的灰度,而是利用由图像灰度信息导出的特征进行匹配,相比利用简
单的亮度和灰度变化信息更加稳定。匹配特征可以认为是潜在的能够描述场景3d结构重要
特征,如边缘和边缘的交点(角点)。基于特征的匹配一般先得到稀疏的深度信息图,然后利
用内插值等方法得到图像的密集深度信息图。
匹配/深度提取单元的主要功能是对两个邻近摄像机采集的视频图像进行匹配,并计算得
到视差/深度信息。匹配/深度提取单元对两个邻近摄像机拍摄图像的最大视差进行了限制,如
果超过该最大视差,匹配算法的效率会很差,无法得到较高精度的视差/深度信息。该最大视
差可由系统预先进行配置。匹配/深度提取单元所采用的匹配算法不是固定的,能够从多种匹
配算法(如窗口匹配,动态规划法等)中进行选择,根据应用场景进行配置。完成了匹配操
作之后,匹配/深度提取单元根据得到的图像视差和摄像机的参数求出场景的深度信息。下面
以基于灰度的窗口匹配算法为例进行说明-
设人(x,力和入"力作为左右摄像机采集的两幅图像,(x,.,h)为入(X,力中的一点。以(&,h)为中心构成一个模版T,大小为mxn。可以在厶(x,力中平移该模版,设在水平位置平移Ax,在垂直位置平移Ay,其在人(x,力中覆盖的第k个区域为&,则&和T的相关性可以用相关函数衡量
£>(&,r) = |;t[&(u') —r(u)]2 =|]力&(,',力]2 —2XiX(/,力r(,',力+l^[T(/,力]2当d(&,:r)达到最小时,可以认为达到最佳匹配。如果&和t相同,则d(^,r)二o
在上式中,l;t[r(/,/)f代表了模版T的能量,为常数,|;|;[&(/,7')]2为&区域的能
/=1 J=l '=1 J=l
量,其随着模版t的变化而变化。如果t的变化范围较小,|;|;[&(/,/)]2也近似为常量。
为了使d(&,r)最小,则ft&(/,/)r(/,力应该最大。此处采用归一化交叉相关算法
(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NCC)消除亮度差异引起的误匹配,相关函数可表示为
10£ 1("')-五(&y) -
C(Av, 4v) ="'=1'=| ^~~ 一
、St ('',刀—五(a >]2」£ t /')—草)]2
V ,=i ./=i V j=i 乂'=1
其中E(&)和五(r)分别为&和T的平均灰度值。当C(Ax,A力最大时,D(&,r)最小,可
以认为O"h)和点O, +Ax,k+aj0匹配。Ax,Ay分别为两幅图像之间的水平视差和垂直视
差。对于上面所述的平行摄像机系统,垂直视差近似为O,水平视差可以表示为AX = ^,
z
从而可以求出场景中某点的深度信息Z=^。
Ax
作为另种实施方式,转换处理模块还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单元二维图像获取单兀,用于从存储模块获取一幅二维图像;深度图生成单元,用于根据二维图像生成对应的深度视图重构单元,用于综合深度图和原始的二维图像重构另一个眼睛的视图,该重构图像与原始图像即构成立体图像对,通过立体显示模块显示即可使观看者获得层次感和深度感。其中,深度图生成单元包括
分割子单元,用于分割并获取图像中各个目标并区分图像的前景和背景;深度信息设置子单元,用于根据一定的规则为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深度信息,即为前景设置较小深度,为背景设置较大深度,从而生成原始图像对应的深度图。
4、 立体图像显示模块
该模块的描述和实施例l相同,不再赘述。
5、 用户输入模块
该模块的描述和实施例l相同,不再赘述。
6、 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数码相框的各个模块协同工作,除了在实施例l中的功能外,还控制转换处理模块对接收的二维图像进行三维立体转换,获得二维立体图像对,存入存储模块并进行立体显示。
本实施例通过在数码相框中增加转换处理模块,将普通二维图象转换为三维图象,实现对普通二维图像的立体显示。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通过基于人的双目视差原理的三维立体图像技术将输入的三维立体图像实现立体显示。如图3所示,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歩骤101:从外部设备接收三维立体图像,输入到数码相框中。具体可以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和有线传输方式。
无线传输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蓝牙,红外,射频,IEEE802. ll等传输方式,方便地实现了近距离范围内交换和共享图像;
有线传输方式包括通过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联接口), RS232 (串行数据接口)等进行传输,从而通过连线的方式与各种外部存储设备交换共享图像。此外,有线传输方式还包括通过各种常用存储卡的接口,将存储卡,如CF卡(Compact Flash Card),SD卡(Secure Digital Card), SM卡(Smart Media Card), MMC卡(Multi Memory Card),XD卡(XD Picture Card)等常用数码相机存储卡直接插入数码相框,作为数码相框的存储模块的外扩部分。
步骤102:存储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图像。
具体可以存储到硬盘,各种Flash (动画)存储卡,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存储媒介。步骤103:三维立体图像显示。
将步骤102中获取的三维立体图像,即带视差的左右图像对,向观看者的左右眼分别提供图像对的左右图像,从而使观看者感受到相片内容的深度信息,对该三维立体图像进行显示。
还可以对二维显示和三维立体显示进行切换。这样,用户在进行系统设置时可以使用二维显示以便于用户进行交互,在显示图像时,可以任意设置显示三维立体图像或仅显示普通二维图像。
三维立体图像技术是基于人的双目视差原理(即由于两只眼睛位置的不同,因而可以分别获得同一场景但略有差异的两幅图像),通过相隔一定间距(一般为人的双眼距离)的两台摄像机获取同一场景但略有差异的两幅图像,分别显示给人的左眼和右眼,从而使观看者获得具有纵深感和层次感的场景景象。
双目摄像机的模型如图4所示,相距B的焦距为f两台摄像机对场景中深度为Z的点M进行拍摄,如图5所示,目标点M在左右摄像机的成像分别为恥和nv,则根据图像匹配获得成像点nu和恥视差为d的情况下,可根据式(1)得到目标点的深度信息。
《(附,,附r) = X, - Xr = - A) = ( 1 )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将普通二维图像转换到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立体图像显示的方法。对同一目标的不同拍摄位置的两幅图像的转换处理,将普通二维图像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像,并进行立体显示。如图6所示,具体方法步骤如下-步骤201:获取同一目标的两幅二维图像。
如图7所示,利用照相机先在左边位置拍摄目标场景,再将照相机稍微移动一段距离(以近似人的双目间距为准),拍摄目标场景的另一幅图像,从而获得目标场景的两幅图像。步骤202:从外部设备接收两幅二维图像,并输入到数码相框中。具体歩骤与步骤101相同,不再赘述。步骤203:存储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二维图像。
具体可以采用硬盘,各种Flash (动画)存储卡,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存储媒介。步骤204:将二维图像转换到三维立体图像,得到立体图像对。
由于通过步骤201获得的二维图像在移动照相机时的间距、角度和垂直方向的位置无法
精确控制,因此需要通过转换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4a:以其中一幅图像为准,对另一幅图像进行扫描线对齐处理,得到经过扫描线对齐处理后对应左右眼的两幅图像;
由于人的双眼水平位置高度相同,因此所观看的场景内容在双目上成像时不存在垂直方向的差异。而在移动照相机到另一角度拍摄的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垂直方向的不一致,图像扫描线对齐处理实现左右立体图像对场景内容的垂直方向对齐。而通过立体照片获得深度信息与其它通过立体图像重建三维场景模型或测距相比,所需要的精度较低。
图像扫描线对齐处理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左右图像的场景重叠区,在左边图像和右边图像中创建两个或多个搜索栏,并将图像的各栏根据颜色分量分解成多个灰度子图像,采用一种匹配算法对每个子图像搜索栏中的每个点进行匹配并计算垂直偏移量,利用这些垂直偏移量外推到整个图像从而调整对齐两幅图像。
步骤204b:重新设置图像的最大视差,从而使得观看者在立体图像显示时可以获得较舒适的立体观看效果。
重新设置最大视差是因为在移动照相机到另一角度拍摄的过程中,可能移动的间距过小,从而使得两幅照片的视差较小,导致立体照片显示时立体感不强,或移动的间距过大,导致视差过大,容易引起观看疲劳。如图8所示,重新设置最大视差的处理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a:首先对扫描线对齐后的两幅图像进行立体匹配,获得左边图像对应的视差b:获得视差图中的最大视差值;
C:将预设置的最佳视差值除以得到的最大视差值,从而得到视差的縮放系数;d:利用该缩放系数对视差图中每一点的视差进行縮放;e:利用縮放后的视差和左图像重构右边图像;f:从而获得效果较好的立体图像对。
歩骤205:存储经过转换的三维图象,通过存储模块实现。
步骤206:三维立体图像显示。采用三维立体图像技术,通过立体图像显示模块、控制 模块和用户输入模块共同实现。具体可以二维显示或三维立体显示,在进行系统设置时,可 以使用二维显示以便于用户进行交互,在显示照片时,可以显示三维立体照片对或在进行三 维立体显示时,立体图像显示模块从存储模块中读取立体图像对进行立体显示。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将普通二维图像转换到三维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通过直接 对二维图像提取前景和背景信息,并为前景和背景设置不同的视差,从而生成立体图像对, 完成普通二维图像到三维立体图像的自动转换并显示。如图9所示,具体方法歩骤如下
步骤301:获取二维图像。
步骤302:从外部设备接收二维图像,并输入到数码相框中。 具体步骤与歩骤101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303:存储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二维图像。
具体可以采用硬盘,各种Flash (动画)存储卡,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存储媒介。 步骤304:直接对二维图像提取其中的前景和背景目标,并为前景和背景设置不同的视 差,从而生成立体图像对。立体图像对的生成方式为根据单张普通相片生成三维立体图像。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4A;首先需要分割获取图像中各个目标,并将各个目标划归为图像前景或背景。
图像前景和背景可以采用基于阈值的迭代法进行分割,迭代法是基于优化思想,其流程
如图10示,步骤如下
A:求出图像的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分别记为Z,和Z,令初始阈值T。^ZMx+Z,)/2; B:根据阈值TK将图象分割为前景和背景,分别求出两者的平均灰度值Z。和ZB; C:求出新阈值L+产(Z。+ZB)/2;
D:若Tk-Tk+,,则所得即为阈值;否则转步骤B,迭代计算。
步骤304B:接着根据一定的规则为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深度信息,为前景设置较小深
度,为背景设置较大深度,从而生成原始二维图像对应的深度图。
图像中各目标的深度设定即根据上述目标分割得到的前景和背景关系,分别为不同的目 标设置不同的深度。图像中目标深度设置用于使观看者在欣赏立体相片时可获得深度感和层 次感,因此深度设置的精度要求相比目标重构和目标识别所要求的精度低,我们可以采用粗粒度的深度设置场景的前景和背景的深度,为前景设置较小的深度,而为背景设置较大的深 度。深度的设置以在重构时可以保证立体图像显示时观看者可以显著感受到场景中的前景和 背景关系为准。
步骤304C:综合深度图和原始的二维图像重构另一个眼睛的视图,该重构图像与原始二 维图像即构成三维立体图像(立体图像对),通过立体显示模块显示即可使观看者获得层次 感和深度感。
3D数码相框所要求的立体图像对即可根据上述深度关系和原始的二维图像重构获得。根 据公式(l),设置摄像机的焦距f为常用摄像机的镜头焦距,B为人的双目间距(约为65咖), Z即为目标的深度,从而可以计算得到视差d。在获得图像中各点的视差的前提下,根据视差
值和原始的二维图像重构另一只眼睛的图像,重构图像和原始图像即构成立体图像对,使用 立体显示模块显示即可获得立体效果。
步骤305:存储经过转换的三维立体图像。
该步骤通过存储模块实现。
歩骤306:三维立体图像显示。
采用三维立体图像技术,具体可以二维显示或三维立体显示,在进行系统设置时,可以 使用二维显示以便于用户进行交互,在显示图像时,可以显示三维立体图像。
本实施例通过转换处理模块完成普通二维图像到三维立体图像的自动转换,即从二维图 像生成具有视差的立体图像对,有差异的立体图像对在显示时被分别显示给观看者的左眼和 右眼,观看者通过左右眼有差异的图像感受到图像内容的深度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 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像框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和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图像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图像,并向所述立体图像显示模块发送所述图像;所述立体图像显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图像获取模块发送的图像,并将所述图像显示为三维立体图像。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获取模块包括传输接口模块和 存储模块;所述传输接口模块,为无线传输接口模块或有线传输接口模块,用于接收图像,并将所 述图像发送到所述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接收并保存所述传输接口模块发送的图像并向所述立体图像显示模 块发送所述图像。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图像显示模块还包括切换单元, 用于对二维显示和三维立体显示进行切换。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相框还包括 转换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图像获取模块发送的二维图像,将所述二维图像转换处理成三维立体图像,并将所述三维立体图像发送给所述图像获取模块。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处理模块包括-二维图像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图像获取模块获取同一目标的两幅二维图像; 对齐处理单元,用于以所述两幅二维图像中的一幅图像为准,对另一幅图像进行扫描线对齐处理;得到经过扫描线对齐处理后的对应左右眼的两幅图像;视差设置单元,用于对对齐后的图像进行匹配,获得视差图,并重新设置所述视差图的 最大视差值,根据所述最大视差值对所述视差图进行缩放;图像重构单元,利用縮放后的视差图和所述对齐的图像中的一幅图像重构另一图像,所 述对齐的图像中的一幅图像及重构获得的图像构成三维立体图像。'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差设置单元包括 左视差图获取子单元,用于对扫描线对齐后的两幅图像进行立体匹配,获得左边图像对应的视差图;最大视差值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视差图中的最大视差值;缩放系数设置子单元,用于将预设置的最佳视差值除以所述最大视差值,得到视差的縮 放系数;视差縮放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缩放系数对所述视差图中每-'点的视差进行縮放。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处理模块包括 —维图像获取单元,用于从所述图像获取模块获取一幅二维图像; 深度图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二维图像生成对应的深度图;视图重构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二维图像和所述深度图重构另一个眼睛的视图,所述重构 的图像与所述二维图像构成三维立体图像对。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图生成单元包括目标分割子单元,用于将所述二维图像分割为多个目标,并区分所述目标属于前景或背旦 足;深度信息设置子单元,根据所述目标所属前景或背景为所述目标设置不同的深度信息。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像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数码相框还包括 用户输入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并将所述设置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获取模块。
10. —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歩骤 获取二维图像,将所述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 在数码像框中显示所述三维立体图像。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二维图像,将所述 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的步骤包括获取同一目标的两幅二维图像;以所述两幅二维图像中的一幅图像为准,对另一幅图像进行扫描线对齐处理;得到经过 扫描线对齐处理后的对应左右眼的两幅图像;对对齐后的图像进行匹配,获得视差图和所述视差图的最大视差值,根据所述最大视差 值对所述视差图进行縮放;利用缩放后的视差图和所述对齐的图像中的一幅图像重构另 -图像,所述对齐的图像中 的一幅图像及重构获得的图像构成三维立体图像。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对齐后的图像进行匹 配,获得视差图和所述视差图的最大视差值,根据所述最大视差值对所述视差图进行缩放的 步骤包括对扫描线对齐后的两幅图像进行立体匹配,获得左边图像对应的视差图; 获取所述视差图中的最大视差值;将预设置的最佳视差值除以所述最大视差值,得到视差的縮放系数; 利用所述缩放系数对所述视差图中每一点的视差进行縮放。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二维图像,将所述 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的步骤包括获取一幅二维图像;根据所述二维图像生成对应的深度图;根据所述二维图像和所述深度图重构另一个眼睛的视图,所述重构的图像与所述二维图 像构成三维立体图像对。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二维图像生成对应 的深度图的歩骤包括.-将所述二维图像分割为多个目标,并区分所述目标属于前景或背景; 根据所述目标所属前景或背景为所述目标设置不同的深度信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码相框及其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属于数码相框技术领域。所述数码相框包括图像获取模块和立体图像显示模块;所述三维立体图像显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二维图像,将所述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立体图像;在数码像框中显示所述三维立体图像。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数码相框中显示立体的图像。
文档编号H04N13/00GK101527762SQ20081000836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4日
发明者平 方, 树贵明 申请人: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