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1255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以太网(ETH,Ethernet)技术和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是两个广泛使用的 包交换技术,之前以太网技术通常用于接入网络,MPLS技术通常用于核心网络,中间 通常是一个同步数字序列/同步光网络6DH/S0NET,Syn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Synchronous)的汇聚网络。随着 SDH/SONET 的逐渐退网, 以太网和MPLS网络逐渐占据了以前SDH/SONET的位置,这样使得以太网和MPLS网 络开始连接在一起,以太网和MPLS网络互通的情况越来越多。
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是一种目前广泛使用 的一种技术,它采用ETH overMPLS的方式来实现以太网在MPLS网络的穿越。这种方 式利用PW标签封装,将以太网报文封装到伪线中,然后再映射到MPLS标签交换路径 (LSP, Label Switching Path)上;以一条业务经过A、B和C三点穿越以太网和MPLS网络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可以如下
节点B在接收到处于以太网侧的节点A发送的以以太网的方式进行封装的业务 报文后,对该业务报文以MPLS的方式进行再此封装,然后发送给处于MPLS网络侧的 节点C,由节点C对该业务报文进行解封装;在此过程中,节点A需要将虚拟局域网 (VLAN, 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地址、自身的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和节点C的MAC地址封装在业务报文中,而节点C除了需要获知自身的 MAC地址和节点A的MAC地址之外,也需要获知VLAN地址,以便可以对接收到的业 务报文进行解封装,也就是说,采用VPLS技术需要在MPLS侧配置VLAN信息,以及 需要在以太网侧配置远端MAC地址信息。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由于需要在MPLS 侧配置VLAN信息,以及需要在以太网侧配置远端MAC地址信息,配置会比较复杂。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和系统,以 降低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时的配置复杂度。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
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装了以太网标签;
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到伪 线(PW,Pseudo Wire)标签;
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
将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
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 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
根据所述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 签,将PW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 系;
将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
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装了 PW标签;
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 网标签;
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
将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
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标签映射信令封装 了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
根据所述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 标签,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 对应关系;
将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
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装了 以太网标签;
第一解析单元,用于剥除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的MAC标签,并根据预置 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
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对第一解析单元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一封装单元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 三节点。
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 装了 PW标签;
第二解析单元,用于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第二接 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签;
第二封装单元,用于对第二解析单元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二封装单元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ο
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标 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三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 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将PW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 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三处理单元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 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 述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四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 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 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
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将第四处理单元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以 太网的第一节点。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发送报文给第二网络设备,所述报文封装了以太网标 签;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根据预 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对交换了 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后,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网络设备;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并对该报文进行解析。
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用于发送报文给第二网络设备,所述报文封装了 PW标 签;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根 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到以太网标签,对交 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后,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网络设备;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并对该报文进行解析。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接收到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后,对该报文进行 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方式重新进行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报文发 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反方向的方案与此类 似,由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采用的是对报文 进行解析后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的节 点上配置远端节点的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的节点上配置以太网信息, 比如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了配置难度。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 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的方法流程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传输协议栈示意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个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 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 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和系统。以下分 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将从第二节点,即连接两个不同网络,比如MPLS网络和以太网 的节点的角度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主要以报文从以太网进入MPLS网络为例进行 说明。其中,第一节点位于以太网中,第三节点位于MPLS网络中。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 节点发送的报文,其中,该报文封装了以太网标签,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 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 封装;将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可以 如下
101、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装的报文,其中,该报文封装 了以太网标签,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以太网标签可以是VLAN标签(VLANTAG),也可以 是I-SID标签(Backbone Service Instance TAG),在VLAN作为隧道标签的时候还可以是 MAC地址(MAC Address);需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均以以太网 标签为VLAN标签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报文,其中,该业务报文封装了 VLAN标签; 或者,
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操作管理服务(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mamigement)报文,其中,该OAM报文封装了 VLAN标签。
102、对接收到的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装的报文进行解析,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 标签如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如VLAN标签交换为 PW标签,当然还需要剥除接收到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的MAC标签;具体是剥掉报文的VLAN标签和以太网头(即MAC标签),然后在报文中封装PW标签和LSP标签;
其中,以太网标签如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可以根据策略进行预 置,也可以通过信令来建立,比如,第一节点在发送业务报文给第二节点时,可以在业 务报文中携带用于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比如第三节点)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然后第 二节点在接收到该业务报文后,即可根据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生成标签映射信令,并建立 VLAN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其中,标签映射信令中携带PW标签。
103、对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方式进行封装(简称MPLS封装),即对交换了 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
如果在步骤101中接收到的是业务报文,则此时可以对交换了标签后的业务报 文进行MPLS封装,或者,如果在步骤101中接收到的是OAM报文,则此时可以将以太 网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也称为协议数据报文)格式转换为MPLS协议 数据单元格式,然后再进行MPLS封装;需说明的是,相应的操作码(opcode,operation code)等信息也要进行转换,另外,如果是涉及到中间节点的OAM报文,则还需要将 以太网OAM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DA,Destination Address)和源地址6A,Source Address)信息放到PW OAM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也称为协议数据 报文)中。
需说明的是,“将以太网OAM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信息放到PWOAM 的协议数据单元中”这个步骤与标签交换(即步骤10 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先执 行步骤102,再将以太网OAM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信息放到PW OAM的协议数 据单元中,也可以先将以太网OAM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信息放到PW OAM的 协议数据单元中,然后再执行步骤102。
104、将以MPLS方式进行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第三节点,即将步骤103中封装 好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此后,第三节点对第二节点发送的业务报文进行接收,并对接收到的报文进行 解析,得到报文中的承载内容(payload)。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接收到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后,对 该报文进行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方式重新进行封装,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 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并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 行MPLS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实现 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由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 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解析后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 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上配置远端节点的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 点上配置以太网信息,比如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了配置难度。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将从第二节点,即连接两个不同网络,比如MPLS网络和以太网 的节点的角度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主要以报文从MPLS网络进入以太网为例进行 说明。其中,第一节点位于以太网中,第三节点位于MPLS网络中。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 第三节点发送的报文,其中,该报文封装了 PW标签,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到以太网标签,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 网封装,将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如图2所示,具体流程可以如 下
201、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以MPLS方式进行封装的报文,其 中,该报文封装了 PW标签;
例如,接收第三节点发送的业务报文,其中,该业务报文封装了 PW标签;或 者,
接收第三节点发送的OAM报文其中,该OAM报文封装了 PW标签。
202、对接收到的以MPLS方式进行封装的报文进行解析,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 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签,比如根据预置的 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接收到的报文的PW标签交换为VLAN标签,此时, 还可以确定相应的MAC标签;比如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如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 射关系将接收到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VLAN标签;
其中,以太网标签如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可以根据策略进行预 置,也可以通过信令来建立,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建立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203、对解析后的报文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装(简称进行以太网封装),即对交 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
例如,如果在步骤201中接收到的是业务报文,则将对交换了标签后的业务报 文行以太网封装;
或者,如果在步骤201中接收到的是OAM报文,则此时可以对交换了标签后的 OAM报文行以太网封装,并且将MPLS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数据单元格 式;需说明的是,相应的opcode等信息也要进行转换,另外,如果涉及是涉及到中间节 点的OAM报文,则还需要对PW OAM的PDU的内容进行解析后分别放到以太网OAM 报文头中的DA和SA信息中。
204、将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第一节点;即将步骤203中封装 好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一节点。
此后,第一节点对第二节点发送的报文进行接收,并对接收到的报文进行解 析,得到业务报文中的承载内容(payload)。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接收到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 后,对该报文进行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以以太网方式重新进行封装,即根据预置的 以太网标签如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PW标签交换为太网标签如VLAN标 签,并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 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由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 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解析后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 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上配置远端节点的MAC地址,也不 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上配置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了配置难度。
实施例三、
根据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所描述的方法,本实施例将举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假设一条业务经过节点A、节点B和节点C三点,并穿越以太网和MPLS网络,其中,节点A位于以太网中,节点C位于MPLS网络中,且以太网标签为VLAN标签, 则,不同的报文的具体实施可以如下
(一 )业务报文的处理方式;
首先,需要在以太网部分建立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通道(tunnel),并为该业务 配置相应的VLAN标签;在MPLS网络部分建立节点B和节点C之间的通道,并为该业 务配置相应的PW标签;在节点B配置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
在此以节点A发给节点C的业务报文为例,则业务报文的传输过程为
(A-Al)节点A接收到业务报文后,对该业务报文进行以太网方式的封装,即为 该业务报文封装上与该业务相应的MAC标签和VLAN标签,并将该封装后的业务报文发 给节点B。
可参见图3,其中,MAC标签包括源节点的MAC地址与目的节点的MAC地 址,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将源节点的MAC地址命名为S-MAC,将目的节点 的MAC地址命名为D-MAC,需说明的是,节点A封装的D-MAC为节点B的地址, S-MAC为节点A的地址,VLAN标签即为该业务配置的VLAN标签;另外,还需要携 带以太网的类型(ETHtype)和承载内容。
(A-A2)节点B接收到节点A发送的业务报文后,剥除该业务报文外层的MAC 标签,并根据之前配置的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VLAN标签交换为PW标 签,然后将打上PW标签的业务报文封装到相应的MPLS通道上进行传输(即对交换了标 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以发送给节点C。可参见图3,当然,因为是在MPLS通 道上进行传输,所以此时还需要携带MPLS通道标签,即LSP标签。
需说明的是,这里需要在节点B上做配置,使节点B不剥离VLAN标签,而是 基于VLAN标签进行交换,即在本方案中,可以将VLAN标签也看成一种PW,这样以 太网部分的VLAN和MPLS网络部分的PW可以组成一种异质的多跳PW。
(A-A; )节点C接收该打上PW标签的业务报文,对该业务报文进行解析,剥离 PW标签,当然,还需要剥离MPLS通道标签,以得到承载内容(payload)。
反方向的业务报文,即由节点C发送给节点A的业务报文的传送过程类似,只 是在节点B上的动作相反,即将PW标签映射到VLAN标签上,然后发送到以太网进行 传输,如下
(A-Bl)节点C接收到业务报文后,对该业务报文进行MPLS方式的封装,即为 该业务报文封装上与该业务相应的PW标签,并将该封装后的业务报文发给节点B。
(A-B》节点B接收到节点A发送的业务报文后,对该业务报文进行解析,比如 根据之前配置的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PW标签交换为VLAN标签,并确 定雨该业务相应的MAC标签,然后将打上VLAN标签和MAC标签的业务报文封装到相 应的以太网通道上进行传输(即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以发送给节点 A。
可参见图3,其中,MAC标签包括源节点的MAC地址S-MAC与目的节点的 MAC地址D-MAC,此时,节点D封装的D-MAC为节点A的地址,S_MAC为节点B 的地址;
需说明的是,这里需要在节点B上做配置,使节点B不剥离PW标签,而是基11于PW标签进行交换,即将PW标签映射到VLAN标签。
(A-B3)节点A接收该打上VLAN标签和MAC标签的业务报文,对该业务报文 进行解析,剥离VLAN标签和MAC标签,当然,还需要剥离以太网通道标签,以得到承 载内容(payload)。
(二)端到端的OAM报文,如连接性检测(CC,Continuity Check)、自动保护 倒换(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等报文的处理方式;
同样的,首先,需要在以太网部分建立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通道,并为该业 务配置相应的VLAN标签;在MPLS网络部分建立节点B和节点C之间的通道,并为该 业务配置相应的PW标签;在节点B配置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
在此以节点A发给节点C的CC报文为例,则CC报文传输过程如下
(B-Al)节点A接收到CC报文后,对该CC报文进行以太网方式的封装,即为 该CC报文封装上与该业务相应的MAC标签和VLAN标签,并将该封装后的CC报文发 给节点B。
可参见图3,其中,MAC标签包括源节点的MAC地址与目的节点的MAC地 址,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将源节点的MAC地址命名为S-MAC,将目的节点 的MAC地址命名为D-MAC,需说明的是,节点A封装的D-MAC为节点B的地址, S-MAC为节点A的地址,VLAN标签即为该业务配置的VLAN标签;另外,还需要携 带以太网的类型(ETHtype)和承载内容。
(B-A2)节点B接收到节点A发送的CC报文后,除了根据业务报文的处理方式 将以太网报文头部切换成MPLS头部之外,即剥除该CC报文外层的MAC标签,并根据 之前配置的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VLAN标签交换为PW标签,在为该CC 报文打上PW标签之外,还需要将CC报文的以太网PDU格式转换成CC报文的MPLS PDU格式,另外,相应的opcode等信息也要进行转换;在对CC报文进行MPLS封装完 毕后,则可以将该CC报文通过相应的MPLS通道发送给节点C。可参见图3,当然,因 为是在MPLS通道上进行传输,所以此时还需要携带MPLS通道标签,即LSP标签。
需说明的是,这里需要在节点B上做配置,使节点B不剥离VLAN标签,而是 基于VLAN标签进行交换,即在本方案中,可以将VLAN标签也看成一种PW,这样以 太网部分的VLAN和MPLS网络部分的PW可以组成一种异质的多跳PW。
(B-A3)节点C接收该打上PW标签的CC报文,对该CC报文进行解析,剥离 PW标签,当然,还需要剥离MPLS通道标签,以得到承载内容(payload)。
需说明的是,如果是涉及到中间节点的OAM报文,如回环(Loopback)、链路跟 踪(Linktrace)等报文,则还需要将以太网OAM报文头中的DA和SA信息放到PW OAM 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中。以节点A发给节点C的Loopback报文为例,如下
这种情况除了要进行上面所提到的格式转换之外,还需要将以太网OAM报文 头中DA和SA信息放到PW OAM的PDU中,例如在PDU中增加两个域对象维护实 体组中间点地址(Target MIP address,其中,MIP 为 Maintenance EntityGroup Intermediate Point,即维护实体组中间点)和源维护实体组端点地址(origteating MEP address,其中, MEP为Maintenance Entity Group End Point,即维护实体组中间点),分别携带以太网 OAM的DA和SA信息。MPLS网络的MIP节点还可以根据Target MIP address来判断是否自己是环回的目的点,如果是则返回一个LBR报文,该LBR报文中也携带有自身的 MAC地址,当LBR报文进入以太网络时,将源地址映射为该地址。
反方向的OAM报文,即由节点C发送给节点A的OAM报文的传送过程类似, 只是在节点B上的动作相反,即将PW标签映射到VLAN标签上,然后发送到以太网进 行传输,还是以CC报文为例,如下
(B-Bl)节点C接收到CC报文后,对该CC报文进行MPLS方式的封装,即为 该CC报文封装上PW标签,并将该封装后的CC报文发给节点B。
(B-B2)节点B接收到节点C发送的CC报文后,除了根据业务报文的处理方式 将MPLS报文头部切换成以太网头部之外,即根据之前配置的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 射关系将PW标签交换为VLAN标签,并确定与该业务相应的MAC标签,然后为该CC 报文打上VLAN标签和MAC标签之外,还需要将CC报文的MPLS PDU格式转换成CC 报文的以太网PDU格式,另外,相应的opcode等信息也要进行转换;在对CC报文进行 以太网封装完毕后,则可以将该CC报文通过相应的以太网通道发送给节点A。
可参见图3,其中,MAC标签包括源节点的MAC地址S-MAC与目的节点的 MAC地址D-MAC,此时,节点D封装的D-MAC为节点A的地址,S_MAC为节点B 的地址;
需说明的是,这里需要在节点B上做配置,使节点B不剥离PW标签,而是基 于PW标签进行交换,即将PW标签映射到VLAN标签。
(B-B3)节点A接收该打上VLAN标签和MAC标签的业务报文,对该业务报文 进行解析,剥离VLAN标签和MAC标签,当然,还需要剥离以太网通道标签,以得到承 载内容(payload)。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接收到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后,对 该报文进行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方式重新进行封装,即根据预置的VLAN 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VLAN标签交换为PW标签,并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 行MPLS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实现 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反方向即由MPLS网络进入以太网的方案与此类似,由于该 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解析后再重 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上配置远端 节点的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上配置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 低了配置难度。
实施例四、
以上实施所描述的是数据层面的处理,在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五中,将举例对信 令层面的处理作说明。
本实施例以标签映射信令从以太网进入MPLS网络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 节点位于以太网中,第三节点位于MPLS网络中。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包括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 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其中,该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 标签,比如VLAN标签,当然,还可以携带用于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的显式路由对象信 息,根据该接收到标签映射信令,比如该接收到标签映射信令中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将PW标签封装在该新的标签映 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将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 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需说明的是,除了可以采用根据显式路由对象信息来确定下一跳之外,还可以 根据其他的方式,比如根据伪线的另一个端点的地址来确定下一跳。
采用该方案,可以建立起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报 文传输中,可以根据该映射关系完成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之间的交换。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四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以标签映射信令从MPLS网络进入以太网为例 进行说明。其中,第一节点位于以太网中,第三节点位于MPLS网络中。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位于 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其中,该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二 跳伪线的PW标签,当然,还可以携带用于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 根据该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比如该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携带的显式路由对象信 息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以太网标签,比如VLAN标签,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所述新 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将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 射信令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
需说明的是,除了可以采用根据显式路由对象信息来确定下一跳之外,还可以 根据其他的方式,比如根据伪线的另一个端点的地址来确定下一跳。
采用该方案,可以建立起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报 文传输中,可以根据该映射关系完成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之间的交换。
实施例六、
根据实施例四和五所描述的方法,下面将举例作详细说明(以以太网标签为 VLAN标签为例)。
以端到端的“多跳伪线”信令的处理方式为例。
在以太网中也支持标签分配协议(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信令,并扩 展一种PW标签类型-VLAN标签。以A发起信令建立(即建立PW和VLAN的映射关 系)为例
(C-Al)节点A发起标签映射信令,其中携带有B —A方向的伪线标签,即 VLAN标签,并携带有显式路由对象(ERO)以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
(C-A2)节点B收到该标签映射信令后,根据ERO信息确定下一跳目的节点为节 点C,于是生成一个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其中,该新的标签映射信令携带有C —B方向的 PW标签,并将建立VLAN标签和该PW标签的对应关系,然后将该新的标签映射信令通 过相应的MPLS通道发送给节点C。
(C-A3)节点C接收到该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后,对接收到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进 行解析,之后可以发起建立该“多跳PW”另一个方向的标签映射信令,即建立由节点C 到节点A的标签映射信令,其处理过程与1、2类似,如下
(C-Bl)节点C发起标签映射信令,其中携带有B —C方向的PW标签,并携带 有显式路由对象(ERO)以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
(C-B2)节点B收到该标签映射信令后,根据ERO信息确定下一跳目的节点为节 点A,于是生成一个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其中,该新的标签映射信令携带有C —B方向 的伪线标签,即VLAN标签,并将建立VLAN标签和该PW标签的对应关系,然后将该 新的标签映射信令通过相应的以太网通道发送给节点A。
(C-B3)节点A接收到该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后,对接收到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进 行解析。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接收到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发送的信令后,对 该信令进行解析,并生成新的信令,将PW标签封装到信令中,同时建立VLAN标签和 PW标签的映射关系,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信令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 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反方向即由MPLS网络进入以太网的方案与此类似,采 用该方案,可以建立起VLAN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报文传输中, 可以根据该映射关系完成VLAN标签和PW标签之间的交换。
实施例七、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地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如图4 所示,包括第一接收单元401、第一解析单元402、第一封装单元403和第一发送单元 404 ;
第一接收单元401,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报文,其中,该报文 封装了以太网标签(即接收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装的报文),当然,该报文还可以携带 (即封装)MAC标签;例如,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报文,其中,该业务报文封装了 MAC标签(MACTAG)和以太网标签(VLAN MAC);或者,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OAM 报文,其中,该OAM报文封装了 MAC标签和以太网标签;或者,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 标签映射信令,其中,该标签映射信令(Label Mapping)中携带MAC标签、以太网标签 和用于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
第一解析单元402,用于对第一接收单元401接收到的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装的 报文进行解析,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 签,当然,此时还可以剥除第一接收单元401接收到的报文的MAC标签;例如,可以剥 除接收到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或标签映射信令的MAC标签,并根据预置的以太 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
第一封装单元403,用于对第一解析单元402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方式进行封 装,即对第一解析单元402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比如,将第一解析单 元402交换了标签后的业务报文进行MPLS封装;或者第一解析单元402交换了标签后的 OA, M报文进行MPLS封装,并且将以太网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转换为MPLS协议数据单 元格式;
第一发送单元404,用于将第一封装单元403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 络的第三节点。
其中,以太网标签可以为VLAN标签、I-SID标签、MAC地址等。
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第一接收单元401在接收到位于以太网 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后,第一解析单元402对该报文进行解析,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并由第一封装单元403将交换了 标签后的业务报文进行MPLS封装,然后才由第一发送单元404将该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 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由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 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解析后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 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上配置远端节点的MAC地址, 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上配置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了配置难度。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地提供另一种网络设备,如图5所示,包括第二接收单元 501、第二解析单元502、第二封装单元503和第二发送单元504 ;
第二接收单元501,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报文,其中,该 报文封装了 PW标签(即接收以MPLS网络方式封装的报文);例如,接收第三节点发送 的业务报文,其中,该业务报文封装了 PW标签;或者,接收第三节点发送的OAM报文 其中,该OAM报文封装了 PW标签;或者,接收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其中, 该标签映射信令中携带PW标签和显式路由对象信息;
第二解析单元502,用于对第二接收单元501接收到的以MPLS方式进行封装的 报文进行解析,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第二接收单元501接 收到的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签,还可以确定相应的MAC标签;例如,可以 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接收到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或标 签映射信令中的PW标签交换到以太网标签,并确定相应的MAC标签;
第二封装单元503,用于对第二解析单元502解析后的报文以以太网方式进行封 装,即对第二解析单元502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比如对第二解析单元 502交换了标签后的业务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或者,可以对第二解析单元502交换了标 签后的OAM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并且将MPLS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数 据单元格式。
第二发送单元504,用于将第二封装单元503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 T^ 点。
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实施例七中所提供的网络设备和本实施例中所提供 的网络设备可以由一个实体来实现,也可以由不同的实体来实现。
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第二接收单元501在接收到位于MPLS网 络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后,第二解析单元502对该报文进行解析,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 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该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到以太网标签,并由第二封装单 元503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然后才由第二发送单元504将该封装后 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由于该方案的 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解析后再重新进行 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上配置远端节点的 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上配置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了配 置难度。
实施例九、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网络设备,如图6所示,该网络设备包括第三接收 单元601、第三处理单元602和第三发送单元603 ;第三接收单元601,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 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比如VLAN标签,当然,还可 以携带用于指明下一跳目的节点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第三处理单元602,用于根据第三接收单元601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比如标 签映射信令中携带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 PW标签,将PW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VLAN标签和PW标签的 对应关系;第三发送单元603,用于将第三处理单元602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 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第三接收单元601接收到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 发送的信令后,由第三处理单元602对该信令进行解析,并生成新的信令,将PW标签封 装到信令中,同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然后才由第三发送单元603将 该重新封装后的信令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 通,采用该方案,可以建立起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报文传 输中,可以根据该映射关系完成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之间的交换。实施例十、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网络设备,如图6所示,该网络设备包括第四接收 单元701、第四处理单元702和第四发送单元703 ;第四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 所述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当然,还可以携带用于指明 下一跳目的节点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第四处理单元702,用于根据第四接收单元701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比如 标签映射信令中携带的显式路由对象信息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以太网标签,比如 VLAN标签,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 签的对应关系;第四发送单元703,用于将第四处理单元702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 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其中,以太网标签可以为VLAN标签、I-SID标签、MAC地址等。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需说明的是,具体实施时,实施例九中所提供的网络设备和本实施例中所提供 的网络设备可以由一个实体来实现,也可以由不同的实体来实现。另外,实施例七、 八、九和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网络设备可以由一个实体来实现,也可以由不同的实体来 实现。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第四接收单元701接收到位于MPLS网络的节 点发送的信令后,由第四处理单元702对该信令进行解析,并生成新的信令,将PW标 签封装到信令中,同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然后才由第四发送单元703将该重新封装后的信令发送给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 通,采用该方案,可以建立起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报文传 输中,可以根据该映射关系完成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之间的交换。实施例十一、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地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如图8所示,包括第一网络设备 801、第二网络设备802和第三网络设备803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801,用于将发送报文给第二网络设备802,其中,该报文封 装了以太网标签,当然,该报文还可以携带MAC标签;所述第二网络设备802,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网络设备801发送的报文, 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对 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后,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网络设备803;当 然,第二网络设备802还可以剥除接收到的报文的MAC标签;所述第三网络设备803,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二网络设备802发送的报 文并对该业务报文进行解析。其中,第二网络设备802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任一种网络设备,可以第一 接收单元401、第一解析单元402、第一封装单元403和第一发送单元404。其中,以太网标签可以为VLAN标签、I-SID标签、MAC地址等。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第二网络设备802采用在接收到位于以 太网中第一网络设备801发送的报文后,对该报文进行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 方式重新进行封装,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以太网标签交换 到PW标签,并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MPLS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业务报 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第三网络设备803,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由 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解析后 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上配置 远端节点的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上配置VLAN信息,可以大 大降低了配置难度。实施例十二、本发明实施例还相应地提供另一种通信系统,如图9所示,包括第一网络设备 901、第二网络设备902和第三网络设备903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903,用于发送报文给第二网络设备902,其中,该报文封装 了 PW标签;所述第二网络设备902,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网络设备903发送的报 文,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 签,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后,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网络设备901 ; 第二网络设备902还可以确定相应的MAC标签,将MAC标签封装在报文中;所述第一网络设备901,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902发送的报文并对该业务报文 进行解析。其中,第二网络设备902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任一种网络设备,可以第二接收单元501、第二解析单元502、第二封装单元503和第二发送单元504。其中,以太网标签可以为VLAN标签、I-SID标签、MAC地址等。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由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第二网络设备902采用在接收到位于 MPLS网络中的第三网络设备903发送的报文后,对该报文进行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 以以太网方式重新进行封装,即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PW标 签交换到以太网标签,并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 后的业务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中的第一网络设备901,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 通,由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可以对报文进行 解析后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 上配置远端节点的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上配置VLAN信息, 可以大大降低了配置难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 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 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 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 和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 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 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 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装了以太网标签;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伪线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 PW标签;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封装; 将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 报文包括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业务报文;或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操作管理维护OAM报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接收到的报文为OAM报文时,所述 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之后还包括将以太网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转换为MPLS协议数据单元格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以太网OAM报文头中的目的地址DA和源地址SA信息放到PW OAM的协议数据单元中。
5.—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 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根据所述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 将PW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 系;将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
6.—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位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装了伪线 PW标签;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签;对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 将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 报文包括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业务报文或OAM报文; 当接收到的报文为OAM报文时,所述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报文中之后还包括将 MPLS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转换为以太网协议数据单元格式。
8.—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位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标签映 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根据所述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 应关系;将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
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报文,所述报文封装了以太 网标签;第一解析单元,用于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伪线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 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对第一解析单元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封装;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一封装单元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网络的第三节点。
10.—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报文, 所述报文封装了伪线PW标签;第二解析单元,用于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第二接收单 元接收到的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签;第二封装单元,用于对第二解析单元交换了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二封装单元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
11.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节点发送的标签映射信令,所述标签映 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三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射信 令和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将PW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中,并建 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三处理单元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MPLS 网络的第三节点。
12.—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四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位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的第三节点发送的标签映 射信令,所述标签映射信令封装了用于标识第二跳伪线的PW标签;第四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四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信令生成新的标签映射 信令和用于标识第一跳伪线的以太网标签,将以太网标签封装在所述新的标签映射信令 中,并建立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对应关系;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将第四处理单元封装后的新的标签映射信令发送给位于以太网 的第一节点。
13.—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发送报文给第二网络设备,所述报文封装了以太网标签;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接收位于以太网的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根据预置的以太网标签和伪线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以太网标签交换为PW标签,对交换了 标签后的报文进行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封装后,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网络设 备;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并对该报文进行解析。
14.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三网络设备,用于发送报文给第二网络设备,所述报文封装了伪线PW标签;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接收位于MPLS网络的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根据预 置的以太网标签和PW标签的映射关系将报文中的PW标签交换为以太网标签,对交换了 标签后的报文进行以太网封装后,发送给位于以太网的第一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报文并对该报文进行解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方法、装置和系统。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在接收到位于以太网中的节点发送的报文后,对该报文进行解析,并对解析后的报文以MPLS方式重新进行封装,然后才将该重新封装后的报文发送给位于MPLS网络中的节点,以实现MPLS网络和以太网的互通,反方向的方案与此类似,由于该方案的中间节点在将报文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时,采用的是对报文进行解析后再重新进行封装,而不是仅仅进行透传,因此可以不需要在位于以太网的节点上配置远端节点的MAC地址,也不需要在位于MPLS网络的节点上配置以太网信息,比如VLAN信息,可以大大降低配置难度。
文档编号H04L12/46GK102025586SQ200910169430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9日
发明者张海燕, 维塞斯·马腾, 龙昊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