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

文档序号:779803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
背景技术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 TDMA和FDMA的多址方式,其中FDMA系统是基于频率划分信道。每个用户在一对频道中通信。若有其它信号的成分落入一个用户接收机的频道带内时,将造成对有用信号的干扰。如果在网络整体规划时频率规划得不好,则会造成整个网络建成或扩容后某些性能指标不合要求,如相邻小区分配了相同的载频,用户在其中一个小区内通话时就可能会受到相邻小区在同一载频上的干扰,造成接收电平较好, 但接收质量却较差的情况,甚至引起掉话。而目前随着移动通信资费的下调,话务量激增, GSM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基站密度以及单小区载波配置越来越高,高密集商住区平均站间距逼近200米,18载波配置小区逐渐增多,同时载波池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话务密集化程度的提高对频率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区域,一些传统的频率规划方法已经不适用,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提升网络性能,是目前网络优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通过提取实测数据,网管系统采集的测量报告,覆盖的模拟数据,用户通话的话务统计等数据,然后构造干扰矩阵模型,并通过遗传等计算机算法来实现频率规划。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方案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仅仅兼容部分设备厂家数据,数据格式要求复杂,多种数据不能联合分析、校验,同时规划的方法和过程较为复杂,不容易操作,而且对于高密集型网络和区域规划以及响应速度都有不足,以上原因使得现有的技术产品应用范围受限,而且规划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其能解决厂家格式兼容性问题,操作方式多样及灵活,可根据不同网络规模进行规划,响应速度快。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提取现网小区的LAC、Cl、BCCH频点、TCH频点、载频数目、 跳频模式、邻区关系、规划区域面积、以及硬件的约束条件信息,并结合工程参数信息,完成基础信息表,然后分别进入步骤B、步骤G及步骤H;所述工程参数信息包括现网小区的经纬度、方向角、下倾角、天线类型、直放站信息;B、覆盖优化根据基础信息表,对现网小区进行覆盖优化,包括对现网小区的天线覆盖进行优化,以及对现网小区的直放站覆盖进行优化,进入步骤C ;C、邻区优化对规划区域的邻区关系进行优化,包括删除冗余邻区以及增加漏定义的邻区,进入步骤D ;
D、同频同BSIC优化对现网的同BCCH同BSIC小区进行检查,以各自小区为中心市区3公里以及郊区6公里的范围内不能出现和其同BCCH同BSIC的小区,进入步骤E ;E、测量数据采集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的测量数据包括扫频数据和/ 或网管测量报告和/或信令测量报告,进入步骤F ;F、干扰矩阵构建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干扰分析获得各小区间的同频干扰矩阵表及邻频干扰矩阵表,进入步骤I ;G、频率模型判决根据基础信息表的信息,计算出单位面积载频密度,根据单位面积载频密度,选择频率模型,选择频率模型的过程为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 30个,则采用1*3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30个且小于每平方公里50个,则采用4*3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50个且小于每平方公里65个,则采用MRP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65个且,则采用动态复用频率模型;其中,单位面积载频密度等于平均载频数除以规划区域面积,平均载频数等于规划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总载频数除以规划区域内总的小区个数,进入步骤I ;H、规划对象选择根据基础信息表的信息,确定规划区域为单一小区规划或线小区规划或面小区规划,进入步骤I ;I、频率规划结合同频干扰矩阵表及邻频干扰矩阵表,采用启发式算法和/或遗传算法进行频率规划;并根据步骤G中的频率模型,在启发式算法或遗传算法中,根据相应的频率模型规则进行频率规划;并根据步骤H中的规划区域采用启发式算法和/或遗传算法,若规划区域为单一小区规划,则采用启发式算法,若规划区域为线小区规划或面小区规划,则采用启发式算法和/或遗传算法;进入步骤J ;J、根据频率规划结果割接实施。优选的,步骤F中,提取各类数据中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信号强度测量报告差值作为同邻频干扰的概率,取C/I < 9的测量报告数作为同频干扰的概率,取C/I < -6的测量报告数作为邻频干扰的概率。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解决厂家数据格式兼容性问题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输入,包括爱立信,华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不同设备厂家网管系统提取的测量报告,以及扫频路测数据,及信令采集获得的测量报告,并且可自动进行数据整合,提高工作效率。规划操作方式的多样性及灵活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全面兼顾点,线,面的问题,以及操作过于复杂的问题,可实现全网/区域/单个站点的规划和优化,多为一键式操作,灵活方便高效。不同规模网络规划的可行性对于不同网络规模,可自动评估,并给出最佳的频率设计模型,并在算法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设置规划权重,以达到频率更优分配的目的。响应速度问题采用了启发式和遗传算法,根据不同的场景可采用不同算法的组合,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响应速度。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的流程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启发式算法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遗传算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提取现网小区的LAC、Cl、BCCH频点、TCH频点、载频数目、 跳频模式、邻区关系、规划区域面积、以及硬件的约束条件信息,并结合工程参数信息,完成基础信息表,然后分别进入步骤B、步骤G及步骤H;所述工程参数信息包括现网小区的经纬度、方向角、下倾角、天线类型、直放站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步骤A是为了步骤B、G、H三个步骤提供基础数据依据。其中步骤 B是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规划网络进行全面的普查,对网络的天线,直放站,室内分布系统,延伸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然后进行覆盖的优化。其中步骤G是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网络平均载频配置数目,以及单位面积平均载频配置密度的分析,以获取最佳频率复用模型的办法。其中步骤H是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根据规划的小区、地域、规模以及容量要求, 获取规划区域的办法。B、覆盖优化根据基础信息表,对现网小区进行覆盖优化,包括对现网小区的天线覆盖进行优化,以及对现网小区的直放站覆盖进行优化,进入步骤C。具体的,在进行数据收集前,对现网的天线覆盖进行优化是保证规划效果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如果覆盖控制的到位,能为规划效果的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覆盖优化的重点工作是对那些存在越区覆盖,以及覆盖不合理的小区进行覆盖调整,降低其对其他小区的干扰。同时,对直放站(无线信号放大设备)进行全面核查,以判断是否存在施主小区 (被放大的小区)错误,以及覆盖区域不吻合等问题,为频率规划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天线调整的整体原则如下(1)方向性原贝IJ,根据现网的情况,基本统一小区的方向,例如按0/120/240的方向;(2)话务均衡原则,在进行天线调整时,考虑小区吸收话务的情况,平衡相邻小区的话务;(3)小区覆盖重叠区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高站越区覆盖的情况降低天线高度或者增加下倾角进行控制,对倾角较大的天线,考虑到机械下倾天线方向图容易变形的情况,应考虑换成电子下倾天线;(4)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对湖边、河边的天线更换成低增益、窄波瓣的天线或者改变天线方向控制水面周围的干扰;(5)网络稳定性原则,以尽量少的天线调整获得最大的网络质量改善;(6)载频数大于6,话务较高的小区,调整天线高度和倾角,将载波数降下来,以备以后扩容使用同组频率,不至于打乱频模;(7)原来由于解决覆盖原因,天线设置不规则,现有新开站建立后覆盖已不成问题,但天线没作调整的小区,尽量按照天线方向统一原则调整;(8)减少过多天线往同一块空旷地区辐射造成频率复用困难;;(9)两个方向夹角要大于天线半波功率角(10)市区内,采用电气下倾和机械下倾相结合避免纯机械下倾角度过大后波形畸变;(11)密集区域,换用垂直波瓣角较大天线,半波功率角为65度的天线;(12)方向正对者,错开一个角度;(13)平时路测发现干扰较大的小区;(14)结合考虑新站(天线类型、方向角、下倾角等)。 天线位置调整原则如下天线位置调整主要包括水平位置调整和垂直位置调整(即摆放位置和挂高)。(1)水平位置的调整主要是根据天线前方的阻挡、覆盖目标来综合考虑。(2)垂直位置,即天线挂高,在基站发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天线挂高是确定小区覆盖半径的决定因素,调整原则是根据覆盖、小区负载和干扰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实际网络的情况和施工条件的因素,本次调整主要考虑建网初期为增加覆盖天线挂高较高的小区,结合覆盖因素尽量把天线降下来,便于将干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要升高的天线,主要依据现场基站调查和DT测试的小区覆盖,一般是郊区或前方有阻挡的基站才加于考虑。 天线方向调整原则如下结合天线位置调整,保证天线的水平半功率角和垂直半功率角范围在近距离内无遮挡,尽量协调一定区域内天线指向保持一致,再结合地形、前方的阻挡、覆盖、话务量调整天线方位角。对于湖区,主要根据路测数据判断是否存在湖区干扰,再定出调整方案。对于调整角度较大小区,要实地勘查,注意可能影响到的直放站,并在调整后增删相应邻区; 天线下倾调整原则如下天线下倾主要依据是NCS和MRR测量报告,话务统计,干扰情况以及实际的无线环境,如天线离地高度,周围环境等进行调整;随着新建基站的增多,市区的基站越来越密,站间距越来越小,每个小区要求的覆盖区域变小,通常是通过增加天线下倾角来控制小区的覆盖范围,减少越区覆盖,降低干扰。对于通过机械下倾的天线,其下倾角度不宜超过15度,下倾角度过大,天线的方向图将发生严重畸变,对小区的覆盖和干扰控制带来困难。如果有天线需要进行大角度的下倾,建议换成电子下倾天线。 天线型号调整原则如下(1)天线增益目前基站天线的增益范围从OdBi到20dBi。其中室内微蜂窝覆盖的天线增益为0-8dBi,全向天线增益9dBi到13dBi,定向天线增益15dBi-18dBi。增益20dB 用在高速公路和海面覆盖站。(2)天线波瓣宽度定向天线常见水平波瓣3dB宽度有20°、30°、65°、90°、 105°。其中20°、30°的品种一般增益较高,多用于狭长地带或高速公路的覆盖;65°品种多用于密集城市地区典型基站三扇区配置的覆盖(目前网络绝大多数都是65度),90° 品种多用于城镇郊区地区典型基站三扇区配置的覆盖,105°品种多用于地广人稀地区典
型基站三扇区配置的覆盖。(3)对于密集区可考虑将高增益换为低增益,大波瓣角换成小波瓣角(郊区和2小区基站可不更换),大下倾(大于12度)换成带电子下倾天线;对处于特殊位置的小区天线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更换天线,如河边、湖边的天线,可以考虑更换成低增益,窄波束的天线。(4)在路测中发现天线性能不合格的天线也考虑进行更换。< 直放站的覆盖优化原则如下(1)施主小区覆盖优化根据直放站数据和实地测试数据,对施主小区覆盖范围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直放站进行整改,选定覆盖距离和容量都匹配的小区作为施主小区。(2)对于过覆盖的直放站小区优化对于过覆盖或者覆盖冗余的直放站,根据实测和勘察结果,采用整改其覆盖范围或者拆除的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邻区优化对规划区域的邻区关系进行优化,包括删除冗余邻区以及增加漏定义的邻区,进入步骤D。具体的,邻区关系的优劣决定了测量报告的准确性(邻区关系用于GSM网络的小区切换,未定义邻区关系的小区不能切换),在完成覆盖优化后,对规划区域的邻区关系进行优化,删除冗余邻区,增加漏定义的邻区,以确保测量报告的准确性,邻区的优化主要基于小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距离,方向指向,测量强度和切换频次。对于小区邻区优化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1)计算小区A所有相邻小区的特定系数“邻区紧密度”2)各邻区按“邻区紧密度”分值从低至高排序,分值越低,删除的可行性也高,分值越高,则补充定义的可行性越高。3)删除邻区的算法,从分值最低的邻区B开始,进行以下检查 检查小区B状态,确定统计时段是否存在故障或关闭情况,以确定“邻区紧密度”计算的准确性。 检查小区B的所有邻区的特定系数“邻区紧密度”,确定小区A的分值及排名,排名越前,删除的可行性越高。· B小区邻区距离是否比较接近。 检查道路测试记录,判断是否必须邻区,可由MAPINF0信息检查是否必须衔接小区,并判断是否由于过覆盖造成。 检查现场环境,确定是否室内外交接等因素造成统计数值较低原因。 检查是否其他特定原因定义邻区,如投诉黑点保障、VIP场所保障等。 确定上述原因后,可以删除B小区的邻区关系 按照该方式重复判断,删除至要求邻区数量范围内4)增加邻区的算法,从分值最高的相邻小区C开始,进行以下检查 检查小区C的所有邻区的特定系数“邻区紧密度”,确定小区A的分值及排名,排名越前,增加的可行性越高。· C小区邻区距离是否比较接近。
检查道路测试记录,判断是否必须邻区,可由MAPINF0信息检查是否必须衔接小区,并判断是否由于过覆盖造成。 确定上述原因后,可以考虑增加C小区的邻区关系 按照该方式重复判断,增加至要求邻区数量范围内“邻区紧密度”的算法“邻区紧密度X”是OMC测量报告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每一对相邻小区进行计算,以评估其相邻关系的紧密程度,其具体方法如下 提取一个时间段的测量报告统计,基本要求为至少一个完整周,每天定义不少于3小时。 提取邻区信号强度大于服务小区OdB的统计次数 统计该小区测量到所有其他邻区的总次数(M_ALL) 统计该小区测量到特定邻区各自的总次数(M_N)计算每个邻区的紧密度X = M_ALL/M_N。D、同频同BSIC优化对现网的同BCCH同BSIC小区进行检查,以各自小区为中心市区3公里以及郊区6公里的范围内不能出现和其同BCCH同BSIC的小区,进入步骤E。具体的,手机上报的测量报告中,只上报邻区的BCCH和BSIC信息,而在进行小区匹配时,是通过基础数据库中小区的BCCH和BSIC信息进行匹配,为避免出现错误匹配小区而导致测量报告判决错误,在进行测量报告采集之前需要对现网的同BCCH同BSIC小区进行检查,原则是以各自小区为中心市区3公里,郊区6公里的范围内不能出现和其同BCCH 同 BSIC。E、测量数据采集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的测量数据包括扫频数据和/ 或网管测量报告和/或信令测量报告,进入步骤F。具体的,测量数据是构造干扰矩阵的数据源,本方法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测量数据,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可以采用其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1)扫频数据采集处理采用高速扫频仪结合GPS对需要规划规划区域及周边进行高密集的扫频测试,收集在足够小的网格内,相关小区的信号强度,以获取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现场采集完以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处理,并进行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对一些小区数据缺失(如测试当时基站关闭),新开站点等情况进行数据补录。(2)网管测量报告在不同设备厂家的网管平台定义至少72小时的测量报告,对采集的测量报告进行分析整合处理,同样也需要进行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对一些小区数据缺失(如测试当时基站关闭),新开站点等情况进行数据补录。(3)信令测量报告在不同设备厂家的BSC—侧A-BIS接口(基站与BSC接口)高阻复接方式连接信令采集仪表,采集至少72小时的测量报告,并对采集的测量报告进行分析整合处理,同样也需要进行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对一些小区数据缺失(如测试当时基站关闭),新开站点等情况进行数据补录。不同厂家,不同类别的数据,需要进行如下处理,已达到消除厂家格式影响目的 提取各类数据中服务小区(移动台驻留并接受广播消息的小区)和相邻小区(用于切换的备选小区)信号强度测量报告差值作为同邻频干扰的概率,取C/I < 9的测量报告数作为同频干扰的概率(即服务小区的同频载干比,等于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相邻小区的信号强度,当服务小区与相邻小区的强度差值小于+9dB时,认为在配置相同频率时会产生干扰),取C/I < -6的测量报告数作为邻频干扰的概率(即服务小区的邻频载干比,等于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相邻小区的信号强度,当服务小区与相邻小区的强度差值小于_6dB时, 认为在配置相邻频率时会产生干扰)。F、干扰矩阵构建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干扰分析获得各小区间的同频干扰矩阵表及邻频干扰矩阵表,进入步骤I。具体的,对于由n(n为大于0的自然数)个小区/扇区组成的网络,其小区同频干扰表Ta和邻频干扰表Tca分别是一个n*n矩阵,矩阵Ta中的元素表示第i个源小区/ 扇区与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间的同频载干比C/I,矩阵Tca中的元素aij表示第i个源小区/扇区与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间的邻频载干比C/A。在小区干扰表Ta和Tffl基础上,生成同频间隔矩阵Ma和邻频间隔矩阵Mca。矩阵Mci中的元素表示根据同频干扰要求,为第i个源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与为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间的间距,称之为同频信道间隔约束。矩阵Mca中的元素表示根据邻频干扰要求,为第i个源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与为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间的间距,称之为邻频信道间隔约束。根据小区干扰表Ta和Tffl,按照下述原则生成小区同频间隔矩阵S^和邻频间隔矩阵S‘。a)如果2个小区间的C/I彡9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为0,即可以分配相同频占.
^ \\\ b)如果2个小区间的-6dB ( C/I ( 9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为1,即可以分配相邻频点;c)如果2个小区间的C/I ( _9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至少为2 ;d)对同一个小区内的多个载频,为了有效防止同址干扰,各载频间的信道间隔应大于3,在间隔矩阵中一般设置为4或5个间隔。e)如果2个小区间的C/A彡_6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为0,即可以分配相同频占.f)同一个基站的各个小区/扇区内的不同载频,至少要保证1个信道间隔以上,才能有效防止邻频干扰,在间隔矩阵中一般设置为1或2个间隔。G、频率模型判决根据基础信息表的信息,计算出单位面积载频密度,根据单位面积载频密度,选择频率模型,选择频率模型的过程为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 30个,则采用1*3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30个且小于每平方公里50个,则采用4*3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50个且小于每平方公里65个,则采用MRP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65个且,则采用动态复用频率模型;其中,单位面积载频密度等于平均载频数除以规划区域面积,平均载频数等于规划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总载频数除以规划区域内总的小区个数,进入步骤I。具体的,频率模型是指频率复用所使用的组合方式,在GSM网络中频率复用就是, 使同一频率覆盖不同的区域,这些使用同一频率的区域彼此需要相隔一定的距离(称为同频复用距离),以满足将同频干扰抑制到允许的指标以内,目前主要有4*3,1*3,1*1,MRP, 动态复用等方式等。
根据步骤A数据中的小区的载频配置,规划区域面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作为输入的基础数据表,判决得出最适合规划网络运行的频率模型,用于i过程的选频算法。具体的频率模型判决算法依据如表1所示
频率模型单位面积载频密度Y (个/ 平方公里)1*3Y>304*330<=Υ<50MRP50<=Υ<65动态复用Υ>65表1其中单位面积载频密度的公式如下单位面积载频密度Y(个/平方公里)=平均载频数/规划区域面积平均载频数=规划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总载频数/规划区域内总的小区个数。H、规划对象选择根据基础信息表的信息,确定规划区域为单一小区规划或线小区规划或面小区规划,进入步骤I。具体的,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掌握需要规划的对象,如规划范围,区域等,本方法可根据规划工作的需要,选择性的规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全面兼顾点,线,面的问题,以及操作过于复杂的问题,可实现全网/区域/单个站点的规划和优化,多为一键式操作,灵活方便高效。单一小区规划直接用规划按钮点选小区,本装置将根据频率模型和干扰矩阵,自动为该小区分配优化频率。线或面小区规划采用约束条件表,将需要规划的小区装入表内,设置约束条件, 本装置将自动根据频率模型和干扰矩阵,为该区域小区分配优化频率。表2为约束条件表样表
权利要求
1. 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提取现网小区的LAC、Cl、BCCH频点、TCH频点、载频数目、跳频模式、邻区关系、规划区域面积、以及硬件的约束条件信息,并结合工程参数信息,完成基础信息表,然后分别进入步骤B、步骤G及步骤H;所述工程参数信息包括现网小区的经纬度、方向角、下倾角、天线类型、直放站信息;B、根据基础信息表,对现网小区进行覆盖优化,包括对现网小区的天线覆盖进行优化, 以及对现网小区的直放站覆盖进行优化,进入步骤C ;C、对规划区域的邻区关系进行优化,包括删除冗余邻区以及增加漏定义的邻区,进入步骤D ;D、对现网的同BCCH同BSIC小区进行检查,以各自小区为中心市区3公里以及郊区6 公里的范围内不能出现和其同BCCH同BSIC的小区,进入步骤E ;E、对测量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的测量数据包括扫频数据和/或网管测量报告和/或信令测量报告,进入步骤F;F、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干扰分析获得各小区间的同频干扰矩阵表及邻频干扰矩阵表, 进入步骤I ;G、根据基础信息表的信息,计算出单位面积载频密度,根据单位面积载频密度,选择频率模型,选择频率模型的过程为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30个,则采用1*3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30个且小于每平方公里50个,则采用 4*3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50个且小于每平方公里65个,则采用MRP频率模型;若单位面积载频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65个且,则采用动态复用频率模型;其中,单位面积载频密度等于平均载频数除以规划区域面积,平均载频数等于规划区域内所有小区的总载频数除以规划区域内总的小区个数,进入步骤I ;H、根据基础信息表的信息,确定规划区域为单一小区规划或线小区规划或面小区规划,进入步骤I ;I、结合同频干扰矩阵表及邻频干扰矩阵表,采用启发式算法和/或遗传算法进行频率规划;并根据步骤G中的频率模型,在启发式算法或遗传算法中,根据相应的频率模型规则进行频率规划;并根据步骤H中的规划区域采用启发式算法和/或遗传算法,若规划区域为单一小区规划,则采用启发式算法,若规划区域为线小区规划或面小区规划,则采用启发式算法和/或遗传算法;进入步骤J ;J、根据频率规划结果割接实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提取各类数据中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信号强度测量报告差值作为同邻频干扰的概率,取C/I < 9的测量报告数作为同频干扰的概率,取C/I < -6的测量报告数作为邻频干扰的概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由η个小区或扇区组成的网络,其小区同频干扰表Ta和邻频干扰表Tca分别是一个η*η矩阵,矩阵Ta中的元素表示第i个源小区/扇区与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间的同频载干比C/I,矩阵T。A中的元素~表示第i个源小区/扇区与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间的邻频载干比C/A ;其中, η为大于0的自然数;在小区干扰表Ta和Ta基础上,生成同频间隔矩阵Mci和邻频间隔矩阵Mffl ;矩阵Ma中的元素表示根据同频干扰要求,为第i个源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与为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间的间距,为同频信道间隔约束;矩阵Mffl中的元素表示根据邻频干扰要求,为第i个源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与为第j个干扰小区/扇区配置的频点间的间距,为邻频信道间隔约束;根据小区干扰表Ta和Tffl,按照下述原则生成小区同频间隔矩阵SEa和邻频间隔矩阵 SEca ;a)如果2个小区间的C/I彡9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为0,即可以分配相同频点;b)如果2个小区间的-6dB彡C/I彡9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为1,即可以分配相邻频点;c)如果2个小区间的C/I( -9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至少为2 ;d)对同一个小区内的多个载频,为了有效防止同址干扰,各载频间的信道间隔应大于 3,在间隔矩阵中一般设置为4或5个间隔;e)如果2个小区间的C/A彡-6dB,则2小区间的信道间隔为0,即可以分配相同频点;f)同一个基站的各个小区/扇区内的不同载频,至少要保证1个信道间隔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其包括A基础数据收集整理;B覆盖优化;C邻区优化;D同频同BSIC优化;E测量数据采集处理;F干扰矩阵构建;G频率模型判决;H规划对象选择;I频率规划;J根据频率规划结果割接实施。其中,步骤B是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规划网络进行全面的普查,对网络的天线,直放站,室内分布系统,延伸系统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然后进行覆盖的优化。步骤G是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网络平均载频配置数目,以及单位面积平均载频配置密度的分析,以获取最佳频率复用模型的办法。步骤H是在步骤A的数据基础上,根据规划的小区、地域、规模以及容量要求,获取规划区域的办法。本发明响应速度快。
文档编号H04W16/18GK102404752SQ201110442468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
发明者刘伏根, 徐荣, 李晓辉, 管学锋, 罗宇文, 谢仲硎 申请人: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