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3913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便携式终端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终端,尤其涉及具有用于送话器的声音传播通道的便携式终端。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来讲,“便携式终端”是指可被用户随身携带的、能够向用户提供通话、消息收发、日程管理、游戏、音频/视频再现等各种功能的装置。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终端日益小型化,并且还具有上网、移动银行等功能。[0003]为了提供通话功能以及录音功能等与声音的接收相关的功能,便携式终端具有设置了麦克风的送话器。设置于便携式终端的麦克风一般采用其厚度小于宽度的硬币型麦克风(coin type microphone) 0这种硬币型麦克风沿其厚度方向接收声音。[0004]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送话器10的结构。如图1所示,根据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的送话器10包括贯通外壳11形成的麦克风孔13、设置于外壳11 内部的与所述麦克风孔13对应的位置处的麦克风17。麦克风17设置于麦克风支架15的内部,麦克风支架15固定于便携式终端的外壳11的内部。[0005]所述麦克风17为硬币型麦克风。考虑到便携式终端的厚度,沿外壳11的竖直方向(又称“长度方向”)设置麦克风17。换言之,麦克风孔13将朝向外壳11的前面而布置, 用户的声音等声音的输入方向与麦克风17的声音接收方向(I) 一致。这种麦克风的布置, 由于麦克风的宽度大于厚度,便于安装到小型化的便携式终端。[0006]最近,随着设置触摸屏的便携式终端的普及,或者,为了使便携式终端的外观更加美观,一般将送话器的麦克风孔设置于外壳的侧面,更具体地讲,设置于下端面。此时,若将麦克风布置为使其声音输入方向朝外壳的下端面,则增加便携式终端的厚度。因此,沿便携式终端的长度方向设置麦克风,并从形成于外壳的下端面的麦克风孔至麦克风的声音输入位置形成用于传播声音的传播通道。[0007]图2至图4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沿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麦克风并形成传播通道的便携式终端。此时,麦克风27的声音输入方向(I)将朝向外壳的前面或后面。输入的声音从外壳21的下端沿外壳21的长度方向传播,声音到达麦克风27的前面之后,沿与麦克风27 的声音输入方向(I) 一致的方向传播。[0008]麦克风27以被弹性材料的麦克风支架25围住的状态布置于外壳21。麦克风支架 25由形成于外壳21的固定肋等固定部件进行固定。另外,麦克风支架25上形成有连接麦克风孔23和麦克风27的声音接收部分(未示出)的传播管四。由于传播管四构成麦克风支架25的一部分,所以传播管四被形成麦克风支架25的材料所围住。[0009]在现有技术的送话器结构中,麦克风支架的材料包裹住传播管,因此难以减小送话器的厚度。换言之,如图3所示的麦克风支架25的下端部结构中,为了维持传播管四的形状,包裹传播管四的麦克风支架25的下端部需要一定的厚度。另外,为了使用户的声音等更加顺畅地传播,需要确保一定大小的传播管。因此,无法随意的减小所述麦克风支架25的厚度,难以实现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外壳的侧面形成麦克风孔并且有助于实现小型化的具有用于送话器的传播通道的便携式终端。[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包括贯通所述便携式终端的外壳的侧面而形成的麦克风孔;从所述麦克风孔朝所述外壳的内侧延长形成的上面开放的声波传播槽; 结合到所述声波传播槽的上面的麦克风支架;设置于所述麦克风支架内的麦克风,其中,通过所述麦克风支架与所述声波传播槽的结合来形成与麦克风孔连接的传播通道,从所述麦克风孔输入的声波通过所述传播通道输入到所述麦克风。[0012]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第一引导肋,所述声波传播槽为被所述第一引导肋围住而形成的空间。[0013]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麦克风支架的第二引导肋,通过所述第二引导肋紧密结合到所述第一引导肋的上端来形成所述传播通道。[0014]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包围所述第一引导肋的固定肋,其中,所述麦克风支架以被所述固定肋围住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侧。[0015]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麦克风支架的外周面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紧密结合到所述固定肋的内壁。[0016]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固定肋的内壁的固定槽,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固定槽相吻合,使得所述麦克风支架固定于所述外壳。[0017]另外,所述声波传播槽包括从所述麦克风孔朝所述外壳的内侧延长的延伸槽和形成于所述延伸槽的端部的连接部,所述麦克风面对所述连接部。[0018]另外,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麦克风支架的开口,所述麦克风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部相面对。[0019]具有上述结构的便携式终端中,由于形成于外壳的声波传播槽与设置有麦克风的麦克风支架构成用于传播声音的传播通道,因此各种声音更加顺畅地传播到麦克风。另外, 使用外壳来形成传播通道,因此可有助于实现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


[0020]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送话器的结构图;[0021]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送话器的结构图;[0022]图3是图2所示的送话器的麦克风支架的立体图;[0023]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送话器结构的截面图;[0024]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0025]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送话器结构的立体图;[0026]图7是示出图5所示的送话器的声波传播槽的立体图;[0027]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送话器的声波传播槽的平面图;[0028]图9是图6所示的送话器的麦克风支架的立体图;[0029]图10是沿另一方向示出图9所示的麦克风支架的结构的立体图;[0030]图11是示出图6所示的送话器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部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以解释本实用新型。[0032]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100为直板型终端,送话器 119形成于便携式终端100的外壳101的下端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不限于直板型便携式终端,还可以是折叠型便携式终端、滑动型便携式终端等具有麦克风以及支持声音接收功能的所有便携式终端。[0033]如图5所示,便携式终端100在外壳101的前面设置有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显示装置111,在显示装置111的上侧设置有听筒117。同时,显示装置111的下侧设置有包括触摸垫115的键区113。[0034]以下,将参照图6至图11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话器的更加具体的结构。[0035]如图6至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100的送话器119包括麦克风孔123、声波传播槽131、麦克风支架125以及麦克风1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终端 100的送话器119中,通过形成于外壳101的声波传播槽113与麦克风支架125的结合来形成传播通道103(示出于图11),设置于麦克风支架125的麦克风127通过传播通道103连接到形成于外壳101的麦克风孔123。[0036]参照图6至图8,贯通外壳101形成了麦克风孔123,在外壳101的内侧形成有声波传播槽131。可通过使外壳101的内侧底面的一部分下陷来形成声波传播槽131,声波传播槽131的一端连接到麦克风孔123。在本实施例中,由形成于外壳101的内侧面的第一引导肋133形成声波传播槽131,并且如图7所示,声波传播槽131为上面开放的形状。另外,声波传播槽131包括从麦克风孔123延长的延伸槽131a和形成于延伸槽131a的端部的连接部131b。连接部131b具有直径大于延伸槽131a的宽度的圆的形状。[0037]在外壳101的内侧上形成有围住第一引导肋133的周围的固定肋135。固定肋135 用于固定麦克风支架125。[0038]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形成声波传播槽131的第一引导肋133或固定肋135凸出于外壳101的内侧面而形成,但是,当外壳101的厚度足够时,可通过使外壳101的内侧面下陷来形成声波传播槽131或者能够容纳麦克风支架125的槽。[0039]麦克风支架125为弹性材料。当麦克风支架125设置于外壳101时,将麦克风支架125的底面结合到声波传播槽131的开放的上面来形成传播通道103。麦克风127设置于麦克风支架125的内部,从而设置于外壳101的内部。麦克风支架125的一部分被切开, 从而提供能够结合麦克风127的路径。[0040]参照图9和图10,麦克风支架125的上面的一部分被切开,从而提供用于设置麦克风127的路径。另外,麦克风支架125的下面的一部分开放,从而形成开口 129。开口 1 朝麦克风127的声音接收方向开放,从而提供输入到麦克风127的声音的传播路径。[0041]麦克风支架125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引导肋137。第二引导肋137从麦克风支架125 的底面向下凸出,并且与声波传播槽131的形状相对应地延长。[0042]当形成于麦克风支架125的第二引导肋137与第一引导肋133的上端紧密结合时,可有效防止沿传播通道103传播的声音向传播通道103的外部泄漏。即,通过形成第一引导肋133和/或第二引导肋137来对声音的传播路径进行密封。为此,优选地,第二引导肋137应围住开口 129的周围。[0043]另外,在麦克风支架125的外周面形成有密封部件139。当麦克风支架125设置于外壳101时,麦克风支架125将被固定肋135围住,密封部件139紧密结合到固定肋135的内壁,从而牢固地固定麦克风支架125。[0044]麦克风支架125本身为弹性材料,因此,当麦克风支架125的大小大于固定肋135 所形成的空间时,麦克风支架125可被更加牢固地固定到外壳。此时,麦克风支架125将维持压缩的状态,因此固定肋135等将受到持续的负荷,所以为了减小这种负荷,优选形成密封部件139。[0045]另外,当在固定肋135的内侧形成与密封部件139相吻合的固定槽时,能够防止麦克风支架125从固定肋135脱离,并维持第一引导肋133与第二引导肋137的紧密结合的状态。[0046]如图11所示,沿外壳101的长度方向设置麦克风127,其声音接收方向(I)朝外壳101的前面。同时,贯通外壳101的侧面来形成麦克风孔123。传播通道103从麦克风孔123延长并到达麦克风127。此时,麦克风127通过开口 1 与声波传播槽131的连接部 131b相面对。[0047]麦克风127设置于麦克风孔125的同时通过开口 1 连通到传播通道103。因此, 通过麦克风孔123输入的声音沿外壳101的长度方向传播,然后从连接部131b开始沿麦克风127的声音接收方向(I)传播到麦克风127。[0048]具有上述结构的便携式终端中,由于形成于外壳的声波传播槽与设置有麦克风的麦克风支架构成用于传播声音的传播通道,因此用户的声音等各种声音更加顺畅地传播到麦克风。另外,使用外壳来形成传播通道,因此可有助于实现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贯通所述便携式终端的外壳的侧面而形成的麦克风孔;从所述麦克风孔朝所述外壳的内侧延长形成的上面开放的声波传播槽;结合到所述声波传播槽的上面的麦克风支架;设置于所述麦克风支架内的麦克风,其中,通过所述麦克风支架与所述声波传播槽的结合来形成与麦克风孔连接的传播通道,从所述麦克风孔输入的声波通过所述传播通道输入到所述麦克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第一引导肋,所述声波传播槽为被所述第一引导肋围住而形成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麦克风支架的第二引导肋,通过所述第二引导肋紧密结合到所述第一引导肋的上端来形成所述传播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围所述第一引导肋的固定肋,其中,所述麦克风支架以被所述固定肋围住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麦克风支架的外周面的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紧密结合到所述固定肋的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固定肋的内壁的固定槽,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固定槽相吻合,使得所述麦克风支架固定于所述外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声波传播槽包括从所述麦克风孔朝所述外壳的内侧延长的延伸槽和形成于所述延伸槽的端部的连接部,所述麦克风面对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麦克风支架的开口,所述麦克风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连接部相面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用于送话器的声音传播通道的便携式终端。该便携式终端包括贯通便携式终端的外壳的侧面而形成的麦克风孔、从麦克风孔朝外壳的内侧延长形成的上面开放的声波传播槽、结合到声波传播槽的上面的麦克风支架、设置于麦克风支架内的麦克风,其中,通过麦克风支架与声波传播槽的结合来形成与麦克风孔连接的传播通道,从麦克风孔输入的声波通过传播通道输入到麦克风。在所述便携式终端中,由于形成于外壳的声波传播槽与设置有麦克风的麦克风支架构成用于传播声音的传播通道,因此用户的声音更加顺畅地传播到麦克风。另外,使用外壳来形成传播通道,因此可有助于实现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
文档编号H04R1/08GK202261712SQ201120235640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3日
发明者南宫勋, 张成敏, 郑智荣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