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图像编辑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9429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记录装置、图像编辑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电子图像数据进行记录的图像记录装置、图像编辑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字照相机和数字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广泛普及。最近的摄像装置搭载了被摄体的视线检测和防止闭眼那样的用于不错过摄影时机的各种功能,大范围层面的用户都简便地进行了利用。作为与这种功能相关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根据被摄体的视线推移确定摄像时机的摄像装置。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判定被摄体的照相机视线来控制摄像操作的摄像装置。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摄像装置根据所拍摄的图像数据进行被摄体的面部检测,在存在闭眼面部区域的情况下,变更该区域的属性进行显示。 此外,作为与视线的检测关联的技术,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的视线方向检测装置从利用立体照相机拍摄的图像估计眼球中心和黑眼珠中心,测定驾驶员的视线方向。此外,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设置有检测扫视取景器的摄影者的视线的功能的照相机。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20652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9972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3109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54960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12503号公报但是,在照相机或摄影者检测被摄体的视线来确定摄像时机的情况下,照相机或摄影者必须等待被摄体将视线朝向摄像装置。此外,在照相机或摄影者拍摄多个被摄体的集合相片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被摄体为年幼的小孩们的情况下,照相机或摄影者非常难以推测所有被摄体的视线都朝向摄像装置的时机。因此,照相机或摄影者在推测这种摄像时机的期间,可能会错过适合的摄影。并且,上述专利文献4和5所公开的技术均是检测操作者(摄影者)朝向的视线的方向的技术,没有公开取得将视线朝向特定方向(例如摄像装置的方向)的被摄体的图像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取得被摄体将视线朝向了摄影者或装置使用者(以后称作用户)期望的方向的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编辑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被摄体将视线朝向了用户期望的方向的时机进行摄像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单元,其对与被摄体的电子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面部检测单元,其从所述图像中检测面部;眼睛区域检测单元,其从通过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的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眼珠编辑单元,其进行包含在所述眼睛区域中变更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以及记录单元,其对通过所述眼珠编辑单元进行编辑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记录。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视线判定单元,该视线判定单元根据所述眼睛区域中的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判定所述面部的视线是否朝向预定方向。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方向是正面方向,所述视线判定单元在所述眼珠区域处于所述眼睛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视线朝向正面。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通知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的通知单元。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知单元是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该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根据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而确定的显示属性,且包围所述面部的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两种以上的显示属性的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选择由所述视线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视线没有朝向预定方向的面部的面部选择单元,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对由所述面部选择单元选择的面部中的所述眼珠区域进行编辑。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操作输入单元,其将与来自外部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入到该图像记录装置;以及面部选择单元,其在通过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了选择由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内的任意一个面部的选择信号的情况下,选择相应被选择的面部,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对由所述面部选择单元选择的面部中的所述眼珠区域进行编辑。上述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摄像单元,其经由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来取得电子图像数据;以及进行摄影指示的释放单元,所述记录单元对与通过依照所述释放单元的摄影指示进行摄影而取得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进行记录,并且以与原图像数据不同的文件名记录与由所述眼珠编辑单元进行编辑后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本发明的图像编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操作输入单元,其输入与来自外部的操作对应的信号;显示单元,其对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被摄体的电子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面部检测单元,其从所述图像中检测面部;眼睛区域检测单元,其从通过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眼珠编辑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的信号,进行包含在所述眼睛区域中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并在所述眼睛区域中变更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以及存储单元,其将通过所述眼珠编辑单元进行编辑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在上述图像编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输入单元是重叠在所述显示单元上而设置的触摸面板,所述眼珠编辑单元根据针对所述触摸面板的向所述眼珠区域的触摸轨迹,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在上述图像编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输入单元是重叠在所述显示单元上而设置的触摸面板,所述眼珠编辑单元根据所述触摸面板上的向所述眼珠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触摸轨迹,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在上述图像编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在通过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了使一个眼珠区域移动的信号的情况下,使另一个眼珠区域连动地移动。在上述图像编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在使所述另一个眼珠区域与所述一个眼珠区域连动地移动后,在通过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了使所述另一个眼珠区域移动的信号的情况下,不使所述一个眼珠区域连动,而仅使所述另一个眼珠区域移动。
·
上述图像编辑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编辑装置还具有计算在所述眼睛区域中视线朝向预定方向的情况下的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眼珠位置计算单元,所述眼珠编辑单元使通过所述眼睛区域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到通过所述眼珠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处。在上述图像编辑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在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后,在所述眼珠区域的上下产生了与所述眼睛区域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对所述眼珠区域进行扩大或扩展来对所述间隙进行插补。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摄像单元,其经由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来取得电子图像数据;进行摄影指示的释放单元;显示单元,其对与所述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图像处理单元,其生成以一定的微小时间间隔进行连续再现的实时取景图像;记录单元,其对通过依照所述释放单元的摄影指示进行摄影而取得的图像进行记录;面部检测单元,其从所述图像中检测面部;眼睛区域检测单元,其从通过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的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视线判定单元,其根据所述眼睛区域中的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判定所述面部的视线是否朝向预定方向;以及警告显示合成单元,其将与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应的警告显示合成到所述图像中。在上述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方向是正面方向,所述视线判定单元在所述眼珠区域处于所述眼睛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视线朝向正面。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还具有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该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根据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而确定的显示属性,且包围所述面部的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在上述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两种以上的显示属性的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在上述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警告显示合成单元对具有预定属性的所述面部检测框的数量进行显示。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还具有警告信息附加单元,该警告信息附加单元将与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应的警告信息附加到与所述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还具有根据所述警告信息选择显示在所述显示单元上的图像的图像选择单元。在上述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选择单元选择附加了所述警告信息的图像。在上述摄像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选择单元选择没有附加所述警告信息的图像。上述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还具有眼珠编辑单元,该眼珠编辑单元对由所述图像选择单元选择的图像,进行包含变更所述眼睛的区域中的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根据本发明,从图像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并进行在眼睛区域中使眼珠区域的位置改变的编辑,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取得被摄体将视线朝向期望的方向的图像。此夕卜,根据本发明,对以一定的微小时间间隔进行连续再现的实时取景图像,根据眼睛区域中的眼珠区域的位置进行视线的判定,并进行与判定结果对应的警告显示,因此用户能够在 被摄体将视线朝向期望的方向的时机容易地进行摄像。


图I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示出图I所示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I所示的视线编辑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示出图I所示的摄像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图5是示出图I所示的摄像装置的再现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显示在显示部上的图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7是说明视线的判定方法的图。图8是示出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的表。图9是示出对面部检测框进行合成后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视线的手动编辑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说明视线的手动编辑方法的图。图12是说明眼珠区域的编辑方法的图。图13是示出眼珠区域的编辑后的编辑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视线编辑菜单的显示例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视线的自动或汇总编辑动作的流程图。图16是示出对眼珠区域进行汇总自动编辑后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对眼珠区域进行汇总手动编辑后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图18是说明变形例1-1中的眼珠区域的编辑方法的图。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具有的视线编辑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的实时取景动作的流程图。图21是示出变形例2的摄像装置具有的图像处理电路的结构的框图。图22是示出对附加了警告信息的图像进行一览显示的例子的示意图。图23是示出对没有附加警告信息的图像进行一览显示的例子的示意图。标号说明
I :摄像装置(照相机);10 :释放按钮;11 :模式转盘;12 :触摸面板;13a :放大按钮;13b :缩小按钮;14 :再现按钮;15 :菜单按钮;16 :视线按钮;17 :编辑按钮;18 :十字按钮;18a :上按钮;18b :下按钮;18c :左按钮;18d :右按钮;19 :确定按钮;20 :电源开关;26 显示部;29 :附件端口 ;100 :更换镜头;101 :摄影光学系统;101a、101b :摄影镜头;105 :光学位置检测机构;107 :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9 :光圈驱动机构;110 :编码器;111 :镜头控制器;112 :距离环;200 :照相机主体;203 :快门;205 :防尘过滤器;207 :压电元件;209 红外截止滤波器;210 :光学低通滤波器;211 :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13 :快门驱动机构;215 :气压传感器单元;221 :摄像元件;223 :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5 :预处理电路;226 :对比度AF电路;227 :序列控制器;229 :图像处理电路;230、230_2 :视线编辑处理部;230a 面部检测部;230b :眼睛区域检测部;230c :眼珠位置计算部;230d :视线判定部;230e :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f :面部选择部;230h :警告显示合成部;230g :眼珠编辑部;230_3 :警告信息附加部;230-4 :图像选择部;231 :压缩解压缩电路;233 :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35 显示部驱动电路;237 : SDRAM控制电路;239 :输入输出电路;241 :通信电路;243 :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45 :记录介质;247 闪存控制电路;249 闪存;253 :开关检测电路;259 :拆装检测开关;261 :数据总线;290 :摄像元件单元;292 :抖动校正驱动机构;294 :致动器驱动 电路;297 :抖动检测部;297a :角速度传感器;297b :角速度检测电路;300 :通信接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作“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另外,在本申请中,水平方向是指图像内的面部的两个眼睛排列的方向。(实施方式I)图I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图像记录装置的数字照相机(以下简称作照相机)的结构的框图。此外,图2是从背面侧示出图I所示的照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照相机I具有分体构成的更换镜头100和照相机主体200,在照相机主体100中对经由更换镜头100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图像进行记录。更换镜头100在照相机主体200的前面的装配开口部(未图示)上拆装自如。在照相机主体200的上表面,配置有用于指示摄影的释放按钮10、电源开关20和设定摄影模式的模式转盘11。释放按钮10是两段式开关,通过半按下而接通第I释放开关,并且通过进一步按下至全按下来接通第2释放开关。照相机I利用第I释放开关的接通,进行焦点检测、摄影镜头的对焦、被摄体亮度的测光等摄影准备动作,并利用第2释放开关的接通,根据后述的摄像元件221的输出,执行进行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取入的摄影动作。电源开关20与用于控制照相机主体200和更换镜头100的电源供给的电源开关杆联动。在电源开关20为接通状态时,向整个照相机I提供电源,照相机I开始动作。另一方面,在电源开关20为断开状态时,照相机I进入到利用低消耗电流模式(也称作休眠模式)的动作状态。在该低消耗电流模式中,后述的序列控制器227以低消耗电流进行驱动,不向气压传感器单元215、开关检测电路253等电路以外的部分提供电源。在照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上配置有显示部26、重叠在该显示部26上而设置的触摸面板12和操作按钮组,该操作按钮组包含放大按钮13a、缩小按钮13b、再现按钮14、菜单按钮15、视线按钮16、编辑按钮17、十字按钮18和确定按钮19。触摸面板12和操作按钮组13a 19相当于操作输入单元,其根据来自外部的操作,输入与预定的指示和信息对应的信号。此外,在照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上,设置有作为各种附件的连接部的附件端口 29。显示部26通过使用了 TFT(薄膜晶体管)等有源元件的液晶面板或有机EL (Electro Luminescence :电致发光)这样的显示面板实现,进行被摄体像的实时取景显示、已记录的摄影图像的再现显示、菜单画面的显示等,对各种图像和信息进行显示。另外,在实施方式I中,将显示部26配置在照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但是只要是摄影者能够进行观察的位置,则可以不限于背面地进行配置。此外,实时取景显示是指根据从摄像元件221输出的图像信号而显示的被摄体像的观察用的动态图像(实时取景图像)显示。触摸面板12检测用户的手指或触摸笔(笔尖)等物体根据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信息而与自身接触(触摸)的位置,并输入与该触摸位置以及触摸轨迹对应的操作信号。一般而言,作为触摸面板,有电阻膜方式、静电电容方式、光学式等。在实施方式I中可以应用任意一个方式的触摸面板。 放大按钮13a是用于输入使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放大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缩小按钮13b是用于输入使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缩小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再现按钮14是用于输入对转移到再现模式和从再现模式转移出进行指示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菜单按钮15是用于输入在显示部26上显示菜单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视线按钮16是用于输入对转移到自动或汇总编辑模式、和从该自动或汇总编辑模式转移出进行指示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在自动或汇总编辑模式中,对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内的被摄体像的视线进行自动或汇总编辑。编辑按钮17是用于对转移到手动编辑模式、和从该手动编辑模式转移出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在手动编辑模式中,用户对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内的被摄体像的视线进行手动编辑。十字按钮18包含上按钮18a、下按钮18b、左按钮18c、右按钮18d,是用于输入使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光标或指示器等朝上下左右移动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确定按钮19是用于输入对利用十字按钮18等选择的项目进行确定的指示信号的操作按钮。另外,作为对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光标或指示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除了触摸面板12和十字按钮18以外,还可使用跟踪球、触摸输入板、指示杆等各种指示设备。这些指示设备可以设置在照相机I上,也可以相对于照相机I进行外装。在附件端口 29上,连接有例如取景器目镜部、以及取景器等各种附属部件,该取景器设置有配置在摄影者可经由取景器目镜部进行观察的位置处的取景器内显示监视器。另外,作为取景器内显示监视器,采用了液晶或有机EL等显示面板。如图I所示,在将更换镜头100装配到了照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两者在通信接点300处进行电连接。在照相机主体200内的装配开口部附近设置有拆装检测开关259,对更换镜头100和照相机主体200的装配状态进行检测。在更换镜头100内,配置有包含焦点调节和焦距调节用的摄影镜头IOlaUOlb的摄影光学系统101,和用于调节开口量的光圈103。其中,摄影光学系统101被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进行其位置调节。此外,光圈103被光圈驱动机构109驱动,进行其位置调节。光学位置检测机构105检测摄影光学系统101的位置,取得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调节透镜位置(焦点位置)和焦距(变焦位置)。此外,在更换镜头100的周围设置有转动自如的距离环112。通过编码器110检测该距离环112的转动方向(操作方向)和转动量(操作量)。光学位置检测机构105、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光圈驱动机构109以及编码器110分别与镜头控制器111连接,镜头控制器111经由通信接点300与照相机主体200连接。镜头控制器111例如通过CPU实现,经由针对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的驱动控制来控制对焦和变焦驱动,并且经由针对光圈驱动机构109的驱动控制 来控制光圈值。此外,镜头控制器111将通过光学位置检测机构105取得的与焦点调节透镜位置和焦距相关的镜头信息发送到照相机主体200。具体而言,在内置在更换镜头100内(或镜头控制器111内)的可电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未图示)中,存储有更换镜头100的焦距信息(在变焦镜头的情况下,为最短焦距和最长焦距)、打开光圈值、最小光圈值、可进行拍摄的距离范围(包含最近距离)、镜头的颜色平衡信息、像差信息、与自动对焦(AF)相关的信息、所装配的镜头的种类(微距镜头、增距镜等)这样的镜头信息。另外,作为镜头信息,除了这些信息以外,还包含光圈103的光圈状态(打开光圈状态或缩小光圈状态)、距离环112的操作状态(操作方向和操作量)这样的与更换镜头100的状态相关的信息、光圈驱动机构109对光圈103的光圈缩小完成或光圈打开完成、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的镜头驱动完成的信息这样的与更换镜头100的操作状况相关的信息。镜头控制器111经由通信接点300将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这些镜头信息发送到照相机主体200。在照相机主体200内的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轴上(即摄影光路上),配置有曝光时间控制和摄像元件221的遮光用的焦平面类型的快门203。快门203的动作由快门驱动机构213进行驱动控制。从被摄体的方向入射、并与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01形成的被摄体像对应的光束经由将更换镜头100和照相机主体200进行结合的装配开口部被引导至照相机主体200的方向,在快门203打开的时刻入射到照相机主体200内。在快门203的后方(与摄影光学系统101相反侧的方向)配置有摄像元件单元290。摄像元件单元290是从摄影光学系统101侧起依次配置防尘过滤器205、红外截止滤波器209、光学低通滤波器210和摄像元件221并一体地构成的单元,被收纳在密封成尘埃不会侵入的封装内。这种摄像元件单元209通过抖动校正驱动机构292,在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轴垂直的XY平面内二维地进行移位。防尘过滤器205防止如下情况在照相机主体200的装配开口部和主体内部产生的尘埃附着到摄像元件221或光学元件上,使得尘埃的阴影被拍入到被摄体像上从而成为不好看的图像。在防尘过滤器205的周缘部的整周或一部分上,固定安装有与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11连接的压电元件207。压电元件207根据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11的驱动信号,使防尘过滤器205以预定频率的超声波进行振动。通过防尘过滤器205以超声波进行振动,由此去除附着在防尘过滤器205的前表面的尘埃。红外截止滤波器209从与被摄体像对应的光束中截出红外光分量。此外,光学低通滤波器210从被摄体光束除掉高频分量。摄像元件221对通过摄影光学系统101进行成像后的光束进行光电转换,生成模拟图像信号。在本实施方式I中,作为摄像元件221,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电荷率禹合器件)或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二维固体摄像元件。此外,照相机主体200具有对在摄像元件221中生成的模拟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的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预处理电路225、对比度AF电路226、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 :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262、抖动校正驱动机构292、致动器驱动电路294和抖动检测部297。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依照从输入输出电路239输出的控制信号,读出在摄像元件221中生成的模拟图像信号,对该模拟图像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进行模拟数字转换(AD转 换)等信号处理。预处理电路225对在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中实施了信号处理的图像信号进行用于实时取景显示的像素间间隔剔除处理等各种预处理。对比度AF电路226提取从预处理电路225输出的图像信号的高频分量(对比度信号)。提取对比度信号的图像的范围由序列控制器227控制,例如对AF目标、整个摄影画面或放大显示区域等区域进行提取。将提取出的对比度信号输出到序列控制器227。ASIC 262包含数据总线261以及与该数据总线261连接的以下各部件序列控制器(主体侧控制器)227、图像处理电路229、压缩解压缩电路231、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33、SDRAM控制电路237、输入输出电路239、通信电路241、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43、闪存控制电路247和开关检测电路253。另外,在图2中将对比度AF电路226设置在了 ASIC 262的外侦牝但也可以设置在ASIC 262内。序列控制器227例如通过CPU实现,控制照相机主体200的各部的动作。具体而言,序列控制器227依照存储在闪存249中的程序控制整个照相机I的动作。此外,如上所述,序列控制器227从对比度AF电路226输入对比度信号,经由镜头控制器111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自动焦点调节的控制。图像处理电路229对从预处理电路225输出、且经由数据总线261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图像数据)实施数字放大(数字增益调整处理)、颜色校正、伽马(Y)校正、对比度校正、黑自/彩色模式处理、实时取景显示用处理这样的各种图像处理,进行图像数据的亮度分布和饱和度的判定。此外,图像处理电路229具有视线编辑处理部230,该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在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中包含人物或动物等的被摄体像的面部的情况下,对该面部中的视线进行编辑。另外,也可以使用专用的硬件执行这种面部检测和视线的编辑。图3是示出视线编辑处理部230的结构的框图。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具有面部检测部230a、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眼珠位置计算部230c、视线判定部230d、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面部选择部230f和眼珠编辑部230g。面部检测部230a使用模式匹配处理等公知技术判定在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中是否包含面部。并且,在包含面部的情况下,取得面部范围在显示部26中的位置坐标,生成表示该位置坐标的面部范围信息。此时,在图像中包含多个面部的情况下,生成与各面部对应的面部范围信息。另外,面部检测部230a —般都检测人物的面部,但也可以检测狗或猫等动物的面部。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根据面部范围信息,从面部范围中检测眼睛的区域(以下称作眼睛区域)、和该眼睛区域中的眼珠的区域(以下称作眼珠区域)。并且,取得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的轮廓在显示部26中的位置坐标,生成表示这些位置坐标的眼睛区域信息。眼珠位置计算部230c根据眼睛区域信息,计算使视线朝向预定方向时的眼睛区域中的眼珠区域的位置。具体而言,计算眼睛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视线判定部230d根据在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中检测到的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在眼珠位置计算部230c中计算出的位置,判定检测到的面部的视线是否朝向预定方向。在实施方式I中,判定视线是否朝向正面(照相机I的方向),在检测到的眼珠区域处于水平方向上的眼睛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情况下,判定为视线朝向正面。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根据面部范围信息,将分别包围检测到的面部的面部检测框合成到图像中。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在通过视线判定部230d进行了判定的情况下,合成用根据该判定结果确定的属性(线的粗细、颜色、种类、闪烁周期等,以下称作·显示属性)来显示的面部检测框。具体而言,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针对判定为视线朝向正面的面部、以及判定为视线没有朝向正面的面部,合成用相互不同的颜色和线种类显示的面部检测框。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相当于通知视线判定部230d的判定结果的通知单元。面部选择部230f根据视线判定部230d的判定结果、和/或利用触摸面板12和操作按钮组13a 19输入的选择信号,选择图像内的一个或多个面部。眼珠编辑部230g针对由面部选择部230f 选择的面部,进行编辑眼珠区域的处理。该编辑包含变更眼睛区域中的眼珠区域的位置。另外,这种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将视线编辑处理程序读入到CPU来实现。压缩解压缩电路231用JPEG、TIFF等形式压缩存储在SDRAM 238中的图像数据。另外,图像压缩不限于JPEG和TIFF,还能够应用其它压缩方法。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33经由显示部驱动电路235与显示部26 (并且在附件端口29上安装取景器的情况下,为取景器内显示面板)连接。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33将存储在SDRAM 238或记录介质245中的图像数据转换为用于显示在显示部26 (和/或取景内液晶监视器)上的视频信号。SDRAM 238经由SDRAM控制电路237与数据总线261连接。SDRAM 238是临时存储由图像处理电路229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或由压缩解压缩电路231进行压缩后的图像数据的缓冲存储器。在SDRAM 238的缓冲存储器上进行图像编辑等编辑处理,将编辑图像存储到与SDRAM 238的存储原图像的区域不同的区域中。在存储器的存储容量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重叠存储到相同的区域中。输入输出电路239与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11、快门驱动机构213以及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连接,控制经由数据总线261与序列控制器227等各电路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通信电路241与数据总线261连接,并且经由通信接点300与镜头控制器111连接。通信电路241进行镜头控制器111与序列控制器227等其他各电路之间的数据收发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通信。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43与记录介质245连接,进行向记录介质245的图像数据等的记录和再现的控制。记录介质245构成为能够安装Compact Flash卡(注册商标)、SD存储卡(注册商标)或存储盘(注册商标)等可改写的记录介质,相对于照相机主体200拆装自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连接微驱动(Micro drive)(注册商标)等硬盘单元或无线通信单元。闪存控制电路247与闪存(Flash Memory) 249连接。闪存249是可电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用于控制照相机的动作的程序、和控制用的调整值等。序列控制器227依照存储在闪存249中的程序和调整值等进行数字照相机的控制。开关检测电路253与模式转盘11、触摸面板12、操作按钮组13a 19、电源开关20以及拆装检测开关259连接,对这些各部分的开关状态进行检测,或者受理从这些各部分输入的输入信号,并经由数据总线261发送到各部。另外,在电源开关20变为断开状态 时,电源开关20以外的操作部件的动作均不能被检测到。抖动校正驱动机构292具有由压电元件驱动电机等构成的致动器作为驱动源,通过使摄像元件单元290在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轴垂直的XY平面内二维地移位,防止图像中的抖动。致动器驱动电路294对抖动校正驱动机构292内的致动器进行驱动。抖动检测部297是包含利用了陀螺仪的角速度传感器297a和角速度检测电路297b的抖动检测部297。角速度传感器297a输出与在照相机主体200中产生的抖动对应的抖动信号。角速度检测电路297b对从角速度传感器297a输出的抖动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进行AD转换,并输出到序列控制器227。序列控制器227根据由抖动检测部297检测到的抖动信号,将消除照相机主体200的抖动的抖动控制信号输出到致动器驱动电路294,使其输出针对抖动校正驱动机构292内的致动器的驱动信号。由此,驱动致动器,使摄像元件221在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其结果,消除施加到照相机主体200的抖动,防止图像的劣化。另外,将这种手抖校正的方式称作摄像元件移动方式。参照图4来说明实施方式I的照相机的动作。图4是示出序列控制器227进行的电源接通重置后的照相机I的动作的流程图。在照相机主体200中安装电池、或连接外部电源后,利用序列控制器227开始图4所示的动作。首先,在步骤SOl中,照相机I判定电源开关20是否接通。在电源开关20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Ol :是),开始向照相机主体200和更换镜头100内的各机构和各电路等的电源供给(S02)。另一方面,在电源开关20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Ol :否),照相机I成为作为低功耗状态的休眠状态(步骤S12)。另外,该休眠状态通过电源开关20从断开变为接通来解除。在步骤S03中,照相机I取得镜头信息。具体而言,序列控制器227从镜头控制器111经由通信电路241取得镜头信息,该镜头信息包含由光学位置检测机构105检测到的摄影光学系统101的焦点位置信息和焦距信息,以及最近侧焦距/长焦点侧焦距、打开光圈值、每个焦距的曝光校正值、周边光量的校正值(阴影)、周边的颜色校正值、畸变像差校正值等更换镜头100的固有信息。此时,也可以取得包括中间环、增距镜等与镜头相关的附件的装配有无的信息在内的与这些附件相关的信息。在步骤S04中,照相机I进行工作模式和参数的设定。具体而言,照相机主体200根据利用模式转盘11设定的摄影模式、ISO感光度、使用操作按钮组13a 19进行了手动设定的快门速度、光圈值等信息,进行摄影条件的读入。在接下来的步骤S05中,照相机I进行测光和曝光值的运算。详细地说,照相机I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求出被摄体亮度,并使用该被摄体亮度依照摄影模式和摄影条件计算使得成为适当曝光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曝光控制值。在步骤S06中,照相机I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具体而言,图像处理电路229通过取入从摄像元件221输出的图像信号并实施预定的图像处理,生成以一定的微小时间间隔连续再现的显示用的图像数据。显示部26对与该显示用的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实时取景图像)进行显示。在步骤S07中,照相机I判定再现开关是否已接通。即,判定是否检测到了与再现按钮14连动的再现开关信号。在再现开关已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07 :是),照相机I在显示部26上再现显示与记录在记录介质245中的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步骤S20)。另一方面,在再现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07 :否)、或步骤S20的再现动作已结束的情况下,照相机I判定菜单开关是否已接通(步骤S08)。即,判定是否检测到了与菜单按钮15连动的菜单开关信号。在菜单开关已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08 :是),照相机I进行菜单设定(步骤S30)。详细地说,照相机I根据菜单开关的接通,在显示部26上显示ISO感光度、白平衡、手动对焦(MF)模式、自动对焦(AF)模式、防振模式等各种设定用的画面。照相机I根据利用对这种画面(触摸面板12)的触摸、和对十字按钮18和确定按钮19的操作而输入的指示信号,进行各种模式和参数的设定,并使各部执行所设定的模式。例如,在设定了防振模式的情况下,在实时取景动作中和摄影动作时执行防振动作。另一方面,在菜单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08 :否)、或步骤S30的菜单设定已结束的情况下,照相机I判定第I释放开关(IR开关)是否已接通(步骤S09)。具体而言,判定是否检测到基于释放按钮10的半按的第I释放开关信号。在第I释放开关已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09 :是),照相机I执行摄影(步骤S40)。具体而言,照相机I在例如设定为AF模式的情况下,通过对比度AF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对焦,利用测光和曝光运算进行成为适当曝光的曝光控制值的运算。并且,在利用释放按钮10的全按下而接通了第2释放开关时进行曝光动作,将通过摄像取得的静态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45中。另一方面,在第I释放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09 :否)、或步骤S40的摄影已结束的情况下,照相机I判定电源开关20是否接通(步骤S10)。在电源开关20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0:是),动作返回步骤S05。另一方面,在电源开关20被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0:否),照相机I成为电源断开模式,停止电源供给(步骤S11)。之后,动作转移到步骤 S12。接着,参照图5说明照相机I的再现动作(步骤S20)。图5是示出照相机I的再现动作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201中,照相机I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245中的图像数据。此时,照相机I读出与最新的摄影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在接下来的步骤S202中,照相机I将与所读出的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6上。图6是示出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的例子。以下,作为一例,说明对图6所示的图像Gl的处理。图像Gl包含具有面部Ftll F05的被摄体像。在步骤S203中,面部检测部230a从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中检测面部Ftll F
丄050在步骤S204中,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从检测到的各面部Ftll Ftl5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详细地说,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根据各面部Ftll Ftl5的面部范围信息取得面部范围内的颜色信息,检测白色(白眼珠)与周围肤色的边界,并将该边界设为眼睛区域的轮廓。接着,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从眼睛区域内检测黑色(或茶色或灰色)的区域,并将该黑色区域的轮廓设为眼珠区域的轮廓。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生成眼睛区域和眼珠区 域的轮廓的位置坐标作为眼睛区域信息。在步骤S205中,视线判定部230d根据眼睛区域信息,判定各面部Ftll Ftl5的视线是否朝向正面。参照图7对该视线的判定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放大示出包含图6所示的面部Fm的被摄体像的一部分的图。通常,在左右双眼中,在眼珠区域PK、匕处于眼睛区域Ek、El的大致中央时,可以看作视线朝向正面。因此,眼珠位置计算部230c取得从被摄体像观察从右侧(朝着纸面为左侧)的眼珠区域Pk的中心到眼睛区域Ek的外侧(外眼角侧)的端部的距离Lk_)、从右侧的眼珠区域Pk的中心到眼睛区域Ek的内侧(大眼角侧)的端部的距离1^( )、从被摄体像观察从左侧(朝着纸面为右侧)的眼珠区域的中心到眼睛区域4内侧端部的距离U(IN)、从左侧的眼珠区域的中心到眼睛区域El的外侧的端部的距离U(OTT),并使用下式(I)计算评价值W。数学式IW=-ttW-I-1 ~--_ _ _ (I )
Ll(W) + Ll(Out)/+ LR(0[jrj视线判定部230d根据该评价值W的值和下式(2)判定视线。即,在评价值W满足下式(2)的情况下,判定为视线朝向正面。0. 8 ^ W ^ I. 2 (2)在评价值W等于I. 0的情况下,眼珠区域PK、Pl处于各个眼睛区域Ek、El的中心,视线真正朝向正面。此外,在评价值W处于上式(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眼珠区域PK、处于各个眼睛区域EK、El的大致中央,视线大致朝向正面。在步骤S206中,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根据面部范围信息,生成包围各面部的范围的面部检测框,并对该面部检测框赋予与步骤S205中的判定结果对应的显示属性来合成到图像中。图8是示出视线的判定结果与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的对应的表。如图8所示,在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中,有线的粗细、线的颜色、线的种类、框的形状、闪烁周期等。作为线的粗细,可使用例如细线、粗线、中线,针对如判定为视线从正面偏离(看别处)的面部那样希望引起用户的注意的面部,可以合成线较粗的框。作为线的颜色,可使用绿色、红色、黄色等,对想引起用户注意的面部可以合成红色的框。作为线的种类(I),可使用连续线、虚线、点划线等。作为另一种线的种类(2),可使用单层线、双层线、三层线等,可以对想引起用户注意的面部合成增加了重叠的线的数量的框(例如三层线的框)。作为框的形状,可使用圆形、四边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例如六边形),可以对想引起用户注意的面部合成边数较少的框(例如三角形或四边形的框)。作为闪烁周期,可应用亮灯(不闪烁)、以4Hz进行闪烁、以IHz进行闪烁等。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针对判定为视线朝向正面的面部,例如合成具有细线、绿色、连续线、单层线、圆形或亮灯,或者将它们组合的显示属性的面部检测框。此外,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针对判定为看别处的面部,例如合成具有粗线、红色、虚线、三层线、四边形或4Hz的闪烁,或者将它们组合的显示属性的面部检测框。并且,如后所述,对编辑视线后的面部,例如合成具有中线、黄色、点划线、二层线、六边形或IHz的闪烁,或者将它们组合的显示属性的面部检测框。另外,为了与各种用户(例如色弱)对应,优选组合多种显示属性。
图9是示出合成了面部检测框后的图像Gl的示意图。在图9中,针对判定为视线朝向正面的被摄体像匕2、Ftl3,例如合成实线(或实线且绿色等)的面部检测框%、%3。另一方面,针对判定为视线从正面偏离(看别处)的被摄体像Fc^ Fc^Ftl5,例如合成虚线(或虚线且红色等)的面部检测框Kpbc^bci5t5另外,照相机I也可以在图像Gl内设置警告显示区域M,在存在判定为看别处的面部的情况下,将向用户警告该情况的消息显示在警告显示区域M中。在步骤S207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十字按钮18 (是否从十字按钮18输入了操作信号)。在操作了十字按钮18的情况下(步骤S207:是),照相机I变更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步骤S220)。具体而言,照相机I在从十字按钮18内的上按钮18a输入了信号的情况下,从记录介质245读出与10张前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此外,在从下按钮18b输入了信号的情况下,从记录介质245读出与10张后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此夕卜,在从左按钮18c输入了信号的情况下,从记录介质245读出与前I张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并且,在从右按钮18d输入了信号的情况下,从记录介质245读出与后I张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十字按钮18的情况下(步骤S207 :否),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放大按钮13a或缩小按钮13b (步骤S208)。在操作了放大按钮13a或缩小按钮13b的情况下(步骤S208 :是),照相机I变更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的显示范围(步骤S230)。具体而言,照相机I在从放大按钮13a输入了信号的情况下,将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的显示范围缩小为中央部的预定范围,并将该预定范围放大显示到显示部26上。另一方面,照相机I在从缩小按钮13b输入了信号的情况下,将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的范围扩大为外周侧的预定范围,并将该预定范围缩小显示到显示部26上。此时,在已经在显示部26上对图像进行了等倍显示的情况下,照相机I进行排列多张(例如配置成2行2列、3行3列、4行4列等)缩略图像进行显示的索引图像显示(参照后述的图22)。并且,照相机I在检测到来自十字按钮18的信号的情况下,根据检测到的按钮(上按钮18a、下按钮18b、左按钮18c、右按钮18d)的方向,使显示在显示部26上的图像的显示范围移动。在没有操作放大按钮13a或缩小按钮13b的情况下(步骤S208 :否),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编辑按钮17(步骤S209)。在操作了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09:是),照相机I对从显示中的图像检测到的面部的视线进行手动编辑(步骤S250)。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步骤S209 :否)、而操作了视线按钮16的情况下(步骤S210 :是),照相机I对在显示中的图像中检测到的面部的视线进行自动或汇总编辑(步骤S270)。之后,在操作了再现按钮14的情况下(步骤S211 :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再现按钮14的情况下(步骤S211 :否),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步骤 S202。接着,参照图10对视线的手动编辑(步骤S250)进行详细说明。图10是示出照相机I的视线的手动编辑动作的流程图。另外,以下,作为一例,说明对于图9所示的图像Gl的处理。首先,在步骤S251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通过用户的手指或触摸笔等物体触摸了 触摸面板12。在触摸了触摸面板12的情况下(步骤S251 :是),接着照相机I判定是否触摸了显示在图像Gl中的面部中的任意一个(步骤S252)。详细地说,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判定所触摸的位置坐标是否包含在面部检测框Stll 中的任意一个的范围内。在触摸了任意一个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252 :是),眼珠编辑部230g取得所触摸的面部的眼睛区域信息(步骤S253)。详细地说,面部选择部230f 选择包含所触摸的位置坐标的面部检测框,眼珠编辑部230g取得与所选择的面部检测框对应的眼睛区域信息。另夕卜,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也可以改变所选择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使得用户可识别选择中的面部检测框。例如,可以加粗所选择的面部检测框的线宽、或进行闪烁显
/Jn o在步骤S254中,照相机I对触摸面板12判定是否存在物体触摸的移动。在存在触摸的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254 :是),眼珠编辑部230g根据触摸的轨迹编辑眼珠区域(步骤 S255)。作为具体例子,对在图6所示的图像Gl中选择了与面部检测框Btl5对应的被摄体像Ftl5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1是面部检测框的区域的放大图。另外,在编辑眼珠区域时,可以在步骤S208中对放大按钮13a进行操作,预先对图像进行放大显示(步骤S230)。如图11所示,右边的眼珠区域Pk和左边的眼珠区域分别位于右边的眼睛区域Ee和左边的眼睛区域El的端部,因此可以看出面部Fci5的视线不朝向正面。用户利用物体(在图11中为自身的手指)2针对这种图像触摸一个眼珠区域(在图11中为右侧的眼珠区域PK),进行使触摸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操作。对应于此,眼珠编辑部230g使所触摸的眼珠区域移动到与触摸的轨迹对应的位置。具体的图像处理如下所述。首先,如图12(a)所示,眼珠编辑部230g用与周围的白色相同的颜色涂覆最初的眼珠区域PK。接着,如图12的(b)所示,以触摸的移动停止的坐标为中心,描绘以最初的眼珠区域Pk的半径r为半径的圆,用相同的颜色涂覆最初的眼珠区域PK。其成为移动后的眼珠区域PK。另外,眼珠区域Pk的可移动范围限定于眼睛区域Ek内。因此,眼珠编辑部230g在触摸的轨迹超过了眼睛区域Ek的情况下,不执行使眼珠区域Pk移动的处理。或者,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眼珠区域Pk配置于超过的一侧的眼睛区域Ek的端部。此处,一般而言,眼睛区域Ek的中央附近的宽度h。比端部附近的宽度he大。因此,当处于眼睛区域Ek的端部的眼珠区域Pk保持宽度Cl1地移动到中央附近时,在眼珠区域Pk的上下产生与眼睛区域Ek的间隙gaPl、gap2。因此,眼珠编辑部230g通过与宽度h。匹配地放大眼珠区域Pk、或者用与眼珠区域Pk的端部区域相同的颜色对眼珠区域Pk的周围进行描绘并扩展,生成对与眼睛区域Ek的间隙gaPl、8& 2进行了插补的眼珠区域P/ (参照图12(c))。并且,眼珠编辑部230g使所触摸的一侧的相反侧(在图11中为左侧)的眼珠区域^与眼珠区域Pk连动地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此时,将眼珠区域匕的位置确定成使得从眼珠区域的中心到眼睛区域的两端的距离的比率与从眼珠区域P/的中心C到眼睛区域Ek的两端的距离LpL2的比率相等。由此,使右眼和左眼的视线方向一致。此外,在移动后的眼珠区域的上下产生与眼睛区域^的间隙的情况下,对眼珠区域进行扩大或扩展,从而生成对与眼睛区域^之间的间隙进行了插补的眼珠区域IV。由此,能够使面部Ftl5的视线朝向正面。
在步骤S256中,照相机I将利用视线编辑处理部230进行编辑后的编辑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6上。此外,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对合成到编辑后的面部中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进行变更(参照图8)。图13示出了对面部Ftl5的眼珠区域进行编辑后的图像。在图13所示的图像G2中,针对面部Ftl5,合成了表示是编辑后的例如点划线(或点划线且黄色等)的面部检测框cQ5。在步骤S257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确定按钮19。在操作了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57 :是),照相机I以与对应于原图像的图像数据不同的文件名将对应于编辑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45中(步骤S258)。另一方面,在没有对触摸面板12进行触摸的情况下(步骤S251 :否),或触摸了触摸面板12上的面部以外的区域的情况下(步骤S252:否),在操作了编辑按钮17时(步骤S261 :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61 :否),照相机I等待对触摸面板12进行触摸。此外,在没有检测到触摸的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254 :否),或没有操作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57 :否),在操作了编辑按钮17时(步骤S262 :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此时,舍弃眼珠位置的编辑。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62 :否),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步骤S254。此时,用户能够利用对触摸面板12的触摸操作,对眼珠位置进行再次编辑。眼珠编辑部230g在第2次或第2次以后进行眼珠编辑处理时,如果存在针对与第I次所触摸的一侧相同侧的眼珠区域(在上述说明中为右侧的眼珠区域Pk)的触摸移动操作,则根据触摸的轨迹使所触摸的一侧的眼珠区域移动,并且另一个眼珠区域也连动地移动。另一方面,眼珠编辑部230g在存在针对与第I次所触摸的一侧相反侧的眼珠区域(在上述说明中为左侧的眼珠区域PJ的触摸移动操作的情况下,根据触摸的轨迹仅使所触摸的一侧的眼珠区域移动,而不使另一个连动。由此,用户能够对与针对另一个眼珠区域(眼珠区域Pk)的触摸操作连动地进行了移动的眼珠区域(眼珠区域1\)的位置进行微调。接着,参照图14和图15对视线的自动或汇总编辑(步骤S270)进行详细说明。图14是用于选择视线的自动或汇总编辑的菜单画面的显示例。此外,图15是示出照相机I的视线的自动或汇总编辑动作的流程图。另外,以下,作为例子,说明对于图9所示的图像Gl的处理。在步骤S271中,照相机I将针对显示中的图像的视线编辑菜单显示在显示部26上。在图14所示的视线编辑菜单M1中,显示有如下图标用于选择对各面部的视线单独地进行自动编辑的模式(单独自动编辑模式)的图标I1、用于选择对所有面部的视线进行自动编辑的模式(全部自动编辑模式)的图标I2、用于选择对所有的面部的视线汇总地进行手动编辑的模式(手动汇总编辑模式)的图标I3和取消图标14。用户针对这种视线编辑菜单M1,能够利用对上按钮18a、下按钮18b和确定按钮19的操作、或对触摸面板12的触摸操作,选择期望的图标I1 14。由此,输入对用户期望的视线编辑模式进行选择的选择信号。照相机I在检测到单独自动编辑模式的选择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72 :是),接着判定是否触摸了触摸面板12 (步骤S273)。在触摸了触摸面板12的情况下(步骤S273 是),照相机I进一步判定是否触摸了被判定为看向别处的面部(步骤S274)。具体而言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判定所触摸的位置坐标是否包含在面部检测框1 Ic^btl5中的任意一个的范围内。 在触摸了被判定为看向别处的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274 :是),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对所触摸的面部的眼珠区域进行自动编辑(步骤S275)。详细地说,首先,面部选择部230f选择被触摸的面部,眼珠位置计算部230c计算所选择的面部的眼睛区域的中心坐标。接着,眼珠编辑部230g使眼珠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得眼珠区域的中心坐标与眼睛区域的中心坐标一致。另外,具体的图像处理与在步骤S254中说明的处理相同。并且,眼珠编辑部230g在眼珠区域与眼睛区域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对眼珠区域进行扩大或扩展来对间隙进行插补(参照图12(c))。在步骤S276中,照相机I将利用眼珠编辑部230g进行编辑后的编辑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6上。此外,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对合成到眼珠区域的编辑后的面部中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进行变更。由此,生成对面部Ftl5的眼珠区域进行了自动编辑后的图像。此时,与图13同样,针对面部Ftl5合成表示是编辑后的例如点划线(或点划线且黄色等)的面部检测框cQ5。在步骤S277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确定按钮19。在操作了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77 :是),照相机I以与对应于原图像的图像数据不同的文件名将对应于编辑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45中(步骤S278)。另一方面,在没有对触摸面板12进行触摸的情况下(步骤S273 :否)、没有触摸视线偏离的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274 :否)、或没有操作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77 否),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编辑按钮17(步骤S279)。在操作了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79 :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79 :否),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步骤S273。在步骤S272中没有检测到单独自动编辑模式的选择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72 否),照相机I判定是否检测到全部自动编辑模式的选择信号(步骤S280)。在检测到全部自动编辑模式的选择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80 :是),视线编辑处理部230针对看向别处的所有面部,进行眼珠区域的位置的自动编辑(步骤S281)。详细地说,首先,面部选择部230f选择看向别处的所有面部(在图9中,为Fc^ Ftl4、F05),眼珠位置计算部230c计算所选择的各面部的眼睛区域的中心坐标。接着,眼珠编辑部230g针对各面部,使眼珠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得眼珠区域的中心坐标与眼睛区域的中心坐标一致。另外,具体的图像处理与在步骤S254中说明的处理相同。并且,眼珠编辑部230g在眼珠区域与眼睛区域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对眼珠区域进行扩大或扩展来对间隙进行插补(参照图 12(c))。在步骤S282中,照相机I将利用眼珠编辑部230g进行编辑后的编辑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6上。此外,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对合成到眼珠区域的编辑后的面部中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进行变更。图16示出对面部Fc^ F04, F05的眼珠区域进行自动编辑后的图像。在图16所示的图像G3中,针对面部Fcil'Fc^Fci5,合成表示是编辑后的例如点划线(或点划线且黄色等)的面部检测框^、(^、(^。在步骤S283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确定按 19。在操作了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83 :是),照相机I的动作转移到步骤S278。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83 :否),接着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编辑按钮17 (步骤S284)。在操作了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84: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此时,舍弃眼珠区域的编辑。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84:否),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步骤S283。在步骤S280中没有检测到全部自动编辑模式的选择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80 否),照相机I进入手动汇总编辑模式(步骤S285)。此处,所谓手动汇总编辑模式,是指如下的编辑模式在用户针对在图像内检测到的面部的任意一个,手动地对眼珠区域进行了编辑的情况下,针对其他所有面部进行同样的编辑。此时,在步骤S286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触摸了触摸面板12。在触摸了触摸面板12的情况下(步骤S286 :是),接着照相机I判定是否触摸了显示在图像中的面部内的任意一个面部(步骤S230)。详细地说,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判定所触摸的位置坐标是否包含在面部检测框1 ' a02, a03> bM、b05中的任意一个的范围内。在触摸了任意一个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287 :是),眼珠编辑部230g取得所触摸的面部的眼睛区域信息(步骤S288)。详细地说,面部选择部230f 选择包含所触摸的位置坐标的面部检测框,眼珠编辑部230g取得与所选择的面部检测框对应的眼睛区域信息。在接下来的步骤S289中,照相机I判定对于触摸面板12是否存在触摸的移动。在存在触摸的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289 :是),眼珠编辑部230g根据触摸的轨迹编辑眼珠区域(步骤S290)。另外,步骤S290中的详细处理与步骤S255相同。在步骤S291中,眼珠编辑部230g进一步与针对所选择的面部的眼珠区域的编辑同样地进行其他所有面部的眼珠区域的编辑。详细地说,眼珠编辑部230g取得已编辑完毕的眼珠区域的中心与眼睛区域的两端的距离U、L2(参照图12(c)),并计算两者的比率L1/L2。并且,在其他面部中,也使眼珠区域移动,使得眼珠区域的中心与眼睛区域的两端的比率变为相同的比率L1/!^并且,眼珠编辑部230g在眼珠区域与眼睛区域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对眼珠区域进行扩大或扩展来对间隙进行插补(参照图12(c))。在步骤S292中,照相机I将在眼珠编辑部230g中进行编辑后的编辑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6上。此外,此时,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对合成到眼珠区域的编辑后的面部中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进行变更。图17示出被编辑成所有的面部Ftll Ftl5的视线都朝向右方(朝着纸面为左方)的图像。在图17所示的图像G4中,针对面部Ftll Ftl5,合成表示是编辑后的例如点划线(或点划线且黄色等)的面部检测框Ctll C05O在步骤S293中,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确定按钮19。在操作了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93 :是),照相机I的动作转移到步骤S278。另一方面,在没有对触摸面板12进行触摸的情况下(步骤S286 :否)、或没有进行针对面部的触摸的情况下(步骤S287 :否),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编辑按钮17(步骤S294)。在操作了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94 :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94 :否),照相机I等待对触摸面板12进行触摸。此外,在没有触摸的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289 :否)、或没有操作确定按钮19的情况下(步骤S293 :否),照相机I判定是否操作了编辑按钮17(步骤S295)。在操作了编辑 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95:是),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主例程。另一方面,在没有操作编辑按钮17的情况下(步骤S295 :否),照相机I的动作返回步骤S286。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照相机I或用户对于从图像检测到的面部的眼睛区域使眼珠区域移动,因此能够生成被摄体像的视线朝向了期望方向的图像。此外,根据实施方式I,在对视线单独地进行手动编辑的模式中,用户能够通过对触摸面板12进行触摸操作,使眼珠区域移动到期望位置,因此能够进行眼珠区域的位置的微调。此外,使未触摸的一侧的眼珠区域与最初所触摸的一侧的眼珠区域连动地移动,因此能够简单地使左右的视线一致。并且,在使没有触摸的一侧的眼珠区域移动时,使另一个眼珠区域固定,因此能够进行视线的微妙调节。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对视线进行自动编辑的模式中,将眼珠区域配置到眼睛区域的中央,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操作使视线朝向正面。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利用对触摸面板12的触摸,选择了编辑对象的面部,但是也可以通过十字按钮18和确定按钮19的操作选择面部检测框,由此选择编辑对象的面部。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在步骤S258、步骤S278中以与原图像数据不同的文件名将编辑图像数据记录到了记录介质245中,但是上述编辑在SDRAM 238的存储器上进行,因此也可以直接将编辑图像存储到SDRAM 238上,根据用户的指示以与原图像数据不同的文件名将编辑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245中。(变形例1-1)在实施方式I中,在对视线进行手动编辑时,用户直接利用手指或触摸笔等直接触摸眼珠区域使其移动,但是想移动的眼珠区域与触摸的位置也可以不一定一致。例如,也可以如图18所示,在编辑对象的面部Ftl5以外的区域(面部Ftl5的附近或触摸面板12上的预定区域)中,设置眼珠区域的编辑用的触摸区域At。此时,用户在预先触摸编辑对象的面部(例如面部Ftl5)并指定了编辑位置后,当进行了针对编辑用的触摸区域At的触摸操作时,眼珠编辑部230g根据向触摸区域At的触摸的轨迹,使编辑对象的面部(面部Ftl5)中的眼珠区域(例如眼珠区域Ptl5)移动。根据该变形例1,用户能够一边观察眼珠区域Ptl5—边移动触摸位置,而不受自身手指等的妨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眼珠区域Ptl5的微调。(变形例1-2)在对视线进行手动编辑时,也可以使用触摸面板12以外的操作部件使眼珠区域移动。例如,可以利用对十字按钮18的按钮操作,进行待移动的眼珠区域的选择以及移动方向和移动量的输入,也可以另外设置鼠标或触摸输入板等指示设备,并利用这些指示设备进行眼珠区域的选择和移动。(变形例1-3)视线编辑处理部230也可以在视线的手动编辑模式(步骤S250)中,对用户手动进行了编辑后的眼珠区域,判定编辑后的图像看起来是否自然,在看起来不自然的情况下通知给用户。例如,在图7中,如果眼珠区域PK、P[的中心Ck、(^均与各自的眼睛区域EK、E[的中心相比位于外侧,则左右各自的视线分离,好像相互看着外侧而看起来不自然。为了防止生成这种图像,视线判定部230d取得从眼珠区域Pk、Pl的中心Ck、Cl到眼睛区域Ek、El的两端的距尚Lr (out)、 Lr (IN)、Ll (IN)、Ll (out), 并使用下式(3)和(4)进行判定。Le(oUT)/ (Lr(0UT)+Lr(IN))〈 0. 5(3) LL(oUT)/ (Ll(out)+Ll(in))〈 0. 5(4)在编辑后的眼珠区域的位置同时满足式(3)和⑷的情况下,成为不自然的图像。因此,在进行了满足上式(3)和(4)那样的编辑的情况下,视线编辑处理部230对合成到编辑后的面部中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进行变更,或在显示部26上显示警告消息。(变形例1-4)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使图像内的面部的视线朝向正面,但是也可以使视线朝向正面以外的方向。此时,在视线的手动编辑模式中,在编辑对象的面部中,利用触摸操作将眼珠区域Pk(或PJ移动到期望的位置即可。此外,在视线的自动或汇总编辑模式中,例如,也可以在图9所示的图像Gl中,当利用触摸选择了视线朝向用户期望的方向的面部(例如视线朝向了右方的面部Ftll)时,对眼珠区域进行编辑以使得其他所有面部(例如面部Ftl2 Ftl5)的视线与所选择的面部的视线朝向相同方向。此时,也可以对眼珠区域进行编辑以使得没有选择的面部中的眼珠区域的中心与眼睛区域的两端的距离的比率和所选择的面部中的眼珠区域的中心与眼睛区域的两端的距离的比率相等。(变形例I-5)在实施方式I中,照相机I通过使合成到图像中的面部检测框的显示属性不同,将视线的判定结果通知给了用户,但是除此以外,照相机I还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将视线的判定结果通知给用户。例如,照相机I也可以针对判定为视线没有朝向正面的面部合成警告标记进行显示、或者进行对白眼珠的部分进行着色来加深印象的警告显示。(变形例I-6)在实施方式I中,照相机I根据眼睛区域中的眼珠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判定了被摄体像的视线是否朝向正面,但是也可以与水平方向一起,还根据垂直于水平方向的方向(以下称作上下方向)上的眼珠区域的位置判定视线的方向。此时,照相机I不仅能够判别水平方向上的看向别处、还能够判别上下方向上的看向别处。此外,照相机I在对在上下方向上看向别处的视线进行编辑时,使眼珠区域移动到眼睛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即可。
(实施方式2)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具有的视线编辑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9所示,视线编辑处理部230-2相对于图3所示的视线编辑处理部230,还具有警告显示合成部230h。另外,关于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整体的结构,与图I和图2所示的照相机I相同。此外,关于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整体的动作和再现动作,与图4和图5所示的相同。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摄像装置的实时取景显示动作(图4的步骤S06)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301中,图像处理电路229取入从摄像元件221输出的图像信号。
·
在接下来的步骤S302中,图像处理电路229对所取入的图像信号实施预定的图像处理,生成以一定的微小时间间隔连续再现的显示用的图像数据。在步骤S303中,面部检测部230a从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各图像中检测面部,并生成与检测到的面部对应的面部范围信息。在面部检测的结果为面部检测部230a从图像中检测到了一个以上的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304 :是),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根据面部范围信息,从各面部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并生成眼睛区域信息(步骤S305)。在步骤S306中,视线判定部230d根据眼睛区域信息进行各面部的视线是否朝向正面的判定。另外,视线的判定方法的详细情况与步骤S205相同。在步骤S307中,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生成具有与视线的判定结果对应的显示属性的面部检测框(参照图8),并合成到图像中。另外,面部检测框合成部230e还作为将与视线判定部230d的判定结果对应的警告显示合成到图像中的警告显示合成单元发挥作用。在视线判定部230d对视线的判定结果为存在视线从正面偏离(看向别处)的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308 :是),警告显示合成部230h生成用于警告存在看向别处的人的警告显示,并合成到图像中(步骤S309)。此时,警告显示合成部230h也可以在警告显示中包含看向别处的人数。具体而言,警告显示合成部230h生成用于显示在例如图9所示的警告显示区域M内的“看向别处的人有n个。”这样的警告内容。在步骤S310中,显示部26显示合成了面部显示框和警告显示的图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例如在图9所示的图像Gl的情况下,面部Fc^ F04, F05的视线从正面偏离,因此与这些面部FciPFc^Fci5对应的面部检测框IDciPbc^btl5用表示看向别处的例如虚线(或者虚线且红色等)进行显示。此外,在图像Gl右上的警告显示区域M中,显示表示存在看向别处的人的警告。在该警告中,还包含看向别处的人数n(即具有与看向别处对应的属性的面部检测框的数量。在图像Gl中,n = 3)。另一方面,在没有从图像中检测到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304 :否)、或者没有检测到看向别处的面部的情况下(步骤S308 :否),动作转移到步骤S310。在这种实时取景图像中,根据被摄体的视线的状态,警告显示的有无或内容(例如在消息区域M内的警告内容中记载的人数n)时刻发生变化。因此,用户能够参照警告显示,在没有显示警告显示(即没有视线偏离的人)的时机、或警告显示中的看向别处的人数n变少的时机,操作释放按钮10进行摄像。此外,在警告显示中,也可以根据视线偏离的人数将警告内容的显示颜色变更为红色或绿色等。例如,如果如在视线偏离的人数为两人以上时为红色、在I人时为绿色那样地改变显示颜色,则用户能够立即掌握警告的内容(人数n),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对释放按钮10进行操作。(变形例2)接着说明变形例2。图21是示出变形例2的摄像装置具有的图像处理电路的结构的框图。如图21所示,变形例2的图像处理电路229-2除了视线编辑处理部230_2以外,还具有警告信息附加部230-3和图像选择部230-4。警告信息附加部230-3在当在实时取景图像上进行着警告显示的时刻第2释放开关被接通的情况下,将存在看向别处的人的警告信息附加到该图像数据。
图像选择部230-4依照操作按钮组13a 19的操作输入,从记录在记录介质245中的图像数据中,根据上述警告信息选择图像数据。具体而言,图像选择部230-4在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再现显示时,例如仅选择附加了警告信息的图像数据。对应于此,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33在显示部26上对与所选择的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依次进行显示或一览显示。图22是示出对附加了警告信息的图像Gll G14进行一览显示(索引显示)的例子的示意图。另外,此时,也可以在图像Gll G14中,显示针对判定为看向别处的面部合成的面部检测框。此时,用户能够仅观察需要视线编辑的图像,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视线的编辑作业。或者,用户能够容易地选择并删除视线偏离的图像等。此外,此时,已经针对所有面部进行了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的检测,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视线编辑处理。另一方面,图像选择部230-4也可以仅选择没有附加警告显示的图像数据。此时,在显示部26上,仅对没有附加警告信息(即没有检测到看向别处的人)的图像进行依次显示或一览显示。图23是示出对没有附加警告信息的图像G21 G24进行一览显示的例子的示意图。此时,用户能够高效地仅观察不需要视线编辑的图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和变形例2中,对被摄体的视线是否朝向正面进行了判定,但是还能够通过变更在评价值W的计算式和判定中使用的阈值,进行被摄体的视线是否朝向期望方向的判定。在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I和2中,将摄像装置I说明为数字照相机,但是还能够应用于例如单反数字静物照相机、数字摄像机、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等具有摄影功能的各种电子设备、以及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编辑的图像编辑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单元,其对与被摄体的电子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 面部检测单元,其从所述图像中检测面部; 眼睛区域检测单元,其从通过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的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 眼珠编辑单元,其进行包含在所述眼睛区域中变更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以及 记录单元,其对通过所述眼珠编辑单元进行编辑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视线判定单元,该视线判定单元根据所述眼睛区域中的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判定所述面部的视线是否朝向预定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方向是正面方向, 所述视线判定单元在所述眼珠区域处于所述眼睛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视线朝向正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通知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的通知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单元是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该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根据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而确定的显示属性,且包围所述面部的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两种以上的显示属性的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选择由所述视线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视线没有朝向预定方向的面部的面部选择单元,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对由所述面部选择单元选择的面部中的所述眼珠区域进行编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 操作输入单元,其将与来自外部的操作对应的信号输入到该图像记录装置;以及 面部选择单元,其在通过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了选择由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内的任意一个面部的选择信号的情况下,选择相应被选择的面部,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对由所述面部选择单元选择的面部中的所述眼珠区域进行编辑。
9.根据权利要求I 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记录装置还具有 摄像单元,其经由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来取得电子图像数据;以及 进行摄影指示的释放单元, 所述记录单元对与通过依照所述释放单元的摄影指示进行摄影而取得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进行记录,并且以与原图像数据不同的文件名记录与由所述眼珠编辑单元进行编辑后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
10.一种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操作输入单元,其输入与来自外部的操作对应的信号; 显示单元,其对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被摄体的电子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 面部检测单元,其从所述图像中检测面部; 眼睛区域检测单元,其从通过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 眼珠编辑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的信号,进行包含在所述眼睛区域中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并在所述眼睛区域中变更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以及 存储单元,其将通过所述眼珠编辑单元进行编辑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输入单元是重叠在所述显示单元上而设置的触摸面板,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根据针对所述触摸面板的向所述眼珠区域的触摸轨迹,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输入单元是重叠在所述显示单元上而设置的触摸面板,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根据所述触摸面板上的向所述眼珠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触摸轨迹,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 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在通过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了使一个眼珠区域移动的信号的情况下,使另一个眼珠区域连动地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在使所述另一个眼珠区域与所述一个眼珠区域连动地移动后,在通过所述操作输入单元输入了使所述另一个眼珠区域移动的信号的情况下,不使所述一个眼珠区域连动,而仅使所述另一个眼珠区域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图像编辑装置还具有计算在所述眼睛区域中视线朝向预定方向的情况下的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眼珠位置计算单元,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使通过所述眼睛区域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到通过所述眼珠位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位置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图像编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眼珠编辑单元在使所述眼珠区域移动后,在所述眼珠区域的上下产生了与所述眼睛区域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对所述眼珠区域进行扩大或扩展来对所述间隙进行插补。
17.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摄像单元,其经由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来取得电子图像数据; 进行摄影指示的释放单元; 显示单元,其对与所述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 图像处理单元,其生成以一定的微小时间间隔进行连续再现的实时取景图像; 记录单元,其对通过依照所述释放单元的摄影指示进行摄影而取得的图像进行记录; 面部检测单元,其从所述图像中检测面部;眼睛区域检测单元,其从通过所述面部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面部的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 视线判定单元,其根据所述眼睛区域中的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判定所述面部的视线是否朝向预定方向;以及 警告显示合成单元,其将与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应的警告显示合成到所述图像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方向是正面方向, 所述视线判定单元在所述眼珠区域处于所述眼睛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情况下,判定为所 述视线朝向正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告显示合成单元是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该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根据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而确定的显示属性,且包围所述面部的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单元将具有两种以上的显示属性的所述面部检测框合成到所述图像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告显示合成单元对具有预定属性的所述面部检测框的数量进行显示。
22.根据权利要求17 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还具有警告信息附加单元,该警告信息附加单元将与所述视线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对应的警告信息附加到与所述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还具有根据所述警告信息选择要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显示的图像的图像选择单元。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选择单元选择附加了所述警告信息的图像。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选择单元选择没有附加所述警告信息的图像。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还具有眼珠编辑单元,该眼珠编辑单元对由所述图像选择单元选择的图像,进行包含变更所述眼睛区域中的所述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取得被摄体将视线朝向了用户期望的方向的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图像编辑装置和摄像装置。图像记录装置具有显示部,其对与被摄体的电子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进行显示;面部检测部(230a),其从图像中检测面部;眼睛区域检测部(230b),其从通过面部检测部(230a)检测到的面部的范围中,检测眼睛区域和眼珠区域;眼珠编辑部(230g),其进行包含在眼睛区域中变更眼珠区域的位置的编辑;以及记录部,其对通过眼珠编辑部(230g)进行编辑后的图像数据进行记录。
文档编号H04N5/91GK102761705SQ20121012282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5日
发明者森崎匡子 申请人: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