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耳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7576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耳机的耳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的耳罩,其耳垫通过接合件可拆卸地组装于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头戴式耳机的耳罩通常包括一外壳,及一组装固定于外壳上的软质耳垫,由于耳垫大都是固定地结合于外壳上,因此,当耳垫破损或磨损时,使用者无法自行将耳垫由外壳上拆卸以进行更换的动作。因此,如何构思一种能将耳垫方便且迅速地组装固定在外壳上或是由外壳上拆卸的结构设计,是可进一步改进的主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的耳罩,其耳垫能通过接合件方便且迅速地组装固定在外壳上,或是由外壳上拆卸。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包含一外壳及一为软性材质的耳垫。外壳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部,耳罩还包含一与耳垫相接合的接合件,接合件包括至少一个可拆卸地接合于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外壳包括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接合部,接合件包括多个分别可拆卸地接合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各第一接合部为一卡孔,各第二接合部为一可拆卸地卡接于对应的第一接合部的卡扣块。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外壳包括一侧盖,及多个环设于侧盖的弹性扣环,各弹性扣环围绕界定出对应的第一接合部。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接合件还包括一环体,所述第二接合部环设于环体,各第二接合部包含一凸设于环体且穿设于对应的第一接合部的颈段,及一形成于颈段一端且与环体相间隔的卡扣头段,卡扣头段外形大于第一接合部孔径,卡扣头段可穿过第一接合部并卡扣于对应的弹性扣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侧盖包含多个穿孔,及多个分别界定出所述穿孔的围绕壁,各弹性扣环穿设于对应的穿孔,各弹性扣环包含一内环壁及两个夹持片,内环壁具有一围绕界定出第一接合部的内周面,及一相反于内周面的外周面,两夹持片是由外周面朝远离内周面方向延伸并夹持围绕壁,内环壁与两夹持片共同界定一呈环形的卡槽,各围绕壁卡接于对应的卡槽内并与外周面相间隔。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卡扣头段包括一用以与内周面接触并呈圆弧形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内环壁的内周面呈圆弧形。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耳垫套设于接合件上,耳垫包括一供环体容置的容置空间、一使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并可供接合件穿过的安装口,及多个使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通孔,各第二接合部穿伸出对应的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接合件的第二接合部可拆卸地接合于侧盖的第一接合部,借此,使得耳垫能通过接合件方便且迅速地组装固定在外壳上,或是由外壳上拆卸。

图I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耳机的立体图,说明挂件与耳罩间的连接关系;图2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说明外壳、耳垫,及接合件间的组装关系;图3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由另一视角观看的立体分解图,说明外壳、耳垫,及接合件间的组装关系;图4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说明耳垫套设于接合件上;图5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说明弹性扣环组装于侧盖的穿孔;图6是沿图5中的6 — 6剖线所取的局部剖视图,说明弹性扣环的两夹持片夹持围绕壁,以及围绕壁卡接于卡槽内并与内环壁相间隔;图7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说明接合件的第二接合部卡接于弹性扣环的第一接合部;图8是沿图7中的8 — 8剖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第二接合部的颈段穿设于第一接合部且卡扣头段卡扣于弹性扣环;图9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说明耳垫及接合件拆离侧盖时,第二接合部的卡扣头段挤压弹性扣环的内环壁并将其向外撑开;图10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说明耳垫及接合件拆离侧盖;图11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说明耳垫及接合件组装于侧盖时,第二接合部的卡扣头段挤压弹性扣环的内环壁并将其向外撑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耳机的耳罩的一较佳实施例,该耳机100是以一头戴式耳机为例,其适于配戴在使用者头上,耳机100包括一用以挂于使用者头上的挂件10,及两个分别设置于挂件10的两末端处的耳罩20,耳罩20用以罩于使用者的耳朵。需说明的是,随着耳机100的应用场合不同,耳罩20的数量也可为一个,并不以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数量为限。如图2及图3所示,各耳罩20包含一设置于挂件10 —端的外壳2、一为软性材质的耳垫3,及一与耳垫3相接合的接合件4。外壳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部21,接合件4包括至少一个可拆卸地接合于第一接合部21的第二接合部41,通过第二接合部41可拆卸地接合于第一接合部21的设计方式,使得耳垫3能通过接合件4方便且迅速地组装固定在外壳2上,或是由外壳2上拆卸。以下将针对耳罩20的外壳2、耳垫3及接合件4的具体结构以及拆卸与组装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包括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接合部21,接合件4包括多个分别可拆卸地接合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1的第二接合部41,通过多个第二接合部41分别与多个第一接合部21相接合的设计,使得接合件4能稳固地组装固定在外壳2上,能避免接合件4受外力影响而轻易地脱离外壳2。在设计时,若耳罩20尺寸设计的较小,则外壳2的第一接合部21数量以及接合件4的第二接合部41数量也可分别为一个。外壳2包括一与挂件10相接合的壳体22,及一侧盖23,侧盖23盖合于壳体22内侦牝侧盖23可通过例如为螺丝螺锁的方式锁固于壳体22上。壳体22与侧盖23共同界定一安装空间24,一扬声器5及相关的电路组件(图未示)安装于安装空间24内。外壳2还包括多个环设于侧盖23的弹性扣环25,各弹性扣环25是由橡胶或硅胶等弹性材质制成,本实施例的弹性扣环25是由橡胶材质制成。各弹性扣环25围绕界定出一为卡孔的第一接合部21。接合件4是由塑料材质制成,接合件4的硬度较弹性扣环25的硬度硬,接合件4的各第二接合部41为一可拆卸地卡接于对应的第一接合部21的。借由弹性扣环25是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质制成,而接合件4是由硬度较弹性扣环25硬度硬的塑料材质制成,借此,第二接合部41能通过挤压弹性扣环25使其变形,使得第二接合部41可方便且迅速地卡接于第一接合部21或是与第一接合部21分离。如图3及图4所示,接合件4还包括一环体42,所述第二接合部41彼此相间隔地环设于环体42。耳垫3是由软性的皮料制成,耳垫3可拆卸地套设于接合件4上。耳垫3包括一供环体42容置的容置空间31、一使容置空间31与外部连通并可供接合件4穿过的安装口 32,及多个使容置空间31与外部连通的通孔33。由于耳垫3是由软性皮料制成,因此,将接合件4经由安装口 32容置于容置空间31的过程中,接合件4的环体42会将耳垫3界定出安装口 32的一周缘34往外撑开,使得接合件4能顺利地穿过安装口 32并容置于容置空间31内。当接合件4的环体42容置于容置空间31内时,接合件4的各第二接合部41会穿伸出对应的通孔33而外露出耳垫3外部,借此,使得耳垫3能通过接合件4的第二接合部41卡接于弹性扣环25的第一接合部21。如图3、图5及图6所示,图6是沿图5中的6 — 6剖线所取的局部剖视图。侧盖23包含多个穿孔231,及多个分别界定出所述穿孔231的围绕壁232,各弹性扣环25穿设于对应的穿孔231。各弹性扣环25包含一内环壁251及两个夹持片252,内环壁251具有一围绕界定出第一接合部21的内周面253,及一相反于内周面253的外周面254,两个夹持片252是由外周面254朝远离内周面253方向延伸,两个夹持片252彼此相间隔并用以夹持侧盖23的围绕壁232。内环壁251与两夹持片252共同界定一呈环形的卡槽255,围绕壁232卡接于卡槽255内,借此,使得弹性扣环25能稳固地组装于围绕壁232并定位于穿孔231内。如图3、图7及图8所示,图8是沿图7中的8 — 8剖线所取的剖视图。接合件4的环体42具有一面向侧盖23的侧面421,各第二接合部41包含一凸设于环体42的侧面421的颈段411,及一形成于颈段411相反于侧面421 —端且与环体42相间隔的卡扣头段412,第二接合部41的颈段411穿设于对应的第一接合部21,卡扣头段412外形大于第一接合部21孔径,卡扣头段412可穿过第一接合部21并卡扣于对应的弹性扣环25,借此,使得第二接合部41能稳固地卡接于第一接合部21。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他的设计方式中,接合件4的环体42可形成多个与侧盖23的穿孔231形状相同的穿孔,以分别供多个弹性扣环25穿设,且多个弹性扣环25的第一接合部21分别与耳垫3的多个通孔33位置相对应,而多个第二接合部41可凸设于侧盖23上,借此,同样能达到使第二接合部41与第一接合部21相互卡接的功效。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盖23的围绕壁232与对应的弹性扣环25的内环壁251的外周面254相间隔一段距离(如图6所示),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第二接合部41在拆卸或组装于弹性扣环25的过程中,卡扣头段412与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接触时会挤压内环壁251并将其向外撑开,以促使内环壁251朝围绕壁232方向外扩变形,使得卡扣头段412能顺利地穿过第一接合部21而与弹性扣环25分离或者是卡扣于弹性扣环25。为了使接合件4的第二接合部41与弹性扣环25间的拆卸或组装过程较为顺畅,各第二接合部41的卡扣头段412包括一呈圆弧形的外表面413,外表面413用以与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接触,借此,第二接合部41的卡扣头段412能较为顺畅地挤压内环壁251以促使其外扩变形,使卡扣头段412能迅速地穿过第一接合部21。更具体地,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同样是呈圆弧形,通过卡扣头段412的外表面413及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分别呈圆弧形的设计方式,使得卡扣头段412能更为顺畅地挤压内环壁251以促使其外扩变形。通过前述的设计方式,在拆卸或组装接合件4的过程中,使用者只要对接合件4施加适当的力量便能使第二接合部41的卡扣头段412挤压内环壁251以促使其外扩变形,借此,能避免使用者需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迫使卡扣头段412挤压内环壁251并使其变形,或者是卡扣头段412受到内环壁251的阻挡而无法顺利地穿过第一接合部21的情形产生。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欲将耳垫3及接合件4由侧盖23上拆卸时,沿箭头I方向拉动耳垫3及接合件4,使其远离侧盖23。当第二接合部41的卡扣头段412的外表面413接触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时,卡扣头段412会挤压内环壁251并将其向外撑开,由于侧盖23的围绕壁232与内环壁251的外周面254相间隔一段距离,因此,内环壁251被卡扣头段412挤压的过程中会朝围绕壁232方向外扩变形并且蓄积复位弹力,使得卡扣头段412能顺利地穿过第一接合部21。当卡扣头段412移动到外表面413与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分离的位置时,内环壁251借由复位弹力回复到如图10所示的位置,此时,即完成耳垫3及接合件4的拆卸,使用者可将拆卸下的耳垫3及接合件4同时进行更换的作业,或者是将耳垫3拆离接合件4而单独进行耳垫3的更换作业。如图10及图11所示,欲将更换后的耳垫3及接合件4组装于侧盖23上时,沿箭头II方向推动耳垫3及接合件4,使其朝侧盖23靠近。当第二接合部41的卡扣头段412的外表面413接触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时,卡扣头段412会挤压内环壁251并将其向外撑开,内环壁251被卡扣头段412挤压的过程中会朝围绕壁232方向外扩变形并且蓄积复位弹力,使得卡扣头段412能顺利地穿过第一接合部21。如图8所示,当耳垫3移动到抵靠于侧盖23的位置时,耳垫3及接合件4即无法再继续移动,内环壁251借由复位弹力回复到如图8所示的位置,内环壁251的内周面253会抵接于第二接合部41的颈段411上,且卡扣头段412卡扣于弹性扣环25上,此时,耳垫3及接合件4即组装固定于侧盖23上。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耳机100的耳罩20,借由接合件4的第二接合部41可拆卸地接合于侧盖23的第一接合部21,借此,使得耳垫3能通过接合件4方便且迅速地组装固 定在外壳2上,或是由外壳2上拆卸,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耳机的耳罩,包含一外壳及ー为软性材质的耳垫;其特征在于 该外壳包括至少ー个第一接合部,该耳罩还包含一与该耳垫相接合的接合件,该接合件包括至少ー个可拆卸地接合于该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包括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接合部,该接合件包括多个分别可拆卸地接合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接合部为ー卡孔,各该第ニ接合部为一可拆卸地卡接于对应的该第一接合部的卡扣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包括ー侧盖,及多个环设于该侧盖的弹性扣环,各该弹性扣环围绕界定出对应的该第一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接合件还包括一环体,所述第二接合部环设于该环体,各该第二接合部包含ー凸设于该环体且穿设于对应的该第一接合部 的颈段,及一形成于该颈段一端且与该环体相间隔的卡扣头段,该卡扣头段外形大于该第一接合部孔径,该卡扣头段可穿过该第一接合部并卡扣于对应的该弹性扣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侧盖包含多个穿孔,及多个分别界定出所述穿孔的围绕壁,各该弹性扣环穿设于对应的该穿孔,各该弹性扣环包含ー内环壁及两个夹持片,该内环壁具有一围绕界定出该第一接合部的内周面,及一相反于该内周面的外周面,该两夹持片是由该外周面朝远离该内周面方向延伸并夹持该围绕壁,该内环壁与该两夹持片共同界定ー呈环形的卡槽,各该围绕壁卡接于对应的该卡槽内并与该外周面相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卡扣头段包括一用以与该内周面接触并呈圆弧形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内环壁的内周面呈圆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该耳垫套设于该接合件上,该耳垫包括ー供该环体容置的容置空间、一使该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并可供该接合件穿过的安装ロ,及多个使该容置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通孔,各该第二接合部穿伸出对应的该通孔。
专利摘要一种耳机的耳罩,包含一外壳及一为软性材质的耳垫,外壳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部,耳罩还包含一与耳垫相接合的接合件,接合件包括至少一个可拆卸地接合于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借此,使得耳垫能通过接合件方便且迅速地组装固定在外壳上,或是由外壳上拆卸。
文档编号H04R1/10GK202565448SQ201220203210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陈青俊 申请人:俊骅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