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90825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1)中,具有振动体(10)和激振器(压电振动元件20)。激振器(20)设置于振动体(10)上,接受电信号的输入而振动。该激振器(20)还在振动体(10)侧的表面具有凸部(29)或凹部(39)。
【专利说明】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已知能将以压电扬声器为代表的声音产生器作为小型、薄型的扬声器利用。这种声音产生器能作为嵌入在以便携电话机、薄型电视机等为主的电子设备中的扬
声器使用。
[0003]作为声音产生器,有的例如具备振动体、以及设于该振动体的压电振动元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I)。这是由压电振动元件使振动体振动、利用振动体的共振现象来产生音的构成。
[0004]先行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 JP特开2004-23436号公报
[0007]发明的概要
[000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但是,如上述的声音产生器那样,在以振动体自身的共振来产生声压的构成中,由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共振峰间的谷间)之差而有可能会出现声压的频率变动。并且,由此有会妨碍音质提升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10]实施方式的一个形态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的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00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实施方式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具有振动体、以及设于该振动体上的激振器,所述激振器在所述振动体侧的表面具有凸部或凹部。
[0013]发明效果
[0014]根据实施方式的一个形态的声音产生器,通过使激振器在振动体侧的表面具有凸部或凹部,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首质得以提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A是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的示意俯视图。
[0016]图1B是图1A的A-A’线截面图。
[0017]图1C是图1A的B-B’线截面图。
[0018]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凸部的配置例的示意图。[0019]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凸部的另一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0]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凸部的另一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1]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凸部的另一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2]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凸部的另一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3]图7是声音产生装置的框图。
[0024]图8是电子设备的框图。
[0025]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的图1A的B-B’线截面图。
[0026]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凹部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7]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凹部的另一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8]图12是表示构成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的压电振动元件中的凸部以及凹部的配置例的示意图。
[0029]图13A是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的示意俯视图。
[0030]图13B是图13A的C-C’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声音产生器、声音产生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的。
[0032](第I实施方式)
[0033]图1A是从与振动体10的主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的示意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线截面图,图1C是图1A的B-B’线截面图。另外,在图1B以及图1C中,为了易于理解而将声音产生器I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变形来表示。
[0034]如图1A?图1C所示那样,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具备:振动体10、作为接受电信号的输入而振动的激振器的一例的压电振动兀件20、以及框体30。这种声音产生器I被称作所谓的压电扬声器,利用振动体10自身的共振现象来产生声压。
[0035]振动体10能用树脂、金属、纸等各种材料来形成。例如,能通过厚度10?200 μ m的聚乙烯、聚酰亚胺、聚丙烯等树脂膜来构成薄板状的振动体10。由于树脂膜与金属板等相比是弹性模量以及机械性的Q值低的材料,因此通过用树脂膜构成振动体10,能使振动体10以大振幅弯曲振动,能使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的宽度宽、高度低,从而降低共振峰与谷之差。
[0036]压电振动元件20是双压电晶片型的层叠型压电振动元件。例如压电振动元件20具备:层叠体21、形成在层叠体21的顶面以及底面处的表面电极层22、23、以及形成在层叠体21的内部电极层24的端面所露出的侧面处的外部电极25、26。并且,在外部电极25、26处连接引线端子27a、27b。
[0037]层叠体21将由陶瓷构成的4层的压电体层28a、28b、28c、28d、与3层的内部电极层24交替层叠而形成。另外,压电振动元件20将顶面侧以及底面侧的主面设为矩形形状,压电体层28与28b、压电体层28c与28d分别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成彼此不同的朝向,压电体层28b与28c被极化为相同朝向。
[0038]因此,在经由引线端子27a、27b对压电振动元件20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例如压电振动元件20的底面侧、换言之振动体10侧的压电体层28c、28d收缩,而顶面侧的压电体层28a、28b伸展,如此地变形。如此,压电振动元件20的顶面侧的压电体层28a、28b与底面侧的压电体层28c、28d呈现相反的伸缩行为,其结果,通过由压电振动元件20进行双压电晶片型的弯曲振动,能带给振动体10 —定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0039]如此,由于压电振动元件20是双压电晶片型的层叠型压电振动元件,压电振动元件20自身单独进行弯曲振动,因此,能不依赖于振动体10的材质,例如即使是振动体10也能使其产生强的振动,能通过少量的压电振动元件20得到充分的声压。
[0040]在此,作为构成压电体层28a、28b、28c、28d的材料,能使用锆钛酸铅、Bi层状化合物、钨青铜构造化合物等的非铅系压电体材料等从以往一直使用的压电陶瓷。
[0041]另外,内部电极层24的材料以金属、例如银和钯为主成分。另外,也可以在内部电极层24含有构成压电体层28a、28b、28c、28d的陶瓷成分,由此,能得到降低了因压电体层28a、28b、28c、28d与内部电极层24、24、24的热膨胀差而引起的应力的压电振动元件20。
[0042]另外,表面电极层22、23和外部电极25、26以金属、例如银等为主成分。另外也可以含有玻璃成分。通过含有玻璃成分,能在压电体层28a、28b、28c、28d、内部电极层24、与表面电极层22、23或外部电极25、26之间得到强健的紧贴力。玻璃成分的含有量例如设为20体积%以下即可。
[0043]另外,作为与引线端子27a、27b连接的布线,为了谋求压电振动元件20的低高度化,优选使用以树脂膜夹着铜或铝等金属箔的柔性布线。
[0044]如此构成的压电振动元件20经由接合层40与振动体10的一方的面10a(以下记载为顶面IOa)接合。这些压电振动元件20与振动体10间的接合层40的厚度比较薄,例如设为0.02 μ m以上20 μ m以下。如此,在接合层40的厚度为20 μ m以下的情况下,能易于将层叠体21的振动传递到振动体10。
[0045]接合层40例如能使用环氧系树脂、硅树脂、聚酯系树脂等公知的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作为使用于接合层40的树脂的硬化方法,能使用热硬化、光硬化或厌氧性硬化等的任意的方法。
[0046]框体30设于振动体10的外周部,承担保持振动体10从而形成振动的固定端的作用。例如,如图1B以及图1C所示那样,使矩形形状的上框部件30a和下框部件30b—起上下接合来构成框体30。然后,在上框部件30a与下框部件30b之间夹入振动体10的外周部,在赋予给定的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因此,成为具备即使长时间使用而挠曲等变形也少的振动体10的声音产生器I。
[0047]框体30的厚度以及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机械性强度以及耐腐蚀性卓越这样的理由,例如使用厚度100?5000 μ m的不锈钢制的材料。
[004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中,框体30由上框部件30a和下框部件30b构成,但也可以仅是单侧。即,框体30具备上框部件30a或下框部件30b的其中一
者即可。
[004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中,具备设置在框体30与压电振动元件20(激振器)之间的振动体10上的覆盖层50。在图1B以及图1C所示的示例中,压电振动元件20以及振动体10的顶面IOa被作为树脂的覆盖层50覆盖。具体地,构成为使树脂流入框体30的上框部件30a的框内来填充框体30的框内的覆盖层50埋设压电振动元件20、且覆盖压电振动元件20以及振动体10的顶面10a。另外,在图1A中,为了容易理解而省略覆盖层50的图示。
[0050]形成覆盖层50的树脂例如是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硅系树脂或橡胶等,但这些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如此,通过用覆盖层50覆盖压电振动元件20,能诱发适度的阻尼效应,能抑制共振现象,并且将共振峰与谷之差抑制得更小,因此优选。进而,还能保护压电振动元件20不受外部环境侵害。
[0051]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中,振动体10的顶面IOa全部被覆盖层50覆盖,但并不需要全部覆盖。即,声音产生器I通过覆盖层50来覆盖压电振动元件20、以及设置该压电振动元件20的振动体10的顶面IOa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0052]进而,压电振动元件20在振动体10侧的表面具有凸部29,由此减少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来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使音质得以提升。关于凸部29在下面详述。
[0053]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20中的凸部29的配置例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以及以下说明表面电极层23的图中,示出了表面电极层23当中的与图1B所示的外部电极25连接的部分,省略了与外部电极26连接的部分的图示。另外,为了容易看清凸部的形状,在图2以及以下说明表面电极层23的图中,以压电振动元件20的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I为上侧来表示。
[0054]如图1B、图1C、图2所示那样,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在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侧具备表面电极层23 (第I电极),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的具有凸部29的振动体10侧的表面是表面电极层23(第I电极)的表面。即,凸部29在设于由内部电极层24和压电体层28a、28b、28c、28d构成的层叠体21与振动体10之间的表面电极层23处从压电振动元件20的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朝向振动体10侧突出,由此形成。
[0055]如上述那样,由于压电振动元件20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具有凸部29,因此在振动体10与压电振动元件20之间,接合层40厚度局部相异。如此,由于在压电振动元件20的具有凸部29的部分与没有凸部29的部分,能量损耗比压电振动元件20更大的接合层40的厚度不同,因此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产生变化,共振频率分散,能跨宽的频率区域使振动体10的共振频率中的声压的峰形状平缓。由此,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
[0056]另外,在凸部29,在与振动体10之间的接合层40极端薄的情况下,在凸部29近旁,振动体10的张力局部变化,共振频率分散,声压的峰形状变得进一步平缓。
[0057]另外,配置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处的凸部29被埋设在将压电振动元件20与振动体10接合的接合层40中。如此,通过将凸部29埋设在接合层40中,能得到使压电振动元件20与振动体10的接合强度得以提升的所谓的锚固效应。由此,压电振动元件20变得难以从振动体10剥落,作为结果能提升声音产生器I的耐久性。
[0058]另外,在图1B、图1C、图2所示的表面电极层23中,在图1B、图1C所示的面20al侧的外周部分配置有大致相同形状的凸部29,但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以除了与凸部29大致相同形状的凸部29a以外,还在表面电极层23的一部分设置与凸部29a不同的凸部29b。
[0059]如此,通过使凸部29的形状彼此不同,不仅具有凸部29的部分和没有凸部29的部分中的振动体10的振动方向上的粘合层40的厚度局部相异,而且凸部29a和凸部29b中的接合层40的厚度的分布也局部改变。故而,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改变,因此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
[0060]另外,在上述的各构成中,凸部29都是碗状或瘤状地突出的所谓的隆起形状,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设置在沿着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的方向上具有某长度的截面凸状的凸部29。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设置包围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的外周部分而形成的截面凸状的凸部29。根据该构成,即使凸部29的数量较少也能改变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另夕卜,作为凸部29而图示的形状只是一例,其形状并不受限制。
[0061]另外,在上述的各构成中,凸部29分别相对于沿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的方向有某种对称性,但也可以是非对称,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设为不具有旋转对称性或镜面对称性等的对称性的随机的配置。由此,能使作为振动源的压电振动元件20自身的共振频率与使凸部29的配置具有对称性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分散,能更加降低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
[0062]如上述那样,由于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电振动元件20在振动体10侧的表面具有凸部29,因此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产生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凸部29而共振频率分散,能跨宽的频率区域使振动体10的共振频率中的声压的峰形状平缓。由此,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来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另外,作为凸部29的高度,例如为I?30 μ m,作为在截面看到凸部29的起点的宽度,例如为I?50 μ m。
[0063]另外,能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将上述的构成的声音产生器I容纳在共鸣箱200中来构成声音产生装置2。共鸣箱200是容纳声音产生器I的箱体,使声音产生器I发出的声音共鸣来从箱体面辐射为声波。该声音产生装置2除了能作为扬声器单独使用以外,还能例如适合嵌入至各种电子设备3中。
[0064]如上述那样,在利用了振动体的共振的扬声器中,由于使作为不利因素的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能适合嵌入至便携电话机、薄型电视机、或平板终端等的电子设备3中。
[0065]另外,作为能成为使声音产生器I嵌入的对象的电子设备3,并不限于前述的便携电话机、薄型电视机、或平板终端等,例如还包含电冰箱、微波炉、吸尘器、洗衣机等那样以往并不重视音质的家电产品。
[0066]在此,参考图8来简单说明具备上述的声音产生器I的电子设备3。图8是电子设备3的框图。电子设备3具备:上述的声音产生器1、与声音产生器I连接的电子电路、以及对声音产生器I以及电子电路进行容纳的箱体300。
[0067]具体地,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3具备:控制电路301、信号处理电路302、包含作为输入装置的无线电路303的电子电路、天线304、以及容纳它们的箱体300。另外,虽然在图8示出了基于无线的输入装置,但当然也能设为基于通常的电气布线的信号输入。
[0068]另外,在此省略了电子设备3所具备的其它电子部件(例如显示器、麦克风、扬声器等器件和电路)的记载。另外,虽然在图8中例示了 I个声音产生器1,但也能设置2个以上的声音产生器I或其它发信器。
[0069]控制电路301经由信号处理电路302来控制包含无线电路303的电子设备3整体。向声音产生器I的输出信号从信号处理电路302输入。然后,控制电路301对于被输入至无线电路303的信号,通过对信号处理电路302进行控制来生成声音信号S,并输出给声音产生器I。
[0070]如此,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3在嵌入小型且薄型的声音产生器I的同时降低了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从频率低的低音区域起,在高音区域也能谋求整体的音质提升。
[0071]另外,在图8中,例示了将声音产生器I作为声音输出器件直接搭载的电子设备3,但作为声音输出器件,也可以是例如搭载了在箱体中容纳声音产生器I的声音产生装置2的构成。
[0072](第2实施方式)
[0073]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声音产生器I的图1A的B_B’线截面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20中的凹部的配置例的示意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声音产生器I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变形来表示。另外,对与图1A?图1C所示的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同一标号,省略其说明。
[0074]图9、图10所示的压电振动元件20在振动体10侧的表面具有朝向振动体10侧开口的凹部39。具体地,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在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侧具备表面电极层23 (第I电极),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的具有凹部39的振动体10侧的表面是表面电极层23(第I电极)的表面。S卩,凹部39形成于表面电极层23的、压电振动元件20的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
[0075]如上述那样,由于压电振动元件20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形成有凹部39,因此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改变。因此,在压电振动元件20中,因凹部39而共振频率分散,能跨宽的频率区域使振动体10的共振频率中的声压的峰形状平缓。由此,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特别地,通过在位移大的压电振动元件20的周边部(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的周缘部)或中央部(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的中央部)设置凹部,从而在位移大的部分,能量损耗大的粘合层40的厚度变厚,能有效地使振动能量进行损耗从而使共振峰的形状平缓。
[0076]另外,在图10所示的表面电极层23中,凹部39以截面弧状的形状配置,但也可以使凹部39的形状不同。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是将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切出为楔状或角锥状的形状。另外,作为凹部39而图示的形状只是一例,其形状并不受限制。
[0077]另外,在上述各构成中,凹部39分别在沿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的方向上具有某种对称性,但例如也可以是非对称,也可以在沿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的方向上不具备旋转对称性或镜面对称性等对称性地随机配置凹部39。
[0078]如上述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由于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形成有凹部39,因此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改变,由此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0079]另外,作为凹部39的深度,例如为从0.5 μ m起到表面电极层23的厚度为止的范围,作为在凹陷的截面看到的宽度,例如为I?50 μ m。
[0080](第3实施方式)
[0081]在上述的各构成中,示出了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配置有凸部29或凹部39的任一者的构成,但也可以配置凸部29以及凹部39的两者。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分别地,在其外周部分当中的一部分配置凹部39,而在剩余部分配置凸部29。
[0082]如此,通过在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配置凸部29以及凹部39的两者,从而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改变。因此,在压电振动元件20中,因凸部29以及凹部39而共振频率分散,能跨宽的频率区域使振动体10的共振频率中的声压的峰形状平缓。由此,能进一步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
[0083]另外,图4所示的形态也可以说是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由凸部29以及凹部组成的构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从任意的截面看到时的相邻的凸部29和凹部的各自的顶点或底(最低点)相切的切线与切线间的距离例如在I μ m以上、适宜设定在表面电极层23的厚度加上30 μ m的范围内。
[0084]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凸部29以及/或者凹部39设置于表面电极层23的表面,但只要形成在压电振动元件20的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侧就没有限制。
[0085]进而,压电振动元件20(激振器)在与对置于振动体10的面相邻的侧面侧具备外部电极25、26(第2电极),可以在外部电极25、26(第2电极)的表面具备凸部29或凹部39。具体地,也可以在靠近外部电极25、26的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 —侧有凸部29或凹部39,例如通过直到该凸部29或凹部39为止都施予接合层40,能使接合强度得以提升。
[0086]到此为止所述的实施方式是在表面电极层23或外部电极25、26的表面设置凸部29或凹部39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也可以设置在与面20al相当的层叠体21的表面(图中的底面)。例如,也可以在层叠体21的底面未形成表面电极层23的情况下,在成为最下层的压电体层的底面设置凸部29或凹部39。
[0087]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与振动体10对置的面20al侧所设的多个部件来构成凸部29或凹部39。
[0088]如此,在面20al侧具有凸部29以及/或者凹部39时,在振动体10与压电振动元件20之间,接合层40的厚度局部相异。由此,在压电振动元件20的具有凸部29以及/或者凹部39的部分、以及没有凸部29以及凹部39的部分,从压电振动元件20传递到振动体10的振动能量的损耗的比例改变。
[0089]因此,因凸部29以及/或者凹部39而共振频率分散,能跨宽的频率区域使振动体10的共振频率中的声压的峰形状平缓。由此,能降低声压的频率特性中的共振峰与谷之差从而尽可能抑制声压的频率变动,能使音质得以提升。
[0090]另外,在将凸部29配置于表面电极层23或外部电极25、26的情况下,也可以以金属为主成分来构成凸部29。另外,在将凸部29以及/或者凹部39设置于表面电极层23或外部电极25、26的表面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该表面电极层23或外部电极25、26的一部分而一体形成。[0091 ]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覆盖层50来覆盖压电振动元件20以及振动体1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具备覆盖层50的构成。
[0092]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I个压电振动元件20配置在振动体10上的构成,但例如如下面所示那样配置2个以上的压电振动元件也没关系。
[0093]图13A是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声首广生器的不意俯视图,图13B是图13A的C-C’线截面图。另外,为了容易理解而在图13B中省略了压电振动元件20、120的截面构造。
[0094]也可以如图13A、图13B所示那样,构成为在振动体10上设置多个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多个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中的至少I个是在振动体10侧的表面具备凸部29或凹部39的压电振动元件20 (激振器)。具体地,可以构成为在一个压电振动元件20的表面设置凸部29以及/或者凹部,在另一个压电振动元件120的表面不设置凸部以及/或者凹部。进而,也可以在一个压电振动元件20的表面设置凸部29,在另一个压电振动兀件120的表面设置凹部。
[0095]另外,虽然在图13A、图13B中示出将压电振动元件20配置在振动体10的顶面IOa(或位于顶面IOa的相反侧的底面)的同一面上的构成,但也可以配置在顶面IOa以及底面的两面。另外,虽然压电振动元件20俯视观察下为矩形形状,但也可以足正方形。另夕卜,虽然例示了在振动体10的振动面的大致中央配置有压电振动元件20的构成,但在从振动体10的振动面中心偏倚的位置上配置压电振动元件20也没关系。
[0096]另外,作为压电振动元件20,例示了所谓的双压电晶片型的层叠型,但也可以使用单压电晶片型的压电振动元件。
[0097]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激振器为压电振动元件的情况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激振器并不限定于压电元件,只要具有被输入电信号而弯曲振动、使振动体共振的功能的构成即可。例如,是作为使扬声器振动的激振器而广为人知的电磁型的激振器等也没关系。另外,电磁型的激振器是使电信号流入线圈来使薄铁板振动的器件。
[0098]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导出。为此,本发明的更广泛的形态并不限定于以上那样表征且记述的特定的详细以及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因此,能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由其等同物定义的总括性的发明的概念的精神或范围地进行各种变更。
[0099]标号说明
[0100]I声音产生器
[0101]2声音产生装置
[0102]3电子设备
[0103]10振动体
[0104]20压电振动元件(激振器)
[0105]29 凸部
[0106]30 框体
[0107]39 凹部
[0108]40接合层
[0109]50覆盖层[0110]200共鸣箱(箱体)
[0111]300 箱体
[0112]301控制电路
[0113]302信号处理电路
[0114]303无线电路
[0115]304 天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振动体;和 激振器,其设置于该振动体上,接受电信号的输入而振动, 所述激振器在所述振动体侧的表面具备凸部或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振动体上设置多个所述激振器, 所述多个激振器的至少I个是在所述振动体侧的表面具备所述凸部或所述凹部的激振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以金属为主成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器在与所述振动体对置的面侧具备第I电极, 所述激振器的所述振动体侧的表面是所述第I电极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器在与对置于所述振动体的面相邻的侧面侧具备第2电极, 在所述第2电极的表面具备凸部或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器是压电振动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振器是双压电晶片型的层叠型压电振动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声音产生器还具备: 框体,其设置于所述振动体的外周部;和 覆盖层,其设置在所述框体与所述激振器之间的所述振动体上。
9.一种声音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和 容纳该声音产生器的箱体。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声音产生器; 与该声音产生器连接的电子电路;和 对该电子电路以及所述声音产生器进行容纳的箱体,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使声音从所述声音产生器产生的功能。
【文档编号】H04R1/02GK104012115SQ201380004441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0日
【发明者】中村成信 申请人:京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