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79783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通信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类型接口,该第一类型接口被配置成用作IC标签;第二类型接口;以及数据控制器。控制器可以使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可以通过使用在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建立的第一无线连接执行发送操作。第二操作可以包括用于将网络识别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网络识别信息可以是要在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信息。在第一类型接口已经执行发送操作之后,控制器可以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接口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专利说明】通信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3-040088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被合并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0003]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0004]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0.2012-134932中,公开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安装在博物馆等中的网关;便携式通信终端;接入点以及内容服务器。网关包括读取器-写入器,其执行与在便携式通信终端中的非接触型IC芯片的通信,并且将内容服务器的URL和接入点的SSID发送到便携式通信终端。便携式通信终端建立与接入点的通信并且访问内容服务器的URL。通过这样做,便携式通信终端能够经由接入点从内容服务器获取内容数据。

【发明内容】

[0005]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根据该技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可以适当地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06]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第一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类型接口,该第一类型接口被配置成用作IC (集成电路的缩写)标签;第二类型接口 ;以及控制器。控制器可以包括:接口控制单元,该接口控制单元被配置成使得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通过使用在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的第一无线通信来执行发送操作,发送操作包括用于将网络标识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网络识别信息是要在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都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信息;以及数据通信单元,该数据通信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类型接口已经执行发送操作之后,通过使用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都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接口来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
[0007]根据上述结构,使用第一无线连接,用作IC标签的第一类型接口将要在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网络识别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因为网络识别信息以这样的方式被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所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接口执行与第二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具体地,因为第一类型接口是用作IC标签的接口,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比较简单的结构来执行与第二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08]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形成单元,该形成单元被配置成,在经由第二类型接口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包括网络识别信息的特定信号的情况下,经由第二类型接口在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使得形成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根据此结构,当由于将网络识别信息已经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到包括网络识别信息的特定信号时,第一通信装置能够适当地形成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由于此,第一通信装置能够通过使用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适当地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09]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在包括母站状态和非属于状态的多种状态当中的任何状态中选择性地操作。母站状态可以是其中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无线网络的母站状态的状态。非属于状态可以是其中第一通信装置不属于无线网络的状态。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状态转变单元,该状态转变单元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同时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非属于状态的第一情况下,将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从非属于状态转变成母站状态使得形成仅第一通信装置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形成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已经形成仅第一通信装置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之后接收特定信号的情况下,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使得形成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根据此结构,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同时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非属于状态的第一情况下,第一通信装置形成仅第一通信装置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并且然后形成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从而第一通信装置能够适当地形成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二者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
[0010]第一类型接口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将特定的通知供应给控制器。当在第一情况下从第一类型接口接收到特定通知时,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创建网络识别信息使得将网络识别信息供应给第一类型接口。根据此结构,因为当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时特定通知从第一类型接口供应到控制器,对于控制器来说能够获知第一无线条件已经被建立。结果,执行网络识别信息的创建和将网络识别信息供应到第一类型接口。由于此,当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时,第一类型接口能够将网络识别信息适当地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
[0011]状态转变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一情况下已经创建网络识别信息之后将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从非属于状态转变成母站状态。
[0012]当其中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母站状态的第二无线网络消失时,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创建要在第二无线网络之后形成的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网络识别信息,使得将网络识别信息供应给第一类型接口。根据此结构,当第二无线网络消失时,执行网络识别信息的创建和将网络识别信息供应给第一类型接口。由于此,当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时,第一类型接口能够将网络识别信息适当地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
[0013]第一类型接口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将特定通知供应给控制器。当在第一情况下从第一类型接口接收到特定通知时,状态转变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将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从非属于状态转变成母站状态。根据此结构,因为当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时将特定信息从第一类型接口供应到控制器,所以控制器能够获知第一无线连接已经被建立。结果,从非属于状态到母站状态的转变被执行。
[0014]第一类型接口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将特定通知供应给控制器。当从第一类型接口接收到特定通知时,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将网络识别信息供应给第一类型接口。根据此结构,因为将特定通知从第一类型接口供应到控制器,所以控制器能够获知第一无线连接已经被建立。因此,接口控制单元能够在适当的定时将网络识别信息供应到第一类型接口。
[0015]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被进一步被配置成,控制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使得在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是第一模式的状态下建立第一无线连接。第一模式可以是,如果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读取命令则第一类型接口响应于读取命令将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的模式;和即使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写入命令第一类型接口没有根据写入命令执行操作的模式。根据此结构,能够避免将不必要的信息写入到第一通信装置。
[0016]第一类型接口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用作NFC (近场通信的缩写)的IC标签。通过使用NFC标准的第一无线连接可以执行发送操作。根据此结构,因为第一类型接口是根据NFC标准用作IC标签的接口,第一通信装置可以通过使用比较简单的结构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17]第二类型接口可以是用于根据不同于NFC标准的特定标准执行无线通信的接口。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使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不论是否第二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根据特定标准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应用如何。数据通信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应用的情况下,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并且在第二通信装置没有包括应用的情况下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根据此结构,第一类型接口将网络识别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装置,不论是否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应用如何。此外,对于第一通信装置来说能够在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之间进行转换,并且没有这样做,根据是否第二通信装置包括应用。
[0018]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确定单元,该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在其中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母站的第一无线网络存在并且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同时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母站状态的第二情况下,确定子站装置的数目是否与预定的最大值相同,子站装置是通过在子站状态下操作属于第一无线网络的装置。如果在第二情况下确定子站装置的数目与预定的最大值不相同,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使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并且数据通信单元可以被配置成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接口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如果确定在第二情况下子站装置的数目与预定的最大值相同: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被配置成使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并且数据通信单元可以被配置成通过使用第一无线连接经由第一类型接口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根据此结构,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同时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母站状态的第二情况下,根据子站装置的数目是否与最大值相同,第一通信装置能够经由第一类型接口或者第二类型接口适当地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19]多种状态可以进一步包括子站状态,其中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无线网络的子站。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同时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子站状态的第三情况下: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被配置成没有使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并且数据通信单元可以被配置成通过使用第一无线连接经由第一类型接口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根据此结构,在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同时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母站状态的第三情况下,第一通信装置能够经由第一类型接口适当地执行与第二通信装置的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20] 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控制第一接口的操作模式使得在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是第一模式的状态下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第一模式可以是,如果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读取命令则第一类型接口响应于读取命令将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的模式;和即使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写入命令,第一类型接口没有根据写入命令执行操作的模式。接口控制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接口控制单元没有使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的情况下,将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从第一模式变成第二模式。第二模式可以是,如果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写入命令,第一类型接口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信息使得响应于写入命令将信息供应到控制器的模式。数据通信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在第一类型接口是第二模式的状态下通过使用第一无线连接经由第一类型接口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对象数据。根据此结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被写入到第一通信装置。此外,因为当第一类型接口没有执行发送操作时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从第一模式转换成第二模式,第一通信装置经由第一类型接口从第二通信装置适当地接收对象数据。
[0021]经由第二类型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可能比经由第一类型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加快速。根据此结构,第一通信装置能够经由第二类型接口快速地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22]数据通信单元可以进一步被配置成通过使用第一无线网络经由第二类型接口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对象数据。第一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打印机构,该打印机构被配置成打印通过接收到的对象数据表示的图像。根据此结构,第一通信装置能够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对象数据,并且适当地执行图像的打印。
[0023]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和/或第二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指令、以及其中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存储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是新颖和有用的。此外,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通信装置的通信系统也是新颖和有用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示出通信系统的结构。
[0025]图2示出用于通过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CPU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0026]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和便携式终端的操作的序列图。
[0027]图4是示出用于通过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的CPU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0028]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和便携式终端的操作的序列图。
[0029]图6是从图5继续的序列图。
[0030]图7示出用于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的CPU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0031]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例的打印机和便携式终端的操作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第一实施例)
[0033](通信系统2的结构)
[0034]如在图1中所不,通彳目系统2包括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尽管在图1中不出了 PC (“个人计算机”的缩写)110,但是在下面描述的第三实施例中也采用该PC110。
[0035](打印机10的结构)
[0036]打印机10是能够执行打印功能的外围装置(换言之,是PC100的外围装置等)。打印机10包括操作面板12、显示机构14、打印机构16、无线LAN (“局域网”的缩写)接口 20、IC (“集成电路”的缩写)标签接口 22、以及控制器30。通过总线(没有为这些示出附图标记)互连这些各种组件12至30。以下,接口将会被称为“I/F”。
[0037]操作面板12包括多个键。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面板12来将各种命令输入到打印机10。显示机构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打印机构16是喷墨型或者激光型等的打印机构。
[0038]无线LAN I/F20是用于根据WFD ("W1-Fi直连”的缩写)标准执行无线通信(在下文中,这将会被称为“WFD通信”)的I/F。WFD标准是在通过W1-Fi联盟发布的标准文献“W1-Fi对等(P2P)技术说明书版本1.1”中描述的无线通信标准。WFD标准是用于根据例如IEEE (“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的缩写)802.1lb标准和符合其的标准(例如,802.1laUlb,IlgUln等)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标准。
[0039]在下面,能够根据WFD标准执行WFD通信的装置(例如,打印机10)将会被称为“WFD兼容装置”。在上面描述的WFD标准文献中,为WFD兼容装置定义三种状态:群组拥有者(在下文中被称为“G/0状态”)、客户端状态(在下文中被称为“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即,WFD兼容装置能够以上述三种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选择性地进行操作。
[0040]当处于设备状态下的WFD兼容装置一对要形成新的无线网络时,通常该对WFD兼容装置执行用于所谓的G/0协商的无线通信。在G/0协商中,该对WFD兼容装置中的一个决定进入 G/0状态(换言之,变成G/0装置),而另一个决定进入CL状态(换言之,变成CL装置)。此后,该对WFD兼容装置建立相互连接并且形成无线网络(换言之,WFD网络)。应理解的是,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图3等中,WFD网络由“WFD NW”来表示。
[0041 ] 在该通过G/0协商新形成WFD网络的阶段中,仅一个G/0装置和一个CL装置属于WFD网络。然而,G/0装置能够建立与另一装置的连接,并且能够将该其他装置作为另一 CL装置添加到WFD网络。在该情况下,将建立两个或者更多个CL装置属于WFD网络的状态。换言之,一个G/0装置以及一个或者多个CL装置可以存在于WFD网络上。
[0042]G/0装置管理一个或者多个CL装置。以具体的术语说,G/0装置将一个或者多个CL装置的MAC地址注册在G/0装置的存储器中的管理列表中。此外,当CL装置离开WFD网络时,G/0装置从管理列表中删除CL装置的MAC地址。应理解的是,通过G/0装置预先确定用于G/0装置能够管理的CL装置的数目的最大值(换言之,能够被注册在管理列表中的CL装置的MAC地址的数目的最大值)。总体上说,在上面描述的最大值可以是一个或者更大的整数。
[0043]G/0装置能够不经由任何其他的装置来与注册在管理列表中的CL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对象数据是包括关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的信息和关于比网络层排序更高的层(例如,关于应用层)的信息的数据,并且例如可以包括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等。此外,G/0装置能够在多个CL装置之间中继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即,一对CL装置能够经由G/0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0044]如上所述,通过WFD网络,在作为用于对象数据的发送的源的WFD兼容装置和作为用于对象数据的发送的目的地的WFD兼容之间,这些WFD兼容装置能够不经由不同于这些WFD兼容装置而被构建的任何接入点来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换言之,WFD通信、WFD标准分别被称为不经由接入点的无线通信、没有采用接入点的无线通信标准。
[0045]虽然G/0装置不能与处于设备状态的WFD兼容装置(换言之,与设备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但是能够与设备装置执行WFD标准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换言之,G/O装置能够通过执行与设备装置的WFD标准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来建立与设备装置的连接,以便于使得设备装置参与WFD网络。即,设备装置能够通过执行与G/Ο装置的WFD标准的连接数据的无线通信来建立与G/Ο装置的连接,以便于参与WFD网络。在这样的情况下,设备装置从设备状态转变成CL状态。WFD标准的连接数据是包括用于比网络层排序更低的OSI参考模型的层(例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换言之,不包括用于网络层的信息的数据),并且可以包括,例如,探测请求信号、探测响应信号、提供发现响应信号、关联请求信号、关联响应信号、认证请求信号、认证响应信号、4次握手信号等。
[0046]应理解的是,G/0装置还能够建立与不能根据WFD标准执行WFD通信的装置(在下文中被称为“传统装置”)的连接,并且还能够使得传统装置参与WFD网络。当与传统装置的连接被建立时,G/0装置将传统装置的MAC地址注册在管理表中。由此,传统装置能够参与WFD网络。尽管这样的传统装置不能够以上述三种状态(即,G/0状态、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中的任意一种选择性地操作,但是在属于WFD网络时,能够以与CL装置相类似的状态进行操作。
[0047]虽然打印机10是WFD兼容装置,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不能以CL状态操作。此外,打印机10没有设置有用于执行与另一 WFD兼容装置的G/0协商的任何程序。换言之,打印机10能够以两种状态:G/0状态和设备状态中的任意一个选择性地进行操作。
[0048]IC标签I/F22是根据用于短程无线通信的所谓的NFC (“近场通信”的缩写)标准执行无线通信的I/F。NFC标准是基于例如国际标准IS0/IEC21481或者18092的无线通信标准。所谓的NFC论坛设备I/F和所谓的NFC论坛标签I/F本身被称为用于执行NFC通信的I/F的类型。IC标签I/F22是NFC论坛标签,并且用作根据NFC标准(换言之,根据ISO/IEC21481 或者 18092)的 IC 标签。 [0049]NFC论坛设备是能够以P2P (“点对点”的缩写)模式、R/W (“读取器/写入器”的缩写)模式以及CE (“卡模拟”的缩写)模式中的任意一个选择性地进行操作的I/F。例如,如果第一装置的NFC I/F和第二装置的NFC I/F以P2P模式操作,则第一和第二装置能够执行信息的双向通信。此外,例如,如果第一装置的NFC I/F以R/W模式的读取器模式操作,而第二装置的NFC I/F以CE模式操作,则第一装置能够从第二装置读出信息,换言之能够从第二装置接收信息。此外,例如,如果第一装置的NFC I/F以R/W模式的写入器模式操作,而第二装置的NFC I/F以CE模式操作,则第一装置能够将信息写入第二装置,换言之能够将信息发送到第二装置。
[0050]NFC论坛标签(换言之,IC标签I/F22)不是能够以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任意一个选择性地操作的I/F,而是仅用作IC标签的I/F。例如,当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以R/W模式的读取器模式操作时,那么便携式终端50能够从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中读出信息,换言之能够从打印机10接收信息。此外,例如,当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以R/W模式的写入器模式操作时,那么便携式终端50能够将信息写入到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换言之,能够将信息发送到打印机10。
[0051]因为NFC论坛标签(换言之IC标签I/F22)不是能够以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选择性地操作的I/F,因此其具有比NFC论坛设备的结构更加简单的结构(换言之,其IC芯片结构更简单)。一般地说,用作NFC论坛标签的IC芯片比用作NFC论坛设备的IC芯片便宜。[0052]应理解的是,用于将电力供应到IC标签I/F22的方法可以是所谓的被动型或者所谓的主动型。被动型被构建为使得通过从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接收无线电波来生成电功率,并且这启动IC标签I/F22内的IC芯片的电路。因为与主动型的IC标签I/F相比,被动型的IC标签I/F具有更简单的构造,因此其在价格上比较便宜,并且此外能够以更加紧凑的方式实现I/F本身。然而,与主动型的IC标签I/F相比较,被动型的IC标签I/F具有仅能够在较短的通信距离上操作的特征。另一方面,主动型被构建为以从IC标签I/F的电源或者从打印机10的电源接收电力的供应,并且这启动IC标签I/F22内的IC芯片的电路。因此,与主动型的IC标签I/F相比,主动型的IC标签I/F具有价格较高并且能够在较长的通信距离上操作的特征。
[005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从控制器30供应的信息发送到外部装置(例如,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IC标签I/F22包括缓冲存储器(在附图中未示出),该缓冲存储器用于临时存储信息。然而,IC标签I/F22不包括用于长期存储从控制器30供应的信息的任何RAM (例如,在从控制器30供应其他信息之前的间隔期间)。应理解的是,在下文中要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IC标签I/F22不包括RAM24 (参考图5)。
[0054]存在用于IC标签I/F22的两种操作模式:只读模式和可写入模式。只读模式是下述模式:如果IC标签I/F22根据NFC标准从外部装置(例如便携式终端50)接收读取命令,则响应于该读取命令执行用于将信息发送到外部装置的操作(在下文中,这将会被称为“读取响应操作”)。然而,只读模式是下述模式:即使IC标签I/F22根据NFC标准从外部装置接收写入命令,也不会响应于该写入命令来执行操作(在下文中,这将会被称为“写入响应操作”)。另一方面,可写入模式是执行读取响应操作和写入响应操作二者的模式。
[0055]上述写入操作是下述操作:例如,如果从外部装置接收信息和写入命令,则将信息供应到控制器30。因为在只读模式中不执行写入响应操作,所以从外部装置接收到的信息不被供应到控制器30, 结果使得能够避免控制器30的IC标签存储器36内的信息被接收到的信息覆写。此外,在下文中要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还能够避免IC标签I/F22的RAM24内的信息被接收到的信息覆写。
[0056]将会解释在无线LAN I/F20和Ι/C标签I/F22之间的差异。经由无线LAN I/F20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该通信速度的最大值可以是11至600Mbps)比经由IC标签I/F22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快(例如,该通信速度的最大值可以是100至424Mbps)。此外,用于经由无线LAN I/F20的无线通信的载波的频率(例如,2.4GHz频带或者5.0GHz频带)不同于用于经由IC标签I/F22的无线通信的载波的频率(例如,13.56GHz频带)。此外,例如,如果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约10cm,则控制器30能够经由IC标签I/F22执行与便携式终端50的NFC通信。另一方面,不论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或者等于IOcm左右,或者不论是否大于或者等于IOcm (例如,最大距离可能是IOOm左右),控制器30都能够经由无线LAN I/F20执行与便携式终端50的NFC通信。换言之,打印机10能够经由无线LAN I/F20执行与作为通信的目的地的装置(例如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通信的最大距离大于打印机10能够经由IC标签I/F22执行与作为通信的目的地的装置的无线通信的最大距离。
[0057]控制器30包括CPU32、主存储器34以及IC标签存储器36。CPU32根据存储在主存储器34中的程序来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主存储器34包括RAM、ROM等。主存储器34不仅存储在上述程序,而且还存储在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的同时打印机10所创建或者获取的各种数据。IC标签存储器36是用于存储要供应到IC标签I/F22的数据的存储器。
[0058](便携式终端50的结构)
[0059]便携式终端50是诸如便携式电话(例如,智能电话)、PDA、笔记本PC、平板PC、便携类型音乐再生设备、便携类型视频再生设备等的便携式终端。便携式终端50包括在附图中未示出的无线LAN IA^PNFC I/F。
[0060]便携式终端50是WFD兼容装置,并且能够在三种状态:G/0状态、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中的任意一种下选择性地操作。因此,便携式终端50能够经由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执行WFD通信。
[0061]应理解的是,在变化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50可能不是WFD兼容装置,而可能是传统装置。还通过这样的结构,便携式终端50能够建立与G/0装置(例如,与打印机10)的连接,并且能够参与WFD网络。
[0062]此外,便携式终端50还能够经由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执行NFC通信。应理解的是,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是如上所述的NFC论坛设备,并且至少能够以R/W模式操作。
[0063](打印机10的CPU32所执行的处理:图2和图3)
[0064]接下来,将参考图2和图3解释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CPU32所执行的处理。图2示出通过CPU32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而图3示出通过图2的流程图实现的具体示例。 [0065]当对打印机10的电源被接通时(换言之,当打印机10被激活时),打印机10没有连接到任何无线网络,而是处于WFD标准的设备状态。当对打印机10的电源被接通时,CPU32将指示设备状态的值作为指定打印机10的状态的值存储在主存储器34中(在下面,这将会被称为“WFD状态值”)。
[0066]如在图3中所示,当对打印机10的电源被接通时,打印机10的CPU32(换言之,控制器30)将模式设定指令供应给IC标签I/F22,并且将IC标签I/F22的操作模式设定为只读模式。由此,能够防止控制器30的IC标签存储器36内的信息被从外部装置(例如,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的信息覆写。结果,如在下文中将会详细地描述的,打印机10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将IC标签存储器36内的信息(即,WFD WSI,如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供应给便携式终端50。
[0067]IC标签I/F22发送用于检测能够与之执行NFC通信的装置(例如,便携式终端50)的检测无线电信号。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还发送用于检测能够与之执行NFC通信的装置(例如,打印机10)的检测无线电信号。当用户使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接近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时,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与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之间的距离变得小于这些无线电信号能够被接收到的距离。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和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中的一个从另一个接收检测无线电信号,并且发送响应无线电信号。
[0068]接下来,执行无线通信以建立在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和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之间的NFC连接(换言之,根据NFC标准的无线通信)。在该无线通信的处理中,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将指定IC标签I/F22本身用作NFC标准IC标签的类型(换言之,是NFC论坛标签的I/F)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结果,便携式终端50能够获知通信中的对方(换言之打印机10)是NFC论坛标签。
[0069]当在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和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之间已经建立了 NFC连接时,便携式终端50将R/W模式当中的一种模式确定为便携式终端50以其进行操作的模式。该确定基于在便携式终端50中加载的程序(例如,应用)。例如,如果用于使得打印机10执行打印功能的打印应用已经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上,则便携式终端50根据打印应用来确定便携式终端50要以R/W模式的读取器模式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如果打印应用还没有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上,则便携式终端50可以根据除了打印应用之外的一些应用,或者根据便携式终端50的操作系统(换言之,根据其OS),来确定便携式终端50要以R/W模式的读取器模式操作,或者可以确定便携式终端50要以R/W模式的写入器模式操作。
[0070]如果便携式终端50确定便携式终端50要以R/W模式的读取器模式操作,则将读取命令发送到打印机10的IC标签I/F。此外,如果便携式终端50确定便携式终端50要以R/W模式的写入器模式操作,则将写入命令发送到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
[0071]即使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写入命令,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也不执行写入响应操作。这是因为IC标签I/F22的操作模式被设定为只读模式。另一方面,如果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读取命令,则其执行读取响应操作。即,首先,IC标签I/F22将用于向控制器30通知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已经建立了 NFC连接的特定信息供应给控制器30。
[0072]如在图2的SlO中所示,CPU32监视从IC标签I/F22获取的特定通知。当从IC标签I/F22获取到改特定通知(在SlO中是)时,CPU32转移到S12。
[0073]在S12中,CPU32创建要由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 二者所属于的WFD网络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应理解的是,由WFD网络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将会被称为“WFD WSI”。WFD WSI包括SID (“服务集标识符”的缩写)、BSSID (“基本服务集标识符”的缩写)、认证方法、加密方法和密码。SSID和BSSID是用于识别WFD网络的识别信息。更加具体地,SSID是WFD网络的网络标识符,并且BSSID是打印机10的MAC地址。认证方法、加密方法以及密码是在WFD网络上执行装置的认证、数据的加密等的信息。在图3中,“XI”被示出为是SSID的具体值。
[0074]CPU32通过生成随机字符串来新创建SSID和密码。然而,BSSID、认证方法以及加密方法是预定的信息,并且不是通过CPU32新创建的信息。CPU将创建的WFD WSI写入到IC标签存储器36中。
[0075]接下来,在S14中,CPU32将IC标签存储器36中的WFD WSI供应给IC标签I/F22。结果,IC标签I/F22通过使用NFC连接(换言之,在读取命令的通信中使用的NFC连接)将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当已经从IC标签I/F22发送了 WFD WSI时,断开NFC连接。
[0076]因为上述IC标签I/F22被设定为只读模式,所以即使假定在WFD WSI已经被存储在IC标签存储器36中之后接收到来自便携式终端50的写入命令(例如,即使接收通过除了打印应用之外的在便携式终端50上运行的一些应用发送的写入命令),也能够防止IC标签存储器36中的WFD WSI被其他的信息覆写。由此,打印机10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将WFD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0077]接下来,在S16中,CPU32将打印机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变成G/0状态。在此步骤S16中,在不执行G/0协商的情况下,CPU32将打印机10的状态自然地转变成G/0状态。SP,首先,CPU32将主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从指示设备状态的值改变成指示G/Ο状态的值。接下来,CPU32在主存储器34中创建CL装置的MAC地址要被写入的管理列表。在此步骤S16的阶段,MAC地址没有被写入该管理列表中。换言之,在此步骤S16的阶段,仅作为G/Ο装置的打印机10属于WFD网络。
[0078]如在图3的情况A中所示,如果打印应用已经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上,并且便携式终端50从打印机10接收WFD WSI,则便携式终端50使用此WFD WSI执行处理以根据WFD标准建立与打印机10的无线连接(在下文中被称为“WFD连接”)。即,便携式终端50经由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发送包括被包括在WFD WSI中的SSID的探测请求信号。另一方面,如在图3的情况B中所示,如果打印应用没有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50上,并且便携式终端50以读取器模式操作并且能够从打印机10接收WFD WSI,则不发送探测请求信号。这是因为不存在用于中断WFD WSI和用于发送探测请求信号而安装的打印应用。
[0079]在图2的S18中,CPU32监视包括SSID “XI”的探测请求信号经由无线LAN I/F20被接收。如果CPU32接收到包括SSID “XI”的探测请求信号(换言之,在图3的情况A中),则确定在S18中为是,并且转移到S20。另一方面,如果从在S16中打印机10转变到G/0状态时开始度过了预定的时间间隔,同时没有接收到包括SSID“X1”的探测请求信号(换言之,在图3的情况B中),则在S18中CPU32确定否,并且跳过步骤S20至S24 (换言之,不执行对于打印数据的接收处理和打印处理)并且转移到S26。
[0080]在S20中,CPU32执行用于建立与便携式终端50的WFD连接的处理(换言之,用于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打印机10是G/0装置的WFD网络的处理)。即,CPU32经由无线LANI/F20执行与便携式终端50的连接数据的通信,诸如探测响应信号、认证请求信号、认证响
应信号等。
[0081]在连接数据的通信的上述处理中,便携式终端50将包括在WFD WSI中的认证方法、加密方法、密码等发送到打印机10。打印机10的CPU32执行便携式终端50的认证。通常,该认证成功,因为WFD WSI是从打印机10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数据。结果,在打印机10的无线LAN I/F20和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之间建立WFD连接。
[0082]当WFD连接被建立时,CPU32将便携式终端50的MAC地址写入在管理列表中。由此,便携式终端50作为CL装置参与打印机10是G/0装置的WFD网络。换言之,CPU32形成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所属于的WFD网络。
[0083]当WFD连接被建立时,便携式终端50 (换言之,打印应用)使用WFD网络,经由便携式终端50的无线LAN I/F将打印数据发送到打印机10。因为便携式终端50是CL装置而打印机10是G/0装置,所以打印数据不经由任何其他的装置而从便携式终端50直接发送到打印机10。打印数据是用户将其指定为用于打印的目标的数据,例如,图像文件、文档文件等。
[0084]在S22中,CPU32通过使用WFD网络,经由无线LAN I/F2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接下来,在S24中,CPU32将打印数据供应给打印机构16。由此,打印机构16在打印介质上打印由打印数据表示的图像。
[0085] 因为打印数据是图像文件等,所以具有相对大的数据大小。如上所述,NFC通信的通信速度比WFD通信的通信速度慢。因此,假定要采用用于使用NFC通信执行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的打印数据的无线通信的结构,那么通信打印数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段。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通过使用WFD通信执行打印数据的无线通信,所以能够快速地执行打印数据的无线通信。
[0086]在S26中,CPU32将打印机10的状态从G/0状态变成设备状态。换言之,CPU32将主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从指示G/0状态的值变成指示设备状态的值。接下来,CPU32从主存储器34删除管理列表。由此,WFD网络消失。当S26已经完成时,CPU32返回到S10。
[0087](第一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0088]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根据NFC标准用作IC标签的IC标签I/F22使用用于将包括SSID “XI ”的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NFC连接(换言之,执行NFC通信)。打印机10转变成G/0状态,并且形成只有打印机10属于的WFD网络。当打印机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包括SSID “XI”的探测请求信号时,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WFD连接,并且形成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 二者属于的WFD网络。接下来,打印机10通过使用WFD网络(换言之,通过执行WFD通信)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然后,打印机10将由打印数据表示的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由此,能够将打印的介质供应给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
[0089]如上所述,与NFC论坛设备相比,NFC论坛标签(换言之,IC标签I/F22)具有更简单的结构(换言之,这样的IC芯片的结构更简单)。因此,当这与采用NFC论坛设备作为用于执行NFC通信的I/F的情况比较时,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来实现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结果,例如,能够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制造打印机10。 [0090]应理解的是,如果IC标签I/F22如在下文中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要包括RAM,则在图2的S14中,需要CPU32将WFD WSI写入到IC标签I/F22内的RAM。相反,因为在本实施例中,IC标签I/F22不包括RAM,所以CPU32不需要在图2的S14中的将WFD WSI写入到IC标签I/F22内的RAM中。因此,能够快速地执行S14的处理,并且结果,能够快速地执行从打印机10到便携式终端50的WFD WSI的供应。
[0091](对应关系)
[0092]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分别是“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示例。IC标签I/F22和无线LAN I/F20分别是“第一类型接口”和“第二类型接口”的示例。将包括SSID “XI”的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操作是“发送操作”的示例。打印数据是“对象数据”的示例。WFD标准是“特定标准”的示例。只读模式是“第一模式”的示例。NFC连接和WFD连接分别是“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的示例。G/0状态和设备状态分别是“母站状态”和“非属于状态”的示例。WFD网络、SSID “XI”、以及探测请求信号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网络识别信息”、以及“特定信号“的示例。打印应用是“应用”的示例。图2的S12和S14的处理是通过“接口控制单元”执行的处理的示例。S16的处理、S20的处理、以及S22的处理是通过“状态转变单元”、“形成单元”、以及“数据通信单元”分别执行的处理。
[0093](第二实施例)
[0094]现在将解释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特征。在本实施例中,IC标签I/F22包括RAM24,该RAM24用于长期存储从控制器30供应的信息。
[0095](由打印机10的CPU32执行的处理:图4至图6)
[0096]现在将参考图4至图6来解释由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CPU32所执行的处理的详情。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当对打印机10的电源被接通时,打印机10的CPU32 (换言之,控制器30)创建WFD WSI,并且将创建的WFD WSI供应到IC标签I/F22。用于创建WFDWSI的方法与图2的S12中的相同。在图5中,“XI”被示出为是包括在所创建的WFD WSI中的SSID的具体值(concrete value)。IC标签I/F22将WFD WSI存储在RAM24中。
[0097]图4的处理SlO至S26与图2的处理SlO至S26相同,但是处理的顺序是不同的。如在图5中所示,在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和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之间建立NFC连接并且随后通过使用该NFC连接通信读取命令的情形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0098]当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读取命令时,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将特定通知供应给控制器30。由此,在图4的SlO中,CUP32确定是,并且转移到S16。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在SlO中确定是时,CPU32不执行WFD WSI的创建(S12)和WFD WSI对IC标签I/F22的供应(S14)。这是因为当对打印机10的电源被接通时WFD WSI被供应给IC标签I/F22,或者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S14的处理期间,使得WFD WSI已经被存储在IC标签I/F22的RAM24中。因此,当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读取命令时,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不从控制器30获得WFD WSI,但是将RAM24中的WFD WSI (换言之,SSID “X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0099]图4的处理S16至S26与图2的处理S16至S26相同。当图4的处理S16至S26被执行时,如在图5中所示,仅打印机10属于的WFD网络被形成,然后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 二者属于的WFD网络被形成,然后执行打印数据的通信,并且然后WFD网络消失。
[0100]如在图4中所示,当S26已经被完成时(换言之,当WFD网络消失)时,CPU32执行WFD WSI的创建(S12)并且将WFD WSI供应给IC标签I/F22 (S14)。在S12中,CPU32通过生成随机字符串来创建SSID和密码。因此,在S12中创建的SSID和密码将会不同于当电源被接通时所创建的(并且不同于当在过去执行S12时创建的)SSID和密码。在图6中,在S12中创建的SSID的具 值被示出为是“X2”。IC标签I/F22删除RAM24中的WFD WSI(换言之,当电力被接通时创建的WFD WSI),并且将新的WFD WSI (换言之,在S14中提供的WFD WSI)存储在 RAM24 中。
[0101]当图5的S14已经被完成时,CPU32返回到S10。如在图6中所示,当在第二时间中已经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建立了 NFC连接时,IC标签I/F22将RAM24中的WFD WSI (换言之,SSID “X2”)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后续的处理与图5中的相同,除了替代 SSID “XI” 而使用 SSID “X2”。
[0102](第二实施例的有利作用)
[0103]本实施例提供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有利作用。此外,因为在本实施例中,IC标签I/F22装备有RAM24,所以能够在NFC连接被建立之前将WFD WSI预先存储在RAM24中。由此,当NFC连接被建立时,甚至在不从控制器30获得WFD WSI的情况下,IC标签I/F22能够将RAM24内的WFD WSI快速地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0104](对应关系)
[0105]在本实施例中,图5的WFD网络和图6的WFD网络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示例。此外,SSID “X2”是“网络识别信息”的示例。
[0106](第三实施例)
[0107]将会解释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在本实施例中,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方式,IC标签I/F22不包括RAM。在第一实施例中,打印机10以两种状态:G/0状态和设备状态中的任意一种选择性地操作。相反,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以三种状态:G/0状态、CL状态、以及设备状态中的任意一种选择性地操作。例如,打印机10可以执行与除了打印机10之外的装置的G/Ο协商,并且可以确定打印机10变成CL装置。
[0108](由打印机10的CPU32执行的处理:图7和图8)
[0109]现在将参考图7和图8解释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的CPU32执行的处理的详情。当用户期望形成打印机10和PC100 二者属于的WFD网络时,用户在打印机10的操作面板12上执行预定的操作,并且在PCllO上执行预定的操作。由此,打印机10的CPU32经由无线LAN I/F20执行与PCllO的G/0协商。
[0110]在G/0协商中,CPU32将指定打印机10的G/0优先级级别的信息(即,Intent值)发送到PCl 10,并且从PCllO接收指定PCllO的G/0优先级的信息。打印机10的G/0优先级级别是指定打印机10应当以G/0状态操作的级别的指标,并且由打印机10预先确定。以类似的方式,PCllO的G/0优先级级别是PCllO应以G/0状态操作的级别的指标,并且由PCllO预先确定。
[0111]CPU32将打印机10的G/0优先级级别与PCllO的优先级级别进行比较,并且确定其优先级级别较高的装置应以G/0状态操作,同时确定其优先级级别低的装置应以CL状态操作。在图8的情况C中,确定打印机10应以G/0状态操作,同时确定PCllO应以CL状态操作。换言之,CPU32将主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从指示设备状态的值变成指示G/0状态的值。此外,CPU32创建包括主存储器34内的PCllO的MAC地址的管理列表。此外,在情况D中,确定打印机10应以CL状态操作,同时确定PCllO应以G/0状态操作。换言之,CPU32将主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从指示设备状态的值的变成指示CL状态的值。
[0112]如果打印机10变成G/0装置(换言之,在情况C中),打印机10 (换言之,CPU32)创建WFD WS10然后,CPU32经由无线LAN I/F20将创建的WFD WSI供应给PC110。结果,在打印机10和PCllO之间建立WFD连接,并且形成作为G/0装置的打印机10和作为CL装置的PCllO 二者属于的WFD网络。
[0113]另一方面,如果打印机10变成CL装置(换言之,在情况D中),PC110创建WFD WS10CPU32经由无线LAN I/F20从PCllO接收WFD WSI。结果,在打印机10和PCllO之间建立WFD连接,并且形成作为CL装置的打印机10和作为G/0装置的PCllO 二者属于的WFD网络。
[0114]当已经形成打印机10和PCllO 二者属于的WFD网络时,如在上面描述的情况C或者D中,打印机10能够通过使用WFD网络从PCllO接收打印数据,并且能够执行打印处理。
[0115]虽然在第一或者第二实施例中,在打印机10的状态是设备状态的同时,建立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的NFC连接,在打印机的状态是G/0状态或者CL状态的同时不建立NFC连接。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能够形成打印机10和PCllO属于的WFD网络,所以还能够在打印机10的状态是G/0状态或者CL状态的同时建立NFC连接。
[0116]如在图8中所示,在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0和便携式终端50的NFC I/F之间建立NFC连接,并且此后通过使用NFC连接来通信读取命令的情形与第一实施例的图5中的相同。
[0117]当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读取命令时,其将特定通知供应给控制器30。由此,在图7的SlO中,CPU32确定是,并且转移到S50。[0118]在S50中,CPU32确定打印机10的当前状态是否是设备状态。如果主存储器34内的WFD状态值是指示设备状态的值,则在S50中CPU32确定是,并且转移到S12。S12至S26的处理与图2的S12至S26的处理相同。
[0119]另一方面,如果主存储器34的WFD状态值是指示G/0状态或者CL状态的值,则在S50中CPU32确定否,并且转移到S52。在S52中,CPU32确定打印机10的当前状态是否是CL状态。如果主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是指示CL状态的值(换言之,在图8的情况D中),则在S52中CPU32确定是,并且转移到S58。另一方面,如果在主存储器34中的WFD状态值是指示G/0状态的值(换言之,在图8的情况C中),在S52中CPU32确定否,并且转移到S54。
[0120]在S54中,CPU32确定属于打印机10是G/0装置的WFD网络的CL装置的数目是否等于预定的最大值。更加具体地,首先,CPU32读出在主存储器34中的管理列表中写入的MAC地址的数目,并且指定CL装置的数目。然后,如果CL装置的数目等于最大值,则在S54中CPU32确定是,并且转移到S58。另一方面,如果CL装置的数目不等于最大值,换言之如果CL装置的数目小于最大值,则在S54中CPU32确定否,并且转移到S56。
[0121]在S56中,CPU32将打印机10是G/0装置的WFD网络当前使用的WFD WSI (换言之,在上述G/0协商之后打印机10创建的WFD WSI)写入到IC标签存储器36。CPU32将IC标签存储器36中的WFD WSI供应到IC标签I/F22。结果,IC标签I/F22通过使用NFC连接将WFD WSI发送给便携式终端50。
[0122]当S56已经完成时,CPU32转移到S18。如果已经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到探测请求信号(在S18中是),则C PU32使得便携式终端50参与打印机10和PCllO属于的WFD网络(S20),通过使用WFD网络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S22),并且执行打印处理(S24)。应理解的是,即使当S24已经完成时,CPU32也不从G/0状态转变到设备状态(换言之,不执行S26的处理)。这是因为,假定打印机10和PCllO属于的WFD网络不期望在S26的处理执行时消失,那么打印机10无法从PCllO接收打印数据。
[012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安全策略,其中,虽然G/0装置具有使其他装置参与WFD网络的权限,但是CL装置不具有使其他装置参与WFD网络的权限。因此,如果在S52中确定是,换言之如果在打印机10的状态是CL状态的同时建立NFC连接,则打印机10无法使便携式终端50参与WFD网络。由此,在S58中,CPU32不将通过打印机10是CL装置的WFD网络所使用的WFD WSI供应给IC标签I/F22,而是将信息供应给指定WFD通信无法被执行的IC标签I/F22 (在下面,这被称为“不可用信息”)。更加具体地,在S58中,CPU32将不可用(unavailablity)消息写入到IC标签存储器36,并且将IC标签存储器36中的不可用信息供应给IC标签I/F22。由此,IC标签I/F22通过使用NFC连接来将不可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0124]此外如果在S54中确定是,换言之如果,尽管在打印机的状态是G/0状态的同时建立NFC连接,但是CL装置的数目等于最大值,则便携式终端50无法参与WFD网络,因为CPU32不再能够增加作为管理的目标的CL装置的数目。也在该情况下,在S58中,CPU32将不可用信息供应给IC标签I/F22。
[0125]接下来,在S60中,CPU32将模式改变指令供应给IC标签I/F22,并且将IC标签I/F22的操作模式从只读模式变成可写入模式。[0126]如果便携式终端50 (换言之打印应用)从打印机10接收不可用信息,则确定有必要通过使用NFC通信而不是WFD通信来将打印数据发送到打印机10。便携式终端50确定其应以R/W模式的写入器模式操作,并且通过使用NFC连接将根据NFC标准的写入命令和打印数据发送到打印机10。
[0127]因为打印机10的IC标签I/F22以可写入模式操作(参考S60),当打印机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写入命令时,打印机10响应于写入命令执行写入响应操作。即,IC标签I/F22将打印数据供应给控制器30。结果,在S62中,CPU32经由IC标签I/F22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
[0128]接下来,CPU32在S64中执行打印处理(B卩,与S24的相似的处理)。接下来,在S66中,CPU32将模式变化指令供应给IC标签I/F22,并且将IC标签I/F22的操作模式从可写入模式变成只读模式。当已经完成S66时,CPU32返回到S10。
[0129](第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0130]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在打印机10处于设备状态的同时建立NFC连接(在图7的S50中是),则打印机10以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方式将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14),形成仅作为G/0装置的打印机10属于的WFD网络(S16),并且随后形成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的WFD网络(S20)。由此,打印机10能够通过使用WFD网络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S22),以便于以适当的方式执行打印处理(S24)。
[0131] 如果在打印机10处于G/0状态的同时建立NFC连接(在图7的S52中否),则打印机10确定CL装置的数目是否等于最大值(S54)。如果确定了 CL装置的数目不等于最大值(在S54中否),则打印机10将WFD WSI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S56),并且形成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属于的WFD网络(S20)。由此,打印机10能够通过使用WFD网络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S22),以便于以适当的方式执行打印处理(S24)。
[0132]另一方面,如果确定了 CL装置的数目不等于最大值(在S54中是),则打印机10将不可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58),并且能够通过使用NFC连接来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S62),以便于以适当的方式执行打印处理(S64)。
[0133]此外,如果在打印机10处于CL状态的同时建立NFC连接(在图7的S52中是),则打印机10将不可用信息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S58),并且能够通过使用NFC连接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S62),以便于以适当的方式执行打印处理(S64)。
[0134]如上所述,打印机10能够根据打印机10的状态执行适当的处理,并且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执行打印处理。具体地,如果有必要通过使用NFC连接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在S52中是或者在S54中是),则因为打印机10将IC标签I/F22的操作模式变成可写入模式(S60),所以打印机10相应地能够通过使用NFC连接以适当的方式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S62)。
[0135]应理解的是,与通过使用NFC连接的打印数据的连接(S22)相比,如果通过使用NFC连接接收打印数据(S62),则通信打印数据需要较长的时间段。然而,因为与能够在诸如A4大小等的原纸的相对大的打印介质上打印的普通打印机的情况相比,利用例如通过能够在诸如层压膜等上的标签的相对小的打印介质上打印的所谓的标签打印机,打印数据的数据大小比较小,因此,即使采用通过使用NFC连接接收打印数据的方法,仍然能够防止由于用于通信打印数据的时间段变长而导致用户经历不满意的感觉。换言之,虽然打印机10能够是普通的打印机,但是更期望是标签打印机。
[0136](对应关系)
[0137]只读模式和可写入模式分别是“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示例。在S50中的情况是、在S52中的情况否、以及在步骤S52中的情况是分别是“第一情况”、“第二情况”、以及“第三情况”的示例。CL状态是“子站状态”的示例。S14的处理和S56的处理二者是通过“接口控制单元”执行的处理的示例。此外,S54的处理是通过“确定单元”执行的处理的示例。
[0138](变化实施例#1)
[0139]“第一通信装置”不限于打印机10,并且也应是扫描仪、复印机、多功能装置、便携式终端、PC、服务器等。例如,在扫描仪是“第一通信装置”的示例的变化实施例中,使用扫描仪和便携式终端二者属于的WFD网络,能够将扫描仪的CPU布置为经由无线LAN I/F将扫描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在该变化实施例中,扫描数据是“对象数据”的示例。此外,例如,在PC是“第一通信装置”的示例的实施例中,使用PC和便携式终端二者属于的WFD网络,能够将PC的CPU布置为经由无线LAN I/F将PC内的数据文件(例如文档文件等)发送到便携式终端。在该变化实施例中,数据文件是“对象数据”的示例。此外,“第二通信装置”不限于便携式终端50,并且其也能够是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多功能装置、PC、服务器等。
[0140](变化实施例2)
[0141]“第二类型接口”不限于用于执行WFD通信的无线LAN I/F20,并且例如,也应是用于经由接入点(在下文中被称为“AP”)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LAN I/F。在该变化实施例中,如果打印机10属于通过AP形成的特定无线网络,能够通过使用NFC连接安排打印机10的CPU32将特定无线网络的SSID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安排便携式终端50将包括上面的SSID的探测请求信号发送到AP,使得参与在上面描述的特定无线网络。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印机10的CPU32可以通过使用打印机10和便携式终端50 二者属于的特定无线网络(换言之,经由AP)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打印数据。
[0142](变化实施例#3)
[0143]“第二类型接口 ”不限于无线LAN I/F20,并且例如,也是用于根据蓝牙(注册商标)执行无线通信的BT I/F。在此变化实施例中,通过蓝牙(注册商标)无线网络使用的万能钥匙(passkey)(换言之,PIN)是“网络识别信息”的示例。应理解的是,如果预期增加NFC通信的通信速度,则经由BT I/F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可能比经由NFC I/F22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缓慢。一般地说,经由第二类型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可能比经由第一类型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快速,或者更加缓慢。
[0144](变化实施例#4)
[0145]在图2中,也能够安排打印机10的CPU32执行S16的处理,并且随后执行S14的处理。一般地说,可接受的是,如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通过S12的处理已经创建SSID之后,安排CPU32通过S14的处理将打印机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G/0状态;并且也是可接受的是,如在此变化实施例中,在通过S14的处理将打印机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转变到G/O状态之后,通过S12的处理创建SSID。
[0146](变化实施例#5)[0147]在图2的S16中,打印机10的CPU32通过将打印机10的状态从设备状态变成WFD标准的G/0状态形成无线网络。替代此,CPU32可以通过激活所谓的基地台形成无线网络以便于使打印机10作为AP操作。在此变化实施例中,CPU32在S12中创建要由无线网络使用的无线设定信息(SSID、BSSID等),并且在S14中将无线设定信息供应到IC标签I/F22。也在此变化实施例中,以类似的方式执行S18至S24。在S26中,CPU32停止基地台。在本变化实施例中,其中已经激活基地台的状态是“母站状态”的示例。
[0148](变化实施例#6)
[0149]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主存储器34内执行程序(即,软件)的打印机10的CPU32实现图2、图4、或者图7的处理。替代此,对于要通过诸如逻辑电路等实现的图2、图4、或者图7中的至少一个 的处理来说也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类型接口,所述第一类型接口被配置成用作IC标签,其中IC是集成电路的缩写; 第二类型接口 ;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 接口控制单元,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被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所述发送操作是通过使用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的第一无线连接来执行的,所述发送操作包括用于将网络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所述网络识别信息是要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信息;以及 数据通信单元,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类型接口已经执行了所述发送操作之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形成单元,所述形成单元被配置成,在经由所述第二类型接口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包括所述网络识别信息的特定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类型接口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以便于形成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以多个状态当中的任意状态来选择性地进行操作,所述多个状态包括母站状态和非属于状态,所述母站状态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无线网络的母站的状态,所述非属于状态是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不属于所述无线网络的状态,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 状态转变单元,所述状态转变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所述非属于状态的同时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第一情况下,将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从所述非属于状态转变成所述母站状态,以便于形成仅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并且 所述形成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在已经形成了仅仅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之后接收到所述特定信号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便于形成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类型接口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将特定通知供应到所述控制器,并且 当在所述第一情况下从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接收到所述特定通知时,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创建所述网络识别信息,以便于将所述网络识别信息供应到所述第一类型接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状态转变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情况下已经创建了所述网络识别信息之后,将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从所述非属于状态转变成所述母站状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所述母站的第二无线网络消失时,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创建要在所述第二无线网络之后形成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所述网络识别信息,以便于将所述网络识别信息供应到所述第一类型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类型接口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将特定通知供应到所述控制器,并且 当在所述第一情况下从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接收到所述特定通知时,所述状态转变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将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从所述非属于状态转变成所述母站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类型接口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将特定通知供应到所述控制器,并且 当从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接收到所述特定通知时,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将所述网络识别信息供应到所述第一类型接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 一步被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使得在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是第一模式的状态下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并且 所述第一模式是下述模式: 如果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读取命令,则所述第一类型接口响应于所述读取命令来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并且 即使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写入命令,所述第一类型接口也不执行根据所述写入命令的操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类型接口进一步被配置成用作NFC标准的IC标签,其中NFC是近场通信的缩写,并且 通过使用所述NFC标准的所述第一无线连接来执行所述发送操作。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类型接口是用于根据不同于所述NFC标准的特定标准来执行无线通信的接Π,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不论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是否包括用于根据所述特定标准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的应用,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情况下,都使得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执行所述发送操作, 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 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所述应用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并且 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不包括所述应用的情况下,不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包括:确定单元,所述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所述母站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存在并且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所述母站状态的同时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第二情况下,确定子站装置的数目是否与预定的最大值相同,所述子站装置是通过以子站状态进行操作而属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装置, 如果在所述第二情况下确定了所述子站装置的数目与所述预定的最大值不同: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被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执行所述发送操作;并且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并且 如果在所述第二情况下确定了所述子站装置的数目与所述预定的最大值相同: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被配置成,不使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执行所述发送操作;并且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经由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状态进一步包括子站状态,在所述子站状态中,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用作所述无线网络的子站,并且 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状态是所述子站状态的同时所述第一无线连接被建立的第三情况下: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被配 置成,不使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执行所述发送操作;并且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被配置成,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经由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来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执行所述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控制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使得在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是第一模式的状态下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所述第一模式是下述模式: 如果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读取命令,则所述第一类型接口响应于所述读取命令来将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并且 即使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写入命令,所述第一类型接口也不执行根据所述写入命令的操作, 所述接口控制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所述接口控制单元不使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执行所述发送操作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从所述第一模式改变成第二模式, 所述第二模式是下述模式:如果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到所述写入命令,则所述第一类型接口从第一通信装置的外部接收信息,以便于响应于所述写入命令来将信息供应到所述控制器的模式,并且 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模式是所述第二模式的状态下,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经由所述第一类型接口来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对象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经由所述第二类型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比经由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快。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数据通信单元进一步被配置成,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二类型接口来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对象数据,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打印机构,所述打印机构被配置成执行对由所接收到的对象数据所表示的图像的打印。
17.—种通过第一通信装置的控制器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使得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类型接口执行发送操作,所述第一类型接口被配置成用作IC标签,其中,IC是集成电路的缩写,所述发送操作是通过使用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之间建立的第一无线连接来执行的,所述发送操作包括用于将网络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一类型接口的操作,所述网络识别信息是要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第一无线网络中使用的信息;以及 在所述第一类型接口已经执行了所述发送操作之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二者所属于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类型接口来与所述 第二通信装置执行对象数据的无线通信。
【文档编号】H04L12/28GK104022926SQ201410072428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8日
【发明者】铃木隆延, 友松义继, 大河内肇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