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7798911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电信网络运维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建模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本发明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建模过程中,在建立父类模型之前,首先建立了子类模型。该子类模型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具有同一类别特征的测量对象实例的抽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父类模型建模时,该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之前建立的子类模型的测量对象实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提高了父类模型的抽象和建模过程,方便用户的操作,提高测量对象实例接入效率,降低了用户建模时的复杂度,保证父模型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方便了基于父类模型的业务数据的查询和展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专利说明】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信网络运维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建模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移动通信用户、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多,移动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一个运营商(Operator)可以接入多个设备厂商(Vendor)的电信设备(Equipment),如中国移动通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CMCC)的电信设备由爱立信(Ericsson)、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华为(Huawei)和中兴(ZTE)等设备厂商提供和运维。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全面增强网管运维支撑水平和网络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运营商使用一套数据采集处理系统(PerformanceManagement System),对各个厂商的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性能和告警情况等进行管理和监控。
[0003]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所管理的设备(即测量对象实例)不仅类型很多,而且设备总数庞大,需要使用建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抽象和管理,并维护模型的特征和关系。如针对某一类厂商的设备,建立设备对应的模型,这个模型称为子类模型,是这些设备的抽象描述,代表这一类设备的特点。对子类模型的操作,就相当于对这一类设备的操作。具体而言,对于运营商的同一个厂商的同一个型号的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设备,有很多实例对象组成,如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等等。对于这些测量对象实例进行建模,抽象为Huawei_BSC设备子类模型。Huawei_BSC子类模型的属性和特征,代表了这类BSC实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同样,对于其他厂商的同一个型号的BSC设备,也会经过建模得到对应的子类类型,如Ericsson_BSC。
[0004]对于Huawei_BSC设备类型和Ericsson_BSC设备类型,本质上都是BSC设备。于是,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需要建立映射的BSC设备类型,该BSC设备类型是Huawei_BSC设备类型和EricSSon_BSC设备类型的父类型,包含了华为BSC实例对象和爱立信BSC实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
[0005]一般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均是采用对象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思想,即,首先建立上层模型的父类模型,然后再依次对建立下层的各个子类模型。即针对上面的例子,先建立各个厂商映射的BSC设备父类类型,然后建立单个厂商BSC设备类型的子类类型:HuaWei_BSC子类模型和Ericsson_BSC子类模型。
[0006]随着运营商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接入的厂商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增加。在项目初期规划中,运营商无法决定需要接入的厂商设备全集,导致此时建立的父类模型,并不能代表所有厂商实例对象的属性和特征。该父类模型不具备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影响父类模型使用过程中业务数据的查询和展现。

【发明内容】
[000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结合设备实例建模的特点,在每次接入一批设备时,首先建立该设备的子类模型,然后,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根据该子类模型,采用逆向建模的方式建立映射的父类模型。
[0008]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第一模型建模时逆向继承第二模型,所述的第一模型是所述第二模型的父类模型,即所述第一模型是父类模型或映射模型,所述第二模型是子类模型或设备模型。
[0009]子类模型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具有同一类别特征的测量对象实例的抽象。
[0010]父类模型逆向继承所述子类模型的测量对象实例。
[0011]测量对象实例是所述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监控和管理的对象,在电信网络中包括且不限于软交换中心服务器、无线网络基站控制器、无线网络基站、无线网络蜂窝小区。
[0012]类别特征是所述测量对象实例的分类特征,包括且不限于所述测量对象的版本、厂商。
[0013]在父类模型建模成功后,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一个或多个所述子类模型,即逆向继承了一个或多个所述类别特征的所述测量对象实例。
[0014]在父类模型建模成功后,子类模型继承父类模型新增加的属性特征。
[0015]父类模型的属性特征,包括且不限于子类模型的属性。
[0016]新增加的属性特征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到父类模型中,所述添加方式包括且不限于自动方式、手动方式、批量方式增加。
[0017]父类模型建模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所述方式包括且不限于自动建模、手动建模。
[0018]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实现父类模型的逆向建模过程。逆向建模是指,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首先根据运营商接入的某一个厂商(或某一个版本)的设备(即,测量对象实例)建立其对应的子模型,然后在该子模型的基础上,逆向建立父类模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的测量对象实例。通过这种建模方式,父类模型可以是多个厂商或版本的测量对象实例的抽象。
[0019]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首先,大大提高了父类模型的抽象和建模过程,用户不必在网络规划初期就考虑所有要接入的测量对象实例,方便了用户的操作。然后,在网络规模不断扩张和测量对象实例的接入时,不必考虑父类模型的建模方式,方便用户执行测量对象实例接入操作,降低测量对象实例的配置时间,提高测量对象实例接入效率。其次,在测量对象实例接入之后,父类模型可以通过简单的修改就包含新接入的测量对象实例,降低了用户建模时的复杂度,提高配置和开发效率。最后,建立子类模型之后再逆向建立父模型的方法,保证了父模型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极大的方便了基于父类模型的业务数据的查询和展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0020]另外,在父类模型建模成功后,修改子类模型对应的测量对象实例,触发父类模型自动发生变更,该变更不需要人为干预,提高了父类模型更新的实时性,减少了因人为变更引发的潜在错误,保证了数据质量。【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的逆向建模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中,根据测量对象实例,建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子类模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中,新的测量对象实例(新增接入)时,修改父类模型逆向继承子类模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中,测量对象实例变更(删除接入)时,修改父类模型逆向继承子类模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中,测量对象实例变更(修改接入)时,修改子类模型实例触发父类模型自动变更流程;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中,删除父类模型的流程图,不影响子类模型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3]实施例一:
在图1中,体现了本发明的处理方法中逆向继承建模的过程,即,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首先建立了子类模型,然后在子类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父类模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的测量对象实例。
[0024]在该实施中,子类模型是一类测量对象实例的抽象,即在某个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中,一个子类模型对应一个厂商或版本的同类型一组测量对象实例。华为的BSC测量对象实例包括一组BSC设备,如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等。根据这些测量对象实例抽象,可以建立子类模型,可以不妨假设命名为HUawei_BSC。该名称仅作为一种命名样例,其特征在于该子类模型管理了具有同一类别特征的测量对象实例。子类模型Huawei_BSC和测量对象实例构成了模型与实体的映射关系。用户可以通过对模型的管理,实现对实体数据的维护。同样,对于爱立信的BSC测量对象实例Ericsson_BSC_JN_001、Ericsson_BSC_JN_002,可以建立子类模型Ericsson_BSC。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首先根据网络中测量对象实例建立了子类模型,然后编辑该子类模型的实体关系,把测量对象实例添加到该模型下,完成了模型与实例之间的映射。
[0025]在子类模型建模完成后,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存在至少一个子类模型,例如Huawei_BSC和Ericsson_BSC,这两个子类模型管理的测量对象实例是同一个类别的BSC测量对象实例。用户查看数据或报表展现时,为方便数据汇总和比较,需要建立父类模型BSC,融合两个厂商的BSC测量对象实例在一起。在父类模型BSC建模时,逆向继承子类模型Huawei_BSC和Ericsson_BSC的测量对象实例。即,通过对父类模型BSC的管理和维护,就可以实现同时管理子类模型下对应的测量对象实例,如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Ericsson_BSC_JN_00UEricsson_BSC_JN_002 等。
[0026]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建立子类模型,如通过手工创建子类模型,或采用批量导入的方式建立子类模型。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父类模型,如,如通过手工创建父类模型,或采用批量导入的方式建立父类模型。
[0027]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详细的描述了本方法的一个使用场景,即在现有系统已经存在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模型。根据对数据展现的需要,用户建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子类模型。该流程中各个步骤的主要描述为:
201~203:用户根据现有系统中的测量对象实例建立对应的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首先根据网络中测量对象实例建立了子类模型,然后编辑该子类模型的实体关系,把测量对象实例添加到该模型下,完成了模型与实例之间的映射。该实施例中具体例子可以参考实施例一中所述;
204:父类模型建模,逆向继承子类模型的测量对象实例。在完成父类型建模之后,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和测量对象实例之间的映射关系,父类模型不需要单独编辑其与测量对象实例之间的映射。
[0028]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详细的描述了本方法的另一个使用场景,即在现有系统已经存在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模型。然后随着网络的扩展,网络中接入了新的测量对象实例,并对新的测量对象实例建立子类模型。根据对数据展现的需要,用户修改父类模型,增加对该子类模型的逆向继承。该流程中各个步骤的主要描述为:
301:随着网络的扩展,网络中接入了新的测量对象实例。如,现有网络中已经建立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和Ericsson_BSC,并建立了子类模型和测量对象的映射关系。同时,已经建立了父类模型BSC,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和Ericsson_BSC。随后,网络中接入了中兴的设备,即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需要增加ZTE_BSC_JN_001等测量对象实例;
302:根据需要增加的测量对象实例,建立子类模型。在该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对ZTE_BSC_JN_001等测量对象实例建立子类模型ZTE_BSC。通过对ZTE_BSC的管理,实现对ZTE_BSC_JN_001等测量对象实例的管理;
303:完成子类模型的建模。在该实施例中,需要维护ZTE_BSC模型和ZTE_BSC_JN_001等测量对象实例的映射关系;
304:修改父类模型,增加父类模型对子类模型的逆向继承。在该实施例中。修改父类模型BSC,增加父类模型对子类模型ZTE_BSC的逆向继承,即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Ericsson_BSC和ZTE_BSC。在完成父类模型的修改之后,父类模型BSC自动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ZTE_BSC和测量对象实例ZTE_BSC_JN_001之间的映射关系,父类模型不需要单独编辑其与测量对象实例之间的映射。此时,父类模型BSC可以实现对Huawe1、Ericsson和ZTE的相应测量对象实例的管理。
[0029]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详细的描述了本方法的一个使用场景,即在现有系统已经存在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模型。然后随着网络的修改,网络中需要删除部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类模型。根据对数据展现正确性的需要,用户修改父类模型,删除对该子类模型的逆向继承。该流程中各个步骤的主要描述为:
401:随着网络的变更,网络中需要删除部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类模型。如,现有网络中已经建立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ZTE_BSC和Ericsson_BSC,并建立了子类模型和测量对象的映射关系。同时,已经建立了父类模型BSC,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ZTE_BSC和EricSSOn_BSC。随后,网络中需要删除华为设备,即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需要删除 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 等测量对象实例;
402:修改父类模型,删除父类模型对子类模型的逆向继承。在该实施例中。修改父类模型BSC,删除父类模型对子类模型HUawei_BSC的逆向继承,即删除之后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EricSSon_BSC和ZTE_BSC。在完成父类模型的修改之后,父类模型不需要单独编辑其与测量对象实例之间的映射。此时,父类模型BSC可以实现对Ericsson和ZTE的相应测量对象实例的管理;
403:根据需要删除的子类模型和对应测量对象实例的映射,即删除了子类模型ZTE_BSC和测量对象实例ZTE_BSC_JN_001等的映射关系;
404:删除子类模型的建模。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删除子类模型ZTE_BSC。
[0030]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详细的描述了本方法的一个使用场景,即在现有系统已经存在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类模型,并且建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然后随着网络的修改,网络中需要修改部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类模型的映射关系。该场景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子类模型的该修改。该流程中各个步骤的主要描述为:
501:随着网络的变更,网络中需要修改部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类模型的映射关系。如,现有网络中已经建立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并建立了子类模型和测量对象的映射关系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同时,建立了父类模型BSC,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随后,网络中需要修改华为的测量对象实例,即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需要增加修改或删除某一个或多个测量对象实例,本实施例中假设删除了测量对象实例Huawei_BSC_JN_002。修改子类模型Huawei_BSC,删除其与相应测量对象实例的Huawei_BSC_JN_002映射关系;
502:维持现有父类模型和子类模型的逆向继承关系,在该实施例中,即维持父类模型BSC对子类模型Huawei_BSC的逆向继承。子类模型Huawei_BSC修改与测量对象实例的映射关系后,子类模型Huawei_BSC不在对测量对象实例Huawei_BSC_JN_002管理。同时,父类模型BSC不需要单独的操作,自动删除了对测量对象实例Huawei_BSC_JN_002的管理。
[0031]实施例六:
实施例五详细的描述了本方法的一个使用场景,即在现有系统已经存在了测量对象实例和对应的子类模型,并且建立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然后随着网络的修改,网络中删除父类模型时,不影响子类模型与其对应测量对象实例的映射。该流程中各个步骤的主要描述为:
601:随着网络的变更,网络中需要删除父类模型。如,现有网络中已经建立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并建立了子类模型和测量对象的映射关系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同时,建立了父类模型BSC,逆向继承了子类模型HUawei_BSC。随后,网络中需要删除父类模型BSC ;
602:维持现有子类模型和对应测量对象实例的映射关系,在该实施例中,即删除父类模型BSC后,子类模型Huawei_BSC与测量对象实例Huawei_BSC_JN_001、Huawei_BSC_JN_002的映射关系维持不变。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第一模型建模时逆向继承第二模型,所述的第一模型是所述第二模型的父类模型,即所述第一模型是父类模型或映射模型,所述第二模型是子类模型或设备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类模型是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具有同一类别特征的测量对象实例的抽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父类模型逆向继承所述子类模型的测量对象实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对象实例是所述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监控和管理的对象,在电信网络中包括且不限于软交换中心服务器、无线网络基站控制器、无线网络基站、无线网络蜂窝小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类别特征是所述测量对象实例的分类特征,包括且不限于所述测量对象的版本、厂商。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父类模型建模成功后,父类模型逆向继承一个或多个所述子类模型,即逆向继承了一个或多个所述类别特征的所述测量对象实例。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父类模型建模成功后,子类模型继承父类模型新增加的属性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父类模型的属性特征,包括且不限于子类模型的属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增加的属性特征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到父类模型中,所述添加方式包括且不限于自动方式、手动方式、批量方式增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逆向继承建模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父类模型建模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所述方式包括且不限于自动建模、手动建模。
【文档编号】H04L12/24GK103873297SQ201410094131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4日
【发明者】王磊, 李建明 申请人: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