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4118139发布日期:2023-05-11 01:50阅读:40来源:国知局
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用户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单用户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提升的要求,一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系统传输带宽。因此lte-advanced系统引入一项增加传输带宽的技术,也就是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ca”)。ca技术可以将多个个lte成分载波(componentcarrier,简称“cc”)聚合在一起,实现最大100mhz的传输带宽,有效提高了上下行传输速率。

2、载波聚合作为介质访问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的关键技术,按照nr标准规定,需要将mac子层的数据从主载波(primary carrier component,简称“pcc”)传递到辅载波(sencondary carrier component,简称“scc”)。由于mac属于实时处理子层,因此载波聚合时,要求进行数据分流的载波实时耦合性较高,然而在实际的部署网络中,难以保证上述要求,从而导致载波聚合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降低载波聚合的实现难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包括:检测表征主载波和辅载波之间的实时耦合性的性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数据分流策略;根据选择的数据分流策略,将主载波中承载的传输数据分发给辅载波;向终端发送主载波和辅载波。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分流装置,包括: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表征主载波和辅载波之间的实时耦合性的性能指标;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数据分流策略;分发模块,用于根据选择的数据分流策略,将主载波中承载的传输数据分发给辅载波;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主载波和辅载波。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上述数据分流方法。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分流方法。

6、本申请提出的数据分流方法,通过检测表征主载波和辅载波之间的实时耦合性的性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数据分流策略,通过对性能指标的检测,判断设备此时的载波实时耦合性,从而基站设备可以在不同场景中,选择不同的数据分流策略,即使在载波实时耦合性较低时,也可以选择对应的数据分流策略。并且,在载波实时耦合性有波动变化,变更选择更合适的数据分流策略,在当前传输场景不满足要求时,可以切换数据分流策略,根据选择的数据分流策略,将主载波中承载的传输数据分发给辅载波,向终端发送主载波和辅载波,从而实现载波聚合的数据分流,降低载波聚合的实现难度。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指标,包括:传输时延值和/或传输带宽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流策略,包括:无线链路控制rlc分流策略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分流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数据分流策略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辅载波的频谱效率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谱效率值,通过以下方式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为所述主载波和所述辅载波分配所述mac数据包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前所述主载波的空口可传输数据量和所述辅载波的空口可传输数据量;

7.一种数据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分流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数据分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中,数据分流方法,包括:检测表征主载波和辅载波之间的实时耦合性的性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数据分流策略;根据选择的数据分流策略,将主载波中承载的传输数据分发给辅载波;向终端发送主载波和辅载波。本发明的数据分流方法,可以降低载波聚合的实现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春,吴枫,王令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