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及其换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95015发布日期:2024-04-01 14:03阅读:8来源:国知局
耳机及其换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具体是涉及耳机及其换能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耳机这类电子设备,也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其中,按照耳机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气导式耳机和骨导式耳机;按照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一般又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耳挂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按照耳机与电子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一般还可以分为有线式耳机和无线式耳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能装置,换能装置包括第一导磁体、线圈和磁体组件,线圈在一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至少部分第一导磁体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磁体组件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线圈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线圈固定在磁体组件朝向第一导磁体的内侧,线圈与第一导磁体在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的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线圈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磁体组件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发生相对运动。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支撑组件和与支撑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机芯模组佩戴至佩戴位,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能装置,机芯壳体与支撑组件连接,换能装置设置在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

3、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换能装置中,线圈固定在磁体组件朝向第一导磁体的内侧,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之间的磁间隙,使得换能装置的灵敏度更高。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导磁体无需带着线圈与之一起振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第一导磁体作为输出端时的总质量,有利于提高换能装置的灵敏度。除此之外,由于线圈不跟随第一导磁体一起振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线圈的位移量,有利于降低线圈的出线被扯断的风险,从而提高线圈的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第一导磁体、线圈和磁体组件,所述线圈在一垂直于第一参考方向的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磁体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所述磁体组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所述线圈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磁体组件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内侧,所述线圈与所述第一导磁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参考方向的第二参考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线圈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所述磁体组件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磁体组件发生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参考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场方向和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场方向不同,所述线圈沿所述第二参考方向正投影至所述磁体组件的内周面时和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之间的交界处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组件包括第二导磁体,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第二导磁体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的磁场方向和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场方向互为反向,且均平行于所述第一参考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筒状部和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连接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夹设在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之间,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筒状部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与所述筒状部连接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线圈的两侧,以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对所述线圈进行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第一传振片和第二传振片,所述第一传振片和所述第二传振片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线圈的两侧,所述第一传振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磁体背向所述第二磁体的外侧,所述第二传振片连接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磁体背向所述第一磁体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三导磁体和第四导磁体,所述第三导磁体和所述第四导磁体分别与所述筒状部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投影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磁体位于第一传振片朝向所述第二传振片的内侧,所述第四导磁体位于第二传振片朝向所述第一传振片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能装置在所述线圈没有输入激励信号的非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区域不共面,所述第二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区域不共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区域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0.4mm,所述第二传振片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区域在第一参考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0.4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磁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磁体组件的厚度,以使得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边缘区域更加远离所述磁体组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区域相较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边缘区域更加远离所述磁体组件。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振片包括第一辐状部,所述第一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一辐条,所述第二传振片包括第二辐状部,所述第二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二辐条,沿所述第一参考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传振片和所述第二传振片在同一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和所述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振片包括第一辐状部,所述第一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一辐条,所述第一辐状部沿所述第一传振片的径向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一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所述第二传振片包括第二辐状部,所述第二辐状部包括从所述第二传振片的中心向外螺旋状展开的多个第二辐条,所述第二辐状部沿所述第二传振片的径向进一步划分为彼此嵌套的第三子区域和第四子区域,所述第三子区域和所述第四子区域内的所述第二辐条的螺旋方向互为反向。

15.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支撑组件和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的机芯模组,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机芯模组佩戴至佩戴位,所述机芯模组包括机芯壳体和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换能装置,所述机芯壳体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换能装置设置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容置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模组包括减振片和振动面板,所述换能装置通过所述减振片悬挂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振动面板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并用于将所述换能装置产生的机械振动传递至用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模组包括连接件,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端壁设有安装孔,所述振动面板位于所述机芯壳体外,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振动面板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机芯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一参考方向观察,所述振动面板的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面积,所述安装孔的面积大于所述连接件的面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仅通过一通道与所述耳机的外部连通,所述通道为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孔的壁面之间的间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振动面板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所述连接件嵌套在所述第一导磁体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减振片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线圈的两侧,两个所述减振片的中心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磁体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减振片的边缘区域分别与所述机芯壳体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内筒壁,以及与所述内筒壁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和所述第二端壁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换能装置的相背两侧,并与所述内筒壁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其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与所述机芯壳体连接的质量块,所述质量块包括气导扬声器、电池、电路板、功能按键、棍咪中的至少一者。


技术总结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耳机及其换能装置,换能装置包括第一导磁体、线圈和磁体组件,线圈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至少部分第一导磁体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磁体组件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环绕在线圈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外围,线圈固定在磁体组件朝向第一导磁体的内侧,线圈与第一导磁体间隔设置,线圈输入激励信号后产生的磁场与磁体组件形成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发生相对运动。如此,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磁体与磁体组件之间的磁间隙,使得换能装置的灵敏度更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第一导磁体作为输出端时的总质量,有利于提高换能装置的灵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线圈的位移量,有利于降低线圈的出线被扯断的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付峻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