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82640发布日期:2023-04-26 23:47阅读:47来源:国知局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头戴耳机咪杆是连接于咪头和耳机壳之间,用于固定咪头。为了便于调整咪头的位置,咪杆和耳机壳通过旋转结构连接,使得咪杆能够相对于耳机壳转动。

2、目前,市面上的头戴耳机咪杆的导线大多是从咪杆的旋转中心穿出与耳机的主板电连接,导线处于拉展状态,在咪杆旋转的过程中,位于咪杆穿出的点位到旋转中心之间的导线绕着旋转中心转动,扫过的区域呈扇形,为了保证咪杆的顺利转动,该扇形区域内不能设置任何部件,避免阻碍到导线的转动,从而导致内部空间的浪费,而且,导线在转动时,导线会受力拉伸,且导线的穿过旋转中心的部位会与穿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容易导致导线损坏。

3、因此,亟需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导线受到损坏。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4、耳壳,其一侧设置有主板容置腔,所述主板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板;

5、咪杆支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耳壳的背离所述主板容置腔的一侧;

6、咪杆,连接于所述咪杆支架;

7、壳盖,固定连接于所述耳壳,并设置于所述咪杆支架的另一端,所述耳壳、所述咪杆支架和所述壳盖围成内腔;

8、第一导线,其一端穿设于所述咪杆内,另一端穿过所述咪杆支架穿入所述内腔,并穿过所述耳壳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内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9、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朝向所述壳盖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件,所述壳盖朝向所述耳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位于所述内腔内。

10、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接件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接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内圆形区域和外环形区域,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外环形区域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件穿入所述内圆形区域内,并从所述内圆形区域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外环形区域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11、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内圆形区域内,所述第一导线的部分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12、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所述第一导线通过所述第一穿线孔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

13、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盖的中心设置有中心按键,所述耳壳的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中心按键的压触点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14、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导线,所述咪杆支架的侧壁设置有降噪麦,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位于所述内腔内,且电连接于所述降噪麦,另一端穿过所述耳壳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内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15、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三穿线孔,所述第三穿线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所述第二导线通过所述第三穿线孔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

16、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咪杆支架包括支架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支架主体部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耳壳和所述壳盖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两端开口处,所述支架主体部、所述耳壳和所述壳盖围成所述内腔,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咪杆。

17、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盖和/或所述耳壳上具有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挡块,所述咪杆支架沿着第一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抵接于所述第一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沿着第二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抵接于所述第二阻挡面。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咪杆支架转动连接于耳壳,咪杆连接于咪杆支架,壳盖固定连接于耳壳,使得咪杆能够相对于耳壳和壳盖转动,壳盖与耳壳和咪杆支架围成内腔,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设于咪杆内,另一端穿过咪杆支架穿入内腔,并穿过耳壳穿入主板容置腔内与主板电连接,第一导线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在咪杆转动的过程中,弯折迂回布置的第一导线能够自由展折伸缩,第一导线所需的空间面积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处于拉展状态的导线扫过的扇形区域的面积,因此,内腔内除了第一导线占用的空间后剩余的可利用空间较大,第一导线的直径可以更大,而且,还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电子元件或效果更好的抗干扰屏蔽线,因此,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了导线受到损坏。



技术特征:

1.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朝向所述壳盖(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件(12),所述壳盖(4)朝向所述耳壳(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件(41),所述第二卡接件(41)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件(12),所述第一卡接件(12)和所述第二卡接件(41)位于所述内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12)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接件(12)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内圆形区域(81)和外环形区域(82),所述第一导线(5)从所述外环形区域(82)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件(12)穿入所述内圆形区域(81)内,并从所述内圆形区域(81)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所述第一导线(5)位于所述外环形区域(82)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5),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5)位于所述内圆形区域(81)内,所述第一导线(5)的部分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一穿线孔(13),所述第一穿线孔(13)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11),所述第一导线(5)通过所述第一穿线孔(13)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4)的中心设置有中心按键(10),所述耳壳(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16),所述中心按键(10)的压触点穿过所述通孔(16)与所述主板(6)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线(7),所述咪杆支架(2)的侧壁设置有降噪麦,所述第二导线(7)的一端位于所述内腔内,且电连接于所述降噪麦,另一端穿过所述耳壳(1)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内与所述主板(6)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7)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三穿线孔(17),所述第三穿线孔(17)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11),所述第二导线(7)通过所述第三穿线孔(17)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咪杆支架(2)包括支架主体部(21)和连接部(22),所述支架主体部(21)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耳壳(1)和所述壳盖(4)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21)的两端开口处,所述支架主体部(21)、所述耳壳(1)和所述壳盖(4)围成所述内腔,所述连接部(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21)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咪杆(3)。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4)和/或所述耳壳(1)上具有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2)上设置有第一挡块(214),所述咪杆支架(2)沿着第一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214)抵接于所述第一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2)沿着第二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214)抵接于所述第二阻挡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包括耳壳、咪杆支架、咪杆、壳盖及第一导线,耳壳的一侧设置有主板容置腔,主板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板;咪杆支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耳壳的背离主板容置腔的一侧;咪杆连接于咪杆支架;壳盖固定连接于耳壳,并设置于咪杆支架的另一端,耳壳、咪杆支架和壳盖围成内腔;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设于咪杆内,另一端穿过咪杆支架穿入内腔,并穿过耳壳穿入主板容置腔内与主板电连接,第一导线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内腔内除了第一导线占用的空间后剩余的可利用空间较大,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电子元件或效果更好的抗干扰屏蔽线,因此,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了导线受到损坏。

技术研发人员:李洋,钟英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7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