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102645发布日期:2023-05-10 18:11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5g网络节能方法,特别是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


背景技术:

1、我国移动通信已经进入5g时代,我们在享受5g网络高带宽、大连接、低时延业务体验的同时,也需要面临5g网络基站设备功耗极大提高的问题。由于5g基站设备的工作带宽为100mhz,发射功率典型值为200w,因此设备功耗方面与4g相比,有明显的增加。为了更好地落实绿色、节能的新发展理念,需要针对5g基站开展相关节能技术研究。

2、目前5g基站节能采用的深度休眠方案,需要和随时唤醒功能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但是在什么条件下唤醒,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来判断,最终找到节能和用户体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这种方案有两个不足,一是,深度休眠的时间是事先设定好的,不能动态调整,系统智能性不高;二是,深度休眠功能,需要需人工判断何时打开基站,进行手动唤醒,系统自动化程度较低。

3、另外,目前在移动通信里面采用的载波关断技术,多为载波的整体关断,这样虽然能够起到节能作用,但是应用于5g网络,采用载波整体关断,必将会将业务由5g网络迁移到4g网络,从而影响用户感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步骤1,划分5g基站子载波动态调整的时间段;

4、步骤2,统计5g基站分时段历史网络无线利用率;

5、步骤3,预测5g基站分时段网络无线利用率;

6、步骤4:计算5g基站分时段可关闭的子载波数量;

7、步骤5:根据所述可关闭的子载波数量,关闭5g基站部分子载波;

8、步骤6:执行步骤1,执行对下一时间段5g基站子载波动态关断操作。

9、有益效果:

10、(1)本发明提出的方法,通过划分子载波动态调整的时间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子载波动态调整的次数,从而减小了系统负荷,提升了网络的稳定性。

11、(2)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对于5g基站网络无线利用率预计结果的应用,引入了保障5g基站稳定运行时最大的网络无线利用率这一参数,预测结果超过这一参数值,将不进行子载波的动态关闭操作,以提升网络运行的稳定性。

12、(3)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在实际应用5g网络无线利用率预测结果时,考虑了上一时刻网络无线利用率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并根据偏差对网络无线利用率的预测值进行动态修正,从而使网络无线利用率的预测结果,更能反应网络的实际负荷情况。



技术特征:

1.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划分5g基站子载波动态调整的时间段,具体方法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统计5g基站分时段历史网络无线利用率,具体方法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预测5g基站分时段网络无线利用率,具体方法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计算5g基站分时段可关闭的子载波数量,具体方法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1所述判断是否进行子载波动态关断操作,具体方法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2所述计算网络无线利用率修正因子,具体方法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3所述的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无线利用率的预测值,具体方法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4所述调整无线利用率的预测值,具体方法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关闭5g基站部分子载波,具体方法如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5G网络子载波动态关断节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划分5G基站子载波动态调整的时间段;步骤2,统计5G基站分时段历史网络无线利用率;步骤3,预测5G基站分时段网络无线利用率;步骤4:计算5G基站分时段可关闭的子载波数量;步骤5:根据所述可关闭的子载波数量,关闭5G基站部分子载波;步骤6:执行步骤1,执行对下一时间段5G基站子载波动态关断操作。本方法在保障网络稳定性基础上,减小了系统的能耗,并根据偏差对网络无线利用率的预测值进行动态修正,从而使网络无线利用率的预测结果,更能反应网络的实际负荷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贝斐峰,周旭,彭雄根,陈宁虎,李山,黄术东,钟焘,王强,石启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