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5987430发布日期:2023-11-15 15:4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随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市场上衍生出了多种工业总线,不同厂商会采用不同的工业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当多个厂商在共同设计一些具有复杂功能的设备时,不同的工业总线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现有技术中,在不同工业总线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通常采用周期性传输数据的方式,使得总线带宽的利用率不高,最终导致数据传输的效率较低。有鉴于此,如何提高工业总线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所述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所述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所述第一从站与所述第一主站对应,每个所述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所述第二从站与所述第二主站对应,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响应于获得第一主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数据传输指令及其对应的参数号,基于所述参数号,确定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其中,所述参数号包括所述第二从站的标识号和偏移地址;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将所述反馈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

3、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包括输入读取指令,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包括: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指令为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将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以使所述第二从站对应的所述从属设备响应所述数据读取指令,并基于所述偏移地址内对应的第一参数生成第一数据包;获取所述第二从站上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包;所述将所述反馈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将所述第一数据包作为所述反馈数据包,并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

4、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包括数据写入指令,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包括:响应于所述数据传输指令为所述数据写入指令,将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以使所述第二从站对应的所述从属设备响应所述数据写入指令,并将所述数据写入指令包含的第二参数写入对应的所述偏移地址内得到返回值;获取所述第二从站上传的第二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数据包基于所述返回值生成;所述将所述反馈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将所述第二数据包作为所述反馈数据包,并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

5、其中,所述每个所述第二从站对应的所述参数号包括相互区别的标识号,以及地址长度相同的偏移地址;所述基于所述参数号,确定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之前,还包括:获取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一检测结果;响应于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有效,进入所述基于所述参数号,确定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的步骤;响应于所述第一检测结果为无效,生成第一错误码并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

6、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参数号,确定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包括:基于所述参数号的预设生成规则,对所述参数号进行拆分,得到所述参数号对应的所述标识号和所述偏移地址;基于拆分得到的所述标识号,确定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

7、其中,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之前,还包括:将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及其对应的参数号从所述第一从站转换至所述第二主站;利用所述第二主站将所述参数号拆分得到所述偏移地址,发送至拆分得到所述标识号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获取所述第二从站返回的第二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检测结果包括有效或无效,且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无效时对应有第二错误码;响应于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有效,进入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的步骤;响应于所述第二检测结果为无效,将所述第二错误码发送至所述第一主站对应的所述控制设备。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所述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所述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所述第一从站与所述第一主站对应,每个所述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所述第二从站与所述第二主站对应,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将至少一个数据传输指令及其对应的参数号发送至所述网关,以使所述网关基于所述参数号,确定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其中,所述参数号包括所述第二从站的标识号和偏移地址;响应于所述网关上传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得到所述反馈数据包。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所述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所述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所述第一从站与所述第一主站对应,每个所述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所述第二从站与所述第二主站对应,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响应于获得所述网关发送的数据传输指令,执行数据传输指令后生成反馈数据包,将所述反馈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网关。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数据以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1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网关,网关作为系统的中转站,利用参数号实现随时的数据交互,相比现有技术,无需周期性的进行数据交互,能够提高总线带宽的利用率,以便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所述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所述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所述第一从站与所述第一主站对应,每个所述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所述第二从站与所述第二主站对应,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包括数据读取指令,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包括数据写入指令,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所述第二从站对应的所述参数号包括相互区别的标识号,以及地址长度相同的偏移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参数号,确定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每个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所述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所述第二从站响应所述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所述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所述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所述第一从站与所述第一主站对应,每个所述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所述第二从站与所述第二主站对应,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所述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所述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所述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所述第一从站与所述第一主站对应,每个所述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所述第二从站与所述第二主站对应,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数据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6或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数据,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数据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或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控制设备、网关和多个从属设备,控制设备集成有第一主站、网关集成有第一从站和第二主站且第一从站与第一主站对应,每个从属设备集成有各自的第二从站且与第二主站对应,该方法包括:响应于获得第一主站发送的至少一个数据传输指令及其对应的参数号,基于参数号,确定每个数据传输指令对应的第二从站,参数号包括第二从站的标识号和偏移地址;将每个数据传输指令发送至参数号对应的第二从站,获取对应的第二从站响应数据传输指令后上传的反馈数据包;将反馈数据包发送至第一主站对应的控制设备。本申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安驰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