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7000889发布日期:2024-02-09 12:44阅读:16来源:国知局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数据通信及物联网,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模型的加入,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设备数据等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对设备工作状态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将表明设备工作状态的各类数据精准的上传至云端(或者服务器)上。但在实际场景中,网络带宽、延迟等原因会影响可用的网络资源,导致网络吞吐量难以及时满足各类数据的上传需求,例如在网络质量不佳的弱网环境中,如果将设备之间的全业务数据均上传至云端,则会大量占据原本有限的网络资源,影响物联网设备之间基础业务的正常开展。

2、现有技术主要基于实时的信号强度和信道质量来确定当前上传的数据,以此在上传数据的同时保证基础业务的正常开展。例如,将实时的信号强度与固定阈值进行对比,若实时的信号强度低于该固定阈值,表明当前处于弱网环境,网络质量较差,则仅将基础数据上传至云端;若实时的信号强度达到该固定阈值,则再判断信道质量,信道质量可以根据设备与所连接热点所在的信道与该热点所在的相邻信道的热点数量之差而定,当数量之差达到对应的阈值时,表示信道质量较差,在当前的物联网组网环境中热点干扰严重,则仅将基础数据上传至云端;当所述数量之差低于对应的阈值时,表示信道质量好,热点干扰不严重,则可以将全业务数据以及日志数据上传至云端。

3、所述固定阈值一般是基于物理层的相关技术指标预先设定的,而实际通信过程中网络质量是变化的,即网络吞吐量是变化的,导致信号强度与该固定阈值的对比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出实际的网络质量,使得数据上传与网络吞吐量不匹配。另外,判断信道质量需要频繁(例如每隔1~3秒)扫描以获取周围热点的数量等信息,不仅会造成cpu算力的巨大消耗而导致功耗大幅增加,还会因存储扫描产生的较多信息而占用较大的内存,尤其的,在例如通信环境较差或者热点变动较为频繁的环境中,设备与所连接热点所在的信道与相邻信道中的热点变动较为频繁,难以准确的量化网络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可以改善现有技术难以准确的量化网络质量及功耗大、占存大的问题。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3、获取所连接热点(access point,简称ap,又称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质量,所述信号质量包括信号稳定性和信号强度;

4、获取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层的传输效率;

5、判断所述信号质量和所述传输效率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

6、若是,则允许将全业务数据以及日志数据上传至云端;

7、若否,则仅允许将基础数据上传至云端。

8、可选的,所述获取所连接热点的信号质量,包括:获取所述热点的信号稳定性,以及按照预设时间周期多次获取所述热点的信号强度;

9、判断所述信号质量是否达到对应的标准,包括:

10、判断最近一次获取到的所述热点的信号强度是否达到第一阈值、以及判断所述热点的信号稳定性是否达到第二阈值;

11、若至少一项的判断结果为否,则确定所述信号质量未达到对应的标准;

12、若两项的判断结果均为是,则确定所述信号质量达到对应的标准。

13、可选的,根据关系式δr=(rn-rn-1)2计算得到所述热点的信号稳定性:

14、其中,δr为所述热点的信号稳定性,rn为最近一次获取到的所述热点的信号强度,rn-1为上一次获取到的所述热点的信号强度。

15、可选的,第一次扫描获取到的所述热点的信号强度为0。

16、可选的,所述预设时间周期为60秒或者120秒。

17、可选的,在本次传输事件中,判断所述信号质量是否达到对应的标准,包括:

18、判断当前的信号质量是否达到对应的标准,以及之前连续第一预设次数传输事件中的信号质量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

19、若至少一项的判断结果为否,则确定所述信号质量未达到对应的标准;

20、若两项的判断结果均为是,则确定所述信号质量达到对应的标准。

21、可选的,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22、获取之前连续第二预设次数传输事件中的信号质量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的判断结果;其中,所述连续第二预设次数传输事件包括按照顺序先后执行的连续第三预设次数传输事件和连续第四预设次数传输事件;

23、在本次传输事件中,判断所述信号质量是否达到对应的标准,包括:

24、判断所述连续第三预设次数传输事件中的信号质量均未达到对应的标准时所述连续第四预设次数传输事件中的信号质量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

25、若是,则确定所述信号质量达到对应的标准;

26、若否,则确定所述信号质量未达到对应的标准。

27、可选的,所述获取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包括:

28、获取预设时间段内所述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成功次数及重传次数;

29、根据如下关系式计算得到所述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

30、tx=tx1*100/(tx1+tx2)

31、其中,tx为所述传输效率,tx1为所述传输成功次数,tx2为所述重传次数。

3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33、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连接热点的信号质量以及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

34、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信号质量和所述传输效率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

35、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信号质量和所述传输效率均达到对应的标准时,将全业务数据以及日志数据上传至云端;以及,在所述信号质量和所述传输效率中的至少一者未达到对应的标准时,仅将基础数据上传至云端。

3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37、处理器;

38、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39、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40、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41、如上所述,本申请根据所连接热点的信号质量和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来确定上传的数据;信号质量包括信号稳定性和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可以确定是否处于弱网环境,信号稳定性可以反应信号强度的波动,能够准确的量化信号质量,并且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也可以直接有效的量化介质访问控制层的数据传输质量,因此本申请可以准确的量化网络质量;另外,本申请可以无需频繁扫描周围的其他热点,功耗较低,且无需存储因频繁扫描产生的较多信息,从而可以降低所占用的内存。



技术特征: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如下关系式计算得到所述热点的信号稳定性:δr=(rn-rn-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次扫描获取到的所述热点的信号强度为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时间周期为60秒或者120秒。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本次传输事件中,判断所述信号质量是否达到对应的标准,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包括:

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11.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所连接热点的信号质量,信号质量包括信号稳定性和信号强度;获取介质访问控制层的传输效率;判断信号质量和传输效率是否均达到对应的标准;若是,则允许将全业务数据及日志数据上传至云端;若否,则仅允许将基础数据上传至云端。本申请可以准确量化网络质量,功耗低,占存小。

技术研发人员:杨占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