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磁元件、电磁换能器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91347发布日期:2024-03-22 10:46阅读:6来源:国知局
微电磁元件、电磁换能器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换能器件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微电磁元件、电磁换能器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1、电磁换能器是利用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与磁性元件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以驱动通电导体动作的器件。电磁换能器应用广泛,例如电磁换能器可以应用到扬声器中驱动振膜振动以驱动扬声器发声,电磁换能器还可以应用到电磁阀中驱动阀芯动作以驱动电磁阀启闭。

2、在现有的电磁换能器中,通电导体一般采用的线圈元件,线圈元件由金属丝缠绕而成,线圈元件呈环状,而磁性元件(如磁铁)则是穿过线圈元件或者套置线圈元件,线圈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磁力线呈放射状;由于线圈元件呈环状,那么就需要考虑磁性元件与线圈元件之间360°方向上的间隙设置以避免磁性元件与线圈元件发生碰撞;因此磁性元件与线圈元件之间的间隙会设置的较大(如耳机中的磁性元件与线圈元件之间的间隙需要至少为1.2mm),而磁性元件与线圈元件之间的间隙越大,则会使得线圈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磁阻大,使得线圈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另外磁性元件和线圈元件相互套置,这样磁性元件和线圈元件的尺寸相互制约,导致磁性元件和线圈元件的其中之一的尺寸不能做的很大,这也影响了线圈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电磁元件、电磁换能器及电子装置,该微电磁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

2、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3、一种微电磁元件,其包括至少一层元件层;所述元件层包括一基片以及设置于基片正面的多个导电段,相邻导电段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元件层的数量为至少两层以上时,各元件层相互叠合,且各元件层的导电段无交叉。

4、所述元件层还包括设置于基片正面上的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一端与元件层的正导电端连接,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二端与元件层的负导电端连接。

5、所述元件层的导电段划分为至少两个微线段区域,每个微线段区域具有多个导电段,且相邻微线段区域之间形成间隔;所述元件层还包括数量与微线段区域相同的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元件层的各个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设置于该元件层的基片正面,元件层的每个微线段区域与元件层的一个正导电端和一个负导电端对应设置;每个微线段区域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一端与该微线段区域对应的正导电端连接,每个微线段区域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二端与该微线段区域对应的负导电端连接。

6、当所述元件层的数量为至少两层以上时,某个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一端与该元件层相邻的元件层的基片上设置的正导电端连接,且该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二端与该元件层相邻的元件层的基片上设置的负导电端连接。

7、所述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分别设有正导电孔和负导电孔。

8、当所述元件层的数量为至少两层以上时,相邻元件层的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相互连接而使得相邻元件层实现串联或并联。

9、至少一层元件层的基片设置有导磁体。

10、所述元件层的基片的材质为硅、陶瓷、玻璃、蓝宝石、lds塑料、锗、砷化镓、磷化铟、氮化镓、碳化硅、bt、abf、电木板、玻璃纤维、塑胶或硒化锌中的一种。

11、所述元件层的各个导电段呈直线段结构,且元件层的各个导电段相互平行。

12、一种电磁换能器,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产生一个驱动磁场的磁性元件以及如上所述的微电磁元件;所述微电磁元件活动设置于驱动磁场中;当微电磁元件的各导电段通入电流时,微电磁元件会与磁性元件产生的驱动磁场相互作用而使得微电磁元件运动。

13、所述磁性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磁性元件分为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相对设置,使得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之间产生的驱动磁场为平行磁场。

14、所述微电磁元件的部分或全部导电段的通电电流方向与驱动磁场的磁场方向相交设置。

15、所述微电磁元件的各导电段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同,且所述微电磁元件的各导电段的通电电流方向与驱动磁场的磁场方向垂直设置。

16、所述的电磁换能器还包括壳体;所述磁性元件设置于壳体内侧;所述微电磁元件活动设置于壳体中。

17、所述壳体的材质为导磁材质。

18、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电磁换能器。

19、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微电磁元件可以代替现有的线圈元件使用,而本实用新型的微电磁元件呈片状结构,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微电磁元件与磁性元件相互配合时,磁性元件是处于微电磁元件侧方,这样在微电磁元件和磁性元件相互作用时只需考虑在一个方向的间隙设置,从而有助于将微电磁元件和磁性元件之间的间隙做小,进而有助于使得微电磁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同时也有助于将微电磁元件的体积做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微电磁元件与磁性元件相互配合时磁性元件是处于微电磁元件侧方,这样微电磁元件和磁性元件之间的安装制约小,使得微电磁元件和磁性元件各自的尺寸都可独立做大,进而有助于使得微电磁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



技术特征:

1.一种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层元件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层还包括设置于基片正面上的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一端与元件层的正导电端连接,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二端与元件层的负导电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层的导电段划分为至少两个微线段区域,每个微线段区域具有多个导电段,且相邻微线段区域之间形成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元件层的数量为至少两层以上时,某个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一端与该元件层相邻的元件层的基片上设置的正导电端连接,且该元件层的部分或全部的导电段的第二端与该元件层相邻的元件层的基片上设置的负导电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分别设有正导电孔和负导电孔。

6.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元件层的数量为至少两层以上时,相邻元件层的正导电端和负导电端相互连接而使得相邻元件层实现串联或并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元件层的基片设置有导磁体。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层的基片的材质为硅、陶瓷、玻璃、蓝宝石、lds塑料、锗、砷化镓、磷化铟、氮化镓、碳化硅、bt、abf、电木板、玻璃纤维、塑胶或硒化锌中的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磁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层的各个导电段呈直线段结构,且元件层的各个导电段相互平行。

10.一种电磁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产生一个驱动磁场的磁性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微电磁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磁性元件分为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相对设置,使得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之间产生的驱动磁场为平行磁场。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磁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磁元件的部分或全部导电段的通电电流方向与驱动磁场的磁场方向相交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磁元件的各导电段的通电电流方向相同,且所述微电磁元件的各导电段的通电电流方向与驱动磁场的磁场方向垂直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换能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磁性元件设置于壳体内侧;所述微电磁元件活动设置于壳体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材质为导磁材质。

1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换能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电磁元件、电磁换能器及电子装置,微电磁元件包括至少一层元件层、元件层包括一基片以及设置于基片正面的多个导电段,相邻导电段之间具有间隙;当所述元件层的数量为至少两层以上时,各元件层相互叠合,且各元件层的导电段无交叉。相比较现有的线圈元件,本技术的微电磁元件与磁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使得本技术的微电磁元件的体积可以做得更小。

技术研发人员:周宏达,王成川,王冠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圣德斯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8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