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823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背景
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 BSS (Base Station Sub-system,) 1 BSC (Base StationControl ler, 制器)以及与BSC相连的若干个BTS(Base Transceiver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其中, BSC作为BTS的控制中心,主要承担无线资源管理、呼叫信令接续、CS (Circuit Switching, 电路交换)呼叫处理、基站管理、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操作维护等功能,在无线接入、数据传输、网络优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不同的BSC设备供应商,对BSC的数据配置提供不同的配置维护工具,例如, MML (Man Machine Language,人机语言)操作客户端。
MML本身只是一种人机接口协议,用户通过供应商提供的MML操作客户端,对BSC 进行配置。MML操作客户端将用户输入的信息组装成约定格式的MML命令字符串,再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与作为服务器端的GBAM(GSM Back Administration Module,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后管理模块)进行通信,配置GBAM所在的BSC,完成对BSC的操作和维护,然后将 GBAM的返回的响应消息转化为MML命令执行报告显示给用户。用户也可以保存一定的MML 命令字符串到文件中,从MML操作客户端以文件方式上载到GBAM服务器批量执行,实现批量配置功能。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虽然使用MML操作客户端能够实现批量配置,配置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在很多应用场景下仍很难满足用户要求。如,在不同BSC间移动基站,仅仅通过MML命令很难实现。 同时,MML操作客户端面临多版本的问题,保存的MML脚本版本兼容性不强,不利于操作人员进行统一配置。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现有技术问题的引出,是以GSM中的BSC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在其他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和GSM中的其他网络设备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在不同的系统中,网络设备可能有不同的名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提高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
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
提取所述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所述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和所述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将所述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所述网络设备。[001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
配置模块,用于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所述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和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配置模块生成的所述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所述网络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系统,包括配置装置,以及作为配置对象的网络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采用了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对网络设备进行离线数据配置,兼容不同供应商、不同版本的网络设备,从而,简化了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配置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的一种具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以BSC为例进行说明。电信营运商根据实际规划,需要在不同的BSC 下批量增加基站、小区或载频,或者删除原有配置的基站、小区和载频,或者对原无线层参数进行部分调整等等,以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对营运商操作人员而言,上述规划操作,一般为离线进行。规划结束后,操作人员可以将规划结果,以XMU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扩展标记语言)接口模型定义的格式描述出来(可称为XML格式),生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然后通过协定的接口,将该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下发到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进行处理。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可以是独立的网元,比如,可以是一个操作维护终端,也可以是通信系统下的其他终端。另外,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可用手工书写,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工具来生成,文件生成的形式不固定。
上述协定的接口可以由运营商OSS(Operation Support System,运营支撑系统) 和设备商进行约定,实现用户面与网元之间的通信,该接口同样可以是基于用户面的接口, 比如北向接口。相应的文件可以称为北向配置文件,该北向配置文件同样基于用户面,为采用XML进行描述的用户面数据。
对北向配置文件的解析过程,即为将北向配置文件从用户面数据转换为数据面数据的过程。具体地,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根据协定接口,接收基于用户面的北向配置文件后,解析该北向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北向配置数据,该配置数据为包含网络设备描述信息的数据面数据,与网元命令相关。
步骤102,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和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从北向配置文件中获取包含网络设备描述信息的北向配置数据后,对应地自动提取该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该现网配置数据和北向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 由于整个配置过程与网络设备的工作没有关联,故称为离线配置。其中,现网配置数据为网络设备当前的数据面数据,而北向配置数据包含对网络设备的操作信息,包括增加或删除基站、小区或载频。
离线配置的过程包括将北向配置数据应用到现网配置数据,生成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并对离线配置后的数据进行校验。在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将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确定网络设备的数据面数据在离线配置前后的变动信息,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网络设备。
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具体可以包括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和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步骤103,将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
将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在线生效。
之后,可选地,还可以及时获取网络设备的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并对该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网络设备的配置结果返回给用户,结束整个配置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通信网络中需要进行配置的网元,如基站、 GSM 中的 BSC、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中的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等设备,也可以是基站等其他网络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采用了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对网络设备进行离线数据配置,将生成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使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中生效,从而,简化了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配置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收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
本实施例中,以该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为北向配置文件,网络设备为BSC为例进行描述。北向配置文件采用通用的XML进行描述,简单、直观、通用,且易于扩展和维护。 北向配置文件模型字段的描述完全基于用户面,容易理解,可以通过手工书写,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工具生成,文件生成的形式不固定。北向配置文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用户只需将该配置文件提交到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进行处理,无需关注对应网络设备的版本,甚至无需关心网络设备的供应商。对于用户而言,这种处理机制有效屏蔽了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用户的操作维护。
北向配置文件的基本样例格式描述如下
<cfgfile:subsession netype = "BSC”opmode = "BestEffort,,neid ="BSC_226,,>
<gn:DataContainer modifier =,,create,,>
<BSC:BSC_8. 0>
〈Transmission〉
<BTS modifier =" create")
<attributes>
</attributes>
<TRXB oard modifier =” create”〉
</TRXBoard>
〈Link modifier =” create”〉
</Link>
〈Cell modifier =” create”〉
</Cell>
</BTS>
〈/Transmission〉
〈/BSC :BSC_8. 0>
</gn:DataContainer>
</cfgfile:subsession>
<cfgfile:subsession netype = "BSC”opmode ="BestEffort”neid ="BSC_224,,>
<gn :DataContainer modifier =,,delete,,>
〈BSC :BSC_8. 0>
〈Transmission〉
<BTS modifier =" delete")
<attributes>
<BTSName>3012a</BTSName>
</attributes>
</BTS>
〈/Transmission〉
〈/BSC :BSC_8. 0>
</gn:DataContainer>
</cfgfile:subsession>
其中,neid描述的是具体的BSC名称,网管可以监管多个BSC,相应地,在同一个北向配置文件中,可以实现对不同的BSC进行配置数据的描述;数据配置操作,即modifier, 包括增create、删delete、改update以及特殊的移动基站!^parent操作;节点BTS即表述本节点描述的是基站相关信息;属性部分BTSName描述的是具体的基站名称。
步骤202,对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预校验。
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步骤可以由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实现。具体地,该配置装置可以根据用户面的XML模型定义文件,对应生成模型校验文件(比如生成khema文件,实现对配置XML文件有效性进行检查)。通过模型校验文件,对北向配置文件有效性进行预校验,如果发现北向配置文件无效,则及时向用户返回错误报告。否则,执行步骤203。
步骤203,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
如果对北向配置文件有效性进行预校验的结果为该北向配置文件有效,则解析该北向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数据面配置数据可以称为北向配置数据。
步骤204,以BSC为单位,对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拆分。
针对多个BSC进行配置规划时,可以按照单个BSC来逐个生成北向配置文件,也可以将所有涉及配置变更的BSC配置信息汇总生成在一个北向配置文件中。如果用户按照单个BSC来生成北向配置文件,则用户需要通过相应的接口(本实施例中可称为北向配置接口)将每个北向配置文件逐个下发到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进行处理;如果所有配置信息是汇总在一个北向配置文件中,则用户只需要通过相应的接口一次下发北向配置文件。
如果北向配置文件中描述了不同BSC的数据配置信息,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以 BSC为单位,对获取的北向配置数据进行有效拆分,根据拆分后的北向配置数据,分别对各个BSC进行配置。
步骤205,提取BSC的现网配置数据。
对于一个BSC的北向配置数据,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从北向配置文件中获取该 BSC的描述信息,对应地自动提取该BSC的现网配置数据,以便于基于该现网配置数据进行配置操作。
步骤206,将北向配置数据划分为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无线层配置数据。
从配置业务角度,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北向配置数据再次划分成两大块,即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无线层配置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本步骤的划分为可选。如果未作本步骤的划分,则后续的步骤也不再对传输层和无线层进行详细划分,而是作为整体进行操作。
步骤207,分析传输层配置数据,根据传输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进行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
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分析传输层配置数据,在传输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的基础上,实施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如增删基站、增删载频等操作,上述操作均来源于北向接口初始提供的北向配置文件。
步骤208,对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如果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则执行步骤209 ;如果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正确,则执行步骤210。
在北向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过程中,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根据传输层离线配置结果,对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0092]步骤209,生成传输层错误分析报告,将传输层错误分析报告返回给用户。
如果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且操作错误是由北向配置文件中的传输层配置数据描述错误导致的,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及时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并返回给用户, 供用户参考来纠正错误的北向配置文件。
步骤210,根据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如果整个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正确,且有效通过了整体数据校验,则结束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在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传输层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生成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BSC。
步骤211,分析无线层配置数据,根据无线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进行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
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生成后,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分析无线层配置数据,在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基础上,根据无线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实施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进行无线层相关参数的配置或调整。如对小区网优参数的调整、创建或删除外部小区、邻区关系等,上述操作均来源于北向接口初始提供的北向配置文件。
步骤212,对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则执行步骤213 ;如果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正确,则执行步骤214。
在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过程中,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根据无线层离线配置结果,对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
步骤213,生成无线层错误分析报告,将无线层错误分析报告返回给用户。
如果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且操作错误是由北向配置文件中的无线层配置数据描述错误导致的,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及时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并返回给用户, 供用户参考来纠正错误的北向配置文件。
步骤214,根据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如果整个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正确,且有效通过了整体数据校验,则结束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在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无线层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生成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BSC。
步骤215,将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和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BSC。
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成功生成后,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将步骤210生成的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和步骤214生成的无线层下发脚本,依次下发到对应的BSC在线生效。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电信营运商还可能涉及到对已配置基站的移动操作,如由直连BSC移动到级连BTS下,或者由级连BTS移动到直连BSC下,或者更换直连BSC所属端口, 或者更换级连所属的BST等应用场景。上述移动操作可以在BSC内部移动,也可以在不同的BSC之间移动。
如果在BSC内部移动BTS,则所有配置操作在同一个BSC内进行,所有生成的配置数据脚本也下发到同一个BSC上生效;如果在BSC之间移动BTS,则配置操作将分别在两个不同的BSC上进行,生成的配置数据脚本,分别下发到不同的BSC上生效。[0108]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报告生效结果的步骤
步骤216,获取BSC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对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进行分析, 将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
BSC在线生效后,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及时获取BSC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并对该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最终整理出的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结束整个北向配置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兼容不同的供应商(比如网络设备的供应商)、不同版本的网络设备,有利于配置数据的理解、维护和扩展。配置文件基于用户面,比如采用XML 格式。
因为采用了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对BSC进行离线数据配置,解决了配置数据的格式问题,解决了营运商面对多供应商、多软件版本的问题,降低了接口规划和接口数据配置的难度,提高了配置效率和配置数据的正确性,极大地降低了运维成本。
而且,网络设备的配置过程只需与用户进行少量的交互,即可从网管层面对不同的网络设备实施数据配置,由于可以同时对多个网络设备进行离线数据配置,所以对批量配置网络设备数据而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更加明显。
与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相应的是,营运商OSS系统与网络设备配置的接口方式,可采用与上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相应的配置接口文件方式。
另外,为实现配置数据自动化过程,提出了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所需配置文件的描述,自动提取对应的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配置下发脚本,下发到对应的网络设备生效。
进一步地,如果在网络设备的配置过程中增加了对数据配置操作的正确性检查, 能够提供完整的分析报告供用户参考,便于用户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数据配置操作的正确性检查(即对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的数据校验)的步骤为可选。
而且,实现上述配置过程的配置装置可以兼容不同版本的网络设备,而无需用户关心版本适配问题。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位于用户面与网元之间,独立于所有的网元,可以是通信系统下的用户终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通信网络中需要进行配置的网元,如基站、GSM中的BSC、WCDMA中的RNC,或基站等设备。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结构图,包括
获取模块310,用于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
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为采用通用的XML进行描述的用户面数据。获取模块310 用于根据协定接口,接收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解析该配置文件,获取响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该数据面数据包含网络设备的描述信息,与网元命令相关。对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的解析过程,即为将配置文件从用户面数据转换为数据面数据的过程。
配置模块320,用于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和获取模块310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从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中获取网络设备的描述信息,即数据面配置数据后,通过配置模块320对应地自动提取该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该现网配置数据和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配置模块320还用于在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将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网络设备。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在线生效,具体包括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和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发送模块330,用于将配置模块320生成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
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在线生效后,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还可以及时获取网络设备的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并对该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最终整理出的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结束整个配置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采用了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对网络设备进行离线数据配置,将生成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中生效,简化了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的一种具体结构图,包括
获取模块410,用于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
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为采用通用的XML进行描述的用户面数据。获取模块410 用于根据协定接口,接收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解析该配置文件,获取响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该数据面数据包含网络设备的描述信息,与网元命令相关。对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的解析过程,即为将配置文件从用户面数据转换为数据面数据的过程。
拆分模块420,用于以网络设备为单位,对获取模块410获取的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数据进行拆分。
如果配置文件中描述了不同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信息,拆分模块430用于以网络设备为单位,对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有效拆分。配置模块450根据拆分后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分别对各个网络设备进行配置。
划分模块430,用于将数据面配置数据划分为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无线层配置数据。
从配置业务角度,划分模块430用于将数据面配置数据再次划分成两大块,即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无线层配置数据。
配置模块440,用于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现网配置数据和获取模块 410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从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中获取网络设备的描述信息后,通过配置模块440对应地自动提取该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该现网配置数据和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配置模块440还用于在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将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网络设备。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在线生效,具体包括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和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发送模块450,用于将配置模块440生成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
分析模块460,用于获取网络设备的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对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
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在线生效后,分析模块470用于获取网络设备的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并对该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最终整理出的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结束整个配置过程。
上述获取模块410,具体包括
接收子模块411,用于接收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
预校验子模块412,用于对接收子模块411接收的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预校验。
预校验子模块412用于根据用户面的XML模型定义文件,对应生成模型校验文件。 预校验子模块412还用于通过模型校验文件,对接收子模块411接收的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的有效性进行预校验。
解析子模块413,用于当预校验子模块412的校验结果为有效时,对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解析。
预校验结果为有效时,解析子模块413解析该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如果该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无效,预校验子模块412及时向用户返回错误报告。
上述配置模块440,具体可以包括
传输层配置子模块441,用于分析传输层配置数据,根据传输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进行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
传输层配置子模块441用于分析传输层配置数据,在传输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的基础上,实施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如增删基站、增删载频等操作,上述操作均来源于初始接收的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
传输层生成子模块442,用于根据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如果整个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正确,且有效通过整体数据校验,则结束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在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传输层生成子模块442用于将传输层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生成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网络设备。
无线层配置子模块443,用于分析无线层配置数据,根据无线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进行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
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生成后,无线层配置子模块443分析无线层配置数据, 在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基础上,根据无线层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实施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进行无线层相关参数的配置或调整。如对小区网优参数的调整、创建或删除外部小区、邻区关系等,上述操作均来源于初始接收的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
无线层生成子模块444,用于根据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如果整个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正确,且有效通过整体数据校验,则结束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在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正确的基础上,无线层生成子模块444用于将无线层离线配置后的数据,同离线配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生成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供后续下发到对应的网络设备。
校验子模块445,用于对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
在离线数据配置的过程中,校验子模块445用于根据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结果,分别对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
报告子模块446,用于在校验子模块445校验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时,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将错误分析报告返回给用户。
如果校验子模块445校验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且操作错误是初始接收的配置数据描述错误导致的,报告子模块446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并返回给用户,供用户参考来纠正错误的配置文件。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采用了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对 BSC进行离线数据配置,将生成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使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中生效,解决了北向配置数据的格式问题,降低了接口规划和接口数据配置的难度,提高了配置效率和配置数据的正确性,极大地降低了运维成本。另外,在配置过程中增加了对数据配置操作的正确性检查,能够提供完整的分析报告供用户参考,便于用户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系统结构图,包括配置装置510,以及作为配置对象的网络设备520。
配置装置510,用于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和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将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520。
网络设备520,用于接收配置装置510发送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使该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线生效。
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520在线生效后,配置装置510还可以及时获取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并对该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最终整理出的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结束整个配置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因为采用了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对网络设备进行离线数据配置,将生成的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在网络设备中生效,简化了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可应用于GSM、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WCDMA、TD-SCDMA (TimeDivision-Synchomization CDM,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等多种通信系统中。在不同的系统中,网络设备具有不同的名字,比如,在WCDMA 中,网络设备可以为RNC。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通过基于用户面的接口接收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解析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所述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和所述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其中,所述网络设备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中的基站控制器BSC或宽带码分多址WCDMA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或基站;将所述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所述网络设备。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采用扩展标记语言XML进行描述。
3.如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之后、对所述配置文件解析之前,还包括对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预校验,若预校验结果为有效,对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解析。
4.如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对应多个网络设备时,所述获取数据面配置数据之后,还包括以网络设备为单位,对所述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拆分,并根据拆分后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分别对各个网络设备进行配置。
5.如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之后,还包括将所述数据面配置数据划分为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无线层配置数据。
6.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数据面配置数据和现网配置数据, 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包括分析所述传输层配置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所述现网配置数据,进行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根据所述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分析所述无线层配置数据,根据所述无线层配置数据和所述现网配置数据,进行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根据所述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7.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之后,还包括对所述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如果所述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则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将所述错误分析报告返回给用户。
8.如权利要求
1、2、6或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网络设备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网络设备的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对所述在线配置生效结果文件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
9.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用于通过基于用户面的接口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配置模块,用于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所述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和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其中, 所述网络设备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中的基站控制器BSC或宽带码分多址WCDMA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或基站;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配置模块生成的所述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所述网络设备。
10.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中包括接收子模块、预校验子模块和解析子模块所述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所述预校验子模块,用于对所述接收子模块接收的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预校验;所述解析子模块,用于当所述预校验子模块的校验结果为有效时,对所述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进行解析。
11.如权利要求
9或10所述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对应多个网络设备时,所述配置装置还包括拆分模块,用于以网络设备为单位,对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数据面配置数据进行拆分;所述配置模块,根据拆分后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分别对各个网络设备进行配置。
12.如权利要求
9或10所述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面配置数据划分为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无线层配置数据。
13.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具体包括传输层配置子模块,用于分析所述传输层配置数据,根据所述传输层配置数据和所述现网配置数据,进行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传输层生成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传输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传输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无线层配置子模块,用于分析所述无线层配置数据,根据所述无线层配置数据和所述现网配置数据,进行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无线层生成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结果,生成无线层数据配置下发脚本。
14.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模块,还包括校验子模块,用于对所述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进行数据校验;报告子模块,用于在所述校验子模块校验所述传输层或无线层离线数据配置的操作错误时,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将所述错误分析报告返回给用户。
15.一种网络设备的配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
9至14任一项所述的配置装置,以及作为配置对象的网络设备。
专利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该方法包括接收并解析基于用户面的配置文件,获取相应的数据面配置数据;提取网络设备的现网配置数据,根据所述获取的数据面配置数据和所述提取的现网配置数据,进行离线数据配置,生成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将所述数据配置下发脚本发送到所述网络设备。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高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效率。
文档编号H04W88/18GKCN101384086 B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0810175205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0日
发明者宋杰, 李剑, 程志平, 苏嘉亮, 邓江海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专利引用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