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讯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1427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移动通讯终端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讯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移动通讯终端。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的移动通讯终端中,以图1所示的手机为例,所述手机通常包括受话器10和扬声器30。所述受话器10用于手持通话,在人耳贴近的情况下工作,要求在近场提供较好的声学响应,因而额定功率较低,额定阻抗较大,一般为32欧姆。所述扬声器30用于免提通话和多媒体音频信号的重放,额定功率相对较大,额定阻抗一般为4-8欧姆。
[0003]在所述手机的结构上,所述受话器10 —般位于机身顶部,正面发声,不需要密闭的后腔,尺寸受限于机身顶部空间通常较小;而所述扬声器30 —般位于机身下半部分或靠近底部的位置,需配合密闭的后腔进行正面或侧面发声。其中,所述扬声器30的出声孔位置根据设计的不同,可位于所述手机的正面、背面、底部或者侧面。
[0004]为了使手机获得较好的声学效果,通常的做法之一进行双扬声器设计,即将所述扬声器30配合适当的均衡设置作为所述受话器10使用的。所述双扬声器设计可以实现在手持通话时将所述扬声器30作为所述受话器10,而在多媒体音频信号重放时将所述受话器10作为所述扬声器30。
[0005]此外,除了上述双扬声器设计外,利用传统受话器与扬声器协同工作来提升手机音频系统性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案。
[0006]但是,无论是采用双扬声器设计还是采用受话器与扬声器协同工作的方案,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0007]—、针对双扬声器设计,由于手机上下部分可用空间的限制,上下扬声器的结构、腔体大小等很可能都不能保持一致,导致两个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差异较大,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以性能较弱的扬声器为基准,降低另一个扬声器的性能以获取系统的声学平衡;
[0008]二、针对受话器与扬声器协同工作的方式,由于受话器的远场辐射性能较扬声器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同样需要对扬声器性能做出一定的牺牲;
[0009]三、由于摆放位置和结构的影响,双扬声器设计或者受话器和扬声器协同组成的音频系统在声学相位上很难匹配,需要依赖信号端的相位校正,但是相位校正对听音位置的选择比较敏感的,因此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声像不集中等听感不理想的情况。
[0010]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移动通讯终端。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牺牲第二发声器性能即可获得较好声学效果的移动通讯终端。
[00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通讯终端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第一发声器和第二发声器,所述第一发声器和所述第二发声器收容于所述外壳的收容空间内,所述外壳设有相互临近设置的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所述第一发声器和第二发声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出声。
[001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声孔和第二出声孔相互连通。
[001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器为受话器,所述第二发声器为扬声器。
[0015]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器对应设置于所述出声孔下方,所述第二发声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任意位置,所述移动通讯终端还包括导音通道,所述导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发声器和出声孔。
[001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音通道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连通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二发声器连通,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出声孔连通。
[001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通讯终端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印制电路板和泡棉,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所述第二发声器固定在所述印制电路板上,所述印制电路板、所述泡棉和所述前面板组配形成所述第二发声器的前腔,所述第二发声器通过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
[0018]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通讯终端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的中框和泡棉,所述外壳包括前面板,所述第二发声器固定在所述中框上,所述中框、所述泡棉和所述前面板组配形成所述第二发声器的前腔,所述第二发声器通过所述前腔与所述出声孔连通。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中,所述第一出声孔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出声孔的位置紧靠在一起,如果所述第一发声器和所述第二发声器同时工作,则不需要再因二者之间的频率响应和声学相位的差异而专门进行增益和相位校正等操作,也不需要为了获得系统声学效果的平衡而降低所述第二发声器的性能,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设计中因二者之间性能及结构差异而带来的系统性能的牺牲和声学相位失配等技术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所述第一发声器和所述第二发声器的最大性能,使得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具有较好的声学效果。
[0020]而且,在所述移动通讯终端中,所述第一发声器和所述第二发声器的摆放位置可以不限于传统设计中的“上-下”形式,而是可以综合考虑所述移动通讯终端自身的内部空间进行摆放。因此所述第二发声器在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内部的摆放方式更加自由,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纵向摆放、横向摆放或者斜向摆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相关技术中手机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图3所示移动通讯终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请参阅图2,是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100 —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移动通讯终端1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所述移动通讯终端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110、第一发声器120、第二发声器130和导音通道140,所述第一发声器120、所述第二发声器130和所述导音通道140均收容于所述外壳110的收容空间内。
[0027]所述外壳110包括第一出声孔111和第二出声孔113。所述第一出声孔111和所述第二出声孔113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声器120和所述第二发声器130对应相通设置,且所述第一出声孔111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出声孔113的位置相接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出声孔113通过所述导音通道140与所述第二发声器130连通。
[0028]所述第一出声孔111和所述第二出声孔113相互连通,且相互临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声孔111和所述第二出声孔113分别设于所述外壳110表面靠近顶部的位置,二者相接且沿直线排列设置。而且,所述第一出声孔111和所述第二出声孔113的尺寸相同。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器120是受话器。因此,所述第一发声器120的额定功率较低,且具有较弱的远场辐射能力。为了使所述第一发声器120获得较清晰的声音输出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器120设于所述第一出声孔111的底部。当所述第一发声器120工作时,所述第一发声器120发出的声音可以直接从所述第一出声孔111中输出。当然,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声器120也可以通过导音通道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将声音从所述第一出声孔111输出。
[0030]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通讯终端100中,所述第一发声器120并不限于传统类型的受话器,也可以是当作所述受话器使用的扬声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0031]所述第二发声器130是扬声器,其设于所述移动通讯终端100的中上部,且与所述第一发声器位120设于所述移动通讯终端100的同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声器130通过所述导音通道140与所述第二出声孔113连通,从而实现将所述第二发声器130发出的声音从所述第二出声孔113输出。
[0032]所述导音通道140包括第一端部141、第二端部143和连通所述第一端部141和所述第二端部143的连接部145。所述第一端部141与所述第二发声器130连通,所述第二端部1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