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88780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实现薄型、轻量化,并且不容易向壳背面传热。其特征在于,具备薄型的热传导部件(5),该热传导部件(5)配置在电子设备(1)的壳体(20)与设置于该壳体(20)的背面的壳部(3)之间的间隙中,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上配置有受热部(5A),在非握持部处配置有散热部(5B)。
【专利说明】
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以例如智能手机及便携式电话为代表的移动式电子设备的外壳。
【背景技术】
[0002]通常,已知一种便携式终端罩,其中,在便携式终端与带通气口的罩之间设置空气层,不容易向罩背面传热(专利文献I)。这种便携式终端罩通过挠性的罩被手压扁而将空气层中的空气挤出、并通过放手而将空气吸入,从而使空气循环,具有冷却效果。
[0003]此外,提出有一种防水外壳,其中,以与电子设备的余热部对置的方式配置受热部,将高热传导部件设置成水密状态,所述高热传导部件包括散热部配置在外部的散热器(专利文献2)。
[0004]此外,提出有笔记本电脑收纳壳,其中,至少在与笔记本电脑的底面接触的位置采用热传导性的部件(专利文献3)。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3-150067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07984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62719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10]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11]但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式电子设备中,谋求薄型、轻量化,如专利文献I那样设置空气层导致厚度大幅增加,并且,对于具有挠性的盖,抓握感降低,握持电子设备时容易掉落。
[0012]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需要用于配置热传导部件的空间,因此,在智能手机等移动式电子设备中影响薄型、轻量化。
[0013]此外,在移动式电子设备中,有的在电池盒中内置有近距离无线通信天线(NFC天线:Near Field Communicat1n)。
[0014]但是,形成天线的区域受限于电池的尺寸,存在接收灵敏度低的问题,当电池或天线中的任一方出现不良情况时,需两方同时更换,存在导致成本提高的问题。
[001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实现薄型、轻量化,不容易向盖背面传热。
[001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7]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薄型的热传导部件,该热传导部件被配置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与设置于该壳体的背面的壳部之间的间隙中,在与发热源对应的面上配置有受热部,在非握持部处配置有散热部。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薄型的热传导部件配置在壳体与壳部的间隙中,因此可实现薄型、轻量化,并且由于热传导部件发挥作用,因此不容易向罩背面传热。因此,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可长时间地使用移动式电子设备。此外,由于无需使壳部具有挠性,因此抓握感增加,保持性提高。
[0019]在该情况下,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被粘贴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壳部中的任一方。
[0020]所述壳部也可以是所述壳体的后盖。
[0021]所述壳部也可以是外置的保护壳。
[0022]根据这些结构,由于仅通过将壳部装配于壳体的背面就可使薄型的热传导部件简易地夹持在壳体与壳部之间的间隙中,因此不需要多余的空气层,可实现薄型、轻量化。由于壳体与壳部借助热传导部件而紧贴,因此热量扩散,不容易向壳部背面的握持部传热。
[0023]所述散热部也可以配置在与电池对应的面。
[0024]根据该结构,由于热量从发热源向电池流入,因此,可防止在寒冷地带电池电压降低并增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内置于电池中的NFC(Near Field Communi cat 1n)天线的接收灵敏度提高。
[0025]所述散热部也可以被配置成避开与电池对应的面。
[0026]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热量从发热源流入到电池,适合在热带气候使用。由此,可防止握持部的温度上升,可抑制电池发热。
[0027]此外,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作为内置于所述电子设备中的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
[0028]根据该结构,由于热传导部件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利用热传导部件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029]此外,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作为NFC天线而发挥作用。
[0030]由于热传导部件作为NFC天线而发挥作用,因此可得到接收灵敏度高的天线。
[0031]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是热管。
[0032]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是石墨片。
[0033]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是石墨烯。
[0034]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是金属板。
[0035]所述热传导部件也可以是多个热传导部件的组合。
[0036]根据任一结构均可实现热传导部件的极薄型化,可实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式电子设备的薄型、轻量化。
[0037]此外,这里举出的热传导部件不限定它们的使用,是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的一个示例,也可以使用这些以外的热传导部件。
[0038]另外,该说明书中包括2013年10月I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3-206352号的全部内容。
[0039]实用新型效果
[0040]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不像现有例那样地设置空气层,因此,不会增加移动式电子设备的厚度,可将热量扩散到非握持部以免使用者感到不舒服。此外,由于无需使壳部具有挠性,因此抓握感增加,保持性提高。
[0041 ]此外,只要热传导部件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或者作为NFC天线而发挥作用,则可利用热传导部件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附图说明】
[0042]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1A是示出智能手机的纵握使用例的图,图1B是示出横握使用例的图。
[0043]图2是智能手机和保护壳的分解立体图。
[0044]图3A是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3B是其后视图。
[0045]图4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4B是其后视图。
[0046]图5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和保护壳的分解立体图,图5B是其侧面剖视图。
[0047]图6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和保护壳的分解立体图,图6B是其侧面剖视图。
[0048]图7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后视图,图7B是其侧面剖视图。
[0049]图8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后视图,图SB是其侧面剖视图。
[0050]图9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9B是其后视图。
[0051 ]图1O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OB是其后视图。
[0052]图1l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lB是其后视图。
[0053]图12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2B是其后视图。
[0054]图13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3B是其后视图。
[0055]图14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4B是其后视图。
[0056]图15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5B是其后视图。
[0057]图16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6B是其后视图。
[0058]图17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7B是其后视图。
[0059]图18A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将保护壳装配于智能手机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图18B是其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1]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0062]标号I表示作为移动式电子设备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I具有板状的壳体20,在通常使用时,如图1A所示,纵握使用壳体20,在使用照相机、游戏等时,如图1B所示,横握壳体20。在纵握使用时,如图1A所示,通常下半部分为握持部的区域A,上半部为非握持部的区域B。相对于此,在横握使用时,如图1B所示,通常左右的下角部为握持部的区域C,其以外的部分为非握持部的区域D。非握持部B、D与握持部分开,相当于在通常使用时使用者的手很少触碰的部位。
[0063]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0064]在智能手机I的壳体20的表面具备显示屏幕1A。将外置于背面部的树脂制的作为自由选择产品的例如保护壳(壳部)3组装起来使用智能手机I ο在保护壳3的与壳体20的背面部对置的内表面3A上,通过粘接剂或粘接带等粘贴有L字形的热管(热传导部件)5。热管5是整体上为扁平状、厚度为0.3mm?Imm的极薄型。热管5紧贴地配置在形成于壳体20的背面部与保护壳3的内表面之间的细小的间隙δ(图3A和图3B)、即与热管5的厚度同等尺寸的间隙(0.3mm?Imm)中。
[0065]热管5具备受热部5A和散热部5B。如图3A、图3B所示,热管5的受热部5A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发热源7是被搭载于智能手机I的CPU等电子部件类。热管5的散热部5B的一部分抵接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而延伸、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
[006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极薄型的热管5被紧贴地夹持在壳体20的背面部与保护壳3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δ中,因此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热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B、D扩散,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轻量化,可防止热源的高温异常,由于将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因此热不容易传到手上,可抑制使用者感到不适的情况。此外,无需如以往那样在壳体20与保护壳3之间形成用于使空气循环的空气层。相应地可使电子设备薄型化。保护壳3无需具有挠性,抓握感增加,保持性提高。
[0067]对热管5是L字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是I字形、H字形、J字形、U字形、V字形等各种形态。
[006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热管5的散热部5B的一部分抵接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而延伸,因此发生热量从发热源7向电池9流入的情况。该形态适合于在寒冷地带使用智能手机I。根据该结构,由于热量流入到电池9,因此可防止在寒冷地带的电池电压降低,并且可延长电池9的使用寿命。此外,只要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则可利用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069]图4A、图4B示出了另外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4A、图4B中,对与图3A、图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3A、图3B中的结构同样地,热管5的受热部5A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发热源7是搭载于智能手机I的CPU等电子部件类。热管5的散热部5B位于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离开的位置,即避开电池9而延伸,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
[007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热管5的散热部5B避开与电池9对应的面而延伸,因此不容易发生热量从发热源7向电池9流入的情况。
[0072]该形态适合于在温暖、热带气候下使用智能手机I。根据该结构,不容易发生热量流入到电池9的情况,可向非握持部散热。因此,在温暖、热带气候下使用时,可抑制电池9的异常温度上升,可延长电池9的使用寿命。
[0073]图3A、图3B是适合寒冷地带使用的保护壳3,图4A、图4B是适合温暖、热带气候下使用的保护壳3。因此,只要更换保护壳3就能够简易地变更成寒冷地带方式或热带地区使用模式。
[0074]图5A、图5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5A、图5B中,对与图3A、图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7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壳3的内表面通过粘接剂或粘接带等粘贴有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石墨片(graphite sheet) 10。例如,将作为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石墨、S卩黑铅加工成片状而形成石墨片10。特征在于,热传导率的高度次于金刚石,超过金、银、铜等。石墨片10是厚度为0.0lmm?Imm的极薄型。极薄型的石墨片10被紧贴地夹持于智能手机I的背面部与保护壳3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δ中。
[0076]在该结构中,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石墨片10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B、D扩散,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防止热源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热量也不容易传到手上,可抑制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情况。石墨片10是极薄型,可实现薄型、轻量化。
[0077]不限于石墨片10,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是例如石墨烯(graphene)、金属板等。
[0078]石墨烯例如是一个原子的厚度的SP2键合碳原子的片,采用由碳原子及其键构成的蜂巢状的六角形晶格结构。
[0079]图6A、图6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6A、图6B中,对与图3A、图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8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壳3的内表面通过粘接剂或粘接带等粘贴有作为热传导部件的热管(热传导部)5与石墨片(热传导部)10的组合体12。石墨片10以能够热传导的方式与热管5的散热部5B接合。热管5具备受热部5A和散热部5B,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3A、图3B同样地抵接于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热管5的散热部5B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石墨片10与散热部5B连结。
[0081 ]在该结构中,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组合体12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B、D扩散,可抑制热传导到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因此,可防止热源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热量也不容易传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组合体12是极薄型,可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轻量化。
[008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热管5、石墨片10等热传导部件被粘贴于保护壳3的内表面,但不限于该形态,热管5也可以直接粘贴于壳体20的背面。
[0083]图7A、图7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7中,对与图3A、图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84]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保护壳3不是必需的。并且,在壳体20的后盖(壳部)14上粘贴有热管5。热管5配置在形成于壳体20与后盖14之间的细小的间隙δ、即与热管5的厚度同等尺寸的间隙(0.3mm?Imm)中。在将后盖14安装于主体时,热管5被夹持在壳体20与后盖14之间的间隙δ中。热管5的受热部5 A与图3 A、图3B同样地抵接于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热管5的散热部5Β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
[0085]在该结构中,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热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扩散,可抑制热传导到后盖14的背面的握持部。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不同,由于保护壳3不是必需的,因此,相应地可实现薄型、轻量化。
[008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后盖14的内表面粘贴有热管5,但不限于该形态,也可以卸下后盖14而在壳体20的内表面粘贴热管5。也可以这样:如图8A、图SB所示,使热管5的受热部5A抵接于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并且将热管5的散热部5B在主体的侧面处扭转而沿主体的侧面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
[0087]图9A、图9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9A、图9B中,对与图4A、图4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88]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4A、图4B的结构不同,不与发热源7重叠,配置在发热源7的下方。在该情况下,发热源7与热管5的受热部5A之间的间隙a被设定成例如在I Omm以下。这是因为,当该间隙a超过I Omm时,无法利用受热部5A高效率地接收发热源7的热量。另外,也可以在发热源7与受热部5A之间的间隙a配置热传导性片。
[0089]热管5的散热部5B位于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离开的位置,即避开电池9而延伸,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
[009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热管5的受热部5A不与发热源7重叠,因此,热管5的受热部5A在发热源7的附近接收发热源7的热量。通过该结构也可得到与图4A、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0091]此外,与图4A、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由于热管5的散热部5B避开与电池9对应的面而延伸,因此不容易发生热量从发热源7流入到电池9的情况,适合在温暖、热带气候下使用智能手机I。根据该结构,热量不容易流入到电池9,热量可向非握持部扩散。因此,在温暖、热带气候下使用时,可抑制电池9的异常温度上升,可延长电池9的使用寿命。
[0092]图10A、图1O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0A、图1OB中,对与图3A、图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93]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3A、图3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而延伸,并以沿保护壳3的上方和侧部的方式弯折而终止于电池9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即,热管5配置在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
[0094]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将热管5设置在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发热源7的热量可扩散到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可抑制热传导到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可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轻量化,可防止热源的高温异常。此外,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09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电池9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9,则通过将热管5配置在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从而热管5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通过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096]图11A、图1l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1A、图1IB中,对与图10A、图1O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097]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10A、图1O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而延伸,并在保护壳3的上方弯折而终止于保护壳3的上方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即,热管5配置在保护壳3的上方的较大范围。
[0098]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将热管5设置在保护壳3的上方的较大范围,发热源7的热量可扩散到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可抑制热传导到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可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轻量化,可防止热源的高温异常。此外,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09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电池9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9,则通过将热管5配置在保护壳3的上方的较大范围,从而热管5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通过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00]图12A、图12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2A、图12B中,对与图10A、图1O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01]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10A、图1O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侧缘而延伸,并以沿保护壳3的上方和侧部的方式弯折而终止于电池9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在保护壳3的上方处扭转,热管5形成为沿保护壳3的上缘。
[0102]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遍及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来设置热管5,发热源7的热量可扩散到保护壳3的较大范围。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可抑制热传导到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可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轻量化,可防止热源的高温异常。此外,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0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电池9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9,则通过将热管5配置在保护壳3的上方的较大范围,从而热管5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通过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04]图13A、图13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3A、图13B中,对与图10A、图1O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05]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1OA、图1O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电池9的侧缘而延伸,并以沿保护壳3的上方和侧部的方式弯折而在电池9的上方形成为旋涡状。热管5的散热部5B延伸到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
[0106]在该结构中,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热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扩散,抑制热传导到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0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电池9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9,则通过将热管5形成为旋涡状,从而热管5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通过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08]图14A、图14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4A、图14B中,对与图13A、图1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09]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13A、图13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电池9的侧缘而延伸,并以沿保护壳3的上方和侧部的方式弯折而在电池9的上方形成为旋涡状。热管5的散热部5B延伸到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
[01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构成为作为NFC天线而发挥作用。即,在热管5的受热部5A和散热部5B分别形成有用于输出电压的电极21,该各电极21、21经配线23分别与内置于电池9中的NFC天线(未图示)的电极22连接。电池9的NFC天线与未图示的读写电路连接。这样,通过将电池9内部的NFC天线与热管5连接起来,从而可提高接收灵敏度。
[0111]这里,在到达电波为B(t)=Bcos(2nft)的情况下,根据电磁感应的法则,产生V(t)=—NS{dB(t)/dt}cos0 = 2nfNSBcos0.sin(2nft)的电动势,接收信息。
[0112]其中,B(t):时间变化的磁场、B:磁场的振幅、f:到达电波的频率、t:时间、V(t):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压、S:线圈的截面积、N:线圈的匝数、Θ:线圈的面与电波的到达方向所成的角度。
[0113]因而可知:线圈的匝数越多,交流电压越大、接收灵敏度提高。
[0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管5与电池9内部的NFC天线连接,并且,将热管5形成为旋涡状,由此可确保多的匝数,其结果是,可提高阻抗,可得到接收灵敏度高的天线。由此,可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15]此外,由于以分体部件构成热管5即天线和电池9,因此,即使任一方发生不良情况,仅更换发生该不良情况的一方即可,与将天线一体地安装于电池9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本。
[01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热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扩散,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17]图15A、图15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5A、图15B中,对与图13A、图1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18]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配置在从发热源7离开的位置。热管5与图13A、图13B所示的结构同样地一部分抵接于电池9的侧缘而沿电池9的外周弯折并形成为旋涡状。热管5的散热部5B延伸到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0
[0119]在该结构中,通过间接地使壳体内部的热量扩散,而不是利用热管5使由发热源7产生的热量直接扩散,能够使壳体的内部的热量均衡。
[0120]此外,与图13A、图13B所示的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借助热管5使壳体内部的热量均衡而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扩散,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电池9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9,则通过将热管5形成为旋涡状,从而热管5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通过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22]图16A、图16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6A、图16B中,对与图15A、图15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23]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配置在从发热源7离开的位置。热管5与图13A、图13B所示的结构同样地一部分抵接于电池9的侧缘而沿电池9的外周弯折并形成为旋涡状。热管5的散热部5B延伸到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0
[012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构成为作为NFC天线而发挥作用。即,在热管5的受热部5A和散热部5B分别形成有用于输出电压的电极21,该各电极21、21经配线23分别与内置于电池9中的NFC天线(未图示)的电极2 2连接。电池9的NFC天线与未图示的读写电路连接。这样,通过将电池9内部的NFC天线与热管5连接起来,从而可提高接收灵敏度。
[012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管5与电池9内部的NFC天线连接,并且,将热管5形成为旋涡状,由此可确保多的匝数,其结果是,可提高阻抗,可得到接收灵敏度高的天线。由此,可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26]此外,由于以分体部件构成热管5即天线和电池9,因此,即使任一方发生不良情况,仅更换发生该不良情况的一方即可,与将天线一体地安装于电池9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本。
[012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借助热管5使壳体内部的热量均衡而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散热,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28]图17A、图17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7A、图17B中,对与图13A、图13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29]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13A、图13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电池9的侧缘而延伸,并以沿保护壳3的上方和侧部的方式弯折而在电池9的上方形成为旋涡状。热管5的散热部5B延伸到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在保护壳3的侧部处扭转,热管5形成为沿着保护壳3的两侧缘和上缘。
[0130]该结构中,热量从发热源7借助热管5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散热,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不容易传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3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电池9是内部具有NFC天线的电池9,则通过将热管5形成为旋涡状,从而热管5作为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可通过热管5来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32]图18A、图18B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8A、图18B中,对与图17A、图17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来表不,省略其说明。
[0133]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5的受热部5A与图18A、图18B中的结构同样地以抵接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与发热源7对应的面的中央部。热管5的一部分抵接于电池9的侧缘而延伸,并以沿保护壳3的上方和侧部的方式弯折而在电池9的上方形成为旋涡状。热管5的散热部5B延伸到与电池9对应的面的中央位置,并终止于上述的非握持部的区域B、D。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在保护壳3的侧部处扭转,热管5形成为沿着保护壳3的两侧缘和上缘。
[013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5构成为作为NFC天线而发挥作用。即,在热管5的受热部5A和散热部5B分别形成有用于输出电压的电极21,该各电极21、21经配线23分别与内置于电池9中的NFC天线(未图示)的电极2 2连接。电池9的NFC天线与未图示的读写电路连接。这样,通过将电池9内部的NFC天线与热管5连接起来,从而可提高接收灵敏度。
[013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管5与电池9内部的NFC天线连接,并且,将热管5形成为旋涡状,由此可确保多的匝数,其结果是,可提高阻抗,可得到接收灵敏度高的天线。由此,可提高NFC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0136]此外,由于以分体部件构成热管5即天线和电池9,因此,即使任一方发生不良情况,仅更换发生该不良情况的一方即可,与将天线一体地安装于电池9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成本。
[013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借助热管5使壳体内部的热量均衡而朝向非握持部的区域扩散,可抑制向保护壳3的背面的握持部的热传导。因此,可防止发热源7的高温异常,由于以非握持部作为散热部5B,因此热量不容易传导到手上,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服。
[0138]另外,在图9A、图9B至图18A、图18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将热管5安装于保护壳3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7A、图7B所示地直接将热管5安装于壳体的背面。在该情况下,上述的保护壳3不是必需的,在壳体20的后盖(壳部)14直接粘贴热管5。
[0139]此外,也可以粘贴热管5的同时在保护壳3的内表面粘贴图5A、图5B所示的石墨片。
[0140]此外,在图13A、图13B、图15A、图15B、图17A、图17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热管5与内置在电池9中的NFC天线连接而作为NFC天线发挥作用,但即使在电池9中未内置NFC天线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热管5作为单独的NFC天线发挥作用。
[0141]以上在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智能手机I作为移动式电子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适合于例如手写面板终端、便携式电话等在板状壳体搭载有计算机的被称为“智能装置”的设备等。
[0142]标号说明
[0143]1:智能手机(电子设备)
[0144]3:保护壳(壳部)
[0145]5:热管(热传导部件)
[0146]5A:受热部
[0147]5B:散热部
[0148]7:发热源
[0149]9:电池
[0150]10:石墨片(热传导部件)
[0151]12:组合体
[0152]14:后盖(壳部)
[0153]20:壳体
[0154]21、22:电极
【主权项】
1.一种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该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具备薄型的热传导部件,该热传导部件被配置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与设置于该壳体的背面的壳部之间的间隙中,在与发热源对应的面上配置有受热部,在非握持部处配置有散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作为内置于所述电子设备中的NFC天线的接收辅助部件发挥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作为NFC天线发挥作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被粘贴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壳部中的任一方。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部是所述壳体的后盖。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部是外置的保护壳。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部被配置在与电池对应的面。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部被配置成避开与电池对应的面。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热管。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石墨片。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石墨烯。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金属板。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式电子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部件是多个热传导部件的组合。
【文档编号】H04M1/21GK205681514SQ201490000992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4年9月26日 公开号201490000992.1, CN 201490000992, CN 205681514 U, CN 205681514U, CN-U-205681514, CN201490000992, CN201490000992.1, CN205681514 U, CN205681514U, PCT/2014/75592, PCT/JP/14/075592, PCT/JP/14/75592, PCT/JP/2014/075592, PCT/JP/2014/75592, PCT/JP14/075592, PCT/JP14/75592, PCT/JP14075592, PCT/JP1475592, PCT/JP2014/075592, PCT/JP2014/75592, PCT/JP2014075592, PCT/JP201475592
【发明人】青木博史, 稻垣义胜, 平泽壮史, 池田匡视
【申请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