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机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214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室外机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讯产品的室外机技术,具体是一种室外机柜。
现有通讯产品的室外机柜大多采用类似

图1、2所示结构。图1中空调置于配置区内,其没有考虑能防雨、防尘和强迫排风的温控舱的系统设计;虽然温控器和配置区是隔开的,但温控器的独立区域很小,不利于温控器自身散热;机柜的进出风口没有考虑滤雨设计;没有设置风道,温控器的冷风出来后自由弥散,不能有效制冷。
图2所示户外设备,其温控器置于门内侧,也存在以下问题(1)机柜的进出风口没有考虑滤雨设计;(2)无风道设计,温控器的冷风出来后自由弥散,不能有效制冷;(3)温控器的冷风口和热风口没有借用风道隔开,离得较近,所以有部分冷风出来后即顺热风口被抽走,降低了制冷效果。
总之,现有室外机柜的温控器可靠性较差,温控器外循环(即本身的散热)和内循环(对机柜内部的制冷)系统设计不够合理。①温控舱内没有强迫排风措施;②没有滤雨槽设计,所以通风用的百叶窗一旦进水就无法排出;③风道内没有隔板,导向板和收口等系列措施,冷风从风道吹出后基本上都弥散在机柜内,不能针对具体配置有效制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温控器外循环和风道内循环结构的室外机柜,以提高温控系统的可靠性,满足通讯产品对室外机柜的需求。
本室外机柜,包括机框(31)、设备舱、温控器(35)以及风道(36),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个温控舱(22),温控舱位于机框(31)的顶部,温控器部分置于温控舱内;所述风道(36)两侧面开有通风口(46),下半部向一侧倾斜,风道置于温控舱下方,风道一端和温控器的冷风出口对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独立的温控舱和改进的风道结构,将温控器外循环和风道内循环分离,提高了温控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好。
风道下半部为倾斜段,截面逐渐减小形成收口,当温控器的冷风进入风道并下行至倾斜段时,风向前移,压力逐渐增大,高压冷气流被导向插箱的单板区域,实现有效制冷。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室外机柜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现有室外机柜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机散热及对流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舱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图。
图3、4所示室外机柜的构成部分为遮阳板(8)、温控舱(22)、后左门(23)、右侧门(24)、配线区(25)、进出线口(26)、前右门(27)、底座(28)、标准插箱(29)、蓄电池舱(31)、机框(31)、前左门(32)、左侧门(33)、后右门(34)、置于温控舱(22)内的温控器(35)以及风道(36)等。
温控舱(22)位于机框(31)顶部位置,它是温控器(35)外循环(即温控器本身的散热)的独立空间,和柜内部没有空气对流。温控器所在空间的气体温度随着温控器的工作散热温度会越来越高,到一定值时温控器会自锁(即停止工作,进行自我保护),而且温控器周围环境的温度越高,它的制冷效率越低。因此有效地对温控器进行散热是温控方案的重点,本实用新型采用温控舱方案,温控器置于温控舱内,把温控器和柜内部及外界环境隔离,通过一整套的散热系统将温控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
温控舱如图5,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舱壳(1)、前百页窗(2)、前防尘网(3)、后舱壳(4)、后百叶窗(5)、后防尘网(6)及风扇盒(7),前百叶窗和前防尘网安装在前舱壳上,后百叶窗和后防尘网及风扇盒安装在后舱壳上,前后舱壳拼接后加上顶盖就形成温控舱。
此外,温控舱(22)部分还可设置遮阳板(21);前舱壳(1)的底部的前段部分开一排通风口(11),以增大通风面积;前、后舱壳(1、4)都有内置式滤雨槽(10)。
外界环境的空气在温控器的轴流风机的作用下由前百叶窗和前舱壳底部的前段部分的一排方形进风口(11)进入到温控器(35)内部,与经过温控器内部的压缩机和蒸发器或冷淋器发生热交换后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吹向后百叶窗,经过后百叶窗前端的风扇(7)作用,顺着百叶窗的开口方向几乎没有阻挡地排到周围环境中,如此循环。
上述温控舱的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前后百叶窗的叶于叶之间有6mm的重叠,背面都附防尘网,保证通风和防雨及防尘的整体效果,前后百叶窗可利用专用的工具拆卸;2)前舱壳的底部的前段部分是一排方形的通风口(11),一方面增大通风面积,另外可调节温控舱的风量分布,使分布均匀和前百叶窗一起作为进风口;3)前后舱壳都有内置式滤雨槽(10),即使有雨水通过前后百叶窗进入温控舱,也会通过滤雨槽流出,而不会进入温控舱内部。
4)后舱壳上装有风扇盒(7),强迫抽风,风扇盒倾斜了一定角度,可将温控器通过水平和垂直风口排出的热风最大限度地抽出温控舱,同时一定的角度有利于风扇的风向和百叶窗的开口方向相同,使风扇的出风几乎不受阻挡,另外,热空气的密度相对较低,积聚在温控舱的上半部分,倾斜了一定角度的风扇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热空气抽出温控舱,大大提高了散热效果;5)温控舱的顶部加了遮阳板(8),与温控舱之间形成空气隔热层(9),减少了太阳光对温控舱的传导和辐射热。
风道结构如图6a所示,风道的两侧面开有通风口(46),下半部向一侧倾斜,且风道截面逐渐减小。风道置于温控舱下方,风道的没有收口的一端和温控器的冷风出口对接,风道贯穿左右19英寸配置区,延伸到接近柜底部。
图6b为风道的一典型实施例。风道由外板(41)、内板(42)、带有左右导向板(44、45)的隔板(43)拼接而成,外板和内板上有通风口(46),隔板(43)置于外板和内板之间,拼接后所述导向板正好和通风口下边沿对齐,冷风经过导向后顺通风口吹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取消隔板,通风口的位置可以改变。风道设计的特点在于它的立体导向及增强气压作用,体现在风道下部的截面逐渐减小的倾斜段,以及风道内部的隔板及左右导向板。
当温控器的冷风进入风道并下行至倾斜段时,一方面风向产生变化,风向前移,集中到插箱的单板区域,有效制冷;另一方面,风道下半部截面逐渐减小形成收口,根据空气流动的截面积和压力的关系,面积越小,压力越大,因此风道的收口将风道的冷气形成高压气流,强劲地吹向柜的内部。
同时风道的内部加有隔板及左右导向板,风道内的冷气被分成两股,分别流向左右导向板,左右导向板均有一定角度的倾角,有效地将风道内的冷气引到左右两个19英寸的配置区域,有效制冷。
权利要求1.一种室外机柜,包括机框(31)、设备舱、温控器(35)以及风道(36),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个温控舱(22),温控舱位于机框(31)的顶部,温控器部分置于温控舱内;所述风道(36)两侧面开有通风口(46),下半部向一侧倾斜,风道置于温控舱下方,风道一端和温控器的冷风出口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外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6)由外板(41)、内板(42)、带有左右导向板(44、45)的隔板(43)拼接而成,外板和内板上有通风口(46),隔板(43)置于外板和内板之间,左、右导向板用于将冷风导向相应的通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外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6)的截面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外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舱(22)包括前舱壳(1)、前百页窗(2)、前防尘网(3)、后舱壳(4)、后百叶窗(5)、后防尘网(6)及风扇盒(7),前百叶窗和前防尘网安装在前舱壳上,后百叶窗和后防尘网及风扇盒安装在后舱壳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室外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舱(22)上安装有遮阳板(8)。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室外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舱(22)前舱壳的底部的前段部分设置一排通风口(1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室外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舱(22)前、后舱壳都有内置式滤雨槽(10)。
专利摘要一种室外机柜,包括机框、设备舱、温控器、风道以及温控舱,温控舱位于机框顶部,温控器部分置于温控舱内;所述风道两侧面开有通风口,下半部倾斜,风道和温控器的冷风出口对接。采用独立温控舱,将温控器外循环和风道内循环分离,大大提高了温控系统的可靠性,由于风道的特殊设计,当温控器的冷风进入风道并下行至倾斜段时,风向前移,压力逐渐增大,高压冷气流被导向单板区域实现有效制冷。
文档编号H05K5/00GK2497512SQ0124618
公开日2002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24日
发明者何朝来 申请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