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型前面板布局设计的以太网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1555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新型前面板布局设计的以太网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以太网交换机,尤其涉及一种外接口数量可超过50个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构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网、校园网,而且,宽带也逐渐地进入了家庭,因此以太网交换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相关结构设计标准的限制,1U高(44.45mm)的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空间只有440mm×44.5mm左右,在此限定的空间内,一般的1U高的以太网交换机前面板只能设置有48个前端口,若想将外接口数目设置为50个或超过50,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布局要能满足可制造性的需求;2)布局要为厂商、产品等标志标识留足够的空间;3)布局要为设备指示灯留足够的空间4)布局要满足产品人性化的要求。但由于受到前面板尺寸的限制,若想将前端口设置超过48个,前面板的布局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面板设计,该以太网交换机8的前面板的左边设计为整体设备的指示灯区81,中间位置布设有48个前端口82,右上方设计为贴厂商、产品标识的标识区83,右下方设计为配置口84。这种以太网交换机前面板设计的缺点在于左边指示灯区过多,浪费空间。而右上方的厂商、产品的标识区域又太小,造型空间不足,不能够满足使购买者清楚看清标识的要求,而且前端口只能设置48个。
图2所示为另一种现有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9面板,在这一设计中,前端口91从下边(从图面上看)起开始设计,厂商、产品的标识区域92、设备指示灯区93及配置口94合在一起设置在前面板的右侧,这样设计的前面板虽然增加了造型空间可以满足使购买者清楚看清标识的要求,但前端口的数目依然只能达到48个,而无法增加。
还有一种为增加前端口数目而将多个以太网交换机进行堆叠的设计,虽然以太网换机堆叠虽然能够组成可提供更多前端口的交换机为更多用户提供接入服务,但通过堆叠组成的以太网交换机占有的空间大,成本高,而且如果对前端口数目要求地不是太多,仅仅是50个,或在50-60之间时,这种设计的以太网就造成了比较大的浪费。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以成本较低且能提供前端口数目不少于50个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前端口数为50个以上(包括50个)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以太网交换机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外壳、容纳在外壳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口模块和集成模块,所述外壳收容空间由第一、第二侧壁及上、下壁围设而成,并且所述外壳设有标识区,所述前端口模块设置有48个前端口,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扣板、与扣板电性连接的连接器、设置在扣板一个侧面上的配置口模块和指示灯模块以及设置在扣板另一个侧面上的附加端口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上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设置在扣板上侧,所述附加端口模块设置在扣板下侧。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一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前端口模块与外壳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二侧壁延伸并与外壳上壁边缘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上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设置在扣板上侧,所述附加端口模块设置在扣板下侧。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二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外壳第一侧壁与前端口模块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一侧壁延伸并与外壳上壁边缘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方式,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设置在扣板下侧,所述附加端口模块设置在扣板上侧。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一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前端口模块与外壳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二侧壁延伸并与外壳下壁边缘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方式,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设置在扣板下侧,所述附加端口模块设置在扣板上侧。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二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外壳第一侧壁与前端口模块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一侧壁延伸并与外壳下壁边缘相连。
根据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附加端口模块的附加端口数目的优选范围为2-4个。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述以太网交换机通过一个连接器及一个扣板,当将配置口设置扣板上侧时,扣板下侧可以设置更多的附加端口,当配置口设置在扣板下侧时,扣板上侧可以设置更多的附加端口,从而增加了以太网交换机的全部端口数目,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以太网交换机尺寸的限制而难以增加端口数目的缺陷,而且,由于仅增加了一个扣板以及一个连接器,而且,所述扣板及连接器可以自行制造,也可以从市场上批量购买成品来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以太网交换机的制造成本较低。另外,由于多加了一个扣板,设备的指示灯模块可以放置在扣板的上侧或下侧,从而增加了指示灯模块放置位置的灵活性,而且,通过将指示灯模块与标识区放置在一起,有利于节省空间,也有利于使得标识区尺寸足够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了50个以上(包括50个)的外接接口在1U高的空间内的合理布局,而且布局能够满足造型及设备指示灯对空间的需求。


图1为一种现有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现有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以太网交换机去掉外壳并组装在电路板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6为图4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的前面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3-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100包括外壳10以及设置在外壳10内的前端口模块20和集成模块30。
所述外壳10由片状金属材料构成,包括上壁11、下壁13、连接上、下壁11、13的第一、第二侧壁12、14、由上壁11、下壁13与第一、第二侧壁12、14围设而成的收容空间(未标号)以及封闭所述收容空间后部开口的后壁(未图示)。所述外壳第二侧壁14朝向第一侧壁12的方向延伸有用于放置厂商或产品标识的延伸片141。由于延伸片141主要用于贴标识,因此可将其称为标识区。
所述前端口模块20为纵长型,包括前端面22、第一、第二端面23、24、下端面25、后端面(未图示)、自前端面22开设并向后端面方向凹入的若干前端口221以及自下端面向下垂直延伸的若干定位脚251。所述前端口221在纵长方向上设置为两排,每排24个,共有48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口模块20设置在收容空间内并且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壁22邻近第一侧壁11。
所述集成模块30设置在收容空间内并位于前端口模块20的第二端面23与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之间。所述集成模块30包括扣板34、设置在扣板34上方并从邻近前端口模块20起顺序排列的配置口模块31、邻近配置口模块31设置的设备指示灯32以及邻近设备指示灯32设置的模式按键33、设置在扣板34下方从邻近前端口模块20起顺序排列的附加端口模块36及导光柱35、以及设置在扣板34下侧及附加端口模块36后侧的连接器37。所述扣板34为一个尺寸较小的电路板,连接器37可以是设置在扣板34的邻近外壳10后壁位置处的板对板连接器,连接器37电性连接安装有以太网交换机100的电路板700上的电路与扣板34上的对应电路。上述设备指示灯32及导光柱35共同组成以网交换机100的指示灯区。
当将所述以太网交换机100组装到电路板700时,前端口模块20的定位脚251插入电路板700的定位孔(未图示)中。前端口221内的引脚(未图示)与电路板700上对应电路电性连接,集成模块30上的元件通过连接器37与电路板700上的对应电路电性连接。
图3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以太网交换机的面板示意图,当前端口模块20与集成模块30组装到外壳10的收容空间内时,外壳10的延伸片141正好放置在集成模块30的模式按键33侧边的空间处。在本实施例中,附加端口模块36的附加端口为4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2个。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还可以有多种变形。延伸片141可以设置与上壁11连接,也可以设置与下壁13连接,或者,延伸片也可以设置为沿从第一侧壁12向第二侧壁14方向延伸,当然从第一侧壁12延伸的延伸片可以与上壁11连接,也可以与下壁13连接。集成模块30也可以设置在外壳10的收容空间内并且位于第一侧壁12与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面23之间。集成模块30的配置口模块31与指示灯32也可以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与导光柱35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另外,附加端口模块36的附加端口数目的优选范围是24。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方式的盒式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前面板的布局设计方式。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一侧壁12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其中,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二侧壁14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上壁11连接,附加端口模块36的附加端口为2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0个。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一侧壁12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及导光柱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其中,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二侧壁14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上壁11连接,附加端口为3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1个。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及导光柱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面23,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一侧壁12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上壁11连接,附加端口为3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1个。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第一端面23,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一侧壁12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上壁11连接,附加端口为2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0个。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二侧壁12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面23,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一侧壁12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上壁11连接,附加端口为4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2个。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面23,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一侧壁12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下壁13连接,附加端口为4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2个。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面23,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一侧壁12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下壁13连接,附加端口为3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1个。
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二侧壁14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一端面23,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一侧壁12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下壁13连接,附加端口为2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0个。
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一侧壁12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二端面24,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二侧壁14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下壁13连接,附加端口为4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2个。
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一侧壁12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二端面24,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二侧壁14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下壁13连接,附加端口为3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1个。
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前面板示意图,其中,前端口模块20邻近外壳10的第一侧壁12设置,配置口模块31、指示灯32及模式按键33按顺序设置在扣板34的下方,而附加端口模块36设置在扣板34的上方,其中配置口模块31邻近前端口模块20的第二端面24,外壳10的标识区从第二侧壁14延伸并与外壳10的下壁13连接,附加端口为2个,因此,以太网交换机100的全部端口有50个。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新型前面板布局设计的以太网交换机,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外壳、容纳在外壳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口模块和集成模块,所述外壳收容空间由第一、第二侧壁及上、下壁围设而成,并且所述外壳设有标识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扣板、与扣板电性连接的连接器、设置在扣板一个侧面上的配置口模块和指示灯模块以及设置在扣板另一个侧面上的附加端口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设置在扣板上侧,所述附加端口模块设置在扣板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一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前端口模块与外壳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二侧壁前边缘延伸并与外壳上壁边缘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二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外壳第一侧壁与前端口模块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一侧壁前边缘延伸并与外壳上壁边缘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设置在扣板下侧,所述附加端口模块设置在扣板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一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前端口模块与外壳第二侧壁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二侧壁前边缘延伸并与外壳下壁边缘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口模块邻近外壳第二侧壁设置,所述配置口模块与指示灯模块位于外壳第一侧壁与前端口模块之间,所述外壳标识区自外壳第一侧壁前边缘延伸并与外壳下壁边缘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端口模块的附加端口为2个。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端口模块的附加端口为3个。
10.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以太网交换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端口模块的附加端口为4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新型前面板布局设计的以太网交换机,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外壳、容纳在外壳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口模块和集成模块,所述外壳收容空间由第一、第二侧壁、上、下壁及后壁围设而成,并且所述外壳设置有延伸向收容空间前开口以附上标识的标识区,所述前端口模块设置有48个前端口,所述集成模块包括扣板、与扣板电性连接的连接器、设置在扣板一个侧面上的配置口模块和指示灯模块以及设置在扣板另一个侧面上的附加端口模块,所述连接器为板对板连接器,设置在扣板的邻近外壳后壁处,所述附加端口模块的附加端口可以是2-4个。
文档编号G12B9/00GK2720574SQ200420073108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日
发明者杨守亮 申请人:杭州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