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2411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枢轴,尤指一种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
技术背景请参照美国专利公开编号第20040025298号的Elevation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display专利案,其包括一个组合才反30与 一个挡板42。所述的组合 板30具有一个形成在辅助板31上的锁定部位33,而所述的挡板42在一端设有 一突出部位46。凭借所述的挡板42的突出部位46进入辅助板31的锁定部位 33之后,可以达到限制枢轴10枢转的极限角度。所述的现有结构在实用上仍有缺点存在,因产品自身都有重量,故产品在 枢转展开至极限时,挡板42的突出部位46将会承受辅助板31的锁定部位33 的负荷,而此时单薄的挡板42结构将会首当其冲,在突出部位46的位置变形 损坏,导致失去限制枢转角度的功能,更甚者将完全失去枢转时的紧迫效果。再者,目前市面上许多电子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等,已经会经常附加其 它的接口设备,例如在笔记型计算机屏幕外框加装网络视讯摄影机、或是外接 小型扬声器、或是无线网络接收天线、或卫星定位装置等等会增加额外重量的 物品,导致笔记型计算机屏幕展开至最大角度之后,必须承受相当大的负载, 而前述的现有结构将无法克服这些问题,因此,故有改良的必要。因此,本实用新型想排除或至少减轻背景技术所遭遇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 以承受高负载的枢轴结构,并提供一种可确实定位于展开位置,并可减小枢轴 体积的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轴件,所述的轴件具有第一段与第二段;一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的一端结合于所述的轴件的第一段,所述的连接件同时可以带动所述的轴件枢转;一轴座,供所述的轴件第二^a穿伸,所述的轴座与所述的轴件产生相对枢 转关系,所述的轴座包括两定位部,且所述的两定位部设在同一轴线位置;两限位片,供所述的轴件第二段穿伸,同时所述的轴件带动所述的两限位 片枢转,所述的两限位片分别设有一限位部,所述的限位部选择性挡止在所述 的轴座的两定位部;一弹性装置,所述的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的轴件的第二段,控制所述的轴 件与所述的轴座相对枢转时,可定位于任何开启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1 .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中双重定位部与双重限位片的设计, 可以确实达到角度限制的要求,更加确实达到定位于定位角度的设计,同时因 为双重定位的设计而不会发生强迫枢转枢轴令枢轴损坏的情事,并可承受高负 载。2.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中所述的定位部由所述的轴座凸伸, 所述的限位片利用第 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距离不相等的关系而形成限位部,限位 部挡止在定位部,达到定位角度的要求,无须额外增加空间容置定位部与限位 部,可节省空间。


图1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一实施例的前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枢轴沿图1中4-4剖面线所Jf又的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枢轴图4的沿续,表枢轴展开至极限状态;图6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枢轴第二实施例的前视图;图IO是本实用新型枢轴沿图6中10-10剖面线所取的剖面图; 图ll是本实用新型枢轴图IO的沿续,表枢轴展开至极限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lO-轴件;ll-第一段;12-第二段;121-结合段;13-挡部; 14-结合件;20-连接件;21-连接孔;30-轴座;31-第一面;311-枢孔;312-定位 部;313-卡孔;314-卡孔;32-第二面;33-定位块;331-枢孔;332-卡块;333-定位部;40-限位装置;41-限位片;411-连接孔;42-第一部位;421-限位部;43-第二部位;50-弹性装置;51-弹片;52-塾片;60-调整组;61-垫片;62-定位件; 621-枢孔;622-卡块;623-抵接面;624-第一容部;625-第二容部;626-第三容 部;63-调整座;631-第一调整部;632-第二调整部;633-第三调整部;634-调整 面;635-凸部;64-调整片;641-凹缺。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图式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 图、立体分解图与前视图。本实用新型的枢轴包括一轴件10、 一连接件20、 一 轴座30、 一限位装置40与一弹性装置50;其中
所述的轴件IO具有第一段11与第二段12,且在所述的第一段11与第二段 12之间环设有一挡部13。所述的轴件10第一段11以及第二段12的横截面分 别设为非圓形状。而所述的轴件10的第二段12末端形成有一螺紋状的结合段 121,以供螺接一具有螺紋孔的结合件14。
所述的连接件20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其第一端是连接于可枢转的产品上, 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的屏幕。而所述的连接件20的第二端设有一连接孔21,所述 的连接孔21对应于所述的轴件10第一段11形成非圆形孔,以所述的连接孔21 结合于所述的轴件10的第一段11,用来带动所述的轴件IO使所述的轴件10相 对于所述的轴座30转动。
所述的轴座30具有呈垂直的第一面31与第二面32,第一面31设有一枢孔 311是供所述的轴件10第二段12枢接穿伸,且使所述的轴件10的挡部13抵接 在所述的第一面31,所述的第二面32是供固定在产品上,例如笔记型计算机的 主机。所述的第一面31在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定位部312,而所述的第一面31邻近所述的定位部312则设有一^1^孔313。所述的第一面31上结合有一定位块 33,所述的定位块33内开设一枢孔331,以供所述的轴件10的第二段12穿伸, 并可产生相对的枢转关系。所述的定位块33相对于所述的第一面31卡孔313 的位置并突设有一""^块332,所述的卡块332是结合于所述的卡孔313内,使所 述的定位块33不致相对于所述的第一面31转动,所述的卡孔313与所述的卡 块332之间i殳有一定位部333,两定位部312、 333朝向同一方向凸伸,且两定 位部312、 333设在同一轴线位置。所述的限位装置40包含有两限位片41,所述的两限位片41分别设有一连 接孔411,其中所述的连接孔411与所述的连接件20的连接孔21呈相同形状, 且对应于所述的轴件IO第一段11的非圓形状。所述的限位片41形成有第一部 位42与第二部位43,其中第一部位42到连接孔411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二部位 43到连接孔411中心的距离,第一部位42与第二部位43相接处形成有一限位 部421,所述的限位片41相对于所述的轴座30枢转,利用所述的限位部421挡 止在所述的定位部312、 333,达到限制枢转角度。所述的两限位片41分别设在所述的定位部312、 333凸伸的一侧,其中的 一限位片41恰位于所述的轴座30与所述的定位块33之间。利用双重定位部312、 333的设计,确实达到限制枢转角度的功效,同时搭配两个限位片41的设计, 让枢轴具有双重定位的功效,更加确实达到定位于定位角度的"i殳计。同时所述 的定位部312、 333由所述的轴座30与定位块33凸伸,所述的限位片41因第 一部位42与第二部位43距离不相等的关系而形成所述的限位部421并挡止在 所述的定位部312、 333,达到定位角度的要求,无须额外增加空间容置定位部 312、 333与限位部421,可节省空间。所述的弹性装置50是套设在所述的轴件10的第二段12,且位于所述的轴 座30定位块33与所述的结合件14之间,用来提供承受压缩的效果。所述的弹 性装置50包含有数两两相对的盘型弹片51与数垫片52,所述的垫片52并安插 在两两相对的盘形弹片51之间,以减少盘形弹片51之间组件的磨耗,其中所 述的垫片52是随着所述的轴件IO—起旋转,所述的弹性装置50控制所述的轴 件10与所述的轴座30相对枢转时,可定位于任〗可开启位置。参照图4与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枢轴第一实施例展开至极限的状态图。当 所述的轴件10与所述的连接件20相对于所述的轴座30枢转时,所述的限位装置40的限位片41被限制在所述的轴件10第二段12,同时所述的限位装置40 被所述的轴件IO连动进行枢转。当本实用新型使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时,图4表 示为屏幕与主机呈盖合,图5表示为屏幕与主机呈展开至极限,当所述的连接 件20连动所述的轴件10,所述的轴件10同时连动所述的限位装置40,所述的 限位装置40相对于所述的轴座30枢转,利用所述的两限位片41的限位部421 分别挡止在所述的轴座30的定位部312,与所述的定位块33的定位部333(图中 未示),达到展开至极限的目的,同时双重的限位部421与定位部312、 333的设 计,使得所述的连接件20与所述的轴座30确实展开在极限位置,而不会有发 生所述的连接件20继续相对所述的轴座30向下掀开的情事,导致强迫往下掀 开而损坏枢轴。除此之外,利用本实用新型枢轴的设计,更可达到缩小枢轴整 体结构的效果,符合轻小化的设计诉求,同时兼顾承受高负载。参照图6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 图、立体分解图与前视图。第二实施例的枢轴与第一实施例最大差相反于于增 加了一调整组60;其中所述的轴件10第一段11连接于所述的连接件20第二端 的连接孔21,所述的连接件20第一端连接于可枢转的产品上,所述的轴件10 第二段12穿伸于所述的限位装置40、所述的轴座30、所述的调整组60与所述 的弹性装置50,并以所述的结合件14螺接所述的轴件10的结合段121。同时 所述的挡部13挡设在所述的限位装置40其中的一限位片41。所述的轴件10是 可相对于所述的轴座30、所述的调整组60枢转。所述的轴座30具有第一面31与第二面32,第一面31设有所述的枢孔311 是供所述的轴件10第二段12枢接穿伸,第二面32是供固定在产品上,例如笔 记型计算机的主机。所述的第一面31在一侧设有一体成型的定位部312,其中 所述的定位部312可由所述的第一面31冲压而形成向外突长,所述的第一面31 邻近所述的定位部312则设有两卡孔313、 314。所述的第一面31上结合有一定 位块33,所述的定位块33内开设一枢孔331,以供所述的轴件10的第二段12 穿伸,并可产生相对的枢转关系。所述的定位块33相对于所述的第一面31第 一-^孔313的位置并突设有一^^块332,所述的卡块332是结合于所述的卡孔 313内,使所述的定位块33不致相对于所述的第一面31转动,所述的定位块 33在一侧i殳有一体成型的定位部333,其中所述的定位部333可由所述的定位 块33沖压而形成向外突长,两定位部312、 333朝向不同方向凸伸,且两定位 部312、 333设在同一轴线位置。所述的限位装置40包含有两限位片41实施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多 作赘述。
所述的两限位片41分别设在所述的两定位部312、 333凸伸的一侧,利用 双重定位部312、 333的设计,确实达到限制枢转角度的功效,同时两个限位片 41的设计让枢轴具有双重定位的功效,更加确实达到定位于定位角度的设计。 所述的两限位片41分别位于所述的轴座30与所述的定位块33的外侧。
所述的调整组60包含有一垫片61、 一定位件62、 一调整座63与一调整片 64。所述的垫片61位于所述的限位片41与所述的定位件62之间,提供防止磨 耗的功效,同时所述的垫片61、所述的调整座63与所述的调整片64随着所述 的轴件IO枢转。
所述的定位件62设有一枢孔621,并突设有一"^"块622,所述的卡块622 恰可凸伸在所述的轴座30的第二卡孔314,令所述的定位件62固定在所述的轴 座30,两者无法相对旋转。所述的定位件62相反于卡块622的一面形成一抵接 面623,所述的抵接面623设有三个容部624、 625、 626,其中第一容部624与 第二、第三容部625、 626相邻一百八十度,且分别位于"fe接面623的不同半径 的位置,且第三容部626相通于所述的枢孔621。
所述的调整座63朝向所述的定位件62抵接面623的 一 侧凸设有三调整部
631、 632、 633,其中第 一调整部631与第二、第三调整部632、 633相邻一百 八十度,且分别位于调整座63的不同半径的位置,所述的容部624、 625、 626 与所述的调整部631 、 632、 633选择性啮合。所述的调整座63相反于调整部631、
632、 633的一侧形成凹凸不平的调整面634,其中所述的调整面634的四个角 落分别凸设有一凸部635,利用凸部635而与调整面634形成阶级落差。
调整片64呈盘状,具有较佳变形能力,形成具有弧度的片体,所述的调整 片64的四个角落分别形成一凹缺641,所述的凹缺641恰可容置所述的调整座 63的凸部635,其中凹缺641与凸部635分散在四个角落具有分散抵压力,而 使调整组60平均受力。利用调整片64弧度的特征,使调整座63的凸部635穿 伸于凹缺641,且调整片64与调整面634之间常态性保有间距,当调整座63向 调整片64挤压时,使所述的调整组60具有些^t调整空间,而以所述的弧状的 调整片64吸收调整座63相对于定位件62枢转所形成的位移量。
所述的弹性装置50是套设在所述的轴件10的第二段12,且位于所述的调整组60与所述的结合件14之间,用来提供承受压缩的效果。所述的弹性装置50包含有数两两相对的盘型弹片51与数垫片52,所述的垫片52并安插在两两 相对的盘形弹片51之间,以减少盘形弹片51之间组件的磨耗,其中所述的盘 形弹片51是随着所述的轴件IO—起旋转。参照图IO与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枢轴第二实施例展开至极限的状态图。 当所述的轴件10与所述的连接件20相对于所述的轴座30枢转时,所迷的限位 装置40的限位片41被限制在所述的轴件10第二段12,同时所述的限位装置 40被所述的轴件IO连动进行枢转。第二实施例利用调整组60而增加轴件10相 对轴座30转时的顺畅度,图IO表示为屏幕与主机呈盖合,图ll表示为屏幕与 主机呈展开至极限,当所述的连接件20连动所述的轴件10,所述的轴件10同 时连动所述的限位装置40,所述的限位装置40相对于所述的轴座30枢转,利 用所述的两限位片41的限位部421分别挡止在所述的轴座30的定位部312,与 所述的定位块33的定位部333,达到展开至极限的目的,同时双重的限位部421 与定位部312、 333的设计,使得所述的连接件20与所述的轴座30确实展开在 极限位置,而不会有发生所述的连接件20继续相对所述的轴座30向下掀开的 情事,导致强迫往下掀开而损坏枢轴。除此之外,利用本实用新型枢轴的设计, 更可达到缩小枢轴整体结构的效果,符合轻小化的设计诉求,同时兼顾承受高 负载。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 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中双重定位部与双重限位片的设计, 可以确实达到角度限制的要求,更加确实达到定位于定位角度的设计,同时因 为双重定位的设计而不会发生强迫枢转枢轴令枢轴损坏的情事,并可承受高负 载。2. 本实用新型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中所述的定位部由所述的轴座凸伸, 所述的限位片利用第一部位与第二部位距离不相等的关系而形成限位部,限位 部挡止在定位部,达到定位角度的要求,无须额外增加空间容置定位部与限位 部,可节省空间。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轴件,所述的轴件具有第一段与第二段;一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的一端结合于所述的轴件的第一段,所述的连接件同时可以带动所述的轴件枢转;一轴座,供所述的轴件第二段穿伸,所述的轴座与所述的轴件产生相对枢转关系,所述的轴座包括两定位部,且所述的两定位部设在同一轴线位置;两限位片,供所述的轴件第二段穿伸,同时所述的轴件带动所述的两限位片枢转,所述的两限位片分别设有一限位部,所述的限位部选择性挡止在所述的轴座的两定位部;一弹性装置,所述的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的轴件的第二段,控制所述的轴件与所述的轴座相对枢转时,可定位于任何开启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座设 有一枢孔,所述的枢孔提供所述的轴件穿伸,所述的轴座其中的一定位部设在 邻近所述的枢孔处,所述的轴座还包括有一定位块,所述的定位块结合于所述 的轴座,所述的定位块同时设有一枢孔,所述的枢孔提供所述的轴件穿伸,所 述的轴座另 一定位部设在所述的定位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定位 部朝同 一 方向凸伸,其中 一 限位片位于所述的轴座与所述的定位块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定位 部朝不同方向凸伸,所述的两限位片分别位于所述的轴座与所述的定位块的外 侧。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座设 有一"^i^孔,所述的定位块相对于所述的轴座卡孔的位置突设有一^i^块,所述的 卡块是结合于所述的卡孔内。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一调整座,所述的调整座穿伸于所述的轴件,并设在所述的轴座与所 述的调整组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组 包括一定位件与一调整座,所述的定位件结合于所述的轴座,所述的轴件同时带动所述的调整座枢转,所述的定位件与所述的调整座接触的一面,所述的定 位件设有数个容部,所述的调整座设有数个调整部,其中所述的容部与所述的 调整部选择性啮合。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座还包括有一调整片,所述的调整座相反于调整部的一面设有设凸部,所述的调 整片呈弧状片体,同时所述的调整片的周缘设有数个凹缺,所述的凹缺对应于 所述的凸部。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座设 有一-)^孔,所述的定位件相对于所述的轴座卡孔的位置突设有一^^块,所述的 卡块是结合于所述的卡孔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件 第二段设为结合段, 一结合件螺锁在所述的结合段,所述的弹性装置是套设在 所述的轴件的第二段,且位于所述的轴座定位块与所述的结合件之间,以供承 受压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承受高负载的枢轴,其包括一轴件;一连接件同时可以带动所述的轴件枢转;一轴座,供所述的轴件穿伸,所述的轴座与所述的轴件产生相对枢转关系,所述的轴座包括两定位部,且所述的两定位部设在同一轴线位置;两限位片,供所述的轴件穿伸,同时所述的轴件带动所述的两限位片枢转,所述的两限位片分别设有一限位部,所述的限位部选择性挡止在所述的轴座的两定位部;一弹性装置;凭借所述的轴件、连接件与轴座三者之间限制枢转的关系,而可达到承受高负载的效果。
文档编号H05K7/16GK201137630SQ20082000151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日
发明者陈致军 申请人:陈致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