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294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具,具体地,涉及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
背景技术
集装箱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集装箱运输钢巻和钢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
由于钢巻和钢板自重较重,对装箱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较高。作为一般物流企业,钢巻
和钢板装载集装箱的主要设备是叉车和行车,但由于钢巻和钢板体积大、自重高,致使采用
叉车和行车受到了诸多限制采用铲车,一般需要有专用的平台或将箱子吊到地面,费时且
存在一定的风险;采用行车,目前由于吊具限制,还无法将货物装入箱内。
综上,利用现有技术完成集装箱运输钢巻和钢板的运输存在诸多问题集装箱需
吊离车辆、受到场地限制、装载效率低和安全无法保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以实现集装
箱不吊离车辆,直接用行车装载,消除场地限制,提高装载效率和安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包括伸
长臂、水平设置的两条吊挂臂、连接框架和两根钢丝绳,所述伸长臂的一端设置于连接框架
的顶部,所述两条吊挂臂均与所述伸长臂平行;所述两条吊挂臂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框架的
底部;所述伸长臂、连接框架和两条吊挂臂所在平面形成"C"字状一侧开口的框式结构;所
述伸长臂两端分别设有吊挂孔;所述两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吊挂孔中,另一 头与行车的吊钩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两条吊挂臂上对称的设置有多个挂孔,用于悬挂吊装物品。 进一步地,所述伸长臂是长度为3-5米的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两条吊挂臂均是长度为3-5米的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架是高度为600-800mm的三角形钢板,以便可以通过行车 升降控制堆放高度及方便进出。 进一步地,在所述两根钢丝绳中的任一根钢丝绳上设有手拉葫芦,通过调节吊钩 与吊具间的连接距离调整吊装物品的重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C"形的框式结构,实现集装箱不吊离车辆,直接用行车装载 吊装物品,消除场地限制,提高装载效率的优点。通过利用此集装箱装箱吊具可縮短钢巻、 钢板装箱时间50%以上,物流企业或工厂将不再会因为场地或设备的限制导致货物无法及 时装箱。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7-钢丝绳;2-伸长臂;3-连接框架;4、5_吊挂臂;6-卸扣;8-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 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包括钢丝绳1、7 ;伸长 臂2 ;连接框架3 ;吊挂臂4、5 ;卸扣5 ;所要吊装的钢板8。 实施例一 伸长臂2的一端设置于连接框架3的顶部,两条吊挂臂4、5均与伸长臂2平行;两 条吊挂臂4、5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框架的底部;伸长臂、连接框架和两条吊挂臂所在平面形 成"C"字状一侧开口的框式结构;伸长臂2两端分别设有吊挂孔;两根钢丝绳1、7的一端 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吊挂孔中,另一头与行车的吊钩连接。两条吊挂臂4、5上对称的设置有 多个挂孔,用于悬挂吊装物品。伸长臂2是长度为3米的钢管。两条吊挂臂4、5均是长度 为3米的钢管。连接框架3是高度为600mm的三角形钢板,以便可以通过行车升降控制堆 放高度及方便进出。在两根钢丝绳1、7中的任一根钢丝绳上设有手拉葫芦,通过调节吊钩 与吊具间的连接距离调整吊装物品的重心。 本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使用步骤如下将包装好的钢板8用吊带穿好后,通过卸 扣6与挂钩连接或直接挂在吊挂臂4、5上,采用合适长度的吊带保证钢板8可顺利从集装 箱入口进入。上升行车吊钩,将吊具开口侧对准集装箱入口 ,使集装箱上侧箱板位于开口 内,移动行车使伸长臂2位于集装箱外部,而吊具的吊挂臂2及钢板8不受集装箱封闭的限 制从入口处移入集装箱内部,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利用伸长臂2和悬挂臂4、5之间存在的空 间,降下吊具,使钢板8落在集装箱的地面,最后卸下钢板8,将吊具移出集装箱,完成装运 过程。 实施例二 伸长臂2的一端设置于连接框架3的顶部,两条吊挂臂4、5均与伸长臂2平行;两 条吊挂臂4、5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框架的底部;伸长臂、连接框架和两条吊挂臂所在平面形 成"C"字状一侧开口的框式结构;伸长臂2两端分别设有吊挂孔;两根钢丝绳1、7的一端 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吊挂孔中,另一头与行车的吊钩连接。两条吊挂臂4、5上对称的设置有 多个挂孔,用于悬挂吊装物品。伸长臂2是长度为5米的钢管。两条吊挂臂4、5均是长度 为5米的钢管。连接框架3是高度为800mm的三角形钢板,以便可以通过行车升降控制堆 放高度及方便进出。在两根钢丝绳1、7中的任一根钢丝绳上设有手拉葫芦,通过调节吊钩 与吊具间的连接距离调整吊装物品的重心。 本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使用步骤如下将包装好的钢板8用吊带穿好后,通过卸扣6与挂钩连接或直接挂在吊挂臂4、5上,采用合适长度的吊带保证钢板8可顺利从集装 箱入口进入。上升行车吊钩,将吊具开口侧对准集装箱入口 ,使集装箱上侧箱板位于开口 内,移动行车使伸长臂2位于集装箱外部,而吊具的吊挂臂2及钢板8不受集装箱封闭的限 制从入口处移入集装箱内部,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利用伸长臂2和悬挂臂4、5之间存在的空 间,降下吊具,使钢板8落在集装箱的地面,最后卸下钢板8,将吊具移出集装箱,完成装运 过程。 实施例三 伸长臂2的一端设置于连接框架3的顶部,两条吊挂臂4、5均与伸长臂2平行;两 条吊挂臂4、5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框架的底部;伸长臂、连接框架和两条吊挂臂所在平面形 成"C"字状一侧开口的框式结构;伸长臂2两端分别设有吊挂孔;两根钢丝绳1、7的一端 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吊挂孔中,另一头与行车的吊钩连接。两条吊挂臂4、5上对称的设置有 多个挂孔,用于悬挂吊装物品。伸长臂2是长度为4米的钢管。两条吊挂臂4、5均是长度 为4米的钢管。连接框架3是高度为700mm的三角形钢板,以便可以通过行车升降控制堆 放高度及方便进出。在两根钢丝绳1、7中的任一根钢丝绳上设有手拉葫芦,通过调节吊钩 与吊具间的连接距离调整吊装物品的重心。 本集装箱装箱用吊具的使用步骤如下将包装好的钢板8用吊带穿好后,通过卸 扣6与挂钩连接或直接挂在吊挂臂4、5上,采用合适长度的吊带保证钢板8可顺利从集装 箱入口进入。上升行车吊钩,将吊具开口侧对准集装箱入口 ,使集装箱上侧箱板位于开口 内,移动行车使伸长臂2位于集装箱外部,而吊具的吊挂臂2及钢板8不受集装箱封闭的限 制从入口处移入集装箱内部,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利用伸长臂2和悬挂臂4、5之间存在的空 间,降下吊具,使钢板8落在集装箱的地面,最后卸下钢板8,将吊具移出集装箱,完成装运 过程。 现有技术安装1个钢板集装箱需要2小时,目前采用此吊具,可在30-45分钟内完 成吊装任务,并且工厂中只要有行车的场地都可装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伸长臂(2)、水平设置的两条吊挂臂(4、5)、连接框架(3)和两根钢丝绳(1、7),所述伸长臂(2)的一端设置于连接框架(3)的顶部,所述两条吊挂臂(4、5)均与所述伸长臂(2)平行;所述两条吊挂臂(4、5)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框架的底部;所述伸长臂(2)两端分别设有吊挂孔;所述两根钢丝绳(1、7)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吊挂孔中。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吊挂臂(4、5) 上对称的设置有多个挂孔。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伸长臂(2)是长度 为3-5米的钢管。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吊挂臂 (4、5)均是长度为3-5米的钢管。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3)是高 度为600-800mm的三角形钢板。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根钢丝绳(1、 7)中的任一根钢丝绳上设有手拉葫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装箱装箱用吊具,包括伸长臂(2)、水平设置的两条吊挂臂(4、5)、连接框架(3)和两根钢丝绳(1、7),伸长臂(2)的一端设置于连接框架(3)的顶部,两条吊挂臂(4、5)均与伸长臂(2)平行;两条吊挂臂(4、5)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框架的底部;伸长臂(2)两端分别设有吊挂孔;两根钢丝绳(1、7)的一端分别连接在相应的吊挂孔中。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集装箱需吊离车辆、受到场地限制、装载效率低和安全无法保障的缺陷,通过采用“C”形的框式结构的吊具,实现了集装箱不吊离车辆,直接用行车装载,消除场地限制,提高装载效率和安全的优点。
文档编号B66C1/12GK201545598SQ20092021839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5日
发明者张健, 白志敏, 盛世志 申请人:无锡宝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