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0705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耐皿成型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美耐皿成型机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美耐皿容器因具有耐高温与耐冲击等特质,人们常会使用美耐皿容器来容装物 品。美耐皿容器是通过美耐皿成型机高温成型获得,传统的美耐皿成型机是采用电热板给 模具加热,电热板安装在工作平台与机器模座之间,模具则安装在工作平台上,该结构工作 时,电热板发出的热量通过工作平台传递给模具,使模具达到成型工作所需要的温度,机器 模座安装在导柱上,可沿导柱上下移动,满足模具成型工作。这种形式的加热装置存在如下 缺陷1、电热板安装在工作平台与机器模座之间,产生的热量部分会传到机器模座上,使机 器模座及周边工作环境的温度升高,易烫伤操作者,安全性低,且操作者长期处在高温环境 下工作,极易影响身体健康。2、电热板发出的热量通过工作平台传递给模具,工作平台面积 较大且较厚,因而需要预热时间较长,影响成型作业,也极大地消耗电能,成本高,不符合节 能环保要求。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 热装置,改善工作环境温度。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工作安全性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 节电加热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包括有上下配合成型的上模具、下模具、上工作 平台及下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和下工作平台分别安装在上模座和下模座上,于上模具和 上工作平台之间设有上加热模组,上加热模组与上工作平台之间有上隔热单元间隔,而上 加热模组与上模具形成热导关系;于下模具和下工作平台之间设有下加热模组,下加热模 组与下工作平台之间有下隔热单元间隔,而下加热模组与下模具形成热导关系。所述上加热模组中具有上加热平板,上加热平板上设有嵌接槽,上电热板安装在 嵌接槽内,上加热平板下侧承装上模具,上加热平板上侧通过上隔热单元连接上工作平台; 所述下加热模组中具有下加热平板,下加热平板上设有嵌接槽,下电热板安装在嵌接槽内, 下加热平板上侧承装下模具,下加热平板下侧通过下隔热单元连接下工作平台。所述上加热平板与上模具之间还设有上导热板,上导热板的上侧面紧贴上电热 板,而上导热板的下侧面紧贴上模具;所述下加热平板与下模具之间还设有下导热板,下导 热板的下侧面紧贴下电热板,而下导热板的上侧面紧贴下模具。所述上导热板周边设有包边,以包夹上加热平板、上隔热单元及上电热板为一体; 所述下导热板周边设有包边,以包夹下加热平板、下隔热单元及下电热板为一体。所述上电热板设有多块,平面间隔分布在上加热平板上,且位于中部的上电热板的功率小于其外侧的其它电热板功率;所述下电热板设有多块,平面间隔分布在下加热平 板上,且位于中部的下电热板的功率小于其外侧的其它电热板功率。于上导热板的包边上还可延伸有固定脚,以该固定脚固定在上工作平台上;于下 导热板的包边上还可延伸有固定脚,以该固定脚固定在下工作平台上。所述上隔热单元包括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多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隔热材料层叠 获得;所述下隔热单元包括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多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隔热材料层叠获 得。所述上模具由上工作平台上设计的上夹具夹持固定,上夹具为L形,其连接到上 工作平台上的折边分段设计;所述下模具由下工作平台上设计的下夹具夹持固定,下夹具 为L形,其连接到下工作平台上的折边分段设计。于上工作平台和上模座之间及下工作平台和下模座之间分别嵌设有隔热层。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是在上模具和上工作平台之间以及下模具和下工作 平台之间设有加热模组,加热模组与上、下工作平台之间有隔热设计,而加热模组直接对应 传热给上、下模具,由此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加热模组直接对应传热给上、下模具,温升快,热效高,预热时间短,节约能源, 减少电能损耗,降低生产成本,符合节能环保要求。2、加热模组与上、下工作平台之间有隔热设计,因而热量不会传递到工作平台上, 改善工作平台及周围工作环境的温度,提高操作安全性和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3、优化结构设计,制作容易,也优化了拆装模具的结构体系,从而提供工作效率。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加热模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卸下模具的实施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加热模组另一形式组装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加热模组再一形式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包括有上下 配合成型的上模具10、下模具20、上工作平台30及下工作平台40,上工作平台30和下工 作平台40分别安装在上模座50和下模座60上,上、下模座50、60安装在导柱上,可沿导柱 上下移动,满足模具成型工作。上模具10安装在上工作平台30上,并于上模具10和上工 作平台30之间设有上加热模组70,上加热模组70与上工作平台30之间有上隔热单元72 间隔,而上加热模组70与上模具10形成热导关系。所述下模具20安装在下工作平台40 上,并于下模具20和下工作平台40之间设有下加热模组80,下加热模组80与下工作平台 40之间有下隔热单元82间隔,而下加热模组80与下模具20形成热导关系。为了更好的 隔热,于上工作平台30和上模座50之间及下工作平台40和下模座60之间分别嵌设有隔 热层90,从而进一步减少热量传递到上模座50和下模座60上,避免上模座50和下模座60温度升高而烫伤操作者,提高操作安全性。实施时,上加热模组70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给上模具10,而下加热模组80产生的 热量直接传递给下模具20,传递面积小,热效高,温升快,预热时间短,节约能源,减少电能 损耗,降低生产成本,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而上加热模组70与上工作平台30之间有上隔热 单元72,以及下加热模组80与下工作平台40之间有下隔热单元82,从而减少热量传递到 上工作平台30和下工作平台40上,减少上工作平台30和下工作平台40的温升,从而也减 少其对外辐射热量,这样,即可提高工作安全性,也有效改善周围工作环境的温度,提供适 宜的工作环境,保护操作者。图1、2所示,上加热模组70中具有上加热平板71,上加热平板71上设有嵌接槽 711,上电热板73安装在嵌接槽711内,上加热平板71下侧承装上模具10,上加热平板71 上侧通过上隔热单元72连接上工作平台30。所述下加热模组80中具有下加热平板81,下 加热平板81上设有嵌接槽811,下电热板83安装在嵌接槽811内,下加热平板81上侧承装 下模具20,下加热平板81下侧通过下隔热单元82连接下工作平台40。上模具10和下模 具20可分别直接与其对应的加热平板及电热板接触连接,达到加热升温目的。在本实施例 中,为了更好使模具均勻化受热,在上加热平板71与上模具10之间还设有上导热板74,上 导热板74的上侧面紧贴上电热板73,而上导热板74的下侧面紧贴上模具10 ;在下加热平 板81与下模具20之间还设有下导热板84,下导热板84的下侧面紧贴下电热板83,而下导 热板84的上侧面紧贴下模具20。上导热板74和下导热板84平面导热后可使模具更好的 均勻受热,提升成型质量。图2所示,所述上导热板74周边设有包边741,以包夹上加热平板71、上隔热单元 72及上电热板73为一体;所述下导热板84周边设有包边841,以包夹下加热平板81、下隔 热单元82及下电热板83为一体;从而达到整体性拆装及移动,方便拆装组合工作。图1、2所示,上电热板73设有多块,平面间隔分布在上加热平板71上,且位于中 部的上电热板73的功率小于其外侧的其它电热板功率;所述下电热板83设有多块,平面间 隔分布在下加热平板81上,且位于中部的下电热板83的功率小于其外侧的其它电热板功 率。该结构设计可获得理想的加热效果,节能省电,提升成型质量。本实用新型中,上隔热单元72包括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多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 隔热材料层叠获得,如,可采用绝缘石棉和玻璃纤维复合制作等;所述下隔热单元82包括 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多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隔热材料层叠获得,如,可采用绝缘石棉和玻 璃纤维复合制作等。从而获得更好的隔热效果,阻止热量无效传递,减少热损失。图1、3所示,所述上模具10由上工作平台30上设计的上夹具31夹持固定,上夹 具31为L形,其连接到上工作平台30上的折边311分段设计;所述下模具20由下工作平 台40上设计的下夹具41夹持固定,下夹具41为L形,其连接到下工作平台40上的折边 411分段设计。图3所示,分段设计可在卸下模具后,卸去折边311其中一段后利用上夹具 31夹持住上加热模组70,而卸去折边411其中一段后利用下夹具41夹持住下加热模组80, 从而方便换模工作,避免加热模组走位,提高组装效率。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在上导热板74的包边741上还可延伸有固定脚742, 以该固定脚742固定在上工作平台30上;以及在下导热板84的包边841上延伸有固定脚 842,以该固定脚842固定在下工作平台40上,从而有效固定住加热模组,方便换模工作,避免加热模组走位,提高组装效率。固定脚742及842可通过螺钉锁接或直接焊接等方式固 定在工作平台。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加热模组70及下加热模组80也可通过螺栓贯穿其中 而达到固定其到上工作平台30和下工作平台40上。这时,上导热板74和下导热板84厚 度较厚,满足螺栓头埋藏在板内。图中,上加热模组70上的螺栓75由下往上依次穿过上 导热板74、上加热平板71及上隔热单元72后将上加热模组70与上工作平台30锁接在一 起;下加热模组80上的螺栓85由上往下依次穿过下导热板84、下加热平板81及下隔热单 元82后将下加热模组80与下工作平台40锁接在一起,同样达到有效固定住加热模组,方 便换模工作,避免加热模组走位,提高组装效率。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范围,故,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原理做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内。
权利要求1、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包括有上下配合成型的上模具(10)、下模具 (20)、上工作平台(30)及下工作平台(40),上工作平台(30)和下工作平台(40)分别安装在 上模座(50)和下模座(60)上,其特征在于于上模具(10)和上工作平台(30)之间设有上 加热模组(70),上加热模组(70)与上工作平台(30)之间有上隔热单元(72)间隔,而上加热 模组(70)与上模具(10)形成热导关系;于下模具(20)和下工作平台(40)之间设有下加热 模组(80),下加热模组(80)与下工作平台(40)之间有下隔热单元(82)间隔,而下加热模组(80)与下模具(20)形成热导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热 模组(70)中具有上加热平板(71),上加热平板(71)上设有嵌接槽(711),上电热板(73)安 装在嵌接槽(711)内,上加热平板(71)下侧承装上模具(10 ),上加热平板(71)上侧通过上 隔热单元(72)连接上工作平台(30);所述下加热模组(80)中具有下加热平板(81),下加热 平板(81)上设有嵌接槽(811),下电热板(83)安装在嵌接槽(811)内,下加热平板(81)上 侧承装下模具(20 ),下加热平板(81)下侧通过下隔热单元(82 )连接下工作平台(4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热 平板(71)与上模具(10)之间还设有上导热板(74),上导热板(74)的上侧面紧贴上电热板(73),而上导热板(74)的下侧面紧贴上模具(10);所述下加热平板(81)与下模具(20)之 间还设有下导热板(84),下导热板(84)的下侧面紧贴下电热板(83),而下导热板(84)的上 侧面紧贴下模具(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热 板(74)周边设有包边(741),以包夹上加热平板(71)、上隔热单元(72)及上电热板(73)为 一体;所述下导热板(84)周边设有包边(841),以包夹下加热平板(81)、下隔热单元(82)及 下电热板(83)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热 板(73)设有多块,平面间隔分布在上加热平板(71)上,且位于中部的上电热板(73)的功率 小于其外侧的其它电热板功率;所述下电热板(83)设有多块,平面间隔分布在下加热平板(81)上,且位于中部的下电热板(83)的功率小于其外侧的其它电热板功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于上导热板(74)的包边(741)上还可延伸有固定脚(742),以该固定脚(742)固定在上工作平台(30) 上;于下导热板(84)的包边(841)上还可延伸有固定脚(842),以该固定脚(842)固定在下 工作平台(4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 热单元(72)包括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多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隔热材料层叠获得;所述下 隔热单元(82)包括一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多层设计时采用不同的隔热材料层叠获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 (10)由上工作平台(30)上设计的上夹具(31)夹持固定,上夹具(31)为L形;所述下模具 (20)由下工作平台(40)上设计的下夹具(41)夹持固定,下夹具(41)为L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耐皿成型机节能节电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于上工作平 台(30)和上模座(50)之间及下工作平台(40)和下模座(60)之间分别嵌设有隔热层(9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美耐皿成型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美耐皿成型机的加热装置。包括有上下配合成型的上模具、下模具、上工作平台及下工作平台,上工作平台和下工作平台分别安装在上模座和下模座上,于上模具和上工作平台之间设有上加热模组,上加热模组与上工作平台之间有上隔热单元间隔,而上加热模组与上模具形成热导关系;于下模具和下工作平台之间设有下加热模组,下加热模组与下工作平台之间有下隔热单元间隔,而下加热模组与下模具形成热导关系。本实用新型具有温升快,热效高,预热时间短,减少电能损耗,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功效;同时减少热量传递到工作平台上,改善工作平台及周围工作环境的温度,提高操作安全性和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
文档编号H05B3/20GK201833529SQ20102027232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7日
发明者杜坤智 申请人:方小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