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聚能加热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58802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窝聚能加热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加热器,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蜂窝聚能加热圈。
背景技术
塑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塑料产品通常利用注塑技术制造和生产。以前注塑设备在加热原料时,采用普通电热片或电阻丝为加热材料制成的电热圈,套装在塑料原料贮存筒外面,以满足对塑料原料均勻、迅速加热的需求;由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加热圈使用普通电热片或电阻丝为加热材料,所以存在加热效率低、不环保、使用寿命等缺点,不能满足现代塑料工业高效、低消耗、环保、长期使用寿命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此人们开发了利用陶瓷电热膜片作为发热体,该材料具有高效、环保、热效率高等优点,如

图1所示,为现有传统的加热圈1,该加热圈1由两合式套筒、六棱形外壳2、复合材料隔热层3、陶瓷发热体层4、金属导热层5、高温导热涂层6、锁紧机构7和外接线座8组成;两合式套筒为两片内为半圆,外为三棱柱外壳的组块(A、B),组块(A、B)内层为金属导热层5,并在金属导热层5的内表面上涂覆有高温导热涂层6,金属导热层5外半圆形包有陶瓷发热体层4,陶瓷发热体层4外半圆形包有复合材料隔热层3,复合材料隔热层3外为三棱柱外壳,组块(A、B)对接口外侧对缝处设有锁紧机构7和外接线座8 ;所述陶瓷发热体层4是由若干个普通陶瓷片41经电组丝串接在一起,构成陶瓷发热体层4 ;如图5及图7所示,为现有传统陶瓷蜂窝发热体层4的平铺展开示意图,现有传统的陶瓷发热体层4的结构缺点在于普通陶瓷片41热转换效率低、功率损耗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转换效率高、功率损耗小的蜂窝聚能加热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蜂窝聚能加热圈,主要包括合式套筒、锁紧机构及外接线座;所述合式套筒由两半块部分构成,并通过锁紧机构将两半块部分围合呈一中空圆柱;该两半块其内圈均为半圆弧、外圈均为半圆弧构成的组块。所述组块内层为蜂窝发热体层,蜂窝发热体层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 蜂窝发热体层外包覆有复合材料隔热层,复合材料隔热层的外层包覆有金属外壳,所述蜂窝发热体层的内层还涂覆有高温导热涂层,组块对接口外侧对缝处设有锁紧机构和外接线座。蜂窝发热体层是由若干个长条形蜂窝碳化硅片经1800°C碳化硅胶粘贴一起围合凝固而成,所述该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并且在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外表面上还设有“Z”形凹槽,所述该凹槽是用于绕放发热丝。蜂窝碳化硅具有耐高温,与强酸、强碱均不起反应,导电导热性能良好,且具有很强的抗辐射能力;高的抗弯强度,优良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性,非常高的抗磨损以及低的磨
3擦系数,并且蜂窝碳化硅片具有比较面积大,微孔结构,高吸附容量且保温效果极好,无任何功率损耗。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发热圈中的发热体采用蜂窝碳化硅电热膜片作为加热体,且在蜂窝碳化硅膜片的内外表面上设置有无数个蜂窝通孔,蜂窝碳化硅片具有比较面积大,微孔结构,高吸附容量,从而能使热转换率高达99%以上,且保温效果好,无任何功率损耗,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蜂窝碳化硅电热膜片发热体, 其升温速度快过目前市场上的任何发热材料,经测试能在45秒之内达到最高温度800°C。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加热圈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蜂窝碳化硅发热体的单片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加热圈内陶瓷发热体的单个陶瓷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蜂窝发热体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现有技术陶瓷发热体层的平铺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图4及图6所示,蜂窝聚能加热圈,主要包括合式套筒9、锁紧机构14 及外接线座15 ;所述合式套筒9由两半块(91、92)部分构成,并通过锁紧机构14将两半块 (91、92)部分围合呈一中空圆柱;该两半块(91、92)其内圈均为半圆弧、外圈均为半圆弧构成的组块。所述组块内层为蜂窝发热体层12,蜂窝发热体层12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蜂窝发热体层12外包覆有复合材料隔热层11,复合材料隔热层11的外层包覆有金属外壳10,所述蜂窝发热体层12的内层还涂覆有高温导热涂层13,组块对接口外侧对缝处设有锁紧机构14和外接线座15。蜂窝发热体层12是由若干个长条形蜂窝碳化硅片121经1800°C碳化硅胶16粘贴一起围合凝固而成,所述该每个蜂窝碳化硅片121的内表面121b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 并且在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外表面121c上还设有“Ζ”形凹槽121a,所述该凹槽121a是用于绕放发热丝。本实用新型中的蜂窝发热体层12经若干个长条形蜂窝碳化硅片121经1800°C碳化硅胶16粘贴一起围合凝固而成后,其蜂窝发热体层12的内表面形成有若干个蜂窝通孔内表面,便于快速吸收并保存热量,发热体外表面的“Z”形凹槽121a内分别绕放有发热丝, 用于对若干个蜂窝碳化硅片121的充分加热。两半块(91、92)围合呈一中空圆柱,并通过锁紧机构14锁紧构成一加热圆筒,该结构的加热圆筒其内表面的蜂窝发热体层构成一蜂窝状,发热丝是绕放于蜂窝发热体层外表面的“Z”形凹槽121a内,并引线至外接线座15处。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只需将本实用新型围合在注塑机加热器的外壳上,将外接电源通过外接线座接入即可;若加热圈发生故障,不需要进行设备相关部件的拆卸,只需打开锁紧机构,就可以将加热圈分体拆开、卸下。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合式套筒式设计,所以安装、拆卸方便。特别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蜂窝碳化硅电热膜片作为加热体,并在单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加热圈热转换率高达99%以上, 并在同等条件下为其他加热圈方式节电80%以上,且该加热圈预热时间相对于其它传统的加热圈缩短一半。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注塑机、塑胶机、吹塑机及橡胶机等设备内需要设置的加热构件,对设备内进行升温加热,从而将塑胶产品进行加热。
权利要求1.蜂窝聚能加热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蜂窝发热体层、蜂窝发热体层外包覆有复合材料隔热层及复合材料隔热层的外层包覆有金属外壳,蜂窝发热体层是由若干个长条形蜂窝碳化硅片围合组合而成,所述该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并且在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外表面上还设有“Z”形凹槽,所述该凹槽是用于绕放发热丝。
专利摘要蜂窝聚能加热圈是由蜂窝发热体层、蜂窝发热体层外包覆有复合材料隔热层及复合材料隔热层的外层包覆有金属外壳组成,特征在于蜂窝发热体层是由若干个长条形蜂窝碳化硅片经1800℃碳化硅胶粘贴一起围合凝固而成,所述该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个蜂窝通孔,并且在每个蜂窝碳化硅片的外表面上还设有“Z”形凹槽,所述该凹槽是用于绕放发热丝;本实用新型发热圈中的发热体采用蜂窝碳化硅电热膜片作为加热体,且在蜂窝碳化硅膜片的内外表面上设置有无数个蜂窝通孔,蜂窝碳化硅片具有比较面积大,微孔结构,高吸附容量,从而能使热转换率高达99%以上,且保温效果好,无任何功率损耗。
文档编号H05B3/18GK202095112SQ20112016148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凌庆平 申请人:凌庆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