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长久驱蚊虫的帐篷布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14360发布日期:2019-08-13 19:0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长久驱蚊虫的帐篷布料,属于面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帐篷是旅行者们在外旅行途中临时居住的棚子,不仅要有遮风避雨保温的实用性功能,在夏季尤其需要驱避蚊虫的功能。

在对抗蚊子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自然中的某些植物或中药材都具有一定的驱蚊效果,如艾草、白芷、菖蒲、金银花、丁香、薄荷、藿香等。在传统应用中,这些植物一般通过点燃烟熏或混合悬挂驱蚊,并不具备大规模简便应用的潜能。精油是从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中,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研究以证明以上具备驱蚊效果的植物提取的精油同样具备驱蚊效果。然而精油的挥发性很强,一旦接触空气就会很快挥发,同样不具备长期应用的优势。随着进一步研究,目前已经研发出一批具备良好驱蚊效果的化学合成产物,如避蚊胺、顺式氯氰菊酯和拟除虫菊酯等,这类化学产物还同样对其他一些病害虫有驱逐作用,然后该类产品不能够与人体直接接触且气味强烈刺激,因此较少单独使用。所以将化学驱蚊剂与天然具有芳香型驱蚊试剂的合理配比使用,且长期发挥作用是日后驱蚊试剂的趋势。然而如何合理安全的使用这类复合型驱蚊剂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此外,目前的驱蚊试剂多为喷雾型或电加热挥发型,喷雾型在旅行过程中不易携带,电加热挥发型更难以操作实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驱除蚊虫的帐篷面料,该面料在基布层上方设置粘连层,粘连层内部均匀涂布具有长久驱蚊效果的微胶囊,基布层底部和粘连层上方分别设置涂布负离子功能涂料的轻薄层。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胶囊是在聚合物薄膜中包裹驱蚊剂。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胶囊的涂覆厚度为1~3mm。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蚊剂包括但不限于避蚊胺、菊酯类化合物、柠檬桉叶油或薄荷精油。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布层的材料包括锦纶纤维、涤纶纤维或其组合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制备上述任一所述帐篷面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制备微胶囊;(2)将微胶囊涂布于粘连层上;(3)将负离子涂料分别涂覆在基布层和粘连层上;(4)将基布层、粘连层和负离子层粘结。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胶囊的涂覆厚度为1~3mm

本发明还要求保护应用上述任一面料制备的驱蚊帐篷。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微胶囊技术将具有驱蚊功能的微量物质包裹在聚合物薄膜中,延长驱蚊剂的缓释时间。并结合负离子技术,通过负离子与空气中浮尘、细菌等带有正电性的微粒相结合,达到中和作用,而微粒的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中和。此外,负离子材料周围会产生微电场,因为细菌表面带有正电子,从而会被负离子中和而抑制细菌表面活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菌的分裂;且负离子所释放的远红外射线带有的能量也可以杀死细菌。目前已发现负离子能够很好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霉菌等生长繁殖。除此之外,负离子吸入人体后,能够调节人体血液的酸碱度,使身体变成弱碱性,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功能、改善肺部换气功能、降低血压功能、刺激造血机制、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免疫功能等。正因为负离子的这些优良功能,开发设计具有释放负离子功能的帐篷纺织品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面料在基布层上设置含有驱蚊微胶囊涂料层,在所述驱蚊微胶囊涂料层表面涂覆负离子功能涂料层,且在基布层下方也涂覆负离子功能涂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微胶囊是在聚合物薄膜中包裹驱蚊剂。

进一步地,所述基布层的材料包括锦纶纤维、涤纶纤维或其组合物。

该面料的制备方法为:(1)制备微胶囊;(2)将微胶囊涂布于粘连层上,厚度为1~3mm;(3)将负离子涂料分别涂覆在基布层和粘连层上;(4)将基布层、粘连层和负离子层粘结。

本发明的重点在于,通过将相变蓄能材料技术与织物后整理技术相结合,将含有驱蚊剂材料的微胶囊涂料涂覆于粘连层,使得该织物具有驱逐蚊虫的功能效果。且基部层表面涂布有负离子功能涂料,因此还具有净化帐篷中空气和抑菌抗菌的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长久驱蚊虫的帐篷布料,属于面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微胶囊技术将具有驱蚊功能的微量物质包裹在聚合物薄膜中,延长驱蚊剂的缓释时间。并结合负离子技术,通过负离子与空气中浮尘、细菌等带有正电性的微粒相结合,达到中和作用,同时,达到调节人体血液的酸碱度,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功能、改善肺部换气功能、降低血压功能、刺激造血机制、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免疫功能等功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程洋;陈丽梅;章露;韦晨;朱来成;徐冬妍;李阳;赵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6.05
技术公布日:2019.08.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