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14675发布日期:2024-03-18 16:37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涤纶面料,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


背景技术:

1、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服用衣物的舒适性及功能性要求更高。

2、现有吸湿排汗面料整理使用了化学助剂,不利于环保,且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而且为了尽可能的保证面料的透气性,大多面料的防水性能有所欠缺。有鉴于此,我们公开了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包括基层面料;

4、所述基层面料由异形截面涤纶丝编织成双面结构,所述基层面料外表面设有一层防水透气膜;

5、所述基层面料远离防水透气膜一侧设有单向导湿面料层,所述单向导湿面料层的内侧设有吸湿层,所述吸湿层设置在靠近使用者一侧;所述吸湿层是以棉纤维为经线、异形涤纶纤维为纬线编织而成。

6、进一步的,所述双面结构包括平纹结构和具有透气性的蜂巢结构,所述平纹结构设置在靠近防水透气膜一侧。

7、进一步的,所述防水透气膜为聚四氟乙烯服装膜。

8、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导湿面料层由纬纱和经纱沉浮编织而成,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间隔交替排列;所述经纱是由第三纱线和第四纱线合股捻合而成;所述第一纱线为棉纤维、亚麻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纱;第二纱线为氨纶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纱,所述第三纱线为棉纤维,所述第四纱线为异形涤纶纤维,且所述异形涤纶纤维的纤维表面附着有一层天然植物染料。

9、进一步的,所述吸湿层的经密度为102-108,纬密度为48-54,且异形涤纶纤维的纤维截面为“人”字形。

10、进一步的,所述吸湿层通过真丝线固定连接在单向导湿面料层的内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涤纶丝面料,利用纤维纱线的编织组合,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层与吸湿层的组合使用,具有很好的吸湿排汗作用;再加上防水透气膜的设计,赋予面料防水性能,且不影响面料的透气作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吸湿透气性好的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结构包括平纹结构(11)和具有透气性的蜂巢结构(12),所述平纹结构(11)设置在靠近防水透气膜(2)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膜(2)为聚四氟乙烯服装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湿面料层(3)由纬纱和经纱(33)沉浮编织而成,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所述第一纱线(31)和第二纱线(32)间隔交替排列;所述经纱(33)是由第三纱线(331)和第四纱线(332)合股捻合而成;所述第一纱线(31)为棉纤维、亚麻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纱;第二纱线(32)为氨纶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纱,所述第三纱线(331)为棉纤维,所述第四纱线(332)为异形涤纶纤维,且所述异形涤纶纤维的纤维表面附着有一层天然植物染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层(4)的经密度为102-108,纬密度为48-54,且异形涤纶纤维的纤维截面为“人”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层(4)通过真丝线固定连接在单向导湿面料层(3)的内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湿透气涤丝纺面料。本技术包括:基层面料;所述基层面料由异形截面涤纶丝编织成双面结构,所述基层面料外表面设有一层防水透气膜;所述基层面料远离防水透气膜一侧设有单向导湿面料层,所述单向导湿面料层的内侧设有吸湿层,所述吸湿层设在靠近使用者一侧;所述吸湿层是以棉纤维为经线、异形涤纶纤维为纬线编织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涤纶丝面料,利用纤维纱线的编织组合,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单向导湿面料层与吸湿层的组合使用,具有很好的吸湿排汗作用;再加上防水透气膜的设计,赋予面料防水性能,且不影响面料的透气作用。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吸湿透气性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梅文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宁海立经编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0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