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38720发布日期:2024-02-26 16:50阅读:19来源:国知局
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军事模拟训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


背景技术:

1、军事模拟训练是指用仿真手段进行的军事训练,主要是构建敌方陆地或水面武器假想靶标,然后利用我方武器进行各类仿真训练和测试实验,以检验和测试武器的各项性能指标,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

2、常规的在陆地上构建敌方船舶假想靶标的方法如申请号为202011426114.4的专利所示,其通过在陆地上搭建1:1的船舶模型进行船舶靶标的电磁散射特性、运动特性、红外特性等模拟实验,相比直接在海上利用退役或者报废的船舶进行模拟实验,准备和沟通协调工作量小,且不易引起各方关注。但是,此类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去构建模拟船舶靶标,而且构建的模拟船舶靶标功能单一,无法用于其它船舶靶标模拟实验,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模拟船舶的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置,旨在解决当前采用在陆地上搭建1:1的船舶模型进行船舶靶标的电磁散射特性模拟实验花费成本高,船舶模型功能单一,难以做他用,费效比低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包括汽车列车和设于汽车列车上的模拟电磁散射源。

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列车有多辆,且成编队行驶。

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列车包括牵引车和挂车,所述挂车具有厢底板。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模拟电磁散射源包括安装球架和设于安装球架上的角反射器一,所述安装球架绕竖直轴线回转地安装于厢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角反射器一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安装球架的球形表面。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厢底板的上表面可拆卸固定安装有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

7、在一实施例中,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底面与厢底板的上表面粘贴相连。

8、在一实施例中,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设置有角反射器二和红外发生器。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反射器二和红外发生器与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粘贴相连。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生器为红外灯带,所述红外灯带在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缠绕多圈设置。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角反射器二有多个,均匀分布于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

12、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汽车列车编队来代替在陆地上搭建1:1的船舶模型进行船舶靶标的电磁散射特性模拟实验,此种方法花费成本低,通过改变汽车列车编队的队形来模拟不同的船舶靶标,功能丰富,省去了在陆地上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靶标的麻烦,大幅降低成本,费效比高,而且汽车列车编队也便于在各类地区转场,提升模拟实验效率。



技术特征:

1.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列车和设于汽车列车上的模拟电磁散射源,所述汽车列车有多辆,且成编队行驶,所述汽车列车包括牵引车和挂车,所述挂车具有厢底板,所述模拟电磁散射源包括安装球架和设于安装球架上的角反射器一,所述安装球架绕竖直轴线回转地安装于厢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角反射器一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安装球架的球形表面,所述厢底板的上表面可拆卸固定安装有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设置有角反射器二和红外发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其特征在于,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底面与厢底板的上表面粘贴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反射器二和红外发生器与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粘贴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生器为红外灯带,所述红外灯带在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缠绕多圈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反射器二有多个,均匀分布于处于充气膨胀状态的靶标模拟气囊的外表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用于模拟船舶电磁特性的地面移动装备,包括汽车列车和设于汽车列车上的模拟电磁散射源,所述汽车列车有多辆,且成编队行驶,所述汽车列车包括牵引车和挂车,所述挂车具有厢底板,所述模拟电磁散射源包括安装球架和设于安装球架上的角反射器一,所述安装球架绕竖直轴线回转地安装于厢底板的上表面。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汽车列车编队来代替在陆地上搭建1:1的船舶模型进行船舶靶标的电磁散射特性模拟实验,此种方法花费成本低,通过改变汽车列车编队的队形来模拟不同的船舶靶标,功能丰富,省去了在陆地上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靶标的麻烦,费效比高,而且汽车列车编队也便于在各类地区转场,提升模拟实验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郭杰,刘立武,邢笑月,张龙,白雪强,李哲,刘超锋,凌晨,李晓龙,宗飞超,张新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63677部队
技术研发日:20230615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