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胞外物质溶藻的溶藻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文档序号:895930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分泌胞外物质溶藻的溶藻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通量的筛选溶藻微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3]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 失,而且产生的蓝藻毒素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微生物方法控制有害藻类以其安 全、环保、有效,已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分泌胞外溶藻物质的溶藻微生物在使用时无需向 水体中接种活菌,故无外来种入侵的风险(生态安全),溶藻范围较广(效果稳定),代表了溶 藻微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0004] 目前,从环境中分离筛选溶藻微生物的过程包括:1、先通过至少3轮的平板划线 (采用接种针/环实现)才能获得纯的溶藻微生物菌落;2、对分离得到的每一株纯化菌株均 需通过专门的溶藻试验才能初步确定该纯化菌株的溶藻能力。综上所述,分离筛选溶藻微 生物至少要对溶藻微生物连续培养4代,在此过程中,仅有不到1%的菌株能始终保持溶藻 活性,如此低的效率意味着超过99%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消耗是不能得到回报的!因此, 研发溶藻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技术,替代基于传统接种针/环的常规筛选技术,对于提高 溶藻微生物的筛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溶藻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0006] 使用的接种影印工具,包括圆盘状、同样大小的底板、中间板和面板,它们通过边 缘上均匀分布的四根不锈钢螺丝固定,在四根不锈钢螺丝外套铜螺柱,底板、中间板、面板 的中心与一手柄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在中间板和面板上有1448个小孔,有10~1448根平头 不锈钉穿过中间板和面板的小孔,且钉头在底板和中间板之间可上下移动。
[0007] 筛选溶藻微生物的样品为水库底泥,具体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1)、底泥菌悬液的制备 称取Ig底泥加到锥形瓶中,然后加入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再加入玻璃珠,置于摇床 中,25°C,160r/min震荡lh,然后静置备用。
[0008] 2)、平板影印接种菌 取底泥菌悬液倒入清洁的灭菌培养皿内,用所述接种影印工具沾取菌悬液后放置于事 先制备好的高氏一号固体平板上,盖上平皿盖25°C倒置培养; 3)、平板影印传代 待平板中菌落明显但又尚未黏连融合时,采用无菌操作,用同一接种影印工具沾染原 平板上对应的菌落,再转印于另一个含有高氏一号培养基的平板上面进行传代,盖上平皿 盖25°C倒置培养,如此重复传代5~8代(传代过程中将淘汰掉大量溶藻效果不稳定的菌落); 将原代平板于4°C保藏待用; 4) 、双层平板制备: 底层平板:将预培养的3mL铜绿微囊藻FACHB 905和融化并冷却到7ml 50°C的BGl 1培 养基混均后迅速倾注到IOcm培养皿中形成底层平板; 上层平板:待底层平板凝固后,在底层平板上倾注融化并冷却至50°C的高氏一号培养 基,IOmL/皿,待上层培养基凝固后,将平板置于25°C,光照强度6201ux,光暗比12h: 12h的 光照培养箱中倒置培养3天; 5) 、溶藻微生物菌落识别: 用接种影印工具将将步骤3)所得的最后一代子代菌落平板的影印于双层平板上,将平 板置于25°C,光照强度6201ux,光暗比12h: 12h的光照培养箱中倒置培养观察]-5天,记录 有抑藻圈出现的菌落,在原代平板上挑取同一菌落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溶藻微生物; 6) 、纯化后的溶藻微生物溶藻效果检测: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至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2 5 °C,15 0 r /m i η振荡培养3天后,按 1:10 (V/V)接种至对数期的铜绿微囊藻FACHB 905藻液中,光照培养箱25°C,光照强度 20001x,光暗比12h :12h培养3~5天,观察藻的生长情况。对照组为将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 按1:10 (V/V)添加至藻液中。
[0009] 本发明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如下:

【附图说明】
[0010] 图1,接种影印工具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原代平板,显示接种效果。
[0012] 图3,子代平板,显示影印效果。
[0013] 图4,藻类生长良好的双层平板。
[0014] 图5,出现抑藻圈的双层平板,显示溶藻效果。
[0015] 图6,液体溶藻试验效果对比,左边试验组,右边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1、材料 藻种:铜绿微囊藻胤sa,FACHB 905),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 物研究所淡水藻种库。藻种活化后于光照培养箱25°C,光照强度20001x,光暗周期为12h: 12h进行培养,每天定时振荡3-4次。
[0017] 分离微生物的样品来源:来自湖北省某水库的底泥。
[0018] 培养基 1)放线菌分离培养基(高氏一号):可溶性淀粉20g,KNO3 lg,NaCl 0.5g,K2HPO4 0.5g, MgSO4 0. 5g,FeSO4 0.0 lg,琼脂20g,蒸馏水1L,pH=7. 2。用于传代的固体培养基琼脂粉含 量为1. 6%,用于双层平板的固体培养基琼脂糖含量为0. 6%。
[0019] 2)藻种培养基(BGll) :NaN0 31. 5g,Κ2ΗΡ04·3Η20 0· 04g,MgSO4WH2O 0· 075g, CaCl2CH2O 0.036g,柠檬酸 0.006g,柠檬酸铁 0.006g,EDTA*Na2 O.OOlg,Na2CO3 0.02g, A5液lmL,蒸馏水999mL,固体培养基琼脂糖含量为0.6%。其中,A5液=H3BO3 2.86g, MnCl2.H20 1.81g,ZnS04.7H20 0.222g,CuS04.5H20 0.079g,Na2MoO4CH2O 0.39g, Co(NO3)2WH2O 0.049g,蒸馏水 1L。
[0020] 接种影印工具:包括圆盘状、同样大小的底板、中间板和面板,它们通过边缘上均 匀分布的四根不锈钢螺丝固定,在四根不锈钢螺丝外套铜螺柱,底板、中间板、面板的中心 与一手柄通过螺母固定连接;在中间板和面板上有1448个小孔,有10~1448根平头不锈钉 穿过中间板和面板的小孔,且钉头在底板和中间板之间可上下移动。
[0021] 中间板与底板的距离是4mm。
[0022] 中间板与面板的距离是8mm〇
[0023] 所述底板、中间板、面板厚I. 6mm,直径95mm。
[0024] 平头不锈钉长30± 1mm,直径1mm。平头不锈钉10~1448根,根据微生物菌落大小 自由调节,为避免菌落互相黏连融合同时兼顾分离效率,菌落较大时针数应较少,菌落较小 时针数应较多。
[0025] 2、底泥菌悬液的制备 称取Ig底泥加到锥形瓶中,然后加入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再加入玻璃珠,置于摇床 中,25°C,160r/min震荡lh,然后静置备用。
[0026] 3、平板影印接种菌(制备原代平板) 取在121°C的温度下灭菌的IOcm培养皿放入洁净工作台中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取底泥 菌悬液>10mL倒入清洁的灭菌培养皿内,用接种影印工具沾取菌悬液后放置(依靠工具的 自身重力,无需按压)于事先制备好的高氏一号固体平板(10cm培养皿)上,用记号笔在接 种影印工具定位孔对应的培养皿边缘做定位孔标记,盖上平皿盖25°C倒置培养。
[0027] 4、平板影印传代(制备子代平板) 待平板中菌落长到适当大小(菌落明显但又尚未黏连融合),采用无菌操作,用同一接 种影印工具的定位孔对准培养皿上的定位孔标记,放下接种影印工具(依靠工具的自身重 力,无需按压),钢针针头上将沾染原平板上对应的菌落,再转印于另一个含有高氏一号培 养基的平板上面进行传代(依靠工具的自身重力放置即可,同时做定位孔标记),盖上皿盖 25°C倒置培养,如此重复传代5~8代;影印完成后,将原代平板于4°C保藏待用。
[0028] 5、双层平板制备: 底层平板:将预培养的3mL铜绿微囊藻FACHB 905和融化并冷却到7mL 50°C的BGl 1培 养基(凝固剂为0. 6%琼脂糖)混均后迅速倾注到IOcm培养皿中形成底层平板。
[0029] 上层平板:待底层平板凝固后,在底层平板上倾注融化并冷却至50°C的高氏一号 培养基,IOml/皿,待上层培养基凝固后,将平板置于25°C,光照强度6201UX (过高的光强 将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不利于后期识别抑藻圈),光暗比12h:12h的光照培养箱中倒置培养 3天。
[0030] 6、溶藻微生物菌落识别: 用接种影印工具将最后一代子代平板的菌落影印于双层平板上(方法同步骤4),将平 板置于25°C,光照强度6201ux,光暗比12h: 12h的光照培养箱中倒置培养观察]-5天,记 录有抑藻圈出现的菌落,在原代平板上挑取同一菌落采用常规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溶藻微 生物。
[0031] 7、纯化后的溶藻微生物溶藻效果检测: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至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2 5 °C,15 0 r /m i η振荡培养3天后,按 1:10 (V/V)接种至对数期的铜绿微囊藻FACHB 905藻液中,光照培养箱25°C,光照强度 20001x,光暗比12h :12h培养3~5天,观察藻的生长情况。对照组为将高氏一号液体培养基 按1:10 (V/V)添加至藻液中。
【主权项】
1. 溶藻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1)、菌落的连续批量传代;2)、藻类的 双层平板制备;3)、菌落溶藻效果的高通量检测与溶藻菌的分离。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菌落的连续批量传代的特征在于:菌落的连续批量传 代时,采用接种影印工具连续影印传代5~8代以淘汰掉溶藻效果不稳定的菌落,并使原代 平板上形成的菌落快速、准确地复制到子代平板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藻类的双层平板制备的特征在于:底层和上层平板制 备过程中的培养基用量总和不超过25mL,光照强度不超过1000Iux(培养基过厚或光照国 强均会导致培养基中出现大量气泡,从而不利于后期识别抑藻圈)。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菌落溶藻效果的高通量检测与溶藻菌的分离的特征在 于:通过观察抑藻圈即可快速检出有溶藻效果的菌落,再从原代平板上挑取相应位置的原 代菌落(此菌落中即包含有稳定溶藻效果的菌)进行划线纯化。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通量的筛选溶藻微生物的方法。包括1)、菌落的连续批量传代;2)、藻类的双层平板制备;3)、菌落溶藻效果的高通量检测与溶藻菌的分离。本发明方法替代基于传统接种针/环的常规筛选技术,对于提高溶藻微生物的筛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IPC分类】C12N1/00
【公开号】CN105176819
【申请号】
【发明人】程凯, 章登岚, 孙轶群, 吴刚, 赵以军
【申请人】湖北工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