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臂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3529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臂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工装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拖臂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前置前驱车辆由于发动机在车辆前部,导致车辆前后重量分布不均,当车辆在刹车时,容易发生点头现象,影响车辆舒适性和安全性;当车轮高速通过路面硬物时,很难将路面冲击横向冲击吸收,导致车辆舒适性较差,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以增加车辆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后拖臂安装点结构成为众多厂家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拖臂车身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冋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后纵梁、后拖臂、后车轮、车身安装头、螺母以及后轮毂支撑,所述车身后纵梁与后拖臂相连,所述后拖臂通过后轮毂支撑与后车轮相连,所述车身后纵梁与后拖臂之间设有车身安装头,所述车身安装头设置于后车轮横向中心线的上方;所述后拖臂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后拖臂另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孔以及第三定位孔;所述车身安装头包括固定板、橡胶圈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板与车身后纵梁相连,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后拖臂上的第一定位孔设置在第一固定螺栓上,所述第一定位孔上端设有橡胶圈,所述螺母设置在橡胶圈的上端。
[000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后车轮包括轮胎以及车辋,所述车辋外侧设有轮胎,所述车辋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四周设有第二固定螺栓。
[000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后轮毂支撑包括定位臂、上控制臂以及下控制臂,所述定位臂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四周设有与第二固定螺栓相对应的第四定位孔。
[000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定位臂上的第四定位孔设置在第二固定螺栓上,所述螺母设置在第四定位孔上。
[000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控制臂设置在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孔上方设有螺母;所述下控制臂设置在第三定位孔内,所述第三定位孔上方设有螺母。
[0009]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一种拖臂车身结构,本发明主要是通过对后拖臂的车身安装点的位置进行优化设计,将拖臂车身安装点向上移动,使其高于车轮中心,将地面凸起冲击力更多的分解到车轮垂直方向上面,达到增加舒适性的效果;在车轮遇到地面凸起时,将拖臂对车身垂直作用力方向改变,使其对车身有一个向下拉的力,达到缓解车辆点头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一种拖臂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车身结构设计原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后纵梁,2、后拖臂,3、后车轮,4、车身安装头,5、第四定位孔,6、后轮毂支撑,7、第一定位孔,8、第二定位孔,9、第三定位孔,10、固定板,11、橡胶圈,12、第一固定螺栓,13、轮胎,14、车辋,15、第一安装孔,16、第二固定螺栓,17、定位臂,18、上控制臂,19、下控制臂,20、第二安装孔,21、横向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0012]结合附图1可见,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后纵梁1、后拖臂2、后车轮3、车身安装头4、螺母以及后轮毂支撑6,所述车身后纵梁I与后拖臂2相连,所述后拖臂2通过后轮毂支撑6与后车轮3相连,所述车身后纵梁I与后拖臂2之间设有车身安装头4,所述车身安装头4设置于后车轮3横向中心线21的上方;所述后拖臂2—端设有第一定位孔7,所述后拖臂2另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孔8以及第三定位孔9;所述车身安装头4包括固定板10、橡胶圈11以及第一固定螺栓12,所述固定板10与车身后纵梁I相连,所述固定板10上设有第一固定螺栓12,所述后拖臂2上的第一定位孔7设置在第一固定螺栓12上,所述第一定位孔7上端设有橡胶圈11,所述螺母设置在橡胶圈11的上端。
[0013]所述后车轮3包括轮胎13以及车辋14,所述车辋14外侧设有轮胎13,所述车辋14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15,所述第一安装孔15四周设有第二固定螺栓16。
[0014]所述后轮毂支撑6包括定位臂17、上控制臂18以及下控制臂19,所述定位臂17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5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0,所述第二安装孔20四周设有与第二固定螺栓16相对应的第四定位孔5。
[0015]所述定位臂17上的第四定位孔5设置在第二固定螺栓16上,所述螺母设置在第四定位孔5上。
[0016]所述上控制臂18设置在第二定位孔8内,所述第二定位孔8上方设有螺母;所述下控制臂19设置在第三定位孔9内,所述第三定位孔9上方设有螺母。
[0017]结合附图2以及附图3可见,Fl:地面凸起对车轮的作用力;Fl-1:垂直于后拖臂的Fl的分解;F1-2:后拖臂方向的Fl的分解;F2:当车轮撞击地面凸起时,后拖臂对车身安装点的作用力;F2-1:车辆垂直方向F2的分解;F2-2:车辆前后方向F2的分解。
[0018]后车轮3与减震器相连,减震器设置在后车轮3的上方,车子是从右向左行驶,当车子在行驶过程中碰到地面上的台阶时,结合附图2可见,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安装头4是低于后车轮3的横向中心线21,通过受力分析,F1-2受到的力大,Fl-1受到的力小,后拖臂2所受的力大于减震器受到的力,车子受到的力主要是在后拖臂2上,从而影响了车辆的舒适性;同时F2-1受到向上方向的力,车辆尾部受到F2-1方向上的力并会使车身上翘,从而容易产生点头现象。
[0019]结合附图3可见,本发明中将车身安装头4向上移动,使其高于车轮中心,本发明较现有技术中的设计能够有效的缓解车辆点头和增加车辆舒适性,通过受力分析,车身安装头4高于后车轮3的横向中心线21,可以有效的降低F1-2,降低对后拖臂2的受力,将更多的力分解到Fl-1上面,由减震器来吸收,增加车辆舒适性;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变后拖臂2对车身的垂直方向的作用力方向,将F2-1由原来向上方向改变成向下方向,使得对车身后部有一个向下拉的力,降低车辆尾部上翘,从而达到缓解点头现象。
[0020]本发明中通过对车辆后拖臂2与车身安装头4位置重新设计,将车身安装头4向上移动,使其高于后车轮3的横向中心线21,在刹车过程中和高速通过路面硬物时,将地面凸起冲击力更多的分解到车轮垂直方向上,后拖臂2受到的拉力F1-2分解到垂直向下方向,将车身后部上翘的趋势进行缓解,从而提高行驶舒适度,达到增加舒适性的效果;后车轮3遇到地面凸起时,将后拖臂2对车身垂直作用力方向改变,使其对车身有一个向下拉的力Fl-2,达到缓解车辆点头的效果。
[0021]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后纵梁、后拖臂、后车轮、车身安装头、螺母以及后轮毂支撑,所述车身后纵梁与后拖臂相连,所述后拖臂通过后轮毂支撑与后车轮相连,所述车身后纵梁与后拖臂之间设有车身安装头,所述车身安装头设置于后车轮横向中心线的上方;所述后拖臂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后拖臂另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孔以及第三定位孔;所述车身安装头包括固定板、橡胶圈以及第一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板与车身后纵梁相连,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后拖臂上的第一定位孔设置在第一固定螺栓上,所述第一定位孔上端设有橡胶圈,所述螺母设置在橡胶圈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轮包括轮胎以及车辋,所述车辋外侧设有轮胎,所述车辋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四周设有第二固定螺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毂支撑包括定位臂、上控制臂以及下控制臂,所述定位臂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四周设有与第二固定螺栓相对应的第四定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臂上的第四定位孔设置在第二固定螺栓上,所述螺母设置在第四定位孔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设置在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孔上方设有螺母;所述下控制臂设置在第三定位孔内,所述第三定位孔上方设有螺母。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拖臂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后纵梁、后拖臂、后车轮、车身安装头、螺母以及后轮毂支撑,车身后纵梁与后拖臂相连,后拖臂通过后轮毂支撑与后车轮相连,车身后纵梁与后拖臂之间设有车身安装头,车身安装头设置于后车轮横向中心线的上方;后拖臂一端设有第一定位孔;车身安装头包括固定板、橡胶圈以及第一固定螺栓,固定板与车身后纵梁相连,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螺栓,后拖臂上的第一定位孔设置在第一固定螺栓上,第一定位孔上端设有橡胶圈,螺母设置在橡胶圈的上端;本发明将拖臂车身安装点向上移动,使其高于车轮中心,将地面凸起冲击力更多的分解到车轮垂直方向上面,达到增加舒适性的效果,有效缓解车辆点头的效果。
【IPC分类】B60G7/00
【公开号】CN105599555
【申请号】CN201610029502
【发明人】支春雷
【申请人】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