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76344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 合物。
【背景技术】
[0003] 小儿黄疸是指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 黄染的临床症状。临床常见证型有:寒凝阳衰、肝胆湿热、湿困脾胃、热毒炽盛。寒凝阳衰型 小儿黄疸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程较长,身目倶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 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临床上小儿黄疸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及光 疗等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具有 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寒 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风寒 草、水龙胆草根、玉米须、母丁香、桂枝、红豆蔻、沙苑蒺藜、姜味草、茵陈蒿、干姜按照一定的 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6] 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下述原料药制成:风寒草30-50份、水龙胆草根20-40份、 玉米须20-40份、母丁香20-40份、桂枝15-25份、红豆蔻15-25份、沙苑蒺藜15-25份、姜味草 9-15份、茵陈蒿9-15份、干姜9-15份。
[0007]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风寒草40份、水龙胆草根30份、玉米须 30份、母丁香30份、桂枝20份、红豆蔻20份、沙苑蒺藜20份、姜味草12份、茵陈蒿12份、干姜12 份。
[0008]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风寒草:辛、微苦,微温。祛风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湿,消积排石。主治风寒头痛,咳嗽 痰多,咽喉肿痛,黄疸,胆道结石,尿路结石,小儿疳积,痈疽疔疮,毒蛇咬伤。
[0009] 水龙胆草根:辛、涩,温。健脾利湿,镇吐理气。治上吐下泻,食积饱胀,痢疾,大头 瘟。
[0010]玉米须:甘、淡,平。归肾、胃、肝、胆经。利尿消肿,清肝利胆。主治水肿,淋证,白浊, 消渴,黄疸,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病,乳痈,乳汁不通。
[0011] 母丁香:辛,温。归脾、胃、肝、肾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 风冷齿痛,口舌生疮,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0012] 桂枝:辛、甘,温。归膀胱、心、肺经。散寒解表,温经,通阳。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 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癥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0013] 红豆蔻:辛,温。归脾、胃、肺经。温中燥湿,醒脾消食。主治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 吐泄泻,噎膈反胃,痢疾。
[0014] 沙苑蒺藜:甘,温。归肝、肾经。补肾固精,益肝明目。主治肝肾不足,腰痛膝软,遗精 早泄,尿多遗沥,白浊带下,耳鸣眩晕,眼目昏花。
[0015] 姜味草:辛,大温。散寒解表,温中,消积。主治风寒感冒,小儿肺炎,胃寒脘痛,腹 胀,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癥瘕,寒疝,小儿虫积腹痛, 茵陈蒿:微苦,微辛,微寒。归脾、胃、膀胱经。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 瘙痒。
[0016]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呕 吐,泄泻,亡阳厥逆,寒湿痹痛,寒饮喘咳。
[0017] 中医认为,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多因阳气虚衰,寒邪凝结所致。本发明中风寒草祛 风散寒、解毒利湿,为君药;水龙胆草根健脾利湿、镇吐理气,玉米须利尿消肿、清肝利胆,母 丁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为臣药;桂枝散寒解表、温经通阳,红豆蔻温中燥湿、醒脾消食,沙 苑蒺藜补肾固精、益肝明目,姜味草散寒解表、温中消积,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干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祛 风散寒、健脾利湿、温经通阳、清肝利胆、温中散寒、补肾固精、温中燥湿、散寒解表、退黄、回 阳通脉之功效,达到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目的。
[0018]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08年至2012年临床观察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128例患者, 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28例患者中,男孩64例,女孩64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6岁,病程多在15天到3个月, 平均年龄3.5岁。
[0019] 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尤!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 (g)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2)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0020] 并有如下症状:病程较长,身目倶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 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0021] 3、治疗方法: 3.1处方:风寒草40g、水龙胆草根30g、玉米须30g、母丁香30g、桂枝20g、红豆蔻20g、沙 苑蒺藜20g、姜味草12g、茵陈蒿12g、干姜12g。
[0022] 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1剂,每日2次,3天为1疗 程。
[0023] 4、治疗结果: 4.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定: 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 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好转; 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0024] 4· 2结果:128例患者中,治愈110例(85 · 9%),好转15例(11 · 7%),未愈3例(2 · 4%),总 有效率为97.6%。
[0025] 5、典型病例 5.1钱某,女,2岁。患者身目倶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濡 缓。诊断为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1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双目及全 身皮肤黄染明显消退,继续服用2个疗程,诸症均消失,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6] 5.2魏某,男,4岁。患者皮肤及双目发黄,黄色晦暗,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 渴,舌淡,苔白腻,脉沉迟。诊断为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1剂,1个疗程 后,皮肤及双目黄染明显消退,继续服用2个疗程,诸症均消失,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7] 5.3宁某,男,5岁。患者身目倶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诊断 为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1剂,1个疗程后,双目及全身皮肤黄染明显 消退,继续服用2个疗程,诸症均消失,痊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 本发明没有限制。
[0029]实施例1,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是由风寒草30g、水龙胆草 根20g、玉米须20g、母丁香20g、桂枝15g、红豆蔻15g、沙苑漠藜15g、姜味草9g、茵陈蒿9g、干 姜9g制成。
[0030] 实施例2,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是由风寒草40g、水龙胆草 根30g、玉米须30g、母丁香30g、桂枝20g、红豆蔻20g、沙苑漠藜20g、姜味草12g、茵陈蒿12g、 干姜12g制成。
[0031] 实施例3,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是由风寒草50g、水龙胆草 根40g、玉米须40g、母丁香40g、桂枝25g、红豆蔻25g、沙苑漠藜25g、姜味草15g、茵陈蒿15g、 干姜15g制成。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风寒草30-50份、水龙胆草根20-40份、玉米须20-40份、母丁香20-40份、桂枝15-25份、红豆 蔻15-25份、沙苑蒺藜15-25份、姜味草9-15份、茵陈蒿9-15份、干姜9-15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风寒草40 份、水龙胆草根30份、玉米须30份、母丁香30份、桂枝20份、红豆蔻20份、沙苑蒺藜20份、姜味 草12份、茵陈蒿12份、干姜12份。
【专利摘要】<b>一种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风寒草、水龙胆草根、玉米须、母丁香、桂枝、红豆蔻、沙苑蒺藜、姜味草、茵陈蒿、干姜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寒凝阳衰型小儿黄疸。</b>
【IPC分类】A61K36/9068, A61P1/16
【公开号】CN105641657
【申请号】
【发明人】柏跃龙
【申请人】柏跃龙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