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7885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散式电动物流车,具体的说是一种动力分散式多节车厢电动物流车,动力分散式多节车厢的电动物流车,该电动物流车可以根据货物的数量选择连接车厢的数目、并且采用分布式驱动,各车厢驱动相互独立,采用交互式独立控制。
【背景技术】
[0002]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电商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电动物流车已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动物流车致力于高效的解决城市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使得它必须满足能够根据货物的数量调节物流车的大小,然而现有的物流车大多采用厢式物流车,装载货物容量有限。若采用普通的挂车作为连接车厢,由于不是所有的连接车厢都带有动力驱动模块,不能实现根据货物的数量随意调节车厢的数量,车厢利用率较低,同时随着物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运送速度的要求显著提升,普通物流车存在装车、卸货等时间损耗,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会有牵引力较小,动力利用率较低,调速性能差,制动性能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动力分散式多节车厢电动物流车,与现有的物流车相比,该电动物流车采用分布式驱动,各车厢驱动相互独立,采用交互式独立控制,每个连接车厢都带有动力驱动模块,该多节车厢电动物流车实现根据货物的数量随意调节车厢的数量,车厢利用率较高。
[0004]为提高物流派送速度,也可将货物按区域派送点分类,到达派送点即可将本区域货物所在连接车厢卸下,车厢之间采用电磁力连接,通过控制连接处内部电磁线圈的通断电即可控制车厢的因磁力而吸引或断开,不需要手动操作,比机械结构更便捷。既可以提高货物的派送效率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装置分布,能够实现较大的牵引力,提高能源动力利用效率,编组以及转向灵活,由于采用动力制动的轮较多,制动效率高,且调速性能好,制动减速度大,更适用于物流业运输。
[0005]该电动物流车包括带有转向驱动模块的首节车厢,带有动力驱动模块的多节连接车厢,所述首节车厢和连接车厢之间、相邻两个连接车厢之间均采用电磁力车钩进行连接。
[0006]所述首节车厢与连接车厢、连接车厢与连接车厢之间对应的连接面采用圆弧面结构,以避免转弯时前后两车厢发生运动干涉。
[0007]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电动物流车结构简单、运输效率高,节约资源。牵引力大、编组以及转向灵活。
[0008]2、本发明电动物流车可以根据货物的数量选择连接车厢的数目,且采用分布式驱动,各车厢驱动相互独立,采用交互式独立控制。
[0009]3、本发明电动物流车可将货物按区域派送点分类,到达派送点即可将本区域货物所在连接车厢卸下,车厢之间采用电磁力车钩,通过控制连接处内部电磁线圈的通断电即可控制车厢的因磁力而吸引或断开,不需要手动操作,比机械结构更便捷,更适用于物流业运输。
[0010]4、本发明电动物流车首节车厢上带有转向驱动装置,多节连接车厢上带有动力驱动模块,首节车厢与连接车厢、连接车厢与连接车厢之间采用电磁力进行连接,车厢连接处可实现一键连接,并保证了动力传递迅速且转弯便捷。
[0011 ] 5、本发明电动物流车由于采用的动力制动轮较多,制动效率高,且调速性能好,制动减速度大,适合用于限速区段较多的线路。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发明图1的俯视图。
[0014]图3是本发明车厢之间电磁力车钩结构图。
[0015]图4是本发明连接车厢立体结构图。
[0016]图5是本发明首节车厢与连接车厢之间的控制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由附图1、2、3、4所示:该电动物流车包括带有转向驱动装置的首节车厢I,多节带有有动力驱动模块的连接车厢2,所述首节车厢I和连接车厢2之间、相邻两个连接车厢2之间均采用电磁力车钩3进行连接。
[0018]所述首节车厢I与连接车厢2、连接车厢2与连接车厢2之间对应的连接面4采用圆弧面结构,以避免转弯时前后两车厢发生运动干涉。
[0019]由附图1、5所示:所述的首节车厢I内设置有转向驱动模块5,每个所述连接车厢2内设置有动力驱动模块6,所述转向驱动模块5和动力驱动模块6采用ZigBee无线传输连接。
[0020]所述转向驱动模块5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连接的整车控制器(VehicleControlUnit,VCU)5-1、第一电机控制器(Motor Control Unit,MCU)5_2、第一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5_3、第一防抱死制动系统(Ant1-lock BrakingSystem,ABS)5_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5-5、第一车身控制单元(Body Control Module,BCM)5_6和第一传动系统5-9,还包括连接整车控制器5-1的第一多信息显示器5-7和仪表5-8。转向驱动模块5经由整车控制器5-1采用CAN通信将控制信号传递给电机控制器5-2,再经由传动系统5-9传递给驱动车轮,完成首节车厢I的运动。同时还经由整车控制器5-1通过ZigBee无线传输将运动信号传递给连接车厢2。
[0021]所述动力驱动模块6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连接的第二电机控制器(MotorControlUnit,MCU)6_1、第二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6_2、第二防抱死制动系统(Ant1-lock Braking System,ABS)6_3、第二车身控制单元(Body Control Module,BCM)6-4和第二传动系统6-5。动力驱动模块6接收来自首节车厢I的运动信号,同时在连接车厢2内部经过电机控制器6-1采用CAN通信,经由传动系统6-5传递给驱动车轮。若该电动物流车含有多节连接车厢2,则首节车厢I内的整车控制器5-1会根据连接车厢数目控制调整各个车厢内能量的分配,从而使首节车厢I和连接车厢2的运动状态协调一致,同时达到节约资源,提高运动效率的目的。
[0022]所述连接车厢2接受首节车厢I的控制运动信号的传递方式是ZigBee传输。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0023]首节车厢I以及连接车厢2内的控制器采用CAN通信,车厢间通过网管进行基于ZigBee的无线通信。实现整车由VCU进行统一协调控制的交互式控制,实现各个车厢协调独立驱动形式。
【主权项】
1.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其特特征在于:该电动物流车包括带有转向驱动模块(5)的首节车厢(I),带有动力驱动模块(6)的多节连接车厢(2),所述首节车厢(I)和连接车厢(2)之间、相邻两个连接车厢(2)之间均采用电磁力车钩(3)进行连接;所述首节车厢(I)与连接车厢(2 )、连接车厢(2 )与连接车厢(2 )之间对应的连接面(4 )采用圆弧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驱动模块(5)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连接的整车控制器(5-1)、第一电机控制器(5-2)、第一电池管理系统(5-3)、第一防抱死制动系统(5-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5-5)、第一车身控制单元(5-6)和第一传动系统(5-9),还包括连接整车控制器(5-1)的第一多信息显示器(5-7)和仪表(5-8);所述动力驱动模块(6)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连接的第二电机控制器(6-1)、第二电池管理系统(6-2)、第二防抱死制动系统(6-3)、第二车身控制单元(6-4)和第二传动系统(6-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电动物流车采用分布式驱动方式,各车厢驱动相互独立,采用交互式独立控制,每个连接车厢都带有动力驱动模块,实现根据货物的数量随意调节车厢的数量,所述转向驱动模块(5)经由整车控制器(5-1)采用CAN通信将控制信号传递给电机控制器(5-2),再经由传动系统(5-9)传递给驱动车轮,完成首节车厢(I)的运动,同时还经由整车控制器(5-1)通过ZigBee无线传输将运动信号传递给连接车厢(2);所述连接车厢(2)接受首节车厢(I)的控制运动信号的传递方式是ZigBee传输;首节车厢(I)内的整车控制器(5_1)根据连接车厢(2)的数目控制调整各个车厢内能量的分配,从而使首节车厢(I)和连接车厢(2)的运动状态协调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为提高物流派送速度,将货物按区域派送点分类,到达派送点即可将本区域货物所在连接车厢卸下,车厢之间采用电磁力连接,通过控制连接处内部电磁线圈的通断电控制车厢的因磁力而吸引或断开。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分散式电动物流车,该电动物流车包括带有转向驱动模块的首节车厢,带有动力驱动模块的多节连接车厢,所述首节车厢和连接车厢之间、相邻两个连接车厢之间均采用电磁力车钩进行连接;所述首节车厢与连接车厢、连接车厢与连接车厢之间对应的连接面采用圆弧面结构。本发明电动物流车结构简单、运输效率高,节约资源。牵引力大、编组以及转向灵活,可以根据货物的数量选择连接车厢的数目,且采用分布式驱动,各车厢驱动相互独立,采用交互式独立控制。
【IPC分类】B60L11/00, B62D5/04, B60T13/00, B60D1/24, B60R16/023, B60D1/01, B62D63/08
【公开号】CN105644376
【申请号】
【发明人】马芳武, 熊长丽, 蒲永锋, 赵颖, 王晓军, 于海峰
【申请人】吉林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