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9936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缩径模。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缩径模,如图1所不,包括模芯2、模架1,模芯2套在模架I中,模芯后尾有一高硬度合金钢衬套3,模芯的进入端为201直孔,端面倒角,易刮伤工件表面;定径带202宽度过宽(宽度L为4-6毫米),导致缩径时阻力较大,对硬度较高的工件存在缩径时活动端卡死的情况,且工件退出时,易将模芯反带出模架,造成模芯脱落;定径带202后部倒45°角,工件退出时易刮伤工件;高硬度合金钢衬套3的内孔直径比定径带20的直径大0.3_,但起不到矫直工件的作用,反而易刮伤工件。

【发明内容】

[0003]为了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减小缩径阻力,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由模芯、模架组成,模芯套在模架中,其特征在于:模芯的进入端导向孔为圆锥角为20°的喇叭口,喇叭口的端面采用圆角过渡;定径带的宽度为2.5-3毫米;定径带后端采用长度为7-10毫米的反喇叭口形状;模架的后端直接开有孔,孔的直径比定径带的直径大1.6-2.5毫米。
[0005]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由于定径带前后过渡平缓,可以避免工件进出时在定径带前后被刮伤;定径带宽度缩小后,减小缩径及退出时的阻力,避免出现缩径时活动端卡住及工件退出时将模芯带出、脱落的现象;由于尾部取消衬套,孔径大于定径带,可避免工件与模架尾部接触,减小工件进出时的阻力,防止工件刮伤及模芯被工件带出。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现有缩径模的结构图。
[0007]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如图2所不的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由模芯5、模架4组成,模芯5套在模架4中,模芯的进入端导向孔501为圆锥角A为20°的喇叭口,喇叭口的端面采用圆角过渡;定径带502的宽度LI为2.5-3毫米;定径带后端503采用长度为7_10毫米的反喇叭口形状(圆锥角为10-15° );模架4的后端直接开有孔401,孔401的直径比定径带502的直径大
1.6~2.5 晕米。
【主权项】
1.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由模芯、模架组成,模芯套在模架中,其特征在于:模芯的进入端导向孔为圆锥角为20°的喇叭口,喇叭口的端面采用圆角过渡;定径带的宽度为2.5-3毫米;定径带后端采用长度为7-10毫米的反喇叭口形状;模架的后端直接开有孔,孔的直径比定径带的直径大1.6-2.5毫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其特征在于:反喇叭口形状的圆锥角为 10-15° ο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进结构的缩径模,由模芯、模架组成,模芯套在模架中,模芯的进入端导向孔为圆锥角为20°的喇叭口,喇叭口的端面采用圆角过渡;定径带的宽度为2.5-3毫米;定径带后端采用长度为7-10毫米的反喇叭口形状;模架的后端直接开有孔,孔的直径比定径带的直径大1.6-2.5毫米。由于定径带前后过渡平缓,可以避免工件进出时在定径带前后被刮伤;定径带宽度缩小后,减小缩径及退出时的阻力,避免出现缩径时活动端卡住及工件退出时将模芯带出、脱落的现象;由于尾部取消衬套,孔径大于定径带,可避免工件与模架尾部接触,减小工件进出时的阻力,防止工件刮伤及模芯被工件带出。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105665526
【申请号】
【发明人】曾自远, 贺元平, 丁源山, 赵秀碧, 熊良
【申请人】东风(十堰)汽车螺栓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