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72372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当抢救严重的呼吸衰竭病人时,临床一般会考虑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有创机械通气)来改善呼吸功能。而在临床应用中,尤其是对插管时间比较长的患者,会经常性出现气管导管内壁附有痰液、细菌生物膜的现象,从而导致阻塞人工气道,影响病人的通气功能,完全阻塞时可导致病人窒息死亡。
[0003]申请号为201120379540.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侧接口的气管导管,它包括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设有侧接口。气管导管的硬质接头部分设有侧接口,侧接口为一硬质管道,与气管导管的硬质接头部分连通,侧接口的端口设有密封帽。该实用新型公开的气管导管,虽然也可以对气管导管内壁附着的痰液、细菌生物膜进行清理,但是,其是借助吸痰管进行的,从而对气管导管内壁附着的痰液、细菌生物膜的清理效果非常有限。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易操作、造价低、能更有效更彻底清除附着在气管导管内壁内痰液、细菌生物膜的装置,以减轻病人的痛苦,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操作、造价低、能够尽可能的彻底清除气管导管内壁附着的痰液、细菌生物膜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包括杆体、气囊和气囊充气管;所述气囊包覆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且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密封配合;所述气囊充气管与杆体并行设置,气囊充气管的排气端与气囊连通,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位于杆体外。
[0006]作为优化,所述杆体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0007]作为优化,所述杆体的前端为密封端,该密封端横向的截面为前凸的弧形;所述杆体前段部分的侧壁上具有通气口。
[0008]作为优化,所述杆体的侧壁上具有多条径向显影刻度线,该多条径向显影刻度线沿杆体轴向排列。
[0009]作为优化,所述气囊充气管设置在杆体侧壁内。
[0010]作为优化,所述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上连接有气囊单向封闭硬阀。
[0011]作为优化,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还包括呼吸导管,所述呼吸导管的一端与杆体的后端连通,呼吸导管的另一端上连接有连接头。
[0012]作为优化,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还包括加长呼吸导管,所述加长呼吸导管的一端通过连接头与呼吸导管连通,加长呼吸导管的另一端连接呼吸机插管接头。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1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杆体前段部分设有气囊,使用时,将杆体深入气管导管内,气囊充气膨胀,气囊的外表面与气管导管的内壁接触,将杆体拉出时,杆体带动气囊一起从气管导管内想外移动,从而相比现有技术能更有效,更彻底地将气管导管内壁附着的痰液、细菌生物膜清除。
[001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作容易,造价低,对使用其的医护人员要求低,因此,对经济水平有差距的各个地区的医疗机构均具有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理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A处的放大图。
[0018]附图标号说明,杆体10、密封端11、通气口 12 ;气囊20、气囊充气管21、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21a、气囊单向封闭硬阀22 ;呼吸导管30、加长呼吸导管31、连接头32,呼吸机插管接头33、导丝40。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和“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1]参见图1和图2,一种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包括杆体、气囊和气囊充气管等;具体实施时,不只局限于单气囊,也可设计成并排设置的多个气囊。气囊包覆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且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密封配合;气囊充气管与杆体并行设置,气囊充气管的排气端与气囊连通,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位于杆体外。
[0022]具体实施时,杆体由硅胶等具有弹性材料制成,根据气管插管内径的大小,杆体的直径型号可以分别为:6Fr、8Fr、10Fr、12Fr等,适用于儿童,成人型。杆体可以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清理气管导管内壁的过程中,可以不用停止呼吸机,杆体中空的部分即可成为输入氧气的通道。为了防止杆体深入气管导管进行清理前,杆体的前端对气管导管的管壁造成损伤,杆体的前端可以设置为密封端,该密封端横向的截面为前凸的弧形,使杆体的前端为弧面,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了杆体深入气管导管过程中,对气管导管内壁或患者气管的损伤;杆体前段部分的侧壁上具有通气口,该通气口与杆体中空的部分连通,从而在进行清理时,仍然可以不用停止呼吸机。为了能够观察杆体进入气管导管的深度,为杆体插入的深度与气管导管的刻度作为参照,防止深入多度对患者气管造成损伤,最好在杆体的侧壁设置多条径向显影刻度线,该多条径向显影刻度线沿杆体轴向排列该显影刻度线可以是X-ray显影刻度线,刻度标识以mm为单位。
[0023]具体实施时,气囊采用柔软,且具有弹性的医用采用制成,气囊最好为柱体,从而可以增加气囊外表面与气管导管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清理效果。
[0024]具体实施时,气囊充气管最好设置在杆体侧壁内,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清理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更方便使用。气囊充气管采用医用材质制成,以保证气囊膨胀时,防止挤压杆体中空部分形成的输入氧气的通道,致呼吸通道变窄,保证病人呼吸畅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25]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上连接有气囊单向封闭硬阀。该气囊单向封闭硬阀相比现有的软阀,更加有效的加强充完气囊的密封性,同时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性,比软阀更有利方便操作。
[0026]为了方便医护人员操作,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还包括呼吸导管和加长呼吸导管,呼吸导管的一端与杆体的后端连通,呼吸导管的另一端上连接有连接头,该连接头最好采用鲁尔接头;加长呼吸导管的一端通过鲁尔接头与呼吸导管连通,加长呼吸导管的另一端(自由端)连接呼吸机插管接头。清理气管导管内壁时,加长呼吸导管的自由端通过呼吸机插管接头与呼吸机相连,保证病人呼吸畅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加长呼吸导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0mm,其作用是更方便医护人员操作本实用新型的清理装置,防止杆体进入气管导管后,杆体中空部分形成的输入氧气的通道与呼吸机断开,影响病人的呼吸功能。
[0027]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0028]先将杆体深入气管插管内如有需要,在深入气管插管前,把导丝(由PC等有一定硬度的材料制成)深入气管导管内,使杆体更畅通地进入气管插管内,然后通过气囊充气管为气囊充气,使其膨胀,气囊的外表面与气管导管的内壁接触,然后慢慢将杆体从气管导管中拉出,杆体带动气囊慢慢从气管导管中移出,从而可以彻底,且有效地将附着在气管导管内壁上的痰液、细菌生物膜等残留分泌物清楚,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002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杆体、气囊和气囊充气管; 所述气囊包覆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且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密封配合; 所述气囊充气管与杆体并行设置,气囊充气管的排气端与气囊连通,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位于杆体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中空的管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前端为密封端,该密封端横向的截面为前凸的弧形; 所述杆体前段部分的侧壁上具有通气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侧壁上具有多条径向显影刻度线,该多条径向显影刻度线沿杆体轴向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充气管设置在杆体侧壁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上连接有气囊单向封闭硬阀。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呼吸导管,所述呼吸导管的一端与杆体的后端连通,呼吸导管的另一端上连接有连接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长呼吸导管,所述加长呼吸导管的一端通过连接头与呼吸导管连通,加长呼吸导管的另一端连接呼吸机插管接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管导管内壁的清理装置,它包括杆体、气囊和气囊充气管;所述气囊包覆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且与杆体前段部分的外表面密封配合;所述气囊充气管与杆体并行设置,气囊充气管的排气端与气囊连通,气囊充气管的输气端位于杆体外。杆体前段部分设有气囊,使用时,将杆体深入气管导管内,气囊充气膨胀,气囊的外表面与气管导管的内壁接触,将杆体拉出时,杆体带动气囊一起从气管导管内向外移动,从而相比现有技术能更有效,更彻底地将气管导管内壁附着的痰液、细菌生物膜清除。
【IPC分类】A61M1-00, A61M16-04
【公开号】CN204293582
【申请号】CN201420802028
【发明人】段红杰, 刘胜军
【申请人】北京国械堂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