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6552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结构是采用铁质船型接触桥加弧角,并且在铁质接触桥的船型内部还需焊接一个在交流接触器动作时用于导通触点的导电片。此种动触桥结构需要焊接装配的零件较多,造成在动触桥组装时工序繁琐,同时由于焊点较多易造成漏焊或开焊的情况,降低了动触桥的使用稳定性及可靠性。另外,交流接触器动触桥结构是采用铁质船型接触桥加弧角,在铁质接触桥的船型内部还需焊接一导电片,因而加剧了触头电导通过程中的发热降低了动触桥结构的使用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简便、使用可靠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包括接触桥I和触点2,所述接触桥I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体折弯形成的弧角11,所述的触点2分别直接安装在接触桥I的两端,交流接触器动作时触点2通过接触桥I相连通,并且弧角11与接触桥I的中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α。
[0006]进一步,所述接触桥I的中部设有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为驱动安装面121和触点安装面122,所述的触点2分别安装在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所述的弧角11与连接部12为一体结构,并且弧角11向驱动安装面121 —侧折弯后与连接部12之间形成夹角α的范围是30°至90°。
[0007]进一步,所述驱动安装面121的中部设有加强筋123。
[0008]进一步,所述的加强筋123为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的加强筋123的两端连线与触点安装面122两端的触点2的中心连线相平行。
[0009]进一步,所述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还安装有用于限位安装触点2的限位凸起124,所述的触点2安装在连接部12的端部边沿与限位凸起124之间,并且触点2的侧壁与限位凸起124接触连接。
[0010]进一步,所述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各设有安装有两个限位凸起124,并且每一端上的两个限位凸起124分别与触点2侧壁的两端接触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的夹角α为90°。
[0012]进一步,所述接触桥I包括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其一体弯折成型的弧角11,并且连接部12中部的宽度比连接部12两端的宽度大。
[0013]进一步,所述弧角11的结构为梯形体,并且梯形体的弧角11的端部长度小于弧角11与连接部12的连接处的长度。
[0014]进一步,所述的加强筋123凸出驱动安装面121的表面设置,并且加强筋123与驱动安装面121为一体形成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通过直接一体折弯在接触桥两端的弧角,实现了动触桥的结构简单易于装配,提高了组装效率及使用稳定性。此外,通过将触点直接安装在接触桥两端,减小了动触桥的接触电阻,简化了焊接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动触桥的装配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1至4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21]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包括接触桥I和触点2,所述的触点2安装在接触桥I的两端,在交流接触器进行闭合动作时,接触桥I带动触点2与静触点相接触从而使得交流接触器的对应触点导通。特别地,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触点2分别直接安装在接触桥I的两端,并且安装在接触桥I两端的触点2可通过接触桥I直接导通。此夕卜,接触桥I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体折弯形成有弧角11,弧角11与接触桥I的中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α。由于现有动触桥结构的接触桥上还需焊接一个在交流接触器动作时用于导通触点的导电片,而本实用新型仅有触点与接触桥直接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优势在于动触桥的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同时还减小了动触桥的接触电阻,提高了使用效率。
[0022]具体地,图1中的接触桥I的中部设有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为驱动安装面121和触点安装面122,所述的触点2分别安装在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所述的弧角11与连接部12为一体结构,并且图2中的弧角11向驱动安装面121 —侧折弯后与连接部12之间形成夹角α的范围是30°至90°。优选地,弧角11与连接部12之间的夹角α为90°。弧角与连接部一体设置便于加工,提高了动触桥的装配效率。同时弧角与连接部的角度范围保证了弧角的引弧能力,提高动触桥的稳定性,并且相对于连接部垂直设置的弧角便于标准化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
[0023]图1中的驱动安装面121的中部设有加强筋123。具体地,图2和图3中的加强筋123为条状结构,状结构的加强筋123的安装方向与触点安装面122两端的触点2的中心连线相平行。优选地,驱动安装面121上可设有至少一个条状结构的加强筋123,加强筋123凸出驱动安装面121的表面设置,并且加强筋123与驱动安装面121为一体形成结构。此外加强筋123不仅限于条状结构的一种实施例,还可以是矩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等。加强筋保证了接触桥在受到挤压后不易弯曲,提高了接触桥的韧性强度。同时条状的加强筋便于安装且不影响装配使用。
[0024]图2和图3中的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还安装有用于限位安装触点2的限位凸起124,所述的触点2安装在连接部12的端部边沿与限位凸起124之间,并且触点2的侧壁与限位凸起124接触连接。优选地,图4中的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各设有安装有两个限位凸起124,并且每一端上的两个限位凸起124分别与触点2侧壁的两端接触连接。特别地,限位凸起124与触点安装面122为一体结构,并且限位凸起124的形状可为长方体或圆柱体。限位凸起便于触点的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限位凸起布局位置简单便于加工,并且有效地对触点安装进行准确限位。
[0025]图1和图4中的接触桥I包括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其一体弯折成型的弧角11,并且连接部12中部的宽度比连接部12两端的宽度大。同时弧角11的结构为梯形体,并且梯形体的弧角11的端部长度小于弧角11与连接部12的连接处的长度。中间宽两边窄的连接部保证了受挤压时的强度,同时梯形体结构的弧角不仅便于加工,同时提高了弧角的引弧能力。
[0026]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包括接触桥(I)和触点(2),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桥(I)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体折弯形成的弧角(11),所述的触点(2)分别直接安装在接触桥(I)的两端,交流接触器动作时触点(2)通过接触桥(I)相连通,并且弧角(11)与接触桥(I)的中部之间形成有夹角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桥(I)的中部设有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为驱动安装面(121)和触点安装面(122),所述的触点(2)分别安装在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所述的弧角(11)与连接部(12)为一体结构,并且弧角(11)向驱动安装面(121) —侧折弯后与连接部(12)之间形成夹角α的范围是30°至9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安装面(121)的中部设有加强筋(1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123)为条状结构,条状结构的加强筋(123)的两端连线与触点安装面(122)两端的触点(2)的中心连线相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还安装有用于限位安装触点(2)的限位凸起(124),所述的触点(2)安装在连接部(12)的端部边沿与限位凸起(124)之间,并且触点(2)的侧壁与限位凸起(124)接触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安装面(122)的两端各设有安装有两个限位凸起(124),并且每一端上的两个限位凸起(124)分别与触点(2)侧壁的两端接触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角α为90°。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桥(I)包括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其一体弯折成型的弧角(11),并且连接部(12)中部的宽度比连接部(12)两端的宽度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弧角(11)的结构为梯形体,并且梯形体的弧角(11)的端部长度小于弧角(11)与连接部(12)的连接处的长度。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筋(123)凸出驱动安装面(121)的表面设置,并且加强筋(123)与驱动安装面(121)为一体形成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包括接触桥和触点,所述接触桥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体折弯形成有弧角,所述的触点分别直接安装在接触桥的两端,交流接触器动作时触点通过接触桥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简便、使用可靠的交流接触器的动触桥。
【IPC分类】H01H50/54
【公开号】CN205177724
【申请号】CN201520752065
【发明人】张森, 朱映平, 肖体锋
【申请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