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8457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减震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减震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强度、刚度、延性等)抵御地震作用,是由结构本身存储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这种抗震方式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较大,导致建筑利用空间浪费,还会增加建造成本。因此,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是对结构施加减震装置(系统)由减震装置与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使之与结构共同存储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然而,现有的减震装置(系统)成本较高,材料消耗较大,导致工程造价升高,但抗震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减震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橡胶密封框、限位钢包角、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减摩板、弹性柱、钢套筒、前后限位钢板和安装螺栓,所述橡胶密封框外包裹设置有限位钢包角,所述橡胶密封框内部设置有内部减震装置,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内部设置有弹性柱和加强块,所述弹性柱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性柱上包裹设置有钢套筒,所述钢套筒限定弹性柱的变形范围,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均匀设置有半球形凸点,所述橡胶密封框内部分别设置有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和前后限位钢板,所述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和右挡板的表面设置有半球形凸点,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的半球形凸点与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和右挡板表面上的半球形凸点相互交错配合连接,所述限位钢包角间开槽设置在限位钢包角间,所述橡胶密封框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前后限位钢板限定构件受挤压时橡胶密封框体在前后两侧方向上的变形,所述安装螺栓用于连接结构减震器与结构物。
[0005]作为优选,所述限位钢包角间开槽设置在限位钢包角间,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和前后限位钢板所对应橡胶密封框的外侧面处。
[0006]作为优选,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阻尼液。
[0007]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柱设置有横向弹性柱和纵向弹性柱。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和前后限位钢板的长度均大于限位钢包角间开槽的长度。
[0009]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置橡胶密封框并在内部设置内部减震装置,在橡胶密封框内部分别设置有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和前后限位钢板,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的半球形凸点与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和右挡板表面上的半球形凸点相互交错配合连接;凸点之间交错设置,可以形成一个缓冲空间,达到减震的效果,橡胶密封框存在可以活动的小空间,小空间内部设置有阻尼液,增强了减震效果,同时由于凸点之间交错,可有效限定震动位移方向,使结构物仅沿提前设定的两个方向运动;另外橡胶密封框体内部设置内部减震装置在结构柱之间形成一个减震的弹性空间,通过设置横向弹性柱和纵向弹性柱,可有效减轻地震纵横波对结构的破坏,另外在橡胶密封框外包裹设置有限位钢包角,限位钢包角间设置有限位钢包角间开槽,而且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和前后限位钢板的长度均大于限位钢包角间开槽的长度,很好的限定构件受挤压时橡胶密封框体向四周的变形,提高了结构减震器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A-A截面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B-B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3]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减震器,包括橡胶密封框1、限位钢包角2、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弹性柱8和钢套筒9、前后安装限位钢板11和安装螺栓12,所述橡胶密封框I外包裹设置有限位钢包角2,所述橡胶密封框I内部设置有内部减震装置,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内部设置有弹性柱8和加强块1,所述弹性柱8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性柱8上包裹设置有钢套筒9,所述钢套筒9限定弹性柱8变形范围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均匀设置有半球形凸点13,所述橡胶密封框I内部分别设置有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限位钢板11,所述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和右挡板6的表面设置有半球形凸点13,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的半球形凸点13与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和右挡板6表面上的半球形凸点13相互交错配合连接,所述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设置在限位钢包角2间,所述橡胶密封框I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前后限位钢板11限定构件受挤压时橡胶密封框体在前后两侧方向上的变形,所述安装螺栓12用于连接结构减震器与结构物,所述减摩板7为聚四氟乙烯板。
[0014]值得注意的是,所述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设置在限位钢包角2间,上盖板3、下顶板
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限位钢板11所对应橡胶密封框I的外侧面处。
[0015]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阻尼液。
[0016]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弹性柱8设置有横向弹性柱和纵向弹性柱。
[0017]值得注意的是,所述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安装限位钢板11的长度均大于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的长度。
[001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置橡胶密封框并在内部设置内部减震装置,在橡胶密封框内部分别设置有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安装限位钢板11,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的半球形凸点13与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和右挡板6表面上的半球形凸点相互交错配合连接;凸点13之间交错设置,可以形成一个缓冲空间,达到减震的效果,橡胶密封框I存在可以活动的小空间,小空间内部设置有阻尼液,增强了减震效果,同时由于凸点13之间交错,可有效限定震动位移方向,使结构物仅沿提前设定的两个方向运动;另外橡胶密封框I体内部设置内部减震装置在结构柱之间形成一个减震的弹性空间,通过设置横向弹性柱和纵向弹性柱,可有效减轻地震纵横波对结构的破坏,另外在橡胶密封框I外包裹设置有限位钢包角2,限位钢包角2上开设置有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而且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和右挡板6的长度均大于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的长度,很好的限定构件受挤压时橡胶密封框体向四周的变形,提高了结构减震器的工作性能。在本实例中结构受空间所限,结构震动仅能沿上下、东西两向运动,故本工程实例中,将结构减震器的左右向沿结构物的东西向布设,通过计算确定,在本结构中同一安装截面上需安装6个本结构减震器。通过竣工后的激振实验发现,构件可沿上下、东西两向有效缓解结构物受到的震动作用的影响。
[001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结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橡胶密封框(I)、限位钢包角(2)、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减摩板(7)、弹性柱(8)、钢套筒(9)、前后限位钢板(11)和安装螺栓(12),所述橡胶密封框(I)外包裹设置有限位钢包角(2),所述橡胶密封框(I)内部设置有内部减震装置,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内部设置有弹性柱(8)和加强块(10),所述弹性柱(8)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性柱(8)上包裹设置有钢套筒(9),所述钢套筒(9)限定弹性柱(8)的变形范围,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均匀设置有半球形凸点(13),所述橡胶密封框(I)内部分别设置有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限位钢板(11),所述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和右挡板(6)的表面设置有半球形凸点(13),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的上下左右面上的半球形凸点(13)与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和右挡板(6)表面上的半球形凸点(13)相互交错配合连接,所述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设置在限位钢包角(2)间,所述橡胶密封框(I)内部设置有空腔,所述前后限位钢板(11)限定构件受挤压时橡胶密封框体在前后两侧方向上的变形,所述安装螺栓(12)用于连接结构减震器与结构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设置在限位钢包角(2)间,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限位钢板(11)所对应橡胶密封框(I)的外侧面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部设置有阻尼液。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8)设置有横向弹性柱和纵向弹性柱。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3)、下顶板(4)、左挡板(5)、右挡板(6)和前后限位钢板(11)的长度均大于限位钢包角间开槽(21)的长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结构减震器,包括橡胶密封框、限位钢包角、上盖板、下顶板、左右挡板、减摩板、弹性柱、钢套筒、前后限位钢板和安装螺栓,所述橡胶密封框外包裹限位钢包角,其内设有内部减震装置,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内设有弹性柱和加强块,所述弹性柱内设有弹簧,外包裹钢套筒,其外壁上下左右四面均匀设置有半球形凸点,所述前后限位钢板起到限定构件变形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橡胶密封框内部各面分别设有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右挡板和前后限位钢板,其中所述内部减震装置外壁上下左右面上的半球形凸点分别与上盖板、下顶板、左挡板和右挡板表面上的半球形凸点相互交错连接。本实用新型减震器具有更好的抗震技术效果。
【IPC分类】E04B1/98
【公开号】CN205296453
【申请号】
【发明人】李忱涛
【申请人】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