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90805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属于智能交通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虽然一些特权车辆如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等执行任务时可以不受交通灯的限制,但是道路拥塞时即使有特权也因前面没特权的车辆占据了道路不能移动而必须排队等候,无法正常完成特殊任务。所以让特权车辆前面的车顺利通过路口才是道路畅通的解决方法。通过适当延长交通灯的绿灯时间,减少特权车辆的等待时间是保障其道路畅通的一种解决方案。
[0003]同样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公交车辆,提高运营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使得特权车辆尽可能快速通过十字路口。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包括有源RFID读卡器(I),有源RFID标签(2),方向性天线一 (3)和方向性天线二 (4),吸盘(5),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RFID读卡器安装在交通灯上,和交通灯的控制器相连;方向性天线一
(3)安装在有源RFID读卡器上和马路I平行;方向性天线二 (4)安装在有源RFID读卡器上和马路2平行;所述,有源RFID标签(2)安装在特权车辆车身。
[0006]所述吸盘(5)和有源RFID标签(2)结合,通过吸盘(5)将有源RFID标签(2)吸附在特权车辆车身上。
[0007]本实用新型主要有益效果:缩短特权车辆通过道路路口的时间,使得特权得以发挥。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0009]其中:I有源RFID读卡器,2有源RFID标签,3方向性天线一,4方向性天线二,5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10]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是:特权车辆携带有源RFID标签进入路口,在设定范围内信号被有源RFID读卡器接收,延长当前交通灯绿灯时间,或缩短交通灯红灯时间,使其快速通过。
[0011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2]实施例1: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包括有源RFID读卡器(I),有源RFID标签(2),方向性天线一(3)和方向性天线二 (4),吸盘(5),将有源RFID读卡器安装在交通灯上,和交通灯的控制器相连,根据接收信号适当延长,缩短交通灯时间;方向性天线一 (3)安装在有源RFID读卡器上和马路I平行;方向性天线二 (4)安装在有源RFID读卡器上和马路2平行;所述吸盘(5)和有源RFID标签(2)结合,通过吸盘(5)将有源RFID标签(2)吸附在特权车辆车身上。
[0013]特权车辆携带有源RFID标签进入路口时,具体距离可以根据有源RFID读卡器天线功率设定,本实施例为40米。根据是方向性天线一 (3)还是方向性天线二 (4)接收到信号判断哪条马路来车,如果此时方向性天线一 (3)接收到信号可以判断马路I此时来车,如果马路I是绿灯且所剩时间不足以该车辆通过,信号将延长到有源RFID读卡器的方向性天线一
(3)接收的信号由小到大再到小时(特权车辆通过了路口中央);如果此时是红灯,适当提前变为绿灯使得特权车辆近早通过。
[0014]如果方向性天线一(3)和方向性天线二(4)都有信号,则马路I和马路2都有来车,根据信号的强弱判断哪个马路特权车辆距离路口更近,决策交通灯的时间,距离路口近的优先。
[0015]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简单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包括有源RFID读卡器(I),有源RFID标签(2),方向性天线一(3)和方向性天线二(4),吸盘(5),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RFID读卡器安装在交通灯上,和交通灯的控制器相连;方向性天线一 (3)安装在有源RFID读卡器上和马路I平行;方向性天线二 (4)安装在有源RFID读卡器上和马路2平行;所述,有源RFID标签(2)安装在特权车辆车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所述吸盘(5)和有源RFID标签(2)结合,通过吸盘(5)将有源RFID标签(2)吸附在特权车辆车身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交通灯特权车辆智能通行系统,?由有源RFID读卡器,有源RFID标签,方向性天线,吸盘组成,特权车辆携带有源RFID标签进入路口,在设定范围内信号被有源RFID读卡器接收,延长当前交通灯绿灯时间,或缩短交通灯红灯时间,使其快速通过。缩短特权车辆通过道路路口的时间,使得特权得以发挥。
【IPC分类】G08G1/087
【公开号】CN205302645
【申请号】
【发明人】宋顶利, 张昕, 于复兴
【申请人】华北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8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