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灌肠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7792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消化内科灌肠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消化内科灌肠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落地灌肠机和手持入体器,落地灌肠机上侧设有灌肠机顶盖,灌肠机顶盖上侧设有顶盖把手,顶盖把手上设有把手减压垫,落地灌肠机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升降泵,支撑腿升降泵下侧设有落地支撑腿,落地支撑腿下侧设有防滑吸盘,防滑吸盘上设有扩容防倾覆垫,落地灌肠机上设有开关组合仪盘,开关组合仪盘右侧设有总电源线,开关组合仪盘上设有支撑腿升降开关。本实用新型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在进行消化内科灌肠治疗时,操作灵活,安全高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
【专利说明】
消化内科灌肠器
[0001]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消化内科灌肠器。
[0002]【背景技术】:在消化内科治疗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灌肠的治疗方式来进行消化道的疏通以及消化道炎症的治疗,但是当前很多灌肠手段都只是采用简易的输液袋和输液管将治疗液导入患者体内,这一方面会在使用操作上产生较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也会因为治疗液的温度较低或者是手动操作不当,引起患者的不适,极为不便。
[0003]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进行消化内科灌肠治疗时,操作灵活,使用方便的消化内科灌肠器。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落地灌肠机和手持入体器,落地灌肠机上侧设有灌肠机顶盖,灌肠机顶盖上侧设有顶盖把手,顶盖把手上设有把手减压垫,落地灌肠机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升降栗,支撑腿升降栗下侧设有落地支撑腿,落地支撑腿下侧设有防滑吸盘,防滑吸盘上设有扩容防倾覆垫,落地灌肠机上设有开关组合仪盘,开关组合仪盘右侧设有总电源线,开关组合仪盘上设有支撑腿升降开关,支撑腿升降开关通过开关滑槽与开关组合仪盘连接,支撑腿升降开关右侧设有加热杀菌旋钮,加热杀菌旋钮下侧设有灌肠开关,开关组合仪盘下侧设有下翻式仪盘盖,下翻式仪盘盖通过仪盘盖活页与开关组合仪盘连接,下翻式仪盘盖左右两侧设有仪盘盖扣合插锁,落地灌肠机下侧设有导流管衔接嘴,导流管衔接嘴下侧设有一次性导流管,落地灌肠机内设有灌肠液加热器,灌肠液加热器内设有加热液电热棒,加热液电热棒通过电热棒固定座与灌肠液加热器连接,加热液电热棒右侧设有热量传导板,热量传导板右侧设有臭氧发生消毒器,臭氧发生消毒器下侧设有引流电机防水盒,引流电机防水盒内设有灌肠液引流电机,灌肠液引流电机上侧设有液体导入口,手持入体器左侧设有引流管插嘴,手持入体器内设有内置导流通道,手持入体器上下两侧设有充气按压囊,充气按压囊上侧设有手指按压板,充气按压囊右侧设有气体导入管,气体导入管右侧设有伸缩式气囊。
[0005]作为优选,所述灌肠机顶盖上设有顶盖固定头。
[0006]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腿升降栗上设有搬运把手。
[0007]作为优选,所述气体导入管上下两侧设有入体器限位挡板。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在进行消化内科灌肠治疗时,操作灵活,安全高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
【附图说明】
:
[0009]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落地灌肠机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手持入体器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落地灌肠机,2、手持入体器,3、灌肠机顶盖,4、顶盖把手,5、把手减压垫,6、支撑腿升降栗,7、落地支撑腿,8、防滑吸盘,9、扩容防倾覆垫,10、开关组合仪盘,11、总电源线,12、支撑腿升降开关,13、开关滑槽,14、加热杀菌旋钮,15、灌肠开关,16、下翻式仪盘盖,17、仪盘盖活页,18、仪盘盖扣合插锁,19、导流管衔接嘴,20、一次性导流管,21、灌肠液加热器,22、加热液电热棒,23、电热棒固定座,24、热量传导板,25、臭氧发生消毒器,26、引流电机防水盒,27、灌肠液引流电机,28、液体导入口,29、引流管插嘴,30、内置导流通道,31、充气按压囊,32、手指按压板,33、气体导入管,34、伸缩式气囊,35、顶盖固定头,36、搬运把手,37、入体器限位挡板。
[0013]【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落地灌肠机I和手持入体器2,落地灌肠机I上侧设有灌肠机顶盖3,灌肠机顶盖3上侧设有顶盖把手4,顶盖把手4上设有把手减压垫5,落地灌肠机I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升降栗6,支撑腿升降栗6下侧设有落地支撑腿7,落地支撑腿7下侧设有防滑吸盘8,防滑吸盘8上设有扩容防倾覆垫9,落地灌肠机I上设有开关组合仪盘10,开关组合仪盘10右侧设有总电源线11,开关组合仪盘10上设有支撑腿升降开关12,支撑腿升降开关12通过开关滑槽13与开关组合仪盘10连接,支撑腿升降开关12右侧设有加热杀菌旋钮14,加热杀菌旋钮14下侧设有灌肠开关15,开关组合仪盘10下侧设有下翻式仪盘盖16,下翻式仪盘盖16通过仪盘盖活页17与开关组合仪盘10连接,下翻式仪盘盖16左右两侧设有仪盘盖扣合插锁18,落地灌肠机I下侧设有导流管衔接嘴19,导流管衔接嘴19下侧设有一次性导流管20,落地灌肠机I内设有灌肠液加热器21,灌肠液加热器21内设有加热液电热棒22,加热液电热棒22通过电热棒固定座23与灌肠液加热器21连接,加热液电热棒22右侧设有热量传导板24,热量传导板24右侧设有臭氧发生消毒器25,臭氧发生消毒器25下侧设有引流电机防水盒26,引流电机防水盒26内设有灌肠液引流电机27,灌肠液引流电机27上侧设有液体导入口 28,手持入体器2左侧设有弓I流管插嘴29,手持入体器2内设有内置导流通道30,手持入体器2上下两侧设有充气按压囊31,充气按压囊31上侧设有手指按压板32,充气按压囊31右侧设有气体导入管33,气体导入管33右侧设有伸缩式气囊34。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总电源线11接入到插座,打开灌肠机顶盖3,向落地灌肠机I内导入足量的灌肠液,扣合灌肠机顶盖3,打开下翻式仪盘盖16,启动加热杀菌旋钮14,使得落地灌肠机I内的灌肠液加热器21和臭氧发生消毒器25同时工作,灌肠液加热器21内的加热液电热棒22将内置的加热液加热,热量经过热量传导板24传递给灌肠液,使得灌肠液温度升高,这样可以保证灌肠液进入人体后不会因为低温造成患者不适,而臭氧发生消毒器25则可以有效去除灌肠液内可能附着的细菌病毒,灌肠液制备完成后,启动支撑腿升降开关12,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支撑腿升降栗6调节落地支撑腿7的高度,保证灌肠液的顺利导出,高度确定后,握住手持入体器2,将手持入体器2送入到患者的直肠内,按压手指按压板32,使得充气按压囊31反复运动,从而将气体通过气体导入管33送入到伸缩式气囊34内,使得伸缩式气囊34逐渐膨胀,将直肠扩充打开,从而方便灌肠液导入且不会在导入过程中外溢回流,之后启动灌肠开关15,灌肠液引流电机27工作,将灌肠液经过液体导入口 28导入到一次性导流管20,再经过一次性导流管20送入到内置导流通道30,最后进入患者肠道即可。
[0014]作为优选,所述灌肠机顶盖3上设有顶盖固定头35。这样设置,可以保证灌肠机顶盖3扣合后的固定性。
[0015]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腿升降栗6上设有搬运把手36。这样设置,可以方便装置的整体移动和搬运。
[0016]作为优选,所述气体导入管33上下两侧设有入体器限位挡板37O这样设置,可以避免手持入体器2过度进入人体无法取出。
【主权项】
1.消化内科灌肠器,包括落地灌肠机(I)和手持入体器(2),其特征是:落地灌肠机(I)上侧设有灌肠机顶盖(3),灌肠机顶盖(3)上侧设有顶盖把手(4),顶盖把手(4)上设有把手减压垫(5),落地灌肠机(I)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升降栗(6),支撑腿升降栗(6)下侧设有落地支撑腿(7),落地支撑腿(7)下侧设有防滑吸盘(8),防滑吸盘(8)上设有扩容防倾覆垫(9),落地灌肠机(I)上设有开关组合仪盘(10),开关组合仪盘(10)右侧设有总电源线(11),开关组合仪盘(10)上设有支撑腿升降开关(12),支撑腿升降开关(12)通过开关滑槽(13)与开关组合仪盘(10)连接,支撑腿升降开关(12)右侧设有加热杀菌旋钮(14),加热杀菌旋钮(14)下侧设有灌肠开关(15),开关组合仪盘(10)下侧设有下翻式仪盘盖(16),下翻式仪盘盖(16)通过仪盘盖活页(17)与开关组合仪盘(10)连接,下翻式仪盘盖(16)左右两侧设有仪盘盖扣合插锁(18),落地灌肠机(I)下侧设有导流管衔接嘴(19),导流管衔接嘴(19)下侧设有一次性导流管(20),落地灌肠机(I)内设有灌肠液加热器(21),灌肠液加热器(21)内设有加热液电热棒(22),加热液电热棒(22)通过电热棒固定座(23)与灌肠液加热器(21)连接,加热液电热棒(22)右侧设有热量传导板(24),热量传导板(24)右侧设有臭氧发生消毒器(25),臭氧发生消毒器(25)下侧设有引流电机防水盒(26),引流电机防水盒(26)内设有灌肠液引流电机(27),灌肠液引流电机(27)上侧设有液体导入口(28),手持入体器(2)左侧设有引流管插嘴(29),手持入体器(2)内设有内置导流通道(30),手持入体器(2)上下两侧设有充气按压囊(31),充气按压囊(31)上侧设有手指按压板(32),充气按压囊(31)右侧设有气体导入管(33),气体导入管(33)右侧设有伸缩式气囊(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消化内科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肠机顶盖(3)上设有顶盖固定头(35) 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消化内科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升降栗(6)上设有搬运把手(3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消化内科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导入管(33)上下两侧设有入体器限位挡板(37)。
【文档编号】A61M3/02GK205460129SQ201620143913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1日
【发明人】绳百龙
【申请人】绳百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