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领域,academic sector
1)academic sector学术领域
英文短句/例句

1.Science Anthropology: a Newly Developing Academic Field科学人类学: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
2.4.You are committed to further study in your current discipline or a new discipline.4.你目前所从事的学术领域或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要求你必须深造。
3.of the field of academic study in which one concentrates or specializes.一个人专注的或专攻的学术领域
4.Graduate students specialize in a particular field of study.研究生专攻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
5.new and emerging ar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新生科学技术领域(新科技领域)
6.On Academic &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Editing;论编辑学领域的学术创新与实践创新
7.as for those who has to do with the field of academic is always called "Teacher."而在与学术有关的领域则皆称“老师”。
8.The technology opened up a new scientific field.那个技术开辟了新的科学领域。
9.relating to a specific field of academic study.与学术研究的某一领域有关的。
10.At the moment, EEG's uses are mostly medical.当前,脑电图技术被广泛用于医学领域。
11.of your secondary field of academic concentration or specialization.学术专业上的第二个领域的。
12.Of or relating to a secondary area of academic specialization.辅修的学术专业上的第二个领域的
13.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art, science, music, etc在政治、 艺术、 科学、 音乐等领域
14.-- The research spectrum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steadily broadened.--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15.Applied prospect of nanotechnology in medical field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前景
16.The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in Medical Field of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快速成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17.On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Techniques in Sports Medicine;干细胞技术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8.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DNA polymorphism analysis in legal medicine;DNA分析技术在法庭科学领域的进展
相关短句/例句

research areas of academic history学术史研究领域
3)the realm of literature and art文学艺术领域
4)domain term领域术语
1.This paper proposes an automatic acquisition domain terms model based on CBC clustering approach, many disadvantages are avoided in this model.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CBC聚类方法的领域术语自动获取模型,该模型避免了单纯以领域相减或统计方法获取领域术语的局限性。
5)technical area技术领域
1.This paper studies the national standards between China,America,England and Japan from the number of standards in technical area.文章从技术领域标准数量分布的角度对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国家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各国国家标准在技术领域分布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国标准在技术领域分布方面的相关建议。
2.Data of them are compared in patent quantity,area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external cooperation,patent family country distribution and technical area similarity.使用Thomson Data Analyzer TDA(TDA)软件对1986-2005年期间在Derwent InnovationIndex DII(DII)中收录的德国马普学会(MP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Wisconsin)、日本东京大学(Tokyo)六家机构的专利数据,从专利数量、发明技术领域、机构对外合作情况、专利家族国家分布和技术领域相似度5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6)field of technology技术领域
延伸阅读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从1967年起连续出版了《大陆中国的经济概貌》(1967年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估计》(1972年版),《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1975年版)、《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1978年版),1982年又出版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其中后三本书已有中译本。 《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77年。)是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于1975年7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的汇编。据称参加这项研究工作的有28位美国国内外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15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商务部、中央情报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在这本书里,有相当大部分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问题的。包括:1.工业发展史。如"1949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工业"、"中国的工业体制"、"中国工业工人的积极性"、"中国石油工业的增长与前景"和"中国的钢铁工业";2.农村和农业。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业"、"牵制中国发展的几个因素"、"1963年至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体制"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3.基本建设与电信。如"1949年至1974年中国的基本建设趋势"、"1949年至1974年的国内和国际电信";4.国防经济与对外贸易。如"1965年至1974年中国的国防负担"、"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1950年至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此外,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和推广、中国的人口问题、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的布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等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毛主席以后的中国经济》(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也是由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组织了37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会同美国13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而成的。书中集中研究了中国的以下问题:1.制造业和采掘工业。如"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工业增长(1965-1977年)"、"中国机械工业的调查"、"中国能源的系统分析"、"中国矿产经济"和"中国的电力工业";2.人口和劳动力的利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口增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中有关科学和技术的若干问题"、"中国1949年至1978年的就业政策(以农村生产妇女为重点)";3.农业。如"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国的粮食贸易"和"中国农业技术政策和能力的演变";4.对外经济关系。如"中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和"中美商业关系"等等。 1982年,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再次组织编写了《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中译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集中研究了"中国工业管理的改革"、"中国运输事业的发展(1971~1980年)"和"中国的劳动力(1957~1980年)"等经济史问题。 前苏联学者克娜瓦洛夫和莫洛佐娃研究了1949~1974年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发展问题。莫洛佐娃认为在1974年中国有483200000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大约58%,其中有22%的人口居住在城中。她还估计,1974年,中国城镇人口约为1.7亿,占总人口的20%。她还研究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粮食产量问题。(注:彼得罗夫、莫洛佐娃:《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6年。)对于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研究,他们大致把1949年到1957年作为一个时期,1958年到70年代末作为另一个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在第一时期遵循了既定的依靠苏联的路线,出现了工业的迅速增长,并为中国工业此后的成功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