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同一性,assimilation of cultures
1)assimilation of cultures文化同一性
1.In the internet era, assimilation of cultures points out the way fo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ss media, thus, the media can hardly go so far as to lose its direction.在网络环境中 ,“文化同一性”为媒体的“社会责任”指明了方向 ,媒体不至于迷失自我 ;“受众本位”意识又要求大众传媒在网络平台上重铸形象和品牌。
英文短句/例句

1.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Diversify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
2.It had a cultural identity relatively immune to subversion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它的文化同一性使它相对地不易被邻国所颠覆。
3.Context Levels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广告信息传播中语境水平与文化同一性
4.A single, homogeneous culture without diversity or dissension.单文化一种没有多样性或派性分歧的同源文化
5.Analysis of the consistency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the IS culture;中国企业的组织文化同IS文化之间的一致性分析
6.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Adolescents' Ego Identity in Occupation青少年职业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
7.Sexual identity,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society or culture.性别性别同一性,尤指与社会与文化有关
8.The Main Stream and the Differences: On the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Same Nationality;主流与差异:同一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9.People who share the same culture form a culture group.文化同根同源就组成一个文化群体。
10.Cultural barrier refers to the heterogeneous barrier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文化屏障是一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的障碍。
11.Archaeology Annotation of the Sentence "Vehicles and Documents should be the same"-something about the Developing Tendencyof the Bohai CultureIdendified with the Tang dynasty;“车书本一家”的考古学诠释──论渤海文化与中原唐文化的趋同性
12.Community: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共同体: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一个重要属性
13.An Article:"From Popping the Question to Popping the Pill" and a Movie:"A Room With a View"--Some Tip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in 19th Century;欧美婚姻文化的共同性比较——以一篇文章与一部电影为例
14.Seeking Identity on Mode of Existence:the Culture Identity of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U.S. and Canada;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
15.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
16.Like merchandise, culture and art are circulative and can supplement each other.文化艺术如同商品一样 ,有着很强的流通性、互补性。
17.the repetitiveness, the selfsameness, and the ubiquity of modern mass culture(bTheodor Adorno)现代大众文化的重复性、同一性和普遍存在(b西奥多 阿多诺)
18.the repetitiveness, the selfsameness, and the ubiquity of modern mass culture(Theodor Adorno)现代大众文化的重复性、同一性和普遍存在(西奥多 阿多诺)
相关短句/例句

identical culture文化同一
3)similar culture文化同质性
1.The effect is very good because of its appetency from similar culture,the newness from different culture,abundant of content and its form suiting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2005年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因其文化同质性产生的亲和力、文化异质性带来的新奇感、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雅俗共赏,使其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4)cultural similarity文化相同性
5)cognate nature of culture文化同源性
6)homoerotism culture同性恋文化
延伸阅读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哲学界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一场讨论。这场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学术讨论一政治批判一学术讨论的曲折过程。    讨论的经过  50年代初,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学员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要求教师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还是唯物主义命题,是G.W.F.黑格尔的语言还是恩格斯的语言。杨献珍同艾思奇在观点上发生了根本分歧。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是黑格尔的语言;艾思奇则认为这个命题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又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1958年 1月,《哲学研究》发表了郭月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一文。1959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于世诚的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对郭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由此,争论在报刊上展开。1959年10月至1965年,全国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80多篇。由于当时掌握理论界领导权的康生、陈伯达等人的干预破坏,使这场学术讨论变成了政治批判,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者被扣上"反对毛泽东思想"、"为现代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三面红旗提供理论武器"等政治罪名,讨论由此中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哲学界重新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全国报刊发表有关文章40篇左右,观点仍未统一。    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否作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持肯定观点的一方有艾思奇、王若水、郭月争等;持否定观点的一方有杨献珍、李唯一、于世诚等。分歧主要表现在互相联系的三个问题上:    ①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能是唯心主义的命题,还是可以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    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能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因为,它在哲学史上一直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并且,其确定的含义是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二者是同一个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者G.巴克莱和E.马赫,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都是在这个含义上援用这一命题的。而唯物主义者从L.费尔巴哈起,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强调指出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二者是不同一的。    王若水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以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前者把思维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后者把存在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等同的意思,一种是一致、符合的意思。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批判的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肯定并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批判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同时又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并给予唯物主义的解释。把马克思指出存在与思维的差别看成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    杨献珍等人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说成是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在这里提出的是世界可知还是不可知的问题。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来代替反映论,这就混淆了两种认识论的根本对立,从而根本上取消了反映论。    王若水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反映论对立起来,就意味着把认识论和辩证法割裂开,是违反恩格斯著作的原意的。    ③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矛盾的同一性"这两个"同一性"是属于同一种范畴,还是两种不同的范畴?    杨献珍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矛盾的同一性"这两个"同一性"的含义完全不同。前一个"同一性"是"同一个东西"的意思,是唯心主义范畴的同一性;后一个"同一性"说的是组成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相贯通,并因一定条件互相转化,是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如果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就难以和"原则同格"划清界限。    王若水等人认为,两种同一性的区别不是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的区别,而是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或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的区别。杨献珍等人所强调的那种不包含差别的同一性,正是抽象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是一对矛盾,当然具有同一性。否认它,就是否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思维和存在是矛盾的同一,和"原则同格"含义完全不同,不会发生混淆的问题。    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命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20多年来争论的是前一个问题,而对后一个问题并没有争论。王若水则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意思一样,如承认后者,合乎逻辑地也就承认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