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401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稻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抛秧机。
当前种植水稻有一种抛秧的种植方法。这种方法有许多的优点,是农业的推广性项目,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一般只见插秧机械,未见抛秧机械使用。人工手抛秧的缺点是密度不均匀、功效低,不便于田间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效高、均匀种植的水稻抛秧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秧盘、抛把、双向控制器、机架、拨秧器、取秧机构、漏秧斗、导向机构、插秧机构、底盘、驱动机构等;秧盘下有抛把和两个双向控制器,双向控制器上端连在秧盘底面,双向控制器下端通过支架连在机架上;抛把中部与机架连在一起,中部有向上的两根支撑杆连在双向控制器上,抛把前端有传力杆连在取秧机构的横轴上;上下抬压抛把带动双向控制器、取秧机构运动,双向控制器带动秧盘前后移动;秧盘和机架间有拨秧器,拨秧器的插杆插入在机架上的管座内,拨秧器不动,随秧盘前后移动作相向运动;机架是一个连接中枢,前部安装两根斜向的长套管,漏秧斗下端插杆插入长套管,一个连接板连接长套管和垂直板,垂直板上连有导向机构,机架中部安装抛把、插秧机构、驱动机构,机架下端连有船形底盘;驱动机构下端安装在底盘上,顶部固定连在机架中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把秧苗放入秧盘中,取秧、分秧、拨秧、抛秧、插秧等工序在抛把和双向控制器、拨秧器、取秧机构、漏秧斗、导向机构、插秧机构等机构的配合作用下,进行抛秧和插秧,提高了工效,比手工抛秧提高效率10-15倍,并且抛秧均匀;驱动机构可使整机移动,实行机械化作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秧盘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抛把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双向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机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拨秧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取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底盘结构示意图。
图9是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插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导向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漏秧斗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秧盘1下面有抛把2,两侧有双向控制器3;双向控制器3上端连在秧盘1的底面,双向控制器3下端连在机架4后部;抛把2中部与机架4连在一起,抛把2中部有向上的两根支撑杆连在双向控制器上,抛把2前端以传力杆与取秧机构6连在一起;拨秧器5、取秧机构6、插秧机构9、驱动机构8安装在机架4中部,机架前部安装两根斜向的长套管52,漏秧斗11下端插杆插入长套管52,一个连接板连接长套管和垂直板51,垂直51上连接导向机构10;机架下端连有船形底盘7;驱动机构8下端连在底盘7上,顶部连在机架4中部。
图2所示秧盘是放秧用的,秧盘为长方形,后面为平面26,它的前端有6个送秧嘴21,送秧嘴倾斜向下,送秧嘴内有两根金属丝钩子25,其中一根钩子前端有一隔片24,送秧嘴后面有两根金属丝23形成轨道,轨道内为空腔,图6拨秧器中的拨爪62在空腔下相向移动,但不伸入秧盘底平面,秧盘左右两侧底面有一长条板,连接件通过孔27与图4双向控制器中的基板41上端的孔44连在一起;秧苗移动时会顺着轨道滑进倾斜的送秧嘴21。
图3所示的抛把由一些金属管件构成,手把31向前延伸,中部有开孔的支撑杆32,图4双向控制器中的轴66穿过两根支撑杆32的孔,两端锁住;传力杆36上下两端与图7取秧机构中的固定板76和连接件33连在一起,短套管34、短套管35与图5机架中短套管57平行,内销58穿过短套管34、短套管57、短套管35连在一起。
图4所示双向控制器,位于秧盘1下面,两侧各一个,轴66将两个双向控制器连在一起,基板41里外各装有杠杆42、扳机43;杠杆42和扳机43绕连接点旋转,杠杆42的头部和扳机43的尾部互相钩住;基板41上部有槽67,套在轴66外的滑轮65在槽67中滚动,基板41下部有对称的槽69;直角支架47上平面有四块支脚49,四块支脚49两两对应,中间有销在槽69中滚动;直角支架47竖平面有两个孔48,图5机架上连接件56穿过孔48连在机架上,中间有两个平行的滑板68,扳机43的尾部在滑板68的上平面滑动;弹簧46一端挂在基板41左方中间边缘,一端挂在图5机架中的导向滑道53上;如图所示为抛秧的起始位置,当抛把的手把31向下压,抛把中部的支撑杆32带动轴66及滑轮65向右走,同时传力杆36推动取秧机构向上运动,取秧机构取秧后离开秧盘,滑轮65向右走与扳机43接触,推动扳机43的尾部在滑板68的上平面滑动,同时带动基板41和秧盘向右走,拨秧器开始拨秧,至滑轮68的右边缘时,扳机43的尾部掉下去,基板41和秧盘被锁定,弹簧46被拉伸至最大;抛把的手把31继续向下压,滑轮65继续向右走,直至取秧机构将秧抛进漏秧斗;抛把31向上抬还原,滑轮65向左走,接触杠杆42的尾部时,杠杆42的头部将扳机43的尾部撬起,扳机43解除锁定,基板41在弹簧46的作用下迅速带动秧盘向左走回位,同时秧盘里的秧受到惯性向左移动,取秧机构随抛把上抬回位。
图5所示机架为金属结构件,它是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连接中枢,上面有一些连接件,机架后端两边连接件56穿过图4双向控制器的直角支座47的孔48连接双向控制器;机架上部长横梁中间侧面有拨秧器管座55和连接件54,图6拨秧器中的拨秧器插杆61插入拨秧器管座55,连接件将连接件54同
图10中的连接杆103连在一起;机架长横梁前端连接有漏秧斗长套管52、导向滑道53,导向滑道53呈双孔弧形,漏秧斗长套管52和导向滑道53互相连接,连接件将垂直板51和
图11导向机构中的垂直板111连在一起,位置可调,
图12漏秧斗的插杆两根123插入两根漏秧斗长套管52,通过连接板将垂直板51和漏秧斗长套管52连接在一起;图7中的横轴74可沿导向滑道53滑动,内销58依次通过图3中的短套管34、图5中的短套管57、图3中的短套管35、图9中的短套管95、
图10中的短套管102、图9中的短套管95、
图10中的短套管102、图3中的短套管35、图5中的短套管57、图3中的短套管34,将十者串联在一起,两端用插销59锁住。
图6所示的拨秧器,两个插杆61可插入图5中拨秧器管座55,横杆上有6个拨秧爪子62,位置对应图2秧盘中的滑道空腔。
图7所示取秧机构,横杆79上装有6个取秧器杆75,横杆79有两个固定座70固定在图5中的两根长套管52上,两根拉簧77将横杆79和横轴74连在一起,两个固定板76和图3中的连接件33以传力杆36连在一起,杆75有短轴81,扫把71和拨钩73绕短轴81旋转,外侧的两个杆75有限位短杆82,杆75上三个分开的钩子形成窝状的取秧器72,能容下1-2棵秧(泥丸),横轴74贯穿装在扫把71上的短套管80连在一起,扫把71两边有两根拨钩73,起疏通堆在秧盘前方的秧和向中间供秧的作用,扫把71将多余的秧扫掉,横杆79中间有一个铁链座78,铁链勾住
图10中的横杆101,控制插秧的深度。
图8所示底盘为木制结构的船形底盘,支撑整机和平整水田,两个底座86和两个长底座88可插入机架的四个支撑脚,图9驱动机构的连接板93安装在长底座88上,用插销87锁住。
图9所示驱动机构,手把91延伸两根金属管,金属管后端的短套管95与图5机架上的短套管57平行,用内销58串联在一起,金属管固定有一根铁链92勾在机架上,控制行走的步距,两根金属管分别有一个弹簧94,弹簧下端有链条96,带动驱动轴99上的单向齿轮98,驱动轴99两端对称装有两个驱动轮97和绕轴活动的连接板93,连接板93与底盘的长底座88连接。
图10所示插秧机构由型材构成,可拆卸的手柄104和横杆101连在板109上,装在横杆101上的两个连接杆103与图5机架上的连接件54连在一起;短套管102与图5机架上的短套管57平行,用内销58串联在一起;图9中的铁链座78上的铁链勾住横杆101;板109和支架106连在一起,6套插杆107安装在支架106上,插杆上端有弹簧105,插秧时如遇硬物,弹簧则收缩,带动插杆上移,不影响插杆工作,插杆下段为排爪108,手柄104上抬,带动插杆107向下走,排爪108将秧苗垂直压进泥土里。
图11所示的导向机构由6个导管113、导管架112和垂直板111构成,垂直板111与图5机架上的垂直板51通过连接件连在一起,位置可调。
图12所示的漏秧斗由漏斗122、插杆123和挡板121构成,插杆123插入图5机架上的拨秧器管座55。
本机有三个操作把,左边是抛把的手把31,中间是插秧机构的手柄104,右边是驱动机构的手把91,人站在机械后面,左右上下摇动操作把,完成抛秧、插秧和整机移动的工作。秧盘1装满秧苗后,向下压手把31,因传力杆36上下两端与取秧机构的固定板76和连接件33连在一起,带动取秧机构向上运动,取秧机构中的拨钩73疏通秧盘1中的秧苗,取秧器72从送秧嘴21中取秧;秧盘1向后移动,拨秧器5拨动秧盘中的秧向前送,秧苗顺着两根金属丝23形成的轨道滑进倾斜的送秧嘴21,秧盘走到一定的位置时,双向控制器锁住,秧盘不再移动,弹簧46被拉伸至最大;手把31继续向下压,取秧机构的横轴74沿导向滑道53向上移,取秧器72高过秧盘时,扫把71扫掉多余的秧苗,多余的秧落到秧盘里;到最高点时,传力杆36与横杆79相撞,取秧器72中的秧受到冲击,被抛进漏秧斗的漏斗122中;手把31向上抬还原,取秧机构也跟着回位,双向控制器回位,秧盘受到设在前方的弹簧46的作用,迅速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秧盘里的秧受到冲击,秧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移;漏斗122中的秧顺着漏斗,沿着导向机构的导向管113整齐地落入水田。如果抛出去的秧太长,在水田里站不稳,可操作插秧机构的手柄104,排爪108将秧垂直压进水田,压的深度可以控制;然后右边的驱动机构的手把91向下压,链条96、单向齿轮98、驱动轴99、驱动轮97运动,使整机移动,移动距离可调,手把91向上抬,弹簧94拉动链条回位,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向下压手把31,开始下一个取秧、抛秧、插秧工序。
权利要求1.水稻抛秧机包括秧盘、抛把、双向控制器、机架、拨秧器、取秧机构、漏秧斗、导向机构、插秧机构、底盘、驱动机构等,其特征在于秧盘(1)下面有抛把(2),两侧有双向控制器(3);双向控制器(3)上端连在秧盘(1)的底面,双向控制器(3)下端连在机架(4)后部;抛把(2)中部与机架(4)连在一起,抛把(2)中部有向上的两根支撑杆连在双向控制器(3)上,抛把(2)前端以传力杆(36)与取秧机构(6)连在一起;拨秧器(5)、取秧机构(6)、插秧机构(9)安装在机架(4)中部,机架前部安装两根斜向的长套管(52),漏秧斗(11)下端插杆(123)插入长套管(52),一个连接板连接长套管和垂直向下的垂直板(51),垂直板(51)上连接导向机构(10);取秧机构(9)的连接杆(103)与机架(4)上的连接件(54)连接。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抛秧机,其特征在于秧盘(1)前端有倾斜向下的送秧嘴(21),送秧嘴(21)内有两根金属丝钩子(25),其中一根钩子前端有一隔片(24),送秧嘴(21)后面有两根金属丝(23)形成轨道,轨道内为空腔,拨秧器(5)的拨爪(62)在空腔下,但不伸入秧盘(1)底平面。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抛秧机,其特征在于秧盘(1)下面两侧各有以轴(66)连接的双向控器(3),基板(41)上装有杠杆(42)、扳机(43);杠杆(42)和板机(43)绕连接点旋转,杠杆(42)的头部和扳机(43)的尾部互相钩住;基板(41)上部有槽(67),套在轴(66)外的滚轮(65)在槽(67)中滚动,基板(41)下部有对称的槽(69);直角支架(47)上平面有四块支脚(49),四块支脚(49)两两对应,中间有销在槽(69)中滚动;直角支架(47)竖平面有两个孔(48),机架(4)上连接件(56)穿过孔(48)连在机架上;直角支架(47)中间有两个平行的滑板(68),扳机(43)的尾部在挡板(68)的上平面滑动,弹簧(46)一端挂在基板(41)前方中间边缘,一端挂在机架中的导向滑道(53)上。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抛秧机,其特征在于取秧机构(6)的横杆(79)上装有6个取秧器杆(75),横杆(79)有两个固定座(70)固定在两根长套管(52)上,两根拉簧(77)将横杆(79)和横轴(74)连在一起,两个固定板(76)和连接件(33)以传力杆(36)连在一起,杆(75)有短轴(81),扫把(71)和拨钩(73)绕短轴(81)旋转,外侧的两个杆(75)有限位短杆(82),杆(75)上三个分开的钩子形成窝状的取秧器(72),横轴(74)贯穿装在扫把(71)上的短套管(80)连在一起,扫把(71)两边有两根拨钩(73)。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抛秧机,其特征在于插秧机构(9)的可拆卸的手柄(104)和横杆(101)连在板(109)上,装在横杆(101)上的连接杆(103)与机架(4)上的连接件(54)连在一起;铁链座(78)上的铁链勾住横杆(101);板(109)和支架(106)连在一起,插杆(107)安装在支架(106)上,插杆上端有弹簧(105),插杆下段为排爪(108)。
专利摘要水稻抛秧机属于农业机械,包括秧盘(1)、抛把(2)、双向控制器(3)、机架(4)、拨秧器(5)、取秧机构(6)、漏秧斗(11)、导向机构(10)、插秧机构(9)、底盘(7)、驱动机构(8)等。本实用新型代替手工抛秧,结构简单;种植均匀,种植密度可调,提高水稻的抛秧、插秧效率10—15倍。
文档编号A01C11/02GK2459858SQ0121338
公开日2001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13日
发明者李本宽 申请人:李本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