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184699阅读:3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蜂的繁殖生产工艺,特别是一种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方法,属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已开始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持续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开发无公害的植保技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是无可非议的发展方向。国外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积极开发利用天敌,并向天敌产品工厂化生产、推广应用商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渐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的毒害,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活质量。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使得天敌产品成为倍受欢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好的一种商品。近年来,国内外天敌昆虫的研究应用由于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很多种类的害虫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索其对害虫的控制潜能、自身的扩繁途径及田间应用等,均取得较大、较新的成果。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和释放是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的最成功的范例。但在赤眼蜂生产过程中,原有的人工大量繁殖方法中,忽视了对赤眼蜂蜂种和品系的选择,并且在寄主卵的利用率、种蜂病害的防治,繁蜂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繁殖及储藏、产品检验和清选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造成了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难于保证,影响了赤眼蜂的生产能力和田间控虫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出一种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方法,该方法实现了优质、高效、大批量繁殖赤眼蜂,满足生产的需要。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寄主卵的生产a.柞蚕茧的选择与贮藏选择没有病蛹、嫩蛹,雌茧率在80%以上、千粒重达11公斤以上的健康柞蚕茧;将选择好的柞蚕茧贮藏在0℃±2℃,RH50-70%的保茧库中,茧在库内用茧床分层存放,或置于茧笼、茧筐中贮藏,并定期检查,蚕茧感温均匀不发热、不受潮、不霉变;b.茧的加温根据繁蜂计划安排暖茧日期,暖茧前将茧穿成串,即用细线穿过茧尾部的浮毛,虫蒂地朝外、朝下,穿成茧串,挂置暖茧室内,暖茧温度从低到高升温,起始温度为10-12℃,以每天递增1-2℃逐渐加温,升至20-22℃时保持平稳,最高不超过25℃,RH60-75%;c.收蛾贮藏雄蛾比雌蛾羽化较早,为防止雌雄交尾,刺激雌蛾自产卵,先收雄蛾,然后将羽化的柞蚕雌蛾在0-2℃低温下存放贮藏24-48小时;d.剖腹采卵洗卵先将雌蛾头部掀去,再将其腹部放入剖机中剖腹取卵,卵经过漂洗,除净掺杂于卵粒间的虫体碎片和胶囊杂质后,放入绿卵清除机内清除不成熟卵,再用水漂洗去掉挤碎的的不成熟卵破碎卵壳,使绿卵率降低到3%以下;e.卵的消毒与晾干将清洗好的卵送入卵消毒室,用0.1%新洁尔灭液浸泡8-12分钟后取出,经甩干机甩干后进入晾卵车间阴干;(2)蜂种繁育从自然界采集目标害虫卵内寄生的赤眼蜂后,将采集到的赤眼蜂置于温度23-25℃、RH.65~75%条件下发育,羽化出蜂后,转接到中间寄主卵内,连续繁殖1~2代后去杂提纯,并通过对其寄生率、羽化出蜂率、繁殖力、性比、贮存特性和对目标害虫卵的搜索能力检测试验,选择出优良赤眼蜂蜂种,优势蜂种确定后经过一代繁殖,当幼虫发育到幼虫中期时,立即在2-4℃,RH 50-60%条件下保存至蜂种繁殖时备用,或将蜂种进行扩繁,以积累足够的赤眼蜂种蜂数量,扩繁接蜂时的种、卵比为1∶35~40,接蜂产卵时间为12~24小时,室内温度25~27℃,RH80~85%,产卵12~24小时后,将蜂卵盘送进25℃,RH.60~70%蜂种发育室进行发育,当柞蚕卵内的寄生蜂发育至幼虫中期时,及时在2~4℃、RH.50~60%条件下保存待用;
(3)接蜂按赤眼蜂数量∶寄主卵数量为1∶25-35的比例进行接蜂,接种方式采用种卵与寄主卵混拌浅盘接蜂法;(4)产卵并筛去成蜂产卵要求在25~27℃,RH85~90%的黑暗条件下,赤眼蜂在产卵室中安静产卵24~48小时后,筛去成蜂并除去种卵卵壳;(5)发育培育将完成赤眼蜂产卵过程的寄主卵运入发育室进行培养,发育室模拟目标害虫防治时田间自然温度条件,寄主卵发育到成熟幼虫期,送入清选室清选;(6)产品的清选对低于质量要求的成品蜂卵进行清选,去除不寄生卵和绿卵,使产品质量达到所需标准(附后),并将合格蜂卵放入2~4℃,RH50~70%冷库中贮藏;(7)制卡选用韧性强、着胶好的纸张和粘性好、易干的乳白胶,利用涂胶机把乳白胶均匀地刷在纸上,然后把发育好的赤眼蜂寄生卵,牢固地粘在纸上,阴干即可;(8)蜂卡保存蜂卡晾干后挂置于2~4℃、RH60~70%条件下保存;(9)暖卡释放放蜂前蜂卡在前述赤眼蜂发育温湿条件下加温发育,加温的时间根据各放蜂单位所防治的害虫发育进度,当地气象预报等条件综合考虑后确定。
优选地,所述接蜂按赤眼蜂数量∶寄主卵数量为1∶30进行接蜂。
本发明有如下优点提高了寄主柞蚕卵的利用率、增加了蜂种选择技术内容、有效控制了赤眼蜂繁蜂过程中的病害,基本上做到了无菌操作、探索出赤眼蜂繁殖各阶段最适温湿条件及质量控制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大批量繁殖赤眼蜂,用于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农林害虫。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使得天敌昆虫赤眼蜂的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充分利用厂房、设备、人力等,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人工气候控制水平,降低了成本,完善了优势蜂种选择、繁蜂和储存技术,能够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优质赤眼蜂,满足生产的需要。


图1为本发明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
依据防治面积、繁蜂与田间释放的技术要求如放蜂量、放蜂次数、放蜂日期等制定赤眼蜂的人工繁殖生产计划。具体说,主要是依据历年靶标害虫发生时期和发生情况初步确定放蜂日期和放蜂面积和数量,然后根据放蜂日期确定种蜂的加温日期及数量,同时协调柞蚕的出库和加温日期和数量。参见附图1,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步骤如下1、寄主卵的生产及利用在工厂化大量繁殖赤眼蜂过程中,其寄主—柞蚕剖腹卵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繁蜂数量及质量。
(1)柞蚕茧的选择与贮藏选择没有病蛹、嫩蛹,雌茧率在80%以上、千粒重达11公斤以上的健康柞蚕茧,注意不用感温茧和冻茧。将选择好的柞蚕茧贮藏在温度为0℃±2℃,RH为60%,保温性能好的保茧库中,茧在库内用茧床分层存放或置于茧笼、茧筐中贮藏,并定期检查,保证蚕茧感温均匀不发热、不受潮、不霉变。
(2)茧的加温根据繁蜂计划安排暖茧日期。暖茧前用细线穿过茧尾部的浮毛,虫蒂地朝外、朝下将茧穿成串,挂置暖茧室内。暖茧温度从低到高升温,起始温度为10,以每天递增1-2℃逐渐加温,升至20-22℃时保持平稳,最高不超过25℃,相对湿度保持在60%;暖茧过程中要设专人管理,切勿使温度忽高忽低。昼夜观察记载温、湿度,控制柞蚕蛾羽化日期,暖茧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地面清洁,经常用杀菌剂进行消毒处理。
(3)收蛾取卵蚕蛾一般在下午羽化,雄蛾比雌蛾羽化较早,为防止雌雄交尾,刺激雌蛾自产卵,先收雄蛾,然后将羽化的柞蚕雌蛾在0-2℃低温下存放贮藏30小时。
(4)剖腹洗卵为保证卵净度,先将雌蛾头部掀去,再将其腹部放入剖机中剖腹取卵。卵经过漂洗,除净掺杂于卵粒间的虫体碎片和胶囊等杂质后,放入绿卵清除机内清除不成熟卵,再用水漂洗去掉挤碎的的不成熟卵与破碎卵壳,使绿卵率降低到3%以下。
(5)卵的消毒与晾干将清洗好的卵送入卵消毒室,用浓度为10%新洁尔灭液浸泡10分钟后取出,经甩干机甩干后进入晾卵车间阴干。
2、蜂种繁育从自然界采集目标害虫卵内寄生的赤眼蜂后,将其置于温度25℃、RH.70%条件下发育,羽化出蜂后,转接到中间寄主卵内,连续繁殖1代后去杂提纯,并并通过对其寄生率、羽化出蜂率、繁殖力、性比、贮存特性和对目标害虫卵的搜索能力检测试验,进行蜂种优选,选择出优良赤眼蜂蜂种。优势蜂种确定后经过一代繁殖,当幼虫发育到幼虫中期时,立即在温度2-4℃,RH 60%条件下保存至蜂种繁殖时备用,或将蜂种进行扩繁,积累足够的赤眼蜂种蜂数量。蜂种可以放在试管或其他容器内,并保证贮藏温度的准确和稳定。从蜂种采集选择到生产出大量的生产用蜂,经过6次扩繁。扩繁接蜂种、卵比为1∶40,接蜂产卵时间为20小时,室内温度26℃,RH80%,产卵20小时后,将蜂卵盘送进温度25℃,湿度RH.65%蜂种发育室进行发育,当柞蚕卵内的寄生蜂发育至幼虫中期时,及时在2~4℃、RH.50~60%条件下保存待用;在蜂种扩繁期间,采取米蛾卵与柞蚕卵交替繁殖,成蜂与混拌接蜂法交替并且严格控制种蜂的接蜂比例,保证合适单卵蜂数(50~70头)等手段,培育壮蜂。
3、接蜂按赤眼蜂种数量∶寄主卵数量比例为1∶30,进行接蜂,将单卵蜂数控制在70-90头宜,将寄生率、羽化率、单卵蜂数和雌雄比指标加以综合考虑,种蜂羽化10%时进行混拌接种,接蜂时间为28小时,接种方式采用种卵与寄主卵混拌浅盘接蜂法。
4、种蜂产卵并筛去成蜂产卵室要求在25-27℃,RH85-90%的黑暗条件下,赤眼蜂在产卵室中安静产卵28小时后,筛去成蜂并除去种卵卵壳;5、发育培育将完成赤眼蜂产卵过程的寄主卵运入发育室进行培养,发育室模拟目标害虫防治时田间自然温度条件,寄主卵发育到成熟幼虫期,送入清选室清选;6、产品的清选对低于质量要求的成品蜂卵进行清选,去除不寄生卵和绿卵,使产品质量达到所需标准;每天提供寄主卵清洗后绿卵率,产卵、发育和清选后各阶段的寄生率、羽化率及单卵蜂数全面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时报告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清选后寄生卵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标明检验结果方可进入2~4℃,RH 60%冷库贮藏,并登记造册。
7、制卡选用韧性强、着胶好的纸张和粘性好、易干的乳白胶,利用涂胶机把乳白胶均匀地刷在纸上,然后把发育好的赤眼蜂寄生卵,牢固地粘在纸上,阴干即可;8、蜂卡冷藏晾干后的蜂卡挂置于2-4℃、RH 65%冷库中冷藏保存;9、暖卡释放放蜂前蜂卡在前述赤眼蜂发育温湿条件下加温发育,加温的时间根据各放蜂单位所防治的害虫发育进度,当地气象预报等条件综合考虑后确定。
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主要环节配备特制机具,如采卵机、挤绿卵机、脱水机、风选机、分离器、涂胶机等。重要生产流程如接蜂、产卵等环环相接。产卵室与发育室等人工气候自动控制并实行无菌操作,基本上形成一条以机械为主的人工气候控制的大规模工厂化繁殖赤眼蜂生产线,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在大规模工厂化繁蜂过程中,各种病原菌对赤眼蜂和寄主卵的侵染日益严重,造成寄生率、羽化率明显降低,繁蜂效率下降,生产成本增加,甚至使繁蜂遭到失败。生产上迫切需要提供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在赤眼蜂的繁殖生产过程中,用浓度新洁尔灭、浓度高锰酸钾和紫外灯等分别对寄主卵、房间与器械进行消毒灭菌。
权利要求
1.一种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寄主卵的生产a.柞蚕茧的选择与贮藏选择没有病蛹、嫩蛹,雌茧率在80%以上、千粒重达11公斤以上的健康柞蚕茧;将选择好的柞蚕茧贮藏在0℃±2℃,RH50-70%的保茧库中,茧在库内用茧床分层存放,或置于茧笼、茧筐中贮藏,并定期检查,蚕茧感温均匀不发热、不受潮、不霉变;b.茧的加温根据繁蜂计划安排暖茧日期,暖茧前将茧穿成串,即用细线穿过茧尾部的浮毛,虫蒂地朝外、朝下,穿成茧串,挂置暖茧室内,暖茧温度从低到高升温,起始温度为10-12℃,以每天递增1-2℃逐渐加温,升至20-22℃时保持平稳,最高不超过25℃,RH60-75%;c.收蛾贮藏雄蛾比雌蛾羽化较早,为防止雌雄交尾,刺激雌蛾自产卵,先收雄蛾,然后将羽化的柞蚕雌蛾在0-2℃低温下存放贮藏24-48小时;d.剖腹采卵洗卵先将雌蛾头部掀去,再将其腹部放入剖机中剖腹取卵,卵经过漂洗,除净掺杂于卵粒间的虫体碎片和胶囊杂质后,放入绿卵清除机内清除不成熟卵,再用水漂洗去掉挤碎的的不成熟卵破碎卵壳,使绿卵率降低到3%以下;e.卵的消毒与晾干将清洗好的卵送入卵消毒室,用0.1%新洁尔灭液浸泡8-12分钟后取出,经甩干机甩干后进入晾卵车间阴干;(2)蜂种繁育从自然界采集目标害虫卵内寄生的赤眼蜂后,将采集到的赤眼蜂置于温度23-25℃、RH.65~75%条件下发育,羽化出蜂后,转接到中间寄主卵内,连续繁殖1~2代后去杂提纯,并通过对其寄生率、羽化出蜂率、繁殖力、性比、贮存特性和对目标害虫卵的搜索能力检测试验,选择出优良赤眼蜂蜂种,优势蜂种确定后经过一代繁殖,当幼虫发育到幼虫中期时,立即在2-4℃,RH 50-60%条件下保存至蜂种繁殖时备用,或将蜂种进行扩繁,以积累足够的赤眼蜂种蜂数量,扩繁接蜂时的种、卵比为1∶35~40,接蜂产卵时间为12~24小时,室内温度25~27℃,RH80~85%,产卵12~24小时后,将蜂卵盘送进25℃,RH.60~70%蜂种发育室进行发育,当柞蚕卵内的寄生蜂发育至幼虫中期时,及时在2~4℃、RH.50~60%条件下保存待用;(3)接蜂按赤眼蜂数量∶寄主卵数量为1∶25-35的比例进行接蜂,接种方式采用种卵与寄主卵混拌浅盘接蜂法;(4)产卵并筛去成蜂产卵要求在25~27℃,RH85~90%的黑暗条件下,赤眼蜂在产卵室中安静产卵24~48小时后,筛去成蜂并除去种卵卵壳;(5)发育培育将完成赤眼蜂产卵过程的寄主卵运入发育室进行培养,发育室模拟目标害虫防治时田间自然温度条件,寄主卵发育到成熟幼虫期,送入清选室清选;(6)产品的清选对低于质量要求的成品蜂卵进行清选,去除不寄生卵和绿卵,使产品质量达到所需标准(附后),并将合格蜂卵放入2~4℃,RH50~70%冷库中贮藏;(7)制卡选用韧性强、着胶好的纸张和粘性好、易干的乳白胶,利用涂胶机把乳白胶均匀地刷在纸上,然后把发育好的赤眼蜂寄生卵,牢固地粘在纸上,阴干即可;(8)蜂卡保存蜂卡晾干后挂置于2~4℃、RH60~70%条件下保存;(9)暖卡释放放蜂前蜂卡在前述赤眼蜂发育温湿条件下加温发育,加温的时间根据各放蜂单位所防治的害虫发育进度,当地气象预报等条件综合考虑后确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蜂按赤眼蜂数量∶寄主卵数量为1∶30进行接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眼蜂人工繁殖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寄主卵的生产柞蚕茧的选择与贮藏;茧的加温;收蛾贮藏;剖腹采卵洗卵;卵的消毒与晾干;(2)蜂种繁育;(3)接蜂;(4)产卵并筛去成蜂;(5)发育培育;(6)产品的清选;(7)制卡;(8)蜂卡保存;(9)暖卡释放。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完善了优势蜂种选择和繁蜂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大批量繁殖赤眼蜂,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用于防治棉铃虫等农林害虫,满足生产的需要。
文档编号A01K67/033GK1647626SQ200510002748
公开日2005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6日
发明者张帆, 王素琴, 罗晨 申请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