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灭红火蚁的饵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801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杀灭红火蚁的饵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剂,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红火蚁具有很好杀灭效果的饵剂。
背景技术
从2005年初至今,中国的广东、湖南、广西三省的部分地区已出现红火蚁入侵为害。在美国,红火蚁每年约以200公里的速度扩散,每年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万美元。红火蚁的为害表现如下除吃蚯蚓等土壤中的土栖性动物外、还吃幼芽、嫩芽及根,攻击栖性鸟类及鸟蛋,对公共设施的电器开关、电表、电箱、电话总机、交通灯箱进行破坏,造成电线短路。人们在有红火蚁侵入的田间、草地中活动时,还会遭到红火蚁的攻击,红火蚁用其大颚钳叮咬皮肤,将毒液注入皮肤,立即引发剧烈的炽热痛感,4小时后被咬处会形成白色脓包,若脓包破裂容易引发细菌性的二次感染,一些体质敏感的人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过敏性休克而造成死亡。由于红火蚁有如此大的破坏性,所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积极开展对红火蚁的防治,其中化学防治仍占主要地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杀灭红火蚁的饵剂。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杀灭红火蚁的饵剂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杀虫剂0.02%~0.8%、引诱剂5%~45%和饵料54.2%~94.98%。
本发明所述的杀虫剂采用氟虫胺、伊维菌素、丁烯氟虫腈、氟铃脲、乙酰甲胺磷中的任何一种、两种或三种混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引诱剂采用鱼粉、蟑螂粉或火腿肠,本发明所述的饵料采用玉米粉、米粉或大豆粉。
本发明的杀红火蚁饵剂中所含的几种杀虫剂,毒理机制各异,独立发挥作用,互不发生影响,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其中氟虫胺为慢性胃毒杀虫剂,乙酰甲胺磷既有触杀作用,又有胃毒作用。丁烯氟虫腈为杂环类杀虫剂,氟铃脲是昆虫生长调节剂,其毒理机制主要是抑制红火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由于药物在虫体内的相关的联合作用,从而使得红火蚁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各虫态各发育阶段均受到控制,经过几次连续施药防治,即可很理想地消灭红火蚁。
由于本发明的药物制剂中的药效迟缓不同,它们的有机结合便使得杀虫能力更强。
由于本发明制剂中杀虫剂成分总量控制在0.8%以内,所以制剂为低毒级,而且上述几种杀虫剂在高等动物体内易降解,在自然界中易分解,不污染环境,安全性能高。
本发明适用于红火蚁的防治,特别适用于草坪、苗圃、河岸、公路两旁的坡地、绿化带、旱作物农田、水田的田梗、未成森林的林区、公园、废场地等处的红火蚁防治。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杀红火蚁的饵剂,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配成氟虫胺0.15%、鱼粉35%、玉米粉64.85%。
本发明杀红火蚁的饵剂,也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配成氟虫胺和伊维菌素的混合物0.02%、火腿肠5%、米粉94.98%。
氟铃脲和丁烯氟虫腈的混合物0.5%、蟑螂粉30%、大豆粉69.5%。
氟虫胺、氟铃脲和乙酰甲胺磷的混合物0.8%、鱼粉45%、大豆粉54.2%。
氟虫胺和氟铃脲的混合物0.65%、鱼粉35%、大豆粉64.35%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杀虫剂可以是氟虫胺、伊维菌素、丁烯氟虫腈、氟铃脲、乙酰甲胺磷中的任何一种或两种或三种混合物,不一一例举。
本发明按上述百分含量配制饵剂,先用丙酮将杀虫剂原药溶解,制成10~50000PPM杀虫剂溶液,将细粉状的引诱剂与饵料搅拌均匀,边搅拌边喷入杀虫剂溶液,然后在搅拌状态下喷入少量水,使整个物料成微湿润状态,烘干、过筛。
本发明的饵剂在现场使用消灭红火蚁时,应根据红火蚁的生活特性,施饵时的温度应在20~30℃之间,撒饵前不得下雨,撒饵时不能惊动红火蚁巢穴,在蚁丘四周0.3米~1米撒饵40克,然后用手或播饵机均匀撒在蚁丘四周其它地方,每亩总的撒饵量控制在300克~1000克,如果红火蚁密度大、蚁丘多,可在第一次施饵后10~15天再撒一次,用饵量为前次的1/3。通过以上方法施饵后红火蚁工蚁减退率可达90%以上,蚁巢减退率也达90%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杀灭红火蚁的饵剂,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杀虫剂0.02%~0.8%、引诱剂5%~45%和饵料54.2%~94.9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灭红火蚁的饵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虫剂采用氟虫胺、伊维菌素、丁烯氟虫腈、氟铃脲、乙酰甲胺磷中的任何一种或两种或三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灭红火蚁的饵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诱剂采用鱼粉、蟑螂粉或火腿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灭红火蚁的饵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饵料采用玉米粉、米粉或大豆粉。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灭红火蚁的饵剂,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杀虫剂0.02%~0.8%、引诱剂5%~45%和饵料54.2%~94.98%;所述的杀虫剂采用氟虫胺、伊维菌素、丁烯氟虫腈、氟铃脲、乙酰甲胺磷中的任何一种或两种或三种混合。本发明的杀红火蚁饵剂中所含的几种杀虫剂,毒理机制各异,独立发挥作用,互不发生影响,从而提高防治效果;由于药物在虫体内的相关的联合作用,从而使得红火蚁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各虫态各发育阶段均受到控制,经过几次连续施药防治,即可很理想地消灭红火蚁。
文档编号A01N47/40GK1792148SQ200510121340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30日
发明者秦典峰, 曹宪源, 梁勤初 申请人:广州新天地化学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