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8965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育苗、移植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这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以往一般来说其构造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结从而成为连续体,然后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这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在保存时是压扁状态,在使用时通过展开而呈现为多个单个钵盘呈蜂巢状地紧密集合的状态,然后在单个钵盘中填充栽培土并在其中播种,这样就能集中地培育很多秧苗。另外,该连续集合钵盘,水溶性粘接剂会因为育苗时的灌溉而退化,所以在以规定的天数进行了育苗后,当牵拉一端时,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分离从而能够一列一列地拉出,使得能够使用例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接地型的简易移植机,高效地进行秧苗的移植。
但是,根据上述以往的一般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由于需要紧密地集合,所以连结片的长度被设定成与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相等,当使用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简易移植机连续移植秧苗时,其株距间隔会因连结片的长度而受到限制,从而根据育苗作物的种类的不同,会出现株距间隔过窄、不得不放弃使用该移植机的情况。
于是,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连续集合钵盘,其在连结片上设置了比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要长的加长部分,将该加长部分折叠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且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粘贴在前侧或后侧的单个钵盘的侧面上;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连续集合钵盘,其在连结片或单个钵盘上设置规定形状的切口,从而能够通过上述切口使连结片伸长。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灌溉不能充分浸透到连结片的加长部分的折叠部分,在育苗过程中水溶性粘接剂的退化不充分,从而存在有在移植时连结片的折叠部分不能顺利地分离、伸长,连结片的长度、即株距间隔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另外,除了必须将连结片的加长部分折叠然后用粘接剂相互粘贴之外,还必须将该折叠部分粘贴到单个钵盘上,所以还存在制造繁琐、制造成本提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连续集合钵盘,存在的问题是在为了移植作业而将单个钵盘一列一列拉出时,应力集中在切口部分的边缘从而容易断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58-1181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0882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0568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123869号公报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原因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及其制造方法,该连续集合钵盘能够在不使加长部分折叠、或加设切口的情况下使连结片延长,由此不仅能够安全且可靠地应对株距间隔的扩大或变更,还有助于降低成本。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第一发明是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那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同一单面分别折回大约1/4的宽度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将该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交错状地排列,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与此同时在上述相对的连结片之间形成了单个钵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第二发明是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那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折回大约1/3的宽度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形成连结片,将该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交错状地排列,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与此同时在上述相对的连结片之间形成了单个钵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第三发明是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那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分别独立地形成由带状薄膜形成的连结片和单个钵盘,并将各个连结片在并列的上述单个钵盘的两侧交替地排列成交错状;将各个连结片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邻的单个钵盘的侧面上,并同时将各个连结片的一面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上述各个单个钵盘的侧面上。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其特征在于,单个钵盘是六角筒状,并且连结片具有1~7倍于(其中不包括1倍)上述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其特征在于,单个钵盘是四角筒状,并且连结片具有1~5倍于(其中不包括1倍)上述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6所述的第四发明是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两片薄膜贴合从而形成单个钵盘;将设置在该单个钵盘的两侧的上述薄膜的延长片沿着上述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该侧面上,并且通过在相邻的单个钵盘的相互之间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延长片的端部彼此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7所述的第五发明是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两片薄膜贴合从而形成单个钵盘;将设置在半数的该单个钵盘的两侧的上述薄膜的延长片沿着上述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该侧面上,并且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延长片的端部粘贴到与该单个钵盘相邻地配置的、不具有延长片的单个钵盘上从而形成了连结片。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单个钵盘上,在通过展开该单个钵盘而形成的四角筒或六角筒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有打孔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9所述的第一方法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在带状薄膜的单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然后将该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折回大约1/4的宽度并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交错状地排列,然后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以及单个钵盘;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0所述的第二方法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在带状薄膜的单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然后将该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折回大约1/3的宽度并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交错状地排列,然后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和单个钵盘;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溶剂将其相互粘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1所述的第三方法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5中的任一项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将带状薄膜的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溶剂贴合,形成筒状的单个钵盘;第二工序,该工序在以规定数目并列的上述单个钵盘的两侧交替地呈交错状地排列连结片,然后将该连结片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邻的单个钵盘的各自的侧面上,并将该连结片的一面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上述单个钵盘的侧面上从而形成连续体;第三工序,该工序将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2所述的第四方法发明是在技术方案6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将两片带状薄膜用非水溶性粘接剂贴合,形成在两侧具有薄膜的延长片的单个钵盘;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延长片沿着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将该延长片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单个钵盘的侧面上;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单个钵盘并列排列,在相邻的单个钵盘的相互之间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延长片的端部彼此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并得到连续体;第四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3所述的第五方法发明是在技术方案7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将两片带状薄膜用非水溶性粘接剂贴合,形成在两侧具有薄膜的延长片的第一单个钵盘和不具有上述延长片的第二单个钵盘;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延长片沿着第一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将该延长片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第一单个钵盘的侧面上;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第一单个钵盘和上述第二单个钵盘并列排列,然后将上述第一单个钵盘的延长片的端部粘贴到上述第二单个钵盘上从而形成连结片并得到连续体;第四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是如技术方案9~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体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打孔线加工工序,该工序在上述单个钵盘上,在通过展开该单个钵盘而形成的四角筒或六角筒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打孔线。
因此,在技术方案1、2、3、6、7所述的发明中,因育苗过程中的灌溉,水溶性粘接剂充分地退化,在移植时连结片会顺利地分离、展开。另外,能够将单个钵盘的移植间隔(株距间隔)伸长到该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7倍(技术方案1以及6所述的发明)、大约4倍(技术方案2以及7(六角筒)所述的发明)、大约5倍(技术方案7(四角筒)所述的发明)。
在技术方案4和5所述的发明中,通过适当地选择连结片的两端部相对于相邻的单个钵盘的侧面的粘贴位置(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在使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集合的情况下,能够使连结片的长度在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1~7倍(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改变,而在使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集合的情况下,能够使连结片的长度在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1~5倍(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改变。
在技术方案8和14所述的发明中,减轻了展开连续集合钵盘时所需的力。
在技术方案9~13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废除了像以往的连续集合钵盘那样的将连结片的加长部分折叠成多层的工序、或者加设切口的工序,所以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单化。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及其制造方法,该连续集合钵盘可在不折叠加长部分、或者加设切口的情况下延长连结片,由此不仅能够安全、可靠地应对株距间隔的扩大或改变,还能有助于降低成本。


图1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拉出状态的模式图。
图4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拉出状态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在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上形成打孔线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图7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展开状态的模式图。
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1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13是表示图11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拉出状态的模式图。
图14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应用例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应用例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6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四角筒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中的单个钵盘与连结片之间的粘贴状态的模式图。
图18是表示形成图16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中的连续体的过程的模式图。
图1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本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0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22是表示图20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拉出状态的模式图。
图23是概略地表示图20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4是表示图20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25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六角筒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27是表示图25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拉出状态的模式图。
图28是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四角筒状)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图28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压扁状态的模式图。
图30是表示图28所示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工序的中途阶段的模式图。
标号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1、11连续集合钵盘2、12单个钵盘3、13连结片 6、16折回部7、17粘贴部 8、18连续体9、19连结部 21另一侧(连结片13)22打孔线(第三实施方式)41、51连续集合钵盘42、52单个钵盘43、53连结片 44、54连续体46、56单个钵盘的粘贴部47、57连结片的粘贴部(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81、121连续集合钵盘 82、112、122单个钵盘83、123连结片 84、124 连续体85(85A、85B)、120(120A、120B)薄膜86、125单个钵盘的粘贴部87(87A、87B)、126(126A、126B)延长片88、127延长片的粘贴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下面称作连续集合钵盘1)是集合了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2而得到的,各单个钵盘2由连结片3以及折回片4、5构成。在此,连结片3,是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的两侧向同一个面折回大致1/4的宽度从而成形为筒状,并将其内表面用水溶性粘接剂进行粘贴而得到的。然后,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中,上述连结片3的折回部6与对应的连结片3的折回部6相对地错开1/2个节距(1个节距是与连结片3的整个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按规定数目排列成两列,并且将各个连结片3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粘贴(粘贴部7)在相对的各个连结片3上,由此,形成了不间断的连续体8。进而,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中,重合多个上述连续体8,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它们相互粘贴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使上述单个钵盘2紧密地集合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并且,在图1以及图2中,将连结片3(折回部6)以及折回片4、5的间隔、连续体8的各层的间隔空出进行显示,但是实际上在这些间隔中存在有省略了图示的水溶性粘接剂。
如图2所示,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中,各个连结片3的相对的折回部6彼此的粘贴部7、7之间所形成的未粘贴部分被用作单个钵盘2,该未粘贴部分(单个钵盘2)隔着与该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图1所示的六角形的一个边)的宽度相等的间隔而被连结。另一方面,连结片3,是通过将上述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折回整个宽度的大致1/4、且使两个折回部6的端缘在连接片3的中央重合而形成的,并且以该重合部相对的朝向被排列成交错状(每隔1/2个节距)。另外,连结片3,被压接成其宽度是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7倍,并且不具有重合部的侧面如图3所示,在之后叙述的移苗时实际被用作连接部9(连结片)。
上述连续体8如上所述,是通过将配置成交错状的上述连结片3粘贴起来而形成的,通过使规定数目的连续体8交替反转180度(转向)地重合从而形成上述连续集合钵盘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连续体8的两端部配置有宽度比该连结片3窄的折回片4、5。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两侧折回从而形成折回片4、5,折回片4的宽度设定为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三倍,而折回片5的宽度设定为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五倍。然后,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中,将如此形成的折回片4、5分别配置在上述连续体8的两端,并粘贴在连结片3上从而形成单个钵盘2,并且在连续体8的两端,折回片4、5相互之间通过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贴部10而粘贴起来,由此将重合的上述连续体8连结起来。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如图2所示,以压扁状态进行保存以及供应,通过在该状态下向连续体8的层叠方向拉伸,就会如图1所示,多个单个钵盘2展开成蜂巢状,从而呈现出规定大小的连续集合钵盘1。在育苗时,将上述连续集合钵盘1以展开状态置于育苗箱内,在各单个钵盘2中填充栽培土并在其中进行播种。然后,当以规定天数进行了育苗时,因该育苗过程中的灌溉,连结片3以及折回片4、5内表面的水溶性粘接剂、以及连续体8相互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退化。因此,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中,在育苗之后的移植时,当牵拉连续体8的一端时,就会如图3所示,连续体8被一列一列地拉出,由此能够进行高效的移植。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上述连接部9(连结片)的长度是上述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7倍,能够有效应对需要较宽株距间隔的作物的栽培。
另外,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中,如图3所示,在移植时,在张力作用于相互连结的单个钵盘2之间的连接部9(连结片)上的状态下,粘贴部7以及粘贴部10的粘贴面与单个钵盘2的拉出方向并行,所以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这样,在移植时粘贴部7以及粘贴部10不会剥落,可稳定地拉出单个钵盘2。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带状薄膜的折回部6的两端缘重合从而形成连结片3,但是当然也可以使折回部6的两端缘对接,并且只要在不超过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1/3的范围内,也可以在两个折回部6的端缘相互之间设置有间隙地将其粘贴来形成连结片3。
接下来,参照图4~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如图4以及图5所示,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11(下面称作连续集合钵盘11)是集合了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12而得到的,各个单个钵盘12由连结片13以及各个折回片14、15构成。在此,上述连结片13,是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一侧折回大约1/3的宽度,并将该折回部16用水溶性粘接剂进行粘贴而得到的。然后,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1中,连结片13的折回部16与对应的连结片13的折回部16相对地错开1/2个节距(1个节距是与连结片13的整个宽度大致相等的间隔),按规定数目排成两列,并且将各个连结片13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粘贴部17)在相对的各个连结片13上,由此,形成了不间断的连续体18。进而,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1中,使多个上述连续体18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它们相互粘贴到一起,由此,形成了将上述单个钵盘12紧密集合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1。另外,在图4以及图5中,将连结片13(折回部16)以及折回片14、15的间隔、连续体18的各层的间隔空出进行显示,但是实际上在这些间隔中介有省略了图示的水溶性粘接剂。
如图5所示,在本连续结合钵盘11中,在各个连结片13的相对的折回部16彼此的粘贴部17、17之间、或者在各个连结片13中没有粘贴折回部16的另一侧21(带状薄膜的另一侧)彼此的粘贴部17、17之间所形成的未粘贴部分被用作单个钵盘12,该未粘贴部分(单个钵盘12)隔着与单个钵盘12的一个侧面(图4所示的六角形的一个边)的宽度相等的间隔而连结。另一方面,连结片13,是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折回整个宽度的大约1/3而形成的,并且以对应的各个连结片13的折回部16相对、且对应的连结片13的另一侧21相对的方式被配置成交错状(每隔1/2个间隔)。另外,连结片13,被压接成其宽度是单个钵盘1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7倍,并且没有粘贴折回部16的一个侧面如图6所示,实际上被用作后述的移苗时的连结部19(连结片)。
上述连续体18如上所述,是通过将配置成交错状的连结片13粘贴起来而形成的,通过使规定数目的连续体18交替反转180度(转向)地重合从而形成连续集合钵盘1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连续体18的两端部配置有宽度比连结片13窄的折回片14、15。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一侧折回从而形成折回片14、15,折回片14的宽度设定为单个钵盘1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3倍,而折回片15的宽度设定为单个钵盘1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5倍。然后,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1中,折回片14、15被分别排列在连续体18的两端,并与连结片13粘贴从而形成单个钵盘12,并且在连续体18的两端用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贴部20将折回片14、15相互粘贴,由此将连续体18连结。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1如图5所示,以压扁状态进行保存以及供应,当在该状态下向连续体18的层叠方向拉伸时,如图4所示,多个单个钵盘12展开成蜂巢状,从而出现规定大小的该连续集合钵盘11。在育苗时,将该连续集合钵盘11以展开状态置于育苗箱内,在各个单个钵盘12中填充栽培土并在其中进行播种。然后,当以规定天数进行育苗时,因该育苗过程中的灌溉,连结片13以及折回片14、15的折回面的水溶性粘接剂、以及连续体18相互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就会退化。因此,在育苗之后的移植时,当牵拉构成连续集合钵盘11的连续体18的一端时,就会如图6所示连续体18被一列一列地拉出,由此,能够实现高效的移苗。在这种情况下,连结部19的长度是上述单个钵盘1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4倍,从而能够有效应对需要稍宽株距间隔的作物的栽培。
另外,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1中,如图6所示,在移植时,在张力作用于相互连结的单个钵盘12之间的连结部19(连结片)上的状态下,粘贴部17以及粘贴部20的粘贴面与单个钵盘12的拉出方向并行,所以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这样,在移植时粘贴部17以及粘贴部20不会剥落,从而可稳定地拉出单个钵盘12。
在此,上述薄膜的材料种类是任意的,但是应选择至少在育苗期间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种类。一般来说,育苗期间为40天左右,而在大葱、洋葱等的情况下为40天~90天或以上。作为具有40天左右的耐腐蚀性的材料种类,例如有在植物纤维纸中涂敷或混抄有防腐剂或杀菌剂而成的纸、在天然纸浆中混抄有合成纤维而成的合成纤维纸等。另外,作为具有40天~90天或以上的耐腐蚀性的材料种类,有用药剂对合成纤维混抄纸进行处理从而提高了湿态强力的耐腐蚀纸、对非耐腐蚀性的无纺织物片材、天然纸浆进行药剂处理而得到的纸、或者用杀菌剂等耐腐蚀性药剂对合成纤维混抄纸进行处理而得到的纸等。
另外,上述粘接剂的种类也是任意的,其中,作为水溶性粘接剂,可以使用例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聚氧乙烯等化学合成物,或者使用阿拉伯树胶、糊精、羧甲基纤维素等天然物。另外,作为非水溶性粘接剂,可以使用例如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环氧树脂乳液、热熔胶等化学合成物。
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在通过展开连续集合钵盘1以及11而形成的单个钵盘2以及12中的、相当于六角形筒体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打孔线22。图7~图9是表示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片3上的打孔线22的图。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形成于呈压扁状态的各个连结片3的粘贴部7、7之间的未粘贴部分(单个钵盘2)上,形成了4列打孔线22,该打孔线22的宽度被设定为单个钵盘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这样,当展开形成有打孔线22的连续集合钵盘1时,就会如图9所示,六角筒状的各个单个钵盘2借助打孔线22均匀地展开,从而降低在展开时所需的张力进而减轻作业者的劳动强度。另外,打孔线22的切口宽度和间隔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具有一定强度,使得当在本连续集合钵盘1(11)中进行育苗,并如图3以及图6所示将单个钵盘2(12)以及连结部9(19)拉出从而移植到苗圃时,它们不会切断。
接下来,参照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续集合钵盘1的制造方法。首先,从卷绕有宽幅薄膜(原纸)的各个原纸卷筒23上拉出原纸24,各个原纸24借助切条机25被裁剪成规定宽度、且规定片数的带状薄膜26。各个带状薄膜26被顺次导向制筒上浆辊27以及制筒装置28,借助制筒上浆辊27在其单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并借助制筒装置28而成形成圆筒状。成形成圆筒状的各个带状薄膜26被送至压接辊29,将内表面粘贴起来,由此分别形成了带状连结片30a、30b以及带状折回片(图示从略)。接下来,各个带状连结片30a、30b分上下两层呈交错状地配置,通过连结片上浆装置31在下层的带状连结片30b上呈条状地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接着将其送至压扁辊32。然后,通过压扁辊32将带状连结片30a和带状连结片30b粘贴到一起(图2中的粘贴部7),从而形成了带状连续体33。
这时,在带状连续体33的两端,分别排列规定宽度的带状折回片(图示从略),通过上述压扁辊32而被粘接。由此,该带状连续体33的剖面形状就变得与连续体8的剖面形状(参照图2)相同。接下来,带状连续体33被顺次导向层叠上浆辊34、层叠上浆装置35,通过层叠上浆辊43在上表面涂敷水溶性粘接剂,而通过层叠上浆装置35在位于带状连续体33的侧端的带状折回片(折回片4或折回片5呈带状时的状态)上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然后,通过旋转刀具36将涂敷有粘接剂的带状连续体33切成规定宽度(相当于单个钵盘2的高度),从而形成了连续体8。接着,连续体8通过接下来的反转装置37每隔一片就反转180度,然后被送至层叠粘贴装置38。在此,使连续体8通过水溶性粘接剂相互层叠粘贴,并使折回片通过非水溶性粘接剂相互粘贴,由此就制成了连续集合钵盘1。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上述层叠上浆辊34的附近设置有对带状连续体33的进给量进行检测的装置,当规定量的带状连续体33被送到旋转刀具36时,层叠上浆辊34上升,使得在带状连续体33的上表面上、在与一片连续体8的宽度(单个钵盘2的高度)相当的范围内不涂敷水溶性粘接剂。这样,就能够在层叠粘贴装置38中层叠粘贴规定片数的连续体8,并以连续集合钵盘1的形态一本一本地取出。
另一方面,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合了单个钵盘1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流程相同,使用图10所示的标号对其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切条机25将从各个原纸卷筒23拉出的各原纸24裁成带状薄膜26,然后通过制筒上浆辊27在各个带状薄膜26的一侧、在整个宽度的大约1/3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接着,通过制筒装置28仅将由制筒上浆辊27上浆的部分折回,并通过压接辊29粘贴,由此成形各个带状连结片30a、30b。接下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对各带状连结片30a、30b进行排列,通过连结片上浆装置31在下层的带状连结片30b上呈条状地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然后通过压扁辊32将带状连结片30a和带状连结片30b粘贴到一起。
在此,将制筒装置28中的带状薄膜26的折回方向设定为,使得对应的带状连结片30a、30b的折回部分(相当于连结片13的折回部16的部分)彼此相互粘贴、或者在带状连结片30a、30b中没有粘贴折回部16的另一侧(相当于连结片13的另一侧21的部分)彼此相互粘贴。另外,同样地加工出切条机25的裁剪宽度以及制筒装置28的折回宽度不同的带状折回片(折回片14以及折回片15呈带状时的状态,图示从略),将相当于折回片14的带状折回片粘贴到带状连续体33的一端、并将相当于折回片15的带状折回片粘贴到带状连续体33的另一端。这样,就形成了具有与连续体18的剖面形状(参照图5)相同的剖面形状的带状连续体33。接下来,将带状连续体33顺次送至层叠上浆辊34、层叠上浆装置35以及旋转刀具36从而形成连续体18。
进而,将连续体18送至反转装置37、层叠粘贴装置38,从而完成了集合了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1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1。另外,对带状连续体33的进给量进行检测从而在该带状连续体33的上表面上设置不涂敷水溶性粘接剂的区域,这一点与上述相同。
另外,在与本连续集合钵盘1、11的制造相关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优选在相当于通过展开连续集合钵盘1、11而形成的单个钵盘2、12(六角筒状)的棱的位置上形成如图7所示的打孔线22,这只要如图10所示,紧接着压扁辊32之后配设打孔线加工装置39,在连结片3以及折回片4、5,或者在连结片13以及折回片14、15的未粘贴部分(单个钵盘2或单个钵盘12)上形成打孔线22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图。本第三实施方式是集合了多个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42而得到的,各个单个钵盘42通过连结片43而被连接在一起。由这些单个钵盘42和连结片43形成的不间断的连续体44以单个钵盘42错开1/2节距的方式通过水溶性粘接剂而重合,由此形成了使单个钵盘42紧密集合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41。另外,在图11、12中,为了帮助理解,将单个钵盘42和连结片43之间的间隔、以及连续体44各层之间的间隔空出进行显示,但是在它们之间实际上介有省略了图示的水溶性粘接剂。
上述单个钵盘42,通过将薄膜45的两端部的重合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进行粘贴(粘贴部46)而形成为筒状,并间隔开与其一个侧面(六角形的一个边)的宽度相等的间隔地排列。另一方面,各个连结片43与单个钵盘42分体地形成,并且交替地呈交错状配置在并列的单个钵盘42的两侧。在此,各个连结片43的两端部通过非水溶性粘接剂而被粘贴(粘贴部47)到相邻的单个钵盘42相互之间相距最远的侧面42a、42a上、且该粘贴部位接近于相互成为内侧的棱角。因此,在此各个连结片43具有大约五倍于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各个连续体44是通过将各个连结片43用水溶性粘接剂(图示从略)粘贴到单个钵盘42的侧面上而形成的。各个连续体44进而每隔规定长度反转180度(转向)地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续体44相互的连结部分中需要比上述规定长度的连结片43更长的折回片48。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12所示,将上述折回片48分割成两部分,将其中一个分割片48a设置在位于上侧连续体44的端部上的单个钵盘42上,将另一个分割片48b设置在位于下侧连续体44的端部上的单个钵盘42上,并将两个分割片48a、48b通过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贴部49进行连结。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41,如图12所示以压扁状态进行保存以及供应,当在该状态下向连续体44的层叠方向拉伸时,就会如图11所示,多个单个钵盘42展开成蜂巢状,从而出现规定大小的连续集合钵盘41。在育苗时,将该连续集合钵盘41以展开状态置于育苗箱(图示从略)内,在各个单个钵盘42中填充栽培土并在其中进行播种。接下来,当以规定天数进行育苗时,因该育苗过程中的灌溉,在单个钵盘42的侧面与连结片43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以及连续体44相互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就会退化。因此,在育苗之后的移植时,当牵拉构成连续集合钵盘41的连续体44时,就会如图13所示那样,连续体44被一列一列拉出,由此能够实现高效的移苗。在这种情况下,连结片43的长度是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5倍,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需要较宽株距间隔的作物的栽培。
在此,上述连结片43通过改变粘贴部47在相邻的单个钵盘42上的位置,就能够得到各种长度。例如,图14(对于相同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是表示将连结片43的长度设为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约3.5倍的示例的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各个连结片43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粘贴部47)到在相邻的单个钵盘42相互之间相距适中的侧面42b、42b的中间部位即可。
另外,图15(对于相同部分标注相同标号)是表示将连结片43的长度设为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7倍的示例的图。在这种情况下,将各个连结片43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粘贴部47)到在相邻的单个钵盘42的相互之间相距最远的侧面42a、42a上、且该粘贴部位接近于相互成为外侧的棱角,进而将各个连结片43的两端部以上述粘贴部47的外边缘为支点折回。另外,在该图15所示的示例中,在没有使各个连结片43的两端部在粘贴部47折回时,连结片43的长度是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6.5倍。
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单个钵盘42的成轴对称的位置(例如侧面42a或42b上)粘贴连结片43的两端部,从而相对于相邻的单个钵盘42使连结片43均匀地延伸。但是,该连结片43当然也可以相对于相邻的单个钵盘42不均匀地延伸,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连结片43的长度在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1~7倍的范围内更加细微地变化。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6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集合了多个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52的图,各个单个钵盘52通过连结片53而被连接。由这些单个钵盘52和连结片53形成的不间断的连续体54以单个钵盘52呈格子状的方式通过水溶性粘接剂重合,由此形成了紧密集合了单个钵盘5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51。另外,在图16中,为了帮助理解,将单个钵盘52与连结片53之间的间隔以及连续体54各层之间的间隔空出进行显示,但是在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有省略了图示的水溶性粘接剂。
上述单个钵盘52,通过将一片薄膜55的两端部的重合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粘贴部56)而形成为筒状,其一个侧面与相邻的单个钵盘52的一个侧面贴合,从而被排列成格子状。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连结片53与单个钵盘52分体地形成,并且交替地呈交错状排列在单个钵盘52的两侧,其中,所述单个钵盘隔着与单个钵盘5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四角筒的一边)相等的间隔地并列。在此,各个连结片53的两端部通过非水溶性粘接剂而被粘贴(粘贴部57)在相邻的单个钵盘52的相互之间相距最远的位置上。因此,在此各个连结片53具有大约5倍于单个钵盘5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各个连续体54如下所述那样形成将各个连结片53通过水溶性粘接剂(图示从略)粘贴在单个钵盘52的侧面上,并且如图18所示,沿着单个钵盘52的侧面将各个连结片53折回(箭头R、R’方向)以使得单个钵盘52以与其一个侧面的宽度相当的量重合,并将它们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各个连续体54进而如图16所示,每隔一片就反转180度(转向)地重合。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续体54相互的连结部分中,需要与上述规定长度的连结片53相等的折回片58。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折回片58分割成两部分,将各个分割片58a、58b分别设置在位于连续体54的两端部的单个钵盘52上,通过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贴部59将两个分割片58a、58b进行连结。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51,以压扁状态进行保存以及供应,当在该状态下向连续体54的层叠方向拉伸时,就会如图16所示,多个单个钵盘52展成格子状,从而出现规定大小的连续集合钵盘51。该连续集合钵盘51,其单个钵盘52的形状(四角筒状)和连续体54的连结形式不同于上述连续集合钵盘41(六角筒状),但是播种以及育苗方法等与上述连续集合钵盘41相同。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片53的长度设为单个钵盘5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5倍,但是能够在上述一个侧面的宽度的1~5倍的范围内,根据栽培的作物来任意设定连结片53的长度(株距间隔)。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优选在通过展开连续集合钵盘41以及51而形成的单个钵盘42以及52中的、相当于六角形以及四角形的筒体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打孔线。
另外,连续集合钵盘41以及51中所使用的薄膜的材质、粘接剂的种类是任意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相同。
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集合了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4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41的制造方法。首先,准备卷有单个钵盘42用的宽幅薄膜(原纸)的第一原纸卷筒60和卷有连结片43用的宽幅的薄膜(原纸)的两个第二原纸卷筒61。然后,从第一原纸卷筒60拉出的原纸62被切条机63剪裁成规定宽度、且规定片数的带状薄膜64。这些带状薄膜64被顺次导入制筒上浆装置65以及制筒装置66,通过制筒上浆装置65在各个带状薄膜64的一侧边缘部上涂敷用于形成上述粘贴部46的非水溶性粘接剂,并通过制筒装置66成形为圆筒状,由此制成具有与上述单个钵盘42相同的剖面大小的带状筒体67。该带状筒体67以规定间隔(与单个钵盘4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相等的间隔)并列并被送至连结辊68。
另一方面,从两个第二原纸卷筒61、61拉出的原纸69、69被切条机70、70剪裁成规定宽度、且规定片数的带状连结片71、71。这些带状连结片71被顺次导向两个连结片上浆装置72、73,通过前阶段的连结片上浆装置72在各个带状连结片71的两侧边缘部上涂敷用于形成上述粘贴部47的非水溶性粘接剂,并通过后阶段的连结片上浆装置73在除它们的中央部的规定范围之外的部分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然后送至连结辊68。这时,带状连结片71、71以交替地呈交错状排列在上述连续体44的两侧的方式(参照图11、14、15)、即以将上述带状筒体67从上下夹入的方式被导入连结辊68,由此形成了具有与上述连续体44的剖面形状(参照图12)相同的剖面形状的带状连续体74。
上述带状连续体74接着被顺次导向层叠上浆辊75以及层叠上浆装置76,通过层叠上浆辊75在带状连续体74的上表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并通过层叠上浆装置76在带状连续体74的端部上涂敷用于形成上述折回片48的粘贴部49的非水溶性粘接剂。然后,涂敷有上述粘接剂的带状连续体74通过旋转刀具77被切成规定宽度(相当于单个钵盘42的高度),由此形成了上述连续体44。接着,上述连续体44通过接下来的反转装置78每隔一片就反转180度,然后被送到层叠粘贴装置79。在此,连续体44相互通过水溶性粘接剂而被层叠粘贴,且折回片相互通过非水溶性粘接剂而被粘贴,从而完成了连续集合钵盘41。
在此,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上述的层叠上浆辊75上设置有对带状连续体74的进给量进行检测的装置,当规定量的带状连续体74被送到旋转刀具77时,层叠上浆辊75上升,使得在带状连续体74的上表面上、在相当于一片连续体44的宽度(单个钵盘42的高度)的范围内不涂敷水溶性粘接剂。这样,就能够在层叠粘贴装置79中层叠粘贴规定片数的连续体44,并以连续集合钵盘41的形态一本一本地取出。
另外,在制造如图15所示、形态为将各个连结片43的两端部折回并在粘贴部47进行粘贴的连续集合钵盘41的情况下,在连结片上浆装置72的前一阶段设置对带状连结片71的两侧部进行弯曲的工序。
另一方面,作为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集合了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5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5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19所示的制造流程相同,使用图19所示的标号对其进行说明,说明如下。
首先,用切条机63将从第一原纸卷筒60拉出的原纸62剪裁成带状薄膜64,通过制筒上浆装置65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然后通过制筒装置66形成具有与上述单个钵盘52相同的剖面大小的带状筒体67。另一方面,从两个第二原纸卷筒61、61拉出的原纸69、69被切条机70、70剪裁成带状连结片71、71,在其两侧边缘部上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在除其中央部以外的部分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然后,上述带状连结片71、71以将带状筒体67从上下夹入的方式被导入连结辊68,从而这两者被连结起来。
在制造集合了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5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51时,在上述连接辊68的后一阶段顺次设置省略了图示的折回上浆装置、折回装置以及连续体形成辊。然后,首先通过上述折回上浆装置在带状连结片71的两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接着通过上述折回装置,相对于被用作单个钵盘52的带状筒体67将带状连结片71折回(参照图18),再通过上述连续体形成辊形成具有与上述连续体54的剖面形状相同的剖面形状的带状连续体74。
这样形成的带状连续体74,自此以后根据图19所示的制造流程,被连续送到层叠上浆辊75、层叠上浆装置76以及旋转刀具77从而成为连续体54,进而被送到反转装置78以及层叠粘贴装置79,由此就完成了集合了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52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51。另外,对带状连续体74的进给量进行检测从而在带状连续体74的上表面上设置不涂敷水溶性粘接剂的区域,这一点与上述相同。
另外,在有关于本连续集合钵盘41、51的制造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优选在通过展开连续集合钵盘41、51而形成的单个钵盘42、52中的、相当于六角形以及四角形的筒体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打孔线,这只要在图19中紧接着连结辊68之后配置打孔线加工装置(图示从略),在单个钵盘42或单个钵盘52的侧面上形成打孔线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图20以及图2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图。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多个六角状的单个钵盘82集合,且各个单个钵盘82通过连结片83而被连接。由这些单个钵盘82和连结片83形成的不间断的连续体84以单个钵盘82错开1/2个节距的方式通过水溶性粘接剂而重合,由此形成了使单个钵盘82紧密地集合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81。另外,在图20、图21中,为了帮助理解,将单个钵盘82和连结片83之间的间隔以及连续体84各个层的间隔空出进行显示,但是在它们之间实际上介有省略了图示的水溶性粘接剂。
上述单个钵盘82是将两片薄膜85(85A、85B)贴合而形成的。对于这两片薄膜85的贴合使用非水溶性粘接剂,以规定间隔进行粘贴的左右两处的粘贴部86的内侧部分被用作单个钵盘82。另一方面,连结片83,是通过将设置在单个钵盘82的两侧的、上述薄膜85的延长片87(87A、87B)的端部彼此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粘贴部88)而形成的。上述延长片87中的一端侧的延长片87A设置在一个薄膜85A上,而另一端侧的延长片87B设置在另一个薄膜85B上,并且各个延长片87A、87B沿着单个钵盘82的侧面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折回,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在各个单个钵盘82的侧面上。另外对于延长片87的长度,以上述粘贴部88位于相邻的单个钵盘82的中间部位的方式进行设定,由此连结片83具有大约7倍于单个钵盘8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上述连续体84每隔规定长度就反转180度(转向)地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续体84的相互连结部分上,如图20、21所示,通过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接部89连结有折回部87a和余长部87b,其中,所述折回部87a形成在位于上侧的连续体84的端部的单个钵盘82所附带的延长片87的前端部上,所述余长部87b形成在位于下侧的连续体84的端部的单个钵盘82所附带的延长片87的前端部上。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81,如图21所示以压扁状态进行保存以及供应,当在该状态下向连续体84的层叠方向拉伸时,就会如图20所示,多个单个钵盘82展开成蜂巢状,从而出现规定大小的连续集合钵盘81。在育苗时,将该连续集合钵盘81以展开状态置于育苗箱(图示从略)内,在各个单个钵盘82中填充栽培土并在其中播种。然后,当以规定天数进行了育苗时,因该育苗过程中的灌溉,薄膜85的延长片87和单个钵盘82侧面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以及连续体84相互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就会退化。因此,在育苗后的移植时,当牵拉构成连续集合钵盘81的连续体84的一端时,就会如图22所示,连续体84被一列一列地拉出,由此能够实现高效的移苗。在这种情况下,连结片83的长度是单个钵盘8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7倍,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需要较宽株距间隔的作物的栽培。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用于形成单个钵盘82、连结片83的粘贴部86、88、89的粘贴面与连续体84的拉出方向并行(图22),所以对应牵引力的剪切应力足够大,可稳定地进行移苗时连续体84的拉出。
接下来,参照图25~图27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图25以及图2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图。第五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是使多个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82集合而成的,在下述几点上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各个单个钵盘82通过连结片83而连接;由这些单个钵盘82和连结片83形成的不间断的连续体84以单个钵盘82错开1/2个节距的方式通过水溶性粘接剂而被重合;由此形成了使单个钵盘82紧密集合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81。因此,在此对于与图20以及21所示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连续体84中,交替排列有在两侧具有两片薄膜85(85A、85B)的延长片87(87A、87B)的、形态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完全相同的单个钵盘(下面将其称作第一单个钵盘)82,和在两侧不具有上述延长片87的单个钵盘(下面将其称作第二单个钵盘)112。第二单个钵盘112是将两片薄膜110(110A、110B)贴合而形成的,其中,在各个薄膜110A、110B上仅设置有形成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贴部111所必须的上浆余量113,而省略了相当于上述延长片87的部分。另一方面,连结片83,是通过将设置在第一单个钵盘82的两侧的、上述薄膜85的延长片87(87A、87B)的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粘贴部114)到上述第二单个钵盘112的上浆余量113上而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延长片87沿着第一单个钵盘82的侧面折回,并通过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各个单个钵盘82的侧面上,这一点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连结片83具有大约4倍于单个钵盘8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续体84的层叠形态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连续体84每隔一片就反转180度地重合,由此形成本连续集合钵盘81。另外,在连续体84的折回部中,另设置有较短的连结辅助片115。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81的作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育苗过程中的灌溉,薄膜85的延长片87与第一单个钵盘82的侧面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以及连续体84相互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会退化,所以在育苗后的移植时,当牵拉构成连续集合钵盘81的连续体84时,就会如图27所示,连续体84被一列一列地拉出,由此能够实现高效的移苗。在这种情况下,连结片83的长度是单个钵盘82、11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4倍,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需要较宽株距间隔的作物的栽培。
接下来,参照图23以及图24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连续集合钵盘81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23(A)所示,将两片薄膜85A、85B以规定宽度重合并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地配置,将该重合部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从而成为上述粘贴部86,将比该粘贴部86更靠外侧的部分设为上述延长片87A、87B。接下来,将各个延长片87A、87B以设定在上述粘贴部86的内缘的折入线L为支点彼此向相反方向折回,然后如图23(B)所示,将各个延长片87A、87B通过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在形成于上述粘贴部86之间的扁平状态的单个钵盘82的侧面上。这时,各个延长片87A、87B的延长端部(自由端部)从扁平状态的单个钵盘82的两端向侧方延伸出规定距离,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折叠状态的中间体109。在此之后,如图23(C)所示,并列配置规定数目的上述中间体109,在相邻的中间体109相互之间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延长片87的端部彼此粘贴(粘贴部88)。由此得到不间断的连续体84,然后将连续体84每隔一片反转180度(转向)并通过水溶性粘接剂层叠所需数目。
图24是表示制造上述连续集合钵盘81(六角筒状)的实施方式的图,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准备卷有宽幅薄膜(原纸)的上、下一对原纸卷筒90、90。从各个原纸卷筒90拉出的原纸91被导入切条机92从而被剪裁成规定宽度的上、下带状薄膜93、94,这些上、下带状薄膜93、94以重叠规定宽度的位置关系被送至制筒辊95。这时,在下侧的带状薄膜94的上表面上,通过配置在制筒辊95的前阶段的钵盘上浆装置96以规定间隔(上述粘贴部86的间隔,见图23(A))涂敷两条非水溶性粘接剂,由此上、下带状薄膜93、94的重合部分在通过制筒辊95的期间就会借助非水溶性粘接剂而被粘贴。也就是说,在上、下带状薄膜93、94之间形成了被用作上述单个钵盘82的未粘贴部。
通过了上述制筒辊95的、贴合状态的上、下带状薄膜93、94顺次经过折入线施加装置97、折入上浆装置98以及折叠装置99而被送至折叠辊100。于是在这期间,通过折入线施加装置97沿着上述粘贴部86的内边缘施加折入线L(参照图23(A)),通过折入上浆装置98在上、下带状薄膜93、94的重合部的两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通过折叠装置99,以上述折入线L为支点将上、下带状薄膜93、94的非重合部(相当于薄膜85A、85B的延长片87A、87B)折回,并通过折叠辊100将其粘贴。结果,得到具有与上述中间体109(参照图23(B))相同的剖面形状的带状中间体101。
上述带状中间体101被并列地传送多个,在接下来的连结片上浆装置102中,在并列的带状中间体101的一个非重合部的前端部上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然后,这些并列的多个带状中间体101以其侧端部稍微重合的状态被送至连结辊103,由此多个带状中间体101通过非水溶性粘接剂被相互连结(相当于上述延长片87的端部彼此的连结),从而成为宽幅的带状连续体104(参照图23(C))。另外,在上述带状连续体104的侧端部上,形成有相当于连结上述连续体84所需的折回部87a和余长部87b(参照图20、21)的部分。
接下来,上述带状连续体104被导向层叠上浆装置105,通过层叠上浆辊105a在带状连续体104的上表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并通过层叠上浆喷嘴105b在带状连续体104的端部的相当于折回部87a的部分上涂敷非水溶性粘接剂。接下来,带状连续体104通过旋转刀具106被切成规定宽度(相当于单个钵盘82的高度),由此形成了上述连续体84。然后,该连续体84通过接下来的反转机107每隔一片就被反转180度,之后被送到层叠粘贴装置108。在此,连续体84相互通过水溶性粘接剂而被层叠粘贴,并且折回部87a和余长部87b相互通过非水溶性粘接剂而被粘贴,从而完成了连续集合钵盘81。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上述层叠上浆装置105上设置有对带状连续体104的进给量进行检测的装置,当规定片数的带状连续体104被送至旋转刀具106时,层叠上浆辊105a上升,使得在带状连续体104的上表面上、在相当于一片连续体84的宽度(单个钵盘82的高度)的范围内不涂敷水溶性粘接剂。这样,就能够在层叠粘贴装置108中层叠粘贴规定片数的连续体84,并以连续集合钵盘81的形态一本一本地取出。
在此,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同宽(同长)的两片薄膜85(85A、85B)并将其错开规定宽度地重合,并且在作为相互重合的对象的薄膜上设置延长片87(87A、87B)。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仅在一个薄膜上设置延长片87,然后在其上贴合设成了形成单个钵盘82所需的最下限的长度的另一个薄膜。
另一方面,制造第五实施方式的连续集合钵盘81的方法也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情况基本相同,单独地形成在两侧具有薄膜85的延长片87的第一单个钵盘82和不具有上述延长片87的第二单个钵盘112,将上述延长片87沿着第一单个钵盘82的侧面折回,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该延长片87粘贴到第一单个钵盘82的侧面上。然后,将上述第一单个钵盘82和上述第二单个钵盘112并列,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第一单个钵盘82的延长片87的端部粘贴到上述第二单个钵盘112的上浆余量113上从而形成连结片83,于是得到了连续体84;然后,将上述连续体84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相互层叠粘贴。
接下来,参照图28~图30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28以及图29是表示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使多个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122集合的图,各个单个钵盘122通过连结片123而被连接。由这些单个钵盘122和连结片123形成的不间断的连续体124,以相应于单个钵盘12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量重合的方式被折回,它们相互之间通过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另外,各个连续体124相互通过水溶性粘接剂重合,由此形成使单个钵盘122紧密集合而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21。另外,在图28、29中,为了帮助理解,将单个钵盘122与连结片123的间隔以及连续体124各层的间隔空出进行显示,但是在它们之间实际上介有省略了图示的水溶性粘接剂。
上述单个钵盘122,如图30(A)所示,是将两片薄膜120(120A、120B)贴合而形成的。对于这两片薄膜120的贴合使用非水溶性粘接剂,从而以规定间隔粘贴的左右两处粘贴部125的内侧部分被用作单个钵盘122。另一方面,连结片123是通过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设置在单个钵盘122的两侧的、上述薄膜120的延长片126(126A、126B)的端部彼此粘贴(粘贴部127)而形成的。上述延长片126中的一端侧的延长片126A设置在一个薄膜120A上,另一端侧的延长片126B设置在另一个薄膜120B上,各个延长片126A、126B沿着单个钵盘122的侧面彼此向相反方向折回,且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在各个单个钵盘122的侧面上。并且,各个延长片126的长度被设定成,上述粘贴部127位于相邻单个钵盘122的中间部位,由此连结片123具有大约5倍于单个钵盘12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上述连续体124每隔一片反转180度地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续体124相互的连结部分上,如图28、29所示,通过由非水溶性粘接剂构成的粘贴部128而连结有余长部126a和余长部126b,其中,所述余长部126a形成在位于上侧连续体124的端部的单个钵盘122所附带的延长片126的前端部上,所述余长部126b形成在位于下侧连续体124的端部的单个钵盘122所附带的延长片126的前端部上。
这样构成的连续集合钵盘121,如图29所示以压扁状态进行供应,当在该状态下向连续体124的层叠方向拉伸时,就会如图28所示,多个四角筒状的单个钵盘122展成格子状,从而出现规定大小的连续集合钵盘121。将该连续集合钵盘121以展开状态置于育苗箱(图示从略)内,这一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育苗过程中的灌溉,薄膜120的延长片126与单个钵盘122的侧面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以及连续体124相互之间的水溶性粘接剂会退化。因此,在育苗后的移植时,当牵拉构成连续集合钵盘121的连续体124的一端时,连续体124就被一列一列地拉出,由此能够实现高效的移苗。在这种情况下,连结片123的长度是单个钵盘122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大约5倍,从而能够应对需要较宽株距间隔的作物的栽培。
另外,在上述第四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优选在通过展开连续集合钵盘81以及121而形成的单个钵盘82、122以及112中的、相当于六角形以及四角形的筒体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打孔线,这只要紧接着图24中的连结辊103之后配设打孔线加工装置(图示从略),从而在单个钵盘82、122或单个钵盘112的侧面上形成打孔线即可。
另外,连续集合钵盘81、121所使用的薄膜的材质、粘接剂的种类是任意的,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相同。
制造本连续集合钵盘121的方法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情况基本相同,在形成了在两侧具有薄膜120的延长片126的单个钵盘122之后,如图30(A)所示,将上述延长片126沿着单个钵盘122的侧面折回,并将该延长片126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在单个钵盘122的侧面上,接着通过粘贴部127将延长片126的端部彼此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123。接下来,如图30(B)所示,在并列配置的单个钵盘122相互之间,以单个钵盘122以与一个侧面的宽度相应的量重合的方式将连结片123折回,并将它们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从而形成连续体124。然后,将连续体124每隔一片反转180度地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相互层叠粘贴。
权利要求
1.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同一单面分别折回大约1/4的宽度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形成连结片,将该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排列成交错状,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与此同时在上述相对的连结片之间形成了单个钵盘。
2.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折回大约1/3的宽度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将该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排列成交错状,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与此同时在上述相对的连结片之间形成了单个钵盘。
3.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独立地形成由带状薄膜形成的连结片和单个钵盘,并将各个连结片在并列的上述单个钵盘的两侧交替地排列成交错状;将各个连结片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邻的单个钵盘的侧面上,并将各个连结片的一面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上述各个单个钵盘的侧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其特征在于,单个钵盘是六角筒状,并且连结片具有1~7倍于(其中不包括1倍)上述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其特征在于,单个钵盘是四角筒状,并且连结片具有1~5倍于(其中不包括1倍)上述单个钵盘的一个侧面的宽度的长度。
6.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两片薄膜贴合从而形成单个钵盘;将设置在该单个钵盘的两侧的上述薄膜的延长片沿着上述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该侧面上,并且通过在相邻的单个钵盘的相互之间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延长片的端部彼此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
7.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该连续集合钵盘是将通过展开纸或像纸一样的薄膜而形成的四角或六角筒状的单个钵盘用连结片连接从而形成连续体,将该连续体重合,并将上述重合的连续体相互之间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而得到的,其特征在于将两片薄膜贴合从而形成单个钵盘;将在半数的该单个钵盘的两侧上设置的上述薄膜的延长片沿着上述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该侧面上,并且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延长片的端部粘贴到与该单个钵盘相邻地配置的、不具有延长片的单个钵盘上从而形成了连结片。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单个钵盘上,在通过展开该单个钵盘而形成的四角筒或六角筒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有打孔线。
9.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它是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在带状薄膜的单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将该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折回大约1/4的宽度并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排列成交错状,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以及单个钵盘;和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10.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它是在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在带状薄膜的单面上涂敷水溶性粘接剂,将该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折回大约1/3的宽度并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连结片以折回部相对的朝向排列成交错状,将上述连结片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对的连结片上从而形成连续体和单个钵盘;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溶剂将其相互粘贴。
11.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它是在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将带状薄膜的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溶剂贴合,形成筒状的单个钵盘;第二工序,该工序在以规定数目并列的上述单个钵盘的两侧交替地呈交错状地排列连结片,将该连结片的两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相邻的单个钵盘的各自的侧面上,并将该连结片的一面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上述单个钵盘的侧面上从而形成连续体;第三工序,该工序将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12.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它是在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将两片带状薄膜用非水溶性粘接剂贴合,形成在两侧具有薄膜的延长片的单个钵盘;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延长片沿着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将该延长片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单个钵盘的侧面上;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单个钵盘并列,在相邻的单个钵盘的相互之间用非水溶性粘接剂将上述延长片的端部彼此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并得到连续体;第四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13.一种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它是在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工序,该工序将两片带状薄膜用非水溶性粘接剂贴合,形成在两侧具有薄膜的延长片的第一单个钵盘和不具有上述延长片的第二单个钵盘;第二工序,该工序将上述延长片沿着第一单个钵盘的侧面折回,并将该延长片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第一单个钵盘的侧面上;第三工序,该工序使上述第一单个钵盘和上述第二单个钵盘并列,将上述第一单个钵盘的延长片的端部粘贴到上述第二单个钵盘上从而形成连结片并得到连续体;和第四工序,该工序使上述连续体重合并用水溶性粘接剂将其相互粘贴。
14.如权利要求9~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育苗移植用连续体集合钵盘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打孔线加工工序,该工序在上述单个钵盘上,在通过展开该单个钵盘而形成的四角筒或六角筒的棱的位置上形成打孔线。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折叠加长部分、或加设切口的情况下延长连结片,由此可以安全且可靠地应对株距间隔的扩大的育苗移植用连续集合钵盘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将带状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同一单面分别折回大约1/4的宽度并用水溶性粘接剂粘贴从而形成连结片(3);将该连结片(3)以折回部(6)相对的朝向呈交错状地排列成两列,并将连结片(3)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用非水溶性粘接剂粘贴到对应的连结片(3)上从而形成连续体(8),并在相对的连结片(3)之间形成单个钵盘(2)。因此,能够在不像以往的连续集合钵盘那样折叠加长部分、或加设切口的情况下延长连结片(3),从而可以安全且可靠地应对株距间隔的扩大。
文档编号A01G9/10GK101090628SQ200580045000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寺泽秀和, 伊藤纯雄, 山崎敬三, 谷村正志, 南部哲男, 川本靖信 申请人:日本甜菜制糖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