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耕整地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机械设备,特别是属于可变速,并能一机完成旋 耕与灭茬两种作业的农用机械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用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 作用,尤其是旋耕机与灭茬机,它能减轻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 生产率,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然而,国内使用的旋耕机与灭茬机都 是单独的机器,由于不能变速, 一机无法实现两种功能,而且单轴单侧动 力传动精度和效率较低,使得一次旋耕或灭茬的作业垅数较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耕整地机,主要是解决旋耕机与灭茬机 不能变速,无法实现一机两用,以及单轴单侧动力传动精度和效率较低, 一次旋耕或灭茬的作业垅数少的问题。
所述耕整地机包括机架、传动轴、刀具轴、传动机构,还包括连接套 和轴承结构,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个由动力输入轴、中间过渡轴和设备输出 轴三轴传动、双向输出,在输出轴上设有调整机构调节的双联齿轮组成的 变速机构,还在两传动机构之间经轴承结构至少连接两个刀具轴,并将轴 承结构与机架上固定的隔板相连接。
由于该机采取了上述结构,尤其是在输出轴上设由调整机构调节的双 联齿轮组成的变速机构,加上传动机构、隔板、轴承结构、传动轴、刀具轴的有机结合,使其能在两档变速情况下进行旋耕与灭茬两种作业,实现 一机两用。不仅如此,还具有结构设计紧凑合理、设备传动平稳可靠、双 轴双侧动力输出、有效增加作业垅数、提高整机工作效率、动力消耗小噪 音低、维护方便增加寿命、安全性强经济实用、适合农村大力推广等优点。
图1,耕整地机结构主视图; 图2,耕整地机结构俯视图; 图3,图2的A—A剖视图; 图4,图f的B—B剖视图5,图1的C一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l一附图5给出了耕整地机的具体结构,该机是在机架5上螺栓 固定变速机构l,机架5两侧固定传动机构3,在变速机构l、传动机构3 之间经连接套和轴承结构分别连接传动轴2,在传动轴2的底部还经传动机 构3和轴承结构连接刀具轴4,并通过刀盘17安装旋耕刀或灭茬刀。所述 的变速机构(详见图3—图5) l是经动力输入轴6固定锥齿轮,由锥齿轮 18带动过渡轴7上设置的两直径不同的齿轮8,过渡轴7底部设置输出轴9 , 输出轴9上设有一个由调整机构调节的双联齿轮10,双联齿轮10在调整机 构的控制下,可分别同过渡轴7上的两齿轮8相啮合。从而使输出轴9获 得两种不同的转速,为旋耕或灭茬提供动力。所述的调整机构是由固定轴 杆19和套在固定轴杆19上的滑套20,以及滑套20上固定的拨叉11与调 整杆12组成,且拨叉11置于双联齿轮10的两轮之间。而所述的传动机构3是由三个联动齿轮组成的双向传动机构,其中主动齿轮13通过中间过渡
齿轮14将动力传给从动齿轮15,主动齿轮13、从动齿轮15分别通过轴承 结构连接传动轴2,与刀具轴4,中间过渡齿轮14安装在机架5上。机架5 上还设有隔板16,经隔板16固定轴承结构21,以便连接两刀具轴4。刀具 轴4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根结构形式,使旋耕灭茬垅数达已有设备的8 一10倍。
工作时,变速机构1通过动力输入轴6将动力引入,经输出轴9和传 动轴2将动力传递给传动机构3,从而带动刀具轴4旋转。根据旋耕或灭茬 的需要搬动调节机构的调整杆12,可实现对变速机构1的调节,产生两种 不同的转速,以此实现旋耕或灭茬的耕整地之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耕整地机,包括机架(5)、传动轴(2)、刀具轴(4)、传动机构(3),还包括连接套和轴承结构(21),其特征在于该机设置了一个由输入轴(6)、过渡轴(7)和输出轴(9)三轴传动、双向输出,在输出轴(9)上设有调整机构调节的双联齿轮(10)组成的变速机构(1),还在两传动机构(3)之间经轴承结构(21)至少连接两个刀具轴(4),并将轴承结构(21)与机架(5)上固定的隔板(16)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耕整地机,其特征在于调整机构是由固定 轴杆(19)和套在固定轴杆(19)上的滑套(20),以及滑套(20)上固定 的拨叉(11)与调整杆(12)组成,且拨叉(11)置于双联齿轮(10)的 两轮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用机械设备——耕整地机。该机是通过设置一个由动力输入轴、中间过渡轴和设备输出轴三轴传动、双向输出,在输出轴上设有调整机构调节的双联齿轮组成的变速机构,还在两传动机构之间经轴承结构至少连接两个刀具轴,并将轴承结构与机架上固定的隔板相连接构成的。该机能在两档变速情况下进行旋耕与灭茬两种作业,实现一机两用。还具有结构设计紧凑合理、设备传动平稳可靠、双轴双侧动力输出、有效增加作业垅数、提高整机工作效率、动力消耗小噪音低、维护方便增加寿命、安全性强经济实用、适合农村大力推广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B49/04GK201243449SQ2008200722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4日
发明者段立杰, 解丽新 申请人:段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