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382409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属(Eucalyptus)植物,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大 陆及华莱士线以东岛屿,因其具有抗逆强,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速生丰产等特点,已成为 世界三大造林树种之一。桉树作为一种外来速生物种,近些年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 我国华南地区发展很快。我国森林覆盖率低,而木材需求量较大,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发展 以桉树为代表的速生林作为绿化或用材林。然而,桉树林间空隙大(特别是幼林期),极易杂 草丛生,中耕锄草的工作量大,抚育成本高;而且林间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浪费有限的土 地资源。红豆杉(T1a^AS chinensis var.腳irei ),属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常绿植物,为世 界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红豆杉具有喜阴湿,怕高温和干旱的特性,在光照过强或 过弱的情况下生长不良。其枝、叶、皮、根可提取药用价值高的抗癌药物——紫杉醇,此药全 世界年需量4800kg以上,而实际年生产量250kg左右。我国北京、上海、辽宁、云南、四川 相继建成了紫杉醇制药厂,但原料缺乏。因此,大力发展红豆杉山地造林,是山区农民致富 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充分利用桉树林间的空隙地,创造适宜红豆杉生长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 源的综合经济效益,降低造林成本;特提出一种速生桉树林间间种生长缓慢的珍贵药材红 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技术。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桉树+红豆杉”立体生态栽培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利用桉树和红豆杉不同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供一种桉树和红豆 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在我国亚热带林区进行“速生林+生态药材”地上和地下垂直结构 立体配置,为我国商业林营造提供新模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桉树速生、阳性、深根系,红豆杉生长缓慢、耐阴性、浅根系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通 过桉树林为红豆杉提供遮荫环境,建立生态药材立体复合群落,促进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增 加;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营养空间,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所述的桉树定植时间为第一年2-3月,株行距为3. 5米X3. 5米,种植点呈“正方 形”排列;红豆杉定植时间为第二年2-3月,栽植在桉树“正方形”中央,种植点也呈“正方 形”排列,株行距为0. 8米X0. 8米;在桉树杆四周190-200厘米范围内不种红豆杉。所述的桉树定植高度大于100cm,幼树年生长量在400cm以上,根系深度大于30 cm的1年生苗。所述的红豆杉苗木高度大于50cm,地径大于1cm,根系发达,冠幅完整的2年生苗。
所述的桉树要根据生长情况,定期进行修剪,尤其是4-9月,及时灌溉,合理施肥, 造林前2年每年追肥抚育1-2次,第四年再追肥抚育一次,促进桉树快速生长,为冠层下的 红豆杉幼树进行遮荫,满足红豆杉生长对光照的需求。桉树是一种速生丰产经济林木,一年 成林,三年成材,五年采伐利用,轮伐周期短,主伐年龄为5-6年。所述的桉树挥发出来的芳香油可以减少红豆杉的病虫害,而红豆杉的次生代谢物 也可以减少桉树的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有利于获得生态药材。所述的红豆杉造林后每年应抚育2-3次,从第2年开始每年5月结合锄抚追肥;第 4年起每年即可适当采收枝叶,10月份为其最佳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积累,枝条以嫩枝为 好,叶片以老叶为好。或整株挖售(包括根系)用以提取紫杉醇,若用于绿化的则视形状需要 再进行修剪。所述的桉树和红豆杉栽植后的施肥、中耕除草、灌排水、防治病虫害、修剪及采收 等技术工作与常规桉树和红豆杉栽培方法相同。本发明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环境中地上和地下营养空间,利用桉树生长速度快、 冠幅大的特点,为幼龄阶段的红豆杉提供遮荫环境,节约造林成本。根据桉树和红豆杉生物 生态学特性,建设成多层次高效利用三维营养空间,促进生物量提高。可实现充分利用桉树 林中间的空隙地,减少中耕除草的工作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实施例桉树狭指速生桉树,主要有巨尾桉、尾巨桉、巨桉、大花序桉、尾细桉等。 红豆杉包括中国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东北红豆杉等种类。造林地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力较高、坡度25°以下交通方便的低山、 丘陵、阳坡或半阳坡。于7-9月间,进行林地清理,整地挖穴,熟化土壤;10-11月,整地挖 明穴回表土,规格为60CmX40CmX40Cm。在造林前一个月左右回表土时施基肥钙镁磷肥 500g/ 穴。桉树定植时间为第一年2-3月,株行距为3. 5米X3. 5米,种植点呈“正方形”排 列;红豆杉定植时间为第二年2-3月,栽植在桉树“正方形”中央,种植点也呈“正方形”排 列,株行距为0. 8米X0. 8米;在桉树杆四周190-200厘米范围内不种红豆杉。桉树定植高度大于100cm,幼树年生长量在400cm以上,根系深度大于30 cm的1 年生苗。红豆杉苗木高度大于50cm,地径大于1cm,根系发达,冠幅完整的2年生苗。桉树要根据生长情况,定期进行修剪,尤其是4-9月,及时灌溉,合理施肥,造林前 2年每年追肥抚育1-2次,第四年再追肥抚育一次,促进桉树快速生长,为冠层下的红豆杉 幼树进行遮荫,满足红豆杉生长对光照的需求。桉树是一种速生丰产经济林木,一年成林, 三年成材,五年采伐利用,轮伐周期短,主伐年龄为5-6年。桉树挥发出来的芳香油可以减少红豆杉的病虫害,而红豆杉散发出的挥发性气体 可保护桉树免受虫害的影响,可大大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减少对环境污染,有利于获得生 态药材。 红豆杉造林后每年应抚育2-3次,从第2年开始每年5月结合锄抚追肥;第4年起 每年即可适当采收枝叶,10月份为其最佳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积累,枝条以嫩枝为好,叶 片以老叶为好。或整株挖售(包括根系)用以提取紫杉醇,若用于绿化的则视形状需要再进行修剪。桉树和红豆杉栽植后的施肥、中耕除草、灌排水、防治病虫害、修剪及采收等技术 工作与常规桉树和红豆杉栽培方法相同。实施例1
利用山地,采用点穴栽植,桉树按照株行距350cmX350cm,红豆杉按照株行距 80cmX 80cm进行种植,所用桉树苗木高度大于为100cm,红豆杉苗木高度大于50cm ;定植2 年后桉树生长量360cm,经过观测,定植2年后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桉树为红豆杉提供 的日平均遮荫强度为46%,在生长旺盛期,桉树为红豆杉提供的日平均遮荫强度为68%;林 内相对空气湿度比林外高20 %,土壤含水量比非立体种植区高8.0 %。红豆杉的分枝数量 提高65%,桉树亩产量与桉树纯林相等,红豆杉亩产量是纯种植区的80%,紫杉醇含量比纯 种植区提高90%,单位面积产出提高2-3倍,土地利用率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43%,创造了巨 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桉树速生、阳性、深根 系,红豆杉生长缓慢、耐阴性、浅根系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通过桉树林为红豆杉提供遮荫环 境,建立生态药材立体复合群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桉树定植时间为第一年2-3月,株行距为3. 5米X3. 5米,种植点呈“正方形”排列;红豆 杉定植时间为第二年2-3月,栽植在桉树“正方形”中央,种植点也呈“正方形”排列,株行 距为0. 8米X0. 8米;红豆杉与邻近桉树之间距离1. 9-2米。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桉树定植高度大于100cm,幼树年生长量在400cm以上,根系深度大于30cm的1年生苗。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立体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 豆杉苗木高度大于50cm,地径大于1cm,根系发达,冠幅完整的2年生苗。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立体生态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桉 树要根据生长情况,定期进行修剪,尤其是4-9月,及时灌溉,合理施肥,造林前2年追肥抚 育1-2次/年,第四年再追肥抚育一次,促进桉树快速生长,为冠层下的红豆杉幼树进行遮荫。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桉树和红豆杉的立体生态栽培方法,根据桉树速生、阳性、深根系,红豆杉生长缓慢、耐阴性、浅根系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通过桉树林为红豆杉提供遮荫环境,建立生态药材立体复合群落,促进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增加。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营养空间,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维持生态可持续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为我国商业林营造提供新模式。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2067809SQ201010547878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8日
发明者傅建卿, 刘建福, 唐源江, 王奇志, 王明元, 黄茂森 申请人:华侨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