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115068阅读:14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贝类人工养殖方法,特别是一种管角螺 养殖的网笼吊养方法。
背景技术
管角螺Hemifusus tuba(Gmelin)俗称“角螺、响螺”,是生活在潮下带浅海水深 11 42m的软泥和泥沙质的底栖肉食性贝类,从浙江以南都有分布,在两广以南沿海较为 常见,是浅海较大型的经济腹足类,成贝壳高12 20cm(约150 300g),最大壳高30cm(体 重500g以上),壳质坚厚,壳表面被有黄褐色或淡棕色细密而短生茸毛壳皮,其肉质味道鲜 美,营养丰富,商品价格昂贵,属名贵海鲜,深受人们喜爱,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贝类,畅 销国内外及港澳市场。到目前管角螺规格为1 2只/kg,市场收购价为380 400元,规 格为4 6只/kg的商品贝收购价为120 140元,经济价值极为可观,产品供不应求,是 出口创汇率较高的鲜活海产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角螺的研究报道主要包括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繁殖生物 学、人工育苗、人工增养殖技术以及生活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生物学的研究。如公开 号为CN101496500A公开了一种管角螺养殖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面积为20m2的养殖池,在其 底部铺设布满通孔的水泥板,水泥板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0cm,使池底与水泥板之间形成空 间;然后在水泥快上分别铺网布和细砂,进水管直通池底,池底有一排水孔,排水孔一端通 池外,池内的一端接有一条70cm高与水面垂直的塑料水管作为排水管;螺苗开始放养密度 为400 500粒/m2,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减疏,后期养殖密度为30 40个/m2。综观上 述报道中,管角螺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网笼吊养技术均无涉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管角螺生活环境容易受自身排泄物、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管 角螺病害发生,以及自相残食的现象发生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管角螺养殖网笼吊养 方法。本发明是这样实现上述目的的,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养殖笼具的制备养殖笼具由笼盘、聚乙烯网构成;②螺苗的放养养殖笼经彻底清洗、消毒后开始放养管角螺苗,将放有螺苗的养殖 笼放入吊养池塘0. 7 1. 4m水层,笼间距为0. 2 Im ;③日常管理在管角螺养成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 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再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所述笼盘包括上圈,下圈、支撑杆、固定杆,支撑杆均勻分散焊接在上圈与下圈之 间,固定杆焊接在下圈上。所述养殖笼具是单层笼型,笼目大小0. 5 1. 5cm ;所述笼盘的直径为45 50cm。所述管角螺苗的平均壳高30 40mm、平均体重2 3g。
所述吊养池塘的水深为1. 5 2m。所述管角螺苗放养密度是每笼放养10 50个螺苗。所述聚乙烯网有网眼。经养殖实践证明,笼盘直径约为48cm,每笼放养20只螺苗,养殖效果最佳。本发明的优点(1)最大程度地改善管角螺的生活环境,减少自身排泄物、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的病 害发生,以及自相残食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角螺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2)减少投饵量、投饵次数和劳动强度。


图1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的透视图。图2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盘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盘的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管角螺养殖笼具放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笼盘1、聚乙烯网2、网眼3、上圈4、下圈5、支撑杆6、固定杆7、笼间距8。如图所示,笼具由笼盘1、聚乙烯网2构成,聚乙烯网2上有网眼3,所述的笼盘1 包括上圈4,下圈5、支撑杆6、固定杆7,支撑杆6均勻分散焊接在上圈4与下圈5之间,固 定杆7焊接在下圈5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利用直径规格为45cm,单层笼型,笼目大小0. 5cm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 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浮绠东西向长60m,池水深1. 5m。养殖笼在0. 7m 深的水层,笼间距0.2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30mm、平均体重2g的管角螺苗10只。管角 螺吊养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 外附着生物,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具进行一次简单清除,防 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形成一个 小生态环境,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在平时加强网笼检 查,及时缝合网笼缺口,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实施例2 利用直径规格为48cm,单层笼型,笼目大小Icm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吊 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浮绠东西向长65m,池水深1.8m。养殖笼在Im深 的水层,笼间距0.5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34mm、平均体重2. 5g的管角螺苗20只。管角 螺吊养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 外附着生物,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子进行一次简单清除,防 止附着藻类堵塞网眼,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形成一个 小生态环境,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在平时加强网笼检 查,及时缝合网笼缺口,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实施例3 利用直径规格为50cm,单层笼型,笼目大小1. 5cm的养殖笼进行管角螺吊养。将养殖笼固定绑在养殖虾塘浮绠上,浮绠东西向长70m,池水深2m。养殖笼在1. 4m 深的水层,笼间距lm。每个笼放养平均壳高40mm、平均体重3g的管角螺苗50只。管角螺 吊养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 附着生物,然后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平时每次投喂都对笼子进行一次简单清除,防止 附着藻类堵塞网眼,养成期间不再倒笼。只要笼子透水,笼子周围有点附着物,形成一个小 生态环境,对管角螺生长是有好处的,因此没有必要倒笼。养成期间,在平时加强网笼检查, 及时缝合网笼缺口,防止管角螺从网笼破损处或缝合处逃逸。
权利要求
1.一种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养殖笼具的制备养殖笼具由笼盘(1)、聚乙烯网( 构成;②螺苗的放养将养殖笼经彻底清洗、消毒后开始投放管角螺苗,再将放有螺苗的养殖 笼放入吊养池塘0. 7 1. 4m水层,笼间距(8)为0. 2 Im ;③日常管理在管角螺养成期间,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清除牡 蛎空壳及污物,清理笼内外附着生物,然后再投入足量带壳的鲜活牡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笼盘(1)包括上圈 ,下圈(5)、支撑杆(6)、固定杆(7),支撑杆(6)均勻分散焊接在上圈(4)与下圈(5)之间,固定杆(7)焊接在下圈(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笼具是单层 笼型,笼目大小0. 5 1. 5cm ;所述笼盘(1)的直径为45 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角螺苗的平均 壳高30 40mm、平均体重2 3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养池塘的水深 为L 5 2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角螺苗的放养 密度是每笼放养10 50个螺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网(2)上有 网眼(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管角螺网笼吊养养殖方法。该方法利用直径为45~50cm的笼盘(1)和网目大小为0.5~1.5cm的聚乙烯网(2)构成的单层笼型的养殖笼具,吊养平均壳高30~40mm、平均体重2~3g的管角螺苗,每笼放养螺苗10~50只;将管角螺苗种装入养殖笼具后,挂入吊养池0.7~1.4m水层,笼间距为0.2~1m,每10天投喂带壳的鲜活牡蛎1次,每次投喂前对网笼进行清洁,养成至收获。本发明最大程度地改善管角螺的生活环境,减少自身排泄物、残饵等污染而引起的病害发生,以及自相残食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管角螺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同时可减少投饵量、投饵次数和劳动强度。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144582SQ20111004740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潘英 申请人:广西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